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物理综合研究(CDP反射放炮、折射放炮、高分辨率连续地震剖面、海磁调查、海上重力调查以及底质取样)等资料揭示了Spitsbergen大陆边缘西南海域(包括陆架、陆坡和陆坡坡脚)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第33届世界地质大会于2008年8月6—14日在挪威奥斯陆召开,本届大会专门设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分会场,共收编论文摘要34篇(见附录),就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领域涉及挪威大陆边缘、韩国陆缘、日本海、日本南海海槽、西伯利亚冻土区、麦肯齐三角洲、墨西哥湾、智利陆缘、台湾西南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南极附近海域、尼罗河深海扇、加利福尼亚陆缘、鄂霍茨克海萨哈林陆缘、贝加尔湖等水合物发育区。  相似文献   

3.
埋藏在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是大气二氧化碳的净汇,而埋藏过程主要发生在陆架区。北冰洋拥有全球最大的陆架,接收大量来自河流和沿岸侵蚀输运的陆源有机碳,楚科奇海作为北冰洋的边缘海,是有机碳埋藏的重要海区之一。本研究选用楚科奇海和海台的表层沉积物(陆架区33~82.69 m,陆坡区164.63~3 763 m),通过木质素,结合粒度、比表面积、有机碳百分含量(OC%)、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等指标来示踪楚科奇海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和降解程度。结果表明,有机碳载荷从陆架到陆坡有明显的降低趋势;δ13C的范围指示有机碳可能来自苔藓、草本裸子植被、浮游植物和冰藻等;木质素丁香基酚(S)与香草基酚(V)的比值(S/V)和肉桂基酚(C)与香草基酚(V)的比值(C/V)表明裸子植物的草本组织贡献了更多的陆源有机碳;此外,较高含量的C9DA二酸(干酪根氧化产物)表明干酪根也可能是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的重要组成。指示降解的参数[(Ad/Al) s、(Ad/Al) v、(Ad/Al) p、3,5-Bd/V]在陆架和陆坡沉积物中的差异表明陆坡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过程受到水动力分选以及原位降解等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冬季和马里亚纳M2海山春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类、细胞丰度以及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海山区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50属219种,其中硅藻门30属106种,甲藻门17属112种,蓝藻门1属2种,金藻门2属3种。两个航次研究区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以链状硅藻如根管藻(Rhizosolenia)、半管藻(Hemiaulus)和角毛藻(Chaetoceros)等属的种类为主,此外太阳漂流藻(Planktoniella sol)、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以及部分角藻(Ceratium)物种优势度也比较明显。Y3海山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1.60~16.61 cells/L,平均值为5.02 cells/L; M2海山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1.36~10.20 cells/L,平均值为4.12cells/L。两个海山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分布趋势均受硅藻影响较大,甲藻细胞丰度相对较低。在属的水平上,角毛藻、根管藻、角藻和半管藻等属的细胞丰度对两个海山区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的贡献较大。多样性指数方面, Y3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H′(shannon-wiener index)介于3.95~4.69,平均值为4.30; M2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介于3.23~4.46,平均值为3.83。两个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但站位间的变化不明显。目前,关于热带西太平洋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亟需后续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近岸陆地与海面风速关系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近岸陆地与海上风速同步观测资料(1989年5—12月),发现海上风速与陆上风速之比并非总大于1。海、陆风速之比值不仅有明显的日变化,也随季节不同而异。进一步研究指出,海、陆风速比值是陆地地面粗糙度、大气稳定度、测站离岸线距离以及海面风速等因素的函数。利用大气边界层的理论和已有实验结果解释了海、陆风速比值的观测事实,并给出了该比值变化规律的一些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6.
海洋对CO2的吸收缓解了大气CO2浓度的持续上升,陆架海因其较高的初级生产而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在海洋碳循环中占据重要角色。然而由于陆架海过程时空变化剧烈,陆架海对人为CO2源/汇作用的动态格局还存在争议,陆架海碳循环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晰。IPCC AR4所采用的气候-碳循环耦合模型均未考虑陆架海碳循环,使其成为气候预测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之一。建立适宜的陆架海碳循环模型,可以探究陆架海不同区域CO2源/汇格局的长期变化,估算碳循环各关键过程的贡献,认识碳循环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评估陆架海碳循环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基于陆架海碳循环模型研究现状,从物理过程、生物泵、碳化学系统等三个主要方面总结了陆架海碳循环模式在建模中应考虑的关键过程,提出了构建东中国陆架海碳循环模式的基本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汇总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及主要来源,应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估算了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海洋环境容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排海总量整体上呈不对称的倒"U"形变化趋势,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值,当前排海总量仍高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其中88.0%左右来源于河流排放,7.5%左右来源于排污口,只有4.5%左右来源于大气沉降。长江流域排海通量占东海陆扰海域排海总量的比例最大,平均为92.4%左右,钱塘江流域平均只有3.9%左右,闽江流域平均只有3.7%左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分别约为17.0,4.7,113.1,0.71 kt/a。当前铅、锌、镉污染物排海总量没有超过东海陆扰海域海洋环境容量,但铜的排海总量超过其海洋环境容量大约8%。  相似文献   

8.
断裂和岩浆活动影响着海山的形成及其基岩的分布类型。在总结中、西太平洋海山区的海山与构造分布特征、白垩纪大规模岩浆喷发事件、海山形成年代分布、海山与海底高原的岩性分布和GEOROC数据库样品的年代时序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和白垩纪岩浆活动的特点及其对中、西太平洋海山区海山形成的影响作用。研究认为:中、西太平洋海山区的洋壳在海山形成前受断裂带改造;受白垩纪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影响,中、西太平洋海山区的海山约在87~89 Ma和120~123 Ma出现两个生长高峰期,并且在岩性上表现出与同期生成的海底高原相近。  相似文献   

9.
奥运青岛帆船赛的有碍天气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适应2008青岛奥运帆船比赛气象保障以及建设青岛国际水上赛事基地的需要,着重进行了如下问题的分析讨论;(1)青岛8,9月份近岸区域风速<3m/s天气的日变化特征及其与海/陆风环流发展的关系分析;(2)青岛8,9月份对流性降水过程特征及与之相关的阵性风;(3)上述天气现象的定时、定点、定量的客观预报方法讨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公开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以及国内外航次调查积累的海底地形等资料,笔者编制了西太平洋海山区1:500万构造分区图.西太平洋海山区构造分区图包括1幅主图和3幅辅图,主图为《西太平洋海山区构造分区图》,共划分出了3个一级板块、22个二级分区块体、12个三级分区块体,3幅辅图分别为《西太平洋海山区地质构造图》、《西太平...  相似文献   

11.
海洋环境地质条件的调查研究是污水排海管道路线优选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介绍薛家岛污水排海工程中水下管道路线优选过程,以及所做的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研究,试阐述污水排海管线廊道位置优选的调查研究方法。其过程可分为:(1)大范围普查和稳定性研究;(2)小范围详查和稳定性研究;(3)管线位置的确定。  相似文献   

12.
关于海洋对香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海洋对香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考鹿守本(国家海洋局海洋综合管理司司长研究员)编者语]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海、陆、空驻军已得到体现。面对这一片刚刚回归的“蓝色国土”———拥有80多公里的海岸线、200多个海岛、1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怎不令我...  相似文献   

13.
E.  V.  Shipilov  韩冰 《海洋地质》2010,(1):44-59
在重建泛大陆裂解和北极地球动力系统演化框架中研究扩张盆地形成的时间序列。通过本研究可识别出扩张盆地形成的3个时空独立的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一新生代早期、新生代。第一阶段,作为美亚海盆构造组分的加拿大海盆地的扩张中心形成、演化与消亡。第二阶段是拉布拉多-巴芬-马卡罗夫扩张中心的演化,它在始新世停止活动。第三阶段,极慢速的Mohna、Knipovich和Gakkel洋中脊的形成,至今在格陵兰海及欧亚海盆仍在活动。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解释表明,在加拿大海盆形成之后,北极地区脱离了古太平洋地球动力的影响,以扩张、俯冲、弧后盆地形成以及碰撞相关的过程等为特征。伴随着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扩张系统向北延伸,马卡罗夫海盆形成,标志着北大西洋的大洋机制的开始(包括典型的陆间裂谷、慢速与超慢速的扩张、陆块的分离、原始盆地扩张中心的消亡、扩张轴的漂移、新的扩张脊和扩张中心的形成等)。上述表明,从。大地构造角度来看,北冰洋事实上是混合的大洋,也就是复合的异源大洋。北冰洋的形成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空间并列的地球动力系统作用的结果。加拿大海盆的古太平洋系统,在晚白垩世完成其演化,马卡罗夫和欧亚海盆的北大西洋系统取代了古太平洋系统。与传统观点不同,认为挪威-格陵兰盆地北部的不对称形态是北大西洋两次扩张的结果。第二次扩张中心Knipovich脊始于渐新世一中新世之交,该过程导致Hovgard陆块裂离巴伦支海。泛大陆及其劳亚大陆部分的裂解,伴随着在两侧形成新的扩张盆地,是阶段性的过程。在晚白垩世之前(第一阶段),泛大陆在古太平洋-侧裂解形成加拿大海盆-美亚海盆的一部分(北冰洋形成的第一阶段)。从晚白垩世开始,裂解活动来自北大西洋一侧,导致格陵兰从北美分离,形成拉布拉多-巴芬-马卡罗夫扩张系统(北冰洋形成的第二阶段)。新生代以第二扩张轴的发展为标志,形成挪威-格陵兰海和欧亚海盆(北冰洋形成的第三阶段)。本段扩张中心至今还在活动,但速率极低。  相似文献   

14.
黄道建  黄小平 《台湾海峡》2009,28(2):199-204
以海南新村澙湖海草床优势种之一的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间,分4个季节对海菖蒲的茎枝生物量、叶长、叶宽、叶单位面积附着藻类生物量、茎枝密度及生物量等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网箱养殖对海菖蒲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在春、夏、秋3个季节里,海菖蒲叶长、叶宽和茎枝生物量等均显示了与其所在样区海水和沉积物间隙水D IN含量呈负相关关系.(2)随着水体N负荷的增加,海菖蒲叶单位面积附着藻类生物量剧增.(3)网箱养殖区海菖蒲较小的地上生物量、茎枝密度及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比,均表明网箱养殖区海菖蒲受人为干扰的影响明显大于其他2个样区.  相似文献   

15.
海洋环境地质条件的调查研究是污 百海管道路线优选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介绍薛家岛污水排海工程中水下管道路线优选过程,以及所做的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研究,试阐述污水排海管线廊道位置优选的调查研究方法。其过程分为:(1)大范围普查和稳定性研究;(2)小范围详查和稳定性研究;(3)管线位置的确定。  相似文献   

16.
建立我国沿海永久GPS陆海垂直运动监测网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国 《海洋通报》2001,20(5):72-75
论述了在我国沿海建立永久GPS陆海垂直运动监测风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有关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监测的方法和原理,最后提出了在我国建立永久GPS陆海垂直运动监测网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4年冬季对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区和从西太平洋暖池区到黑潮源区之间的大洋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海山区和大洋海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度和分布,并比较了两个海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的差异,结合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等环境因子数据,分析了海山对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Y3海山区和大洋海域的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二者的群落相似度系数为68.4%,两个海域的优势种/类群也不尽相同,海山区的优势种/类群是磷虾各期幼体、尖额磷虾和蛮𧊕,而大洋海域的优势种/类群分别是磷虾后期幼体、手磷虾、蛮𧊕、尖额磷虾和莹虾。大型浮游动物群落在海山区的平均丰度和最大丰度都要高于大洋海域,但海山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物量占比都低于大洋海域,因而Y3海山对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的海山效应不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海山区的首要影响环境因子是盐度,而大洋海域则是温度;海山区和大洋海域的大型浮游动物丰度分别与200m层盐度和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在两个调查海域均未发现大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地磁日变改正数据的合理选取直接关系到海洋磁测的成果精度。深海海山区磁力测量常因缺少测区附近的日变观测数据而使磁测结果得不到准确校正,从而导致磁力数据处理产生较大误差,影响磁法勘探的效果。为提高深海海山区磁力测量日变改正的精度,介绍了一种深海海山区地磁日变观测系统,分别从海洋磁力日变站布设位置的选取、锚系的设计、锚系的布放与回收等方面对已有海底日变站观测系统进行改进,提高了深海海山区海洋磁力日变观测数据的质量,弥补了以往深海海山区地磁日变站的不足,避免以往出现的不能安全回收和故障率高等问题。通过后期实测数据的质量统计与分析,确定本文所采用的方法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为深海海山区布设地磁日变站观测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埕岛海域海上与岸边陆地风速一年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海上风速与陆上风速空间的关系,给出了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海、陆风速换算公式;分析了海、陆风速日变化特征的差异,给出了该海域风况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三字经     
、;、;、。…;、、、、藉 一、新世纪海世纪世人口膨胀急陆空间日拥挤海洋业速发展争资源成焦点迁外星尚渺茫新天地在海洋经济观要转变死守陆必自毙变沧海为桑田成效大数荷兰称地大日物博旧观念太盲目人工岛海城市最著名日神户总量大人均少此国情深思考美国人创奇迹建家园在海底海经济陆经济两综合强国力海油库海机场海隧道海桥梁益当代利千秋及早为子孙谋从海来归海去人类史开新纪向海洋取财富莫迟疑快起步新世纪海世纪海洋热正勃起海竞争凭实力尤倚重高科技全世界经济圈靠海洋大循环登月难下海难乃当今两尖端谁封闭谁落后通万邦海铺路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