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根据屺坶岛站长期波浪观测资料和有关寒潮、台风资料,分析了该区的波浪状况。对波型特征,各向波浪统计量的特点和波浪的季节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推算了五个方位的不同重现期、不同累积率的设计波高和不同重现期的平均周期。针对大浪、巨浪来自偏北向的特点和产生偏北大浪主要由寒潮和台风天气过程,讨论了寒潮天气过程引起的大风、大浪特点,总结了影响该区台风路径特点以及由它影响产生偏北大风、大浪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了华南近岸区16个有代表性的计算点,从1949~1982年间共34年影响计算点附近海域的台风,推算了2000多个方位次的台风波浪,得到该区台风波浪基本特点和各种重现期波高随方位的分布。为今后华南近岸区的海洋工程和海岸带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博鳌风暴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海燕 《海洋通报》2003,22(5):9-14
利用与博鳌相邻的有关站位验潮资料,结合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FbM模式)对该区的风暴潮进行了论证。结果显示,当登陆台风(或经海南省南部海上西进的台风)位于博鳌、清澜向海右侧登陆时,同一台风在博鳌引发的风暴潮过程与清澜相似。通过考察1949年以来登陆海南省的台风,以1973年的7314号台风的强度最大,经对其作模式计算,当台风以最有利于博鳌港增水的路径移动时,所引起的该港最大风暴潮是201cm。  相似文献   

4.
刘凤树 《海洋科学》1980,4(1):38-45
资料分析表明,当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风暴(台风),在移近我国东南沿海宽广的大陆架上时,一般在该区登陆,但有时转向沿岸北上,或者沿着南海沿岸西进(见图1)。这种平行海岸移行台风所导致的风暴潮高的最大增水值,一般在60—100厘米左右。可以看出,这种  相似文献   

5.
影响本调查区的天气系统十分复杂,而且随季节而变化。冬半年冷空气的活动,夏半年的热带气旋,台风以及四季对该区都产生影响的温带气旋都可能给该区带来灾害性天气。随着季节的变化太平洋高压的南北移动、西进东退更增加了天气变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影响本调查区的天气系统十分复杂,而且随季节而变化。冬半年冷空气的活动,夏半年的热带气旋,台风以及四季对该区都产生影响的温带气旋都可能给该区带来灾害性天气。随着季节的变化太平洋高压的南北移动、西进东退更增加了天气变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王青颜  王衍 《海洋预报》2010,27(2):71-75
本文利用与洋浦相邻的有关站位验潮资料加以整编,以及风暴潮数值模式对该区的风暴潮进行了论证。结果显示,同一台风在洋浦引发的风暴潮过程与东方相似。模式计算了洋浦海域多年一遇的风暴潮增水值。  相似文献   

8.
影响本调查区的天气系统十分复杂,而且随季节而变化。冬半年冷空气的活动,夏半年的热带气旋,台风以及四季对该区都产生影响的温带气旋都可能给该区带来灾害性天气。随着季节的变化太平洋高压的南北移动、西进东退更增加了天气变化的复杂性。 气象条件的变化(云、风、降水、气温和气压等)对海洋中的浪、潮、流和温盐结构等物理特征和生物种类及其分布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影响到海上航行和海洋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外海区沉积物~(210)Pb波动与沉积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测出了沉积物中~(210)Pb含量的垂直分布,与典型的沉积物~(210)Pb分布曲线对比,发现该区的~(210)Pb的垂直分布出现了三种异常分布,垂直均匀异常、正(偏大)异常、负(偏小)异常。这三种异常与该区近百年发生的台风、洪水、地震事件有对应关系。台风对近岸沉积物进行混扰,使~(210)Pb在某段沉积物呈均匀值。珠江特大洪水使沉积物搬运,使得几个站位的沉积物的相同层位出现正、正或正、负的异常组合。地震也可能使~(210)Pb产生负异常。从而通过~(210)Pb的研究可以提供环境近百年的有价值的资料,对近海工程和海底工程建设有实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青岛沿海主要灾害性天气暴雨、大风和形成暴雨、大风的各种天气系统。青岛沿海暴雨强度的分布由南向北递减,该区暴雨多起于7月上旬止于8月下旬。暴雨中心在青岛以南,其特点是:暴雨开始早、结束晚、暴雨次数多,强度也大。影响本区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气旋、冷锋、台风、高压后部、静止锋和暖切变。大风是该区最常见的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它对渔业、养殖、港工建筑及海上交通运输影响很大。本区大风的分布特点是:由海岛向陆地风力逐渐减小。全年以北向大风日数为多,尤以冬季最盛,南向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引起本区域大风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寒潮(冷锋)、蒙古(东北)低压、气旋、台风及雷雨。  相似文献   

11.
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是近代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研究的重点。中、美热带西太平洋合作调查研究,就是为研究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而进行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区,过去国内外研究甚少,为了充分利用调查资料,我们考虑了热带地区气候特征,即把调查资料近似地看作准同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难看出,该区终年水温、气温都较高,特别是130—175°E,空气垂直对流旺盛,是台风形成的重要源地,所以,对该区水温、气温及海-气通量进行研究,无论是气象学,还是物理海洋学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台风发生数存在着年际变化.章基嘉和Chan研究了台风发生数与大气环流之间的联系,这是台风发生数长期预报的物理基础.台风发生数除年际变化外还存在着季节内的变化.台风主要发生在夏季,随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西北太平洋进入台风季节.但台风季节内某一段时期有台风的连续发生和活动,我们称这一段时期为台风活动期;另一段时期无台风发生和活动,我们称它为无台风活动期.因为台风的发生是受环流制约的,故台风活动期与无台风活动期之间应有不同的环流.这种影响季节内台风活动的环流特征至今还不十分清楚.本文研究1983年夏季台风活动期的环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并探讨台风中期预报提供一定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第3代海浪模式WAVEWATCH Ⅲ (WW3)模拟的1996–2015年海浪后报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有效波高及其极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Pearson-Ⅲ和Gumbel两种极值分布方法对该区极值波高重现期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有效波高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与季风风场基本一致,呈现秋冬高春夏低,并自吕宋海峡西侧向西南降低的特征,与ERA5再分析数据结果高度相似。有效波高极值(简称极值波高)的时空分布特征受时间分辨率强烈影响,采用极值数据的分辨率越高(如逐小时),所展现的台风型波浪特征越显著。扣除季节变化信号后的有效波高和年极值波高均体现出较强的线性增高趋势,近20年升高的比例分别为7.7%和31.6%,值得警惕和关注。该区多年一遇极值波高存在若干个大值区,且与台风的路径、强度有直接联系,表明台风是引发该区域极端大浪的最主要机制。对比Pearson-Ⅲ和Gumbel极值分布估算结果发现:若极值波高较低,频率随极值波高升高缓慢降低,此时两种极值分布的估算都比较准确,差异极小,可忽略不计;但当研究时间范围内,某年极值波高远超其他年份时,Pearson-Ⅲ极值分布估算结果明显高...  相似文献   

14.
多普勒雷达资料在台风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卫东  杨维生 《台湾海峡》1998,17(4):376-383
多普勒雷达能探测到台风雨带强度图和多普勒科(台风和热带风暴,本文统称为台风)。强度的台风中心定位主要有对数螺旋垒套法和计算法;提取台风多普勒速度图的一些特征信息可对其进行定位。结合强度、多普勒速率模式定位方法可明显提高远近台风定位的准确性,文中还根据台风的气旋环流特征,利用探测到的台风中心位置和外围雨带的退模糊速度值,提出一种台风雨带风场反演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精度。  相似文献   

15.
台风转向的动力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定量分析了作用在台风上的各种力对台风转向所起作用的程度,指出了判定台风转向的动力学和天气学条件,证明了台风强度移速和气压场变化是台风转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等资料,对2022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2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与常年持平,台风总体强度偏弱,生成源地显著偏北;登陆台风个数偏少,登陆强度偏弱;有3个台风集中在广东西部登陆,另外强台风“梅花”是1949年以来首个4次登陆不同省份的台风。全年多台风事件频发,共存的台风共计有11组,历史罕见。2022年台风灾害影响较轻,夏台风偏少,秋台风活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对称型台风风场模型和基于特征线的非对称型台风风场,同时采用背景风场与台风模型风场的合成的方法,研究了影响湛江的台风气压场和风场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当台风气压场的不对称特征明显时,采用非对称型台风风场模型模拟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称型台风风场模型的结果;(2)利用背景风场与台风模型风场的合成要比单独使用台风模型风场更好。  相似文献   

18.
一种准确通用的台风路径预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天气学理论,对台风云图的晴空区轴线制约台风移动的规律进行物理解释。根据台风云团与晴空区之间存在的干、湿梯度力和推动台风前进的惯性力的互相关系,建立台风移向预报方程和轨迹预报方程,分析论证了台风移向变化的物理过程,把影响台风移动的复杂因子转化为单一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9.
重点研究了1983—2002年的西北太平洋台风最佳路径数据资料集,运用Python编程语言,编写聚类分析程序,对台风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资料中包含的台风强度、中心位置坐标的台风路径特征参数,利用K均值聚类法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进行客观地分类,分类数选定为6类。比较各类台风路径类型的生成位置、强度、气候趋势等特征,为台风路径的气候预测提供有用的信息。结果主要表明:6类台风包含4类转向路径台风和两类西北偏西的直行路径台风;直行路径台风几乎全部影响我国,转向路径中只有1类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从各类台风发生的频数来看,两类直行路径台风均呈下降趋势,有3类转向路径台风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杨倩  何海伦 《海洋科学》2023,47(7):87-95
台风强度预报误差较大,相关物理机制有待深入研究。针对台风“海马”个例,利用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设定台风特征参数,使用基于海-气相互作用理论的简单台风模型对台风“海马”进行数值模拟,并针对焓交换系数与拖曳系数比值开展敏感性试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台风的成熟期,台风的切向动能主要存在于眼壁外侧的云下层和对流层中下层,而径向动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上部和眼壁外侧的云下层,这些结果描述了台风成熟期的基本特征。敏感性试验表明,当海洋表面焓交换系数与拖曳系数的比值增大时,台风的主级环流与次级环流明显增强,台风边界层的平均径向风速度分布更趋向中心,且风速明显增加,同时,垂直上升速度增加,台风切向动能明显增加,台风强度增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海气交换对台风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