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梭鱼幼鱼腺垂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共知,鱼类的繁殖是直接在脑垂体参于下完成的。所以研究梭鱼的脑垂体是深入研究梭鱼人工繁殖的重要基础。腺垂体的细胞类型,已在许多脊椎动物中做了广泛的研究,已有了明确的结论。在硬骨鱼中也作了很多工作,但是,在细胞类型的分类鉴定中还存在一  相似文献   

2.
鲻鱼脑垂体组织生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翁幼竹  林君卓  洪万树  戴燕玉  方永强 《台湾海峡》2000,19(2):192-196,T001
本文应用多种脑垂体染色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鲻鱼脑垂体各部分的组织结构进行较详细观察。结果表明,鲻鱼脑垂体可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腺垂体又 可分为前外侧部、中外侧部的体积随性腺发育成熟而增大。嗜生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的分布从中外侧部扩展至前外侧部,同时还可区分促甲状腺细胞与促性腺激素细胞在中外侧部的形态和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一步证实脑垂体梁色技术所鉴定各种类型细胞的正确性。这项研究对  相似文献   

3.
采用H.E染色法、Mallory染色法、Heidenhain-Azan(简称HA)法、鱼类脑垂体染色法(简称Jafri)及电镜技术对雌性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的脑垂体进行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探讨了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与性腺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性条斑星鲽脑垂体呈背腹型,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组成。神经垂体为一束神经纤维,中间夹杂两种垂体细胞和两种胶质。腺垂体结构复杂,分为前腺垂体(RPD)、中腺垂体(PPD)和后腺垂体(PI),腺垂体内鉴别出6种内分泌细胞。前腺垂体内有3种:催乳激素(PROL)分泌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中腺垂体含有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和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后腺垂体内含有一种促黑色素激素(MSH)分泌细胞。雌性条斑星鲽脑垂体内只发现一种类型的GtH分泌细胞,其内含有大小两种分泌颗粒.同时也研究了垂体中其他细胞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本文对中华鲟脑垂体的组织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华鲟的神经垂体较小,腺垂体可分为前、中和后腺垂体三部分,神经垂体形成分支插入后腺垂体。中华鲟垂体还有一个特点是有分支的垂体裂。前腺垂体位于垂体前侧,细胞间隙大,细胞分散呈窦状。中腺垂体细胞间隙小,细胞密集呈条索状,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区分明显。后腺垂体包围在神经垂体周围。腺垂体中有长且分支的垂体裂,腺垂体形成许多突起深入其中,垂体裂周围的细胞密集,染色深,排列成类似上皮组织的形态。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中华鲟脑垂体ACTH细胞主要分布于后腺垂体。ACTH的前体基因是POMC,RT-PCR证明其主要分布在脑垂体中,在体内其他组织中基本检测不到。编码ATCH的片段位于POMC中最保守的区域。预测发现POMC基因有一个26氨基酸的信号肽,将不带信号肽的POMC基因插入表达载体。再转染HELA细胞POMC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而带有信号肽的POMC蛋白在细胞内很少,推测可能分泌到胞外,信号肽对POMC表达和功能发挥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基因在中华鲟神经内分泌研究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应用多种脑垂体组织学染色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养殖牙鲆脑垂体各个部分的组织结构进行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牙鲆脑垂体呈鸡心形,可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个部分.前者存在两种垂体细胞:颗粒垂体细胞(granular-pi-tuicyte)和纤维垂体细胞(fibrillar-pituicyte).后者又可区分为前腺垂体(RPD)、中腺垂体(PPD)和后腺垂体(PI),根据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识别以及对各种分泌细胞分泌颗粒直径的测定,在腺垂体可鉴别出六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内分泌细胞,其中位于RPD的有催乳激素(PRL)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细胞,各自分泌颗粒的直径分别为150~360nm、120~300nm和125~250nm;PPD有生长激素(GH)细胞、促性腺激素(GTH)细胞,分泌颗粒直径分别为200~400nm和115~400nm,以及TSH细胞;PI只有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SH)细胞,分泌颗粒直径为250~475nm.值得指出的是,在六种内分泌细胞中唯有GTH细胞的胞质存在空泡,这是促性腺激素细胞释放分泌颗粒的标志,也是其重要的生理特征,以此为依据将可为研究牙鲆脑垂体对性腺发育的调节提供形态学依据.同时,本文对其它细胞的特点也进行了讨论,可为鱼类内分泌学研究增添新的资料,对牙鲆人工养殖和繁育的开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梭鱼是主要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其适应性强,食物链短,在我国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分布较广。推广梭鱼养殖的主要关键之一为育苗生产。有关梭鱼的育苗生产工作,过去国内有过零星报道。本文从养殖的角度探讨盐度对于梭鱼精子及受精率的作用,以便找出梭鱼育苗生产中所需盐度的最佳范围及受精方法。  相似文献   

7.
梭鱼是主要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其适应性强,食物链短,在我国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分布较广。推广梭鱼养殖的主要关键之一为育苗生产。有关梭鱼的育苗生产工作,过去国内有过零星报道。本文从养殖的角度探讨盐度对于梭鱼精子及受精率的作用,以便找出梭鱼育苗生产中所需盐度的最佳范围及受精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mtDNA控制区高变区序列,对采自黄河东营段的梭鱼群体和其他已报道的13个群体进行了遗传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长度为435bp的控制区序列上,东营垦利群体与其他13个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核苷酸多样度,大多数群体单倍型多样度较高;梭鱼群体在分布范围内表现出3个明显的单倍型世系,其中两个单倍型世系呈现同域分布,东营垦利群体表现出与东海和黄渤海群体同的世系分布趋势;3个世系分化发生于更新世中期,更新世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导致海平面的下降和上升,西北太平洋边缘海隔离和连通,使得梭鱼群体发生隔离分化和二次接触;三个单倍型类群在地域上的分布频率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的地理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结构,分别对应着日本海组群、中国东海组群(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群体)和中国南海组群;中国东海组群中,中国东海和黄海群体遗传差异相对较小,与渤海群体差异较大;东营垦利群体与采自东海和黄渤海的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小,与南海群体及日本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大。尽管梭鱼具有较强的潜在扩散能力,但是梭鱼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有限。梭鱼不同组群群体历史动态检验显示梭鱼存在群体扩张事件。研究推测随着中更新世全球气候主导周期转型,中更新世冰期间冰期交替周期增加对梭鱼隔离分化和群体扩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梭鱼(Mugil So-iny)属海产经济鱼类,产卵于海中,亦能进入咸淡水或淡水中生活。 六十年代以来,随着鲻科鱼类养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推广,人工繁殖研究已引起普遍的重视。到目前为止,海水和咸淡水养殖的鲻鱼和梭鱼中,鲻鱼(Mugil cephalus)的人工繁殖已达数十万尾种苗的水平,梭鱼也已达数万尾水平。而淡水池塘和水库中混养梭鱼,日益获得推广。共中就天津市郊区来说,目前已有四千余亩水面混养了梭鱼,并取得亩产增产20—100斤梭  相似文献   

10.
对于出血性败血病病原菌的研究,淡水鱼类(如鲤鱼、鲢鱼)开展较多,而海水鱼方面报道甚少。有关梭鱼出血性败血病病原菌的研究迄今为止尚未见报道。1995年,河北省许多梭鱼养殖场发生大面积梭鱼出血性败血病,其症状为:病鱼体表、鳍严重斑状充血,体表有些地方出现溃疡、疤痕,剖检见肝脏肿大,脾及肠粘膜充血。梭鱼出血性败血病易传染,加之目前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死亡率极高,造成损失大,严重影响了梭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防治梭鱼出血性败血病,作者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其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测定,目前从病鱼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经鉴定属于运动性气单胞菌中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lia),该菌主要特征为菌体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极端单生鞭毛。  相似文献   

11.
细菌性鱼病对鱼类养殖业危害广、威胁严重。以淡水鱼类和梭鱼等为主要危害对象的细菌出血性败血病危及我国养鱼水域,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鲤鱼的出血性败血症已得到有效控制,海水鱼类如牙鲆、真鲷、梭鱼等的出血性败血症正在研究之中。为防治该病的蔓延,我们于1995年进行了梭鱼出血性败血病病原菌研究,从患病梭鱼病灶处分离到该病的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防治梭鱼出血性败血病药物的药效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筛选出4种安全、有效、价廉的鱼用口服药物氟哌酸、鱼血散、氯霉素和磺胺+TMP。本研究用氟哌酸对梭鱼细菌出血性败血病进行了防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梭鱼42年来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德 《海洋通报》1993,12(6):81-86
梭鱼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1950-1992年间,我国水产科技人员对梭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梭鱼人工繁殖方面已取得生产性突破。在分类、组织胚胎、细胞学、生态和资源、养殖、人工繁殖、生物化学、寄生生物及病害、移殖与增殖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兔抗血清对抗鱼类和哺乳类促激素及其受体的多克隆抗体对雄性半滑舌鳎脑垂体和精巢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其结果显示GnRHR、LHR和GtH免疫活性定位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腺垂体和精巢中.GtH免疫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免疫强度随着精巢发育成熟而明显增强.同时还发现睾酮(T)和雄激素受体(AR)在半滑舌鳎精巢中的定位有别于其他鱼类,尤其是雄激素受体(AR)免疫活性在精原细胞中的数量很少.依据这个特点文中还讨论了其可能与精巢发育的关系,同时证明了半滑舌鳎精巢发育像其他硬骨鱼类一样受激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分别于1986和1987年研究了Cu,Zn,Cd对梭鱼的急性致毒效应及梭鱼对Cu,Zn,Cd,Cr的回避反应。结果表明,Cu,Zn,Cd对梭鱼均有明显的毒性,其毒性的大小顺序为Cu>Zn>Cd。梭鱼对Cu,Zn,Cd有显著的回避反应,其回避率大小顺序Cu>Zn>Cd;梭鱼对Cr无明显的回避反应,即使Cr浓度高达100mg/L。  相似文献   

15.
梭鱼与对虾混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梭鱼与对虾属于两个不同的纲目和属科。梭鱼为鱼纲,鲻科;对虾为甲壳纲,对虾科。它们都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和广盐广食性等共同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江苏省赣榆县水产养殖场在有关科研单位协助下,进行了梭鱼与对虾混养。  相似文献   

16.
梭鱼人工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黄河口海域棱鱼人工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由分子水平了解梭鱼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背景及人为干涉因素对梭鱼种群遗传多样性造成的影响.选用OPC组20个10碱基对(bp)的随机引物,对采自河北省黄骅市的24尾野生梭鱼和15尾人工养殖梭鱼进行了分析.选出11个扩增效果稳定的引物用于群体分析,扩增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11个引物共检出112个位点,其中养殖群体中有94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83.93%;自然群体在96个位点上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85.71%.经计算,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124,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271;梭鱼两群体间的相似系数为92.82%,遗传距离为0.0718.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黄河口海域梭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人工养殖过程对其未造成明显的影响,估计这与人工养殖过程中人为干涉因素少(如育苗历史短、亲鱼来源于自然群体、无定向选择和近亲繁殖等)有关.这一结果表明,梭鱼的人工养殖业在黄河口海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具有独特的板块特征和地质历史,几个边缘海将亚洲大陆和太平洋隔开。在更新世冰期的低海平面时期,海洋生物群体可能会被隔离在日本海、东海和南海。伴随冰后期海平面的上升,以往的研究认为被隔离在3个边缘海的群体会因为扩散的作用而重新混匀。为了检验该假说,本研究探讨了梭鱼的系统地理格局。采集梭鱼分布范围内9个地点的272个梭鱼个体,分析其线粒体控制区5’端435bp的片段。共检测到3个不同的单倍型类群,这3个单倍型类群可能是在更新世冰期被隔离在3个边缘海内而产生的分化。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的假设相反,3个单倍型类群在地理上的频率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分子方差分析和群体多样性指数都表明3个边缘海内的梭鱼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与基于生物学特性预期的梭鱼具有较高的扩散能力相反,梭鱼群体空间上的基因交流是很有限的。东海的梭鱼群体间缺乏系统地理格局,这可能是因为末次冰盛期后梭鱼群体发生了近期的栖息地扩张,群体间没有足够的进化时间在迁移,漂变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8.
梭鱼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郭淑华  李玉和 《海洋学报》1990,12(4):484-486
梭鱼消化道粘膜上皮扫描电镜的研究,揭示了梭鱼食道、胃和肠粘膜上皮超微结构的形态特征,这与其食性(浮游生物、底栖藻类和有机碎屑)密切相关,同纯草食性和纯肉食性鱼类的消化道粘膜上皮相比较区别明显.  相似文献   

19.
渤海梭鱼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德  王祖望 《海洋学报》1982,4(4):508-515
梭鱼Liza haematocheila(T.et.S)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苏联远东沿岸,是沿岸的经济鱼类,也是半咸淡水、海水鱼类的主要增养殖对象,该鱼肉味鲜美,是良好的养殖对象.关于梭鱼轮相的特征,辽宁水产研究所(1959)、李明德(1978)曾作过系统的报道,但迄今对该鱼的生长尚未作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渤海及某些地区梭鱼的年龄与生长作一系统的报道. 鳞片取材于河北省黄骅、天津市北塘及塘沽附近渤海海区,分别于1960—1961、1962—1963、1978—1979年共测定梭鱼1,399尾.  相似文献   

20.
17β-雌二醇对鲻鱼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林君卓  翁幼竹  方永强 《台湾海峡》2002,21(4):452-456,T003
本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17β-雌二醇对鲻鱼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gonadotropin cell,GtH)发育成熟和分泌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7β-雌二醇能够促使鲻鱼脑垂体GtH细胞发育成熟。表现在实验组(高和低剂量组)给药2个月后,脑垂体中外侧部多数GtH细胞胞质充满分泌颗粒,而对照组GtH细胞胞质尚未充满分泌颗粒。另外,给药5个月后,高剂量和低剂量实验组多数GtH细胞胞质出现空胞,而对照组空泡则很少。这说明17β-雌二醇有促进GtH细胞的分泌活动,并促使鲻鱼性腺提早发育。这些结果可为17β-雌二醇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