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系统总结,认为从岩体内部到外接触带,矿化样式以"脉-块体-层-脉"的内外多元结构模式产出:岩体内部Au-Fe(Cu)矿体呈透镜状脉、平行脉沿断层破碎带陡倾斜产出;岩体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带围绕岩体呈环状分布,Au-Fe-Cu矿体以大透镜状、块体状在矽卡岩带中断续产出;外带Au-Fe、Pb-Ag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沿层间破碎带产出;远程带Au-Fe矿体呈小透镜状脉、平行脉沿断层破碎带陡倾斜产出。矿体对应的矿物组合、成矿元素和蚀变分带具有自高温到低温的分布规律和矽卡岩型矿床的特征。矿床的热液成矿作用阶段可划分为早矽卡岩、晚矽卡岩、磁铁矿、石英硫化物以及碳酸盐五个热液阶段,各阶段流体包裹体划分为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子晶矿物包裹体、富含CO_2三相包裹体等四类。成矿年龄为36.46 Ma—39.44 Ma,与石英正长斑岩的成岩年龄35.00 Ma—36.72 Ma基本一致。矿床成矿深度范围为0.7~2.2km。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金多金属矿床。北衙组碳酸盐岩(T_2b)+多期断裂构造系统(接触带构造、岩性界面及层间破碎带、断裂裂隙、不整合面构造)+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位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
小卧龙锡铁钨多金属矿床产于下古生界奥陶-志留系滩涧山群与酸性侵入岩之间的矽卡岩接触带中,含矿矽卡岩带总体呈NE向展布。矿床由38条铁矿体和29条锡多金属矿体组成。锡铁钨多金属矿可划分为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和表生期三个成矿期。矿体具有上铁下锡,东铁西锡的分布特征。根据矿床特征和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预测深部岩体锡多金属矿的找矿前景良好,围岩中注意寻找云英岩型和石英脉型锡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3.
李六全 《陕西地质》2006,24(2):8-26
洛翠山矽卡岩型金矿是商洛地区,乃至陕西省一种新类型金矿。矿体产于闪长岩与大理岩外接触带的镁橄榄石、透辉石矽卡岩和其外侧以热液交代作用为主生成的含白云石次生石英岩、铁方解石(或铁白云石)岩、石英黄铁矿(或黄铁矿石英)岩中。分铁铜金、铜金和单一金矿体三种矿体类型。由深到浅,由接触带向外具有的FeCuAu-CuAu-Au成矿分带特征。矿石自然类型达14种之多,矿石矿物成份较为复杂。将成矿分为三期(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表生期)、七阶段(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石英—自然金生成阶段、石英—硫化物—自然金生成阶段、碳酸盐—硫化物—自然金生成阶段、无矿碳酸盐化与硅化阶段、氧化阶段);总结了六条主要找矿标志;对陕西境内秦巴地区东部提出了四个矽卡岩型金矿找矿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冬瓜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铜矿。该矿床被惯称为矽卡岩型矿床,但具明显的层控特征。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碳酸盐建造与下伏上泥盆统砂岩建造的接触带附近,主要由一系列层控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含铜矽卡岩透镜体、磁铁矿矿囊以及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组成。主矿体的底部为根植于上泥盆统砂岩建造内的层控脉状-网脉状矿,下部为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主体为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与上覆硬石膏层构成的三个硫化物-硫酸盐韵律单元。该双层结构特征总体类似于VMS和SEDEX型矿床,但矿石结构构造表明,这些硫化物-硫酸盐沉积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后期热液-变质作用叠加改造。层控含铜矽卡岩通常发育于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之上,小型磁铁矿矿体或矿囊通常围绕陡倾的闪长岩株零星分布。这两类矿化均与燕山期岩浆活动(约137Ma)和石英二长闪长岩株侵位密切相关。矿区可见两种蚀变作用:石英-绢云母蚀变与矽卡岩蚀变。前者在下盘砂岩中形成似整合蚀变带,包裹层控网脉状矿,其成因可解释为晚石炭世热液流体在海底之下砂岩透水层内发生侧向迁移、弥散排泄及金属卸载;后者由燕山期石英二长闪长岩侵位引起,形成两类矽卡岩,其中,镁质...  相似文献   

5.
亥隆-措莫隆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是川西高原最重要的有色金属矿床类型之一.其矿质来源和区内的措莫隆、若洛隆等含锡花岗岩有关.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外接触带的碳酸盐岩和变质碎屑岩的层间构造破碎带中,并产于受这些构造破碎带控制的钙质矽卡岩中.根据矿床的矽卡岩矿物的共生组合关系,成矿过程可分为矽卡岩化期和石英-硫化物期两个矿化期及五个矿化阶段,矿化程度主要和晚期矽卡岩化阶段以及石英-硫化物期交代蚀变的强烈程度有关.本文还根据对该矿床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矽卡岩的分类系统表.亥隆-措莫隆有色金属矿带是川西高原著名的白玉-义敦-乡城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亥隆-措莫隆矿带中的成矿地质构造条件的差异,成矿元素在区域上表现为三种组合系列:锡多金属系列(Sn-W-Cu-Pb-Zn-Ag-Co-As);铜多金属系列(Cu-Pb-Zn-Ag-Mo);铅多金属系列(Pb-Zn-Ag).在矿区,从花岗岩体由内向外,可依次出现Sn-Cu带、Sn-Cu-Pb-Zn带、Sn-Pb-Zn带的矿化分带.在Sn-Cu带的矿体中,由下至上、由内接触带到外接触带,还依次出现W-Sn、Sn-Cu的矿化分带.  相似文献   

6.
广西姑婆山锡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姑婆山锡矿田锡矿床类型丰富,其中以矽卡岩型、矽卡岩-蚀变断裂破碎带复合型锡矿床为主,矿床主要产于燕山早期姑婆山花岗岩西南接触带2km范围内,且具一定的分带性,从接触带往外,依次为矽卡岩型→矽卡岩与蚀变断裂破碎带复合型→锡石硫化物型→石英脉型。矿床受成矿花岗岩、有利赋矿层位及构造复合等因素的控制,与成矿花岗岩关系尤为密切,成岩、成矿时间接近,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矿床为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7.
矽卡岩型矿床是矿床学上的一个重要成因类型。它在我国(特别是东部成矿域)已知矿产资源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成矿作用和富集规律的研究方面也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构成我国矿床理论和实践上的一大特色。根据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控制因素,矿体与岩体和容矿岩层的关系,可把这类矿床归纳为几个“式”:(1)接触式(矿体就位于岩体接触带包括捕虏体接触带上);(2)层控式(矿体沿一定层位在外接触带作单层或多层产出);(3)裂隙充填式(脉状含矿矽卡岩沿裂隙充  相似文献   

8.
铜陵天马山硫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天马山硫金矿床的矿体分为层状矿体、接触带矿体和穿层矿体。层状矿体和穿层矿体受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地层层位和层间断裂控制。接触带矿体受接触带控制 ,具矽卡岩型矿体典型特征。矿床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及岩浆岩控制 ,矿床成因为层控矽卡岩型硫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广东信宜―贵子地区锡矿床主要分为花岗斑岩型、云英岩型、石英脉型、锡石―硫化物(绿泥石)型、磁铁矿矽卡岩型五种。花岗斑岩型锡矿主要锡矿体产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体的深部内外接触带上。云英岩型锡矿产于钾长花岗岩岩体隆起部位内接触带上,与岩体接触的围岩为震旦系云开群兰坑组。磁铁矿矽卡岩型锡矿产于钾长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的层间裂隙中,含矿层位主要为震旦系云开群罗罅组内透辉石榴石矽卡岩。石英脉型锡矿主要产于钾长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旁侧的次级断裂和裂隙中。锡石―硫化物(绿泥石)型锡矿主要产于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体的顶部和外接触带变粒岩和片岩中,且受各种方向的构造裂隙或断裂控制。研究各类锡矿床主要特点及其控矿条件,分析该地区锡矿分布规律与找矿标志,对锡矿勘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黑石山矿区矽卡岩型多金属矿成因,本文分析了矿区地质背景、矿床(体)特征,总结围岩蚀变特征,认为矿区是以铜铅锌为主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产于金水口岩群地层与岩体的接触带即矽卡岩中。黑石山铜多金属矿床经历了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热液叠加交代期及表生成矿作用期,形成了多种围岩蚀变现象,矿床形成主要与地层、岩浆岩、构造关系密切,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1.
江西香炉山矽卡岩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从江西西北部至安徽南部发育一条显著的斑岩-矽卡岩型钨成矿带,香炉山是其中一典型的矽卡岩钨矿床。矿床具有明显的矿化分带特征,由近接触带矽卡岩和云英岩矿体和远接触带脉状石英-硫化物-白钨矿和透镜状矿体组成。通过对不同蚀变带上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表明:矽卡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在209~383℃,脉状石英-白钨矿和石英-硫化物-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163~278℃和204~284℃,晚期方解石脉的温度最低为143~235℃;矽卡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范围在0.35%~5.26%NaCleqv,脉状石英-白钨矿和石英-硫化物-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范围分别为0.35%~5.86%NaCleqv和0.70%~9.21%NaCleqv,晚期方解石脉的盐度为0.35%~2.07%NaCleqv。激光拉曼探针测试表明,矽卡岩、石英-白钨矿脉和石英-硫化物-白钨矿脉中流体包裹体组分主要为H2O,还含有一定量CH4和少量的N2。从早期到晚期成矿阶段表现为一个降温的过程,指明了钨成矿温度较宽泛;钨在流体中可能以钨酸的形式运移,与围岩反应时,温度降低和碱性升高,促使白钨矿沉淀成矿。早期到晚期成矿流体温度和物质组成发生变化是成矿发生分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蔡贺清 《矿产与地质》2011,25(5):400-404
富钟贺地区位于湘桂褶皱系湘中南褶皱带与华夏褶皱带的交汇处,区内良好的成矿条件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钨锡多金属矿床.钨、锡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泥盆纪地层中,在空间上从花岗岩内部的云英岩型—矽卡岩矿床→内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钨锡矿床→外接触带或远离接触带的锡多金属硫化物型和钨锡石英脉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是在燕山中、晚期,成因上...  相似文献   

13.
矿田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中段北缘,矿区在大源岭背斜西翼,褶皱轴呈南北走向.地层主要为石炭系和泥盆系的碳酸盐岩及部分碎屑岩.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新华夏体系北北东向断裂为本区的导矿构造.岩浆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并有晚期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及煌斑岩脉.矿床以铜、铅、锌为主,次为黄铁矿,并伴生银、镉、铋等多种组分.矿床类型有接触夕卡岩型、层间夕卡岩型、石英硫化物脉型、接触黄铁矿型、破碎带脉状及白云岩中的铅锌矿等.矿体多  相似文献   

14.
胡绪云 《地质与勘探》2022,58(4):719-727
魏家钨矿床为南岭中段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大型钨矿床。通过对该矿床两类矽卡岩型矿体的详细研究,探讨了矿床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矿床成因研究。认为,该矿床具有钙质矽卡岩型和镁质矽卡岩型两类钨矿体,两类矿体分别产于祥霖铺花岗斑岩体与泥盆系棋梓组灰岩和泥盆系黄公塘组白云岩接触带及层间破碎带内,受层间破碎带与接触带联合控制,具有十分明显的岩性和接触带控矿特征,矽卡岩化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钨矿成矿流体源自岩浆热液,矿化母岩为祥霖铺花岗斑岩,矿化温度介于300℃~400℃之间。矿床成因属于典型矽卡岩型钨矿床。  相似文献   

15.
大张铁矿是鲁西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石英二长闪长岩与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接触带及其附近.根据脉体穿插关系和交代蚀变特征,将大张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通过对透辉石、绿帘石、石英和方解石等透明矿物显微观察发现,大张铁矿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  相似文献   

16.
白干湖钨锡矿田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西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笔者通过对柯可卡尔德、白干湖、巴什尔希和阿瓦尔4处矿床实地剖析,认为这些矿床已构成一个集矽卡岩型、云英岩化花岗岩微细网脉浸染型和石英脉型交代、充填叠加复合的具超大型远景规模的钨锡矿田.矿田内矿化类型显示出一定的分布规律或分带性:即产于花岗岩边部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白钨矿矿体,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分布在金水口群浅变质岩系大理岩内;产于花岗岩小突起内侧及其顶部外接触带伸枝脉岩的云英岩化花岗岩微细网脉浸染型钨锡矿体,前者呈厚板状透镜体面型分布,后者则呈脉状线型分布于围岩地层中;产于隐伏花岗岩突起上部外接触带的石英脉充填交代型锡石黑钨矿矿体,其因受区域NE向白干湖深大断裂构造限制,多呈低缓角度的平行脉状充填于金水口群浅变质岩系的绢云石英片岩中.根据矿石矿物组合等特征,矿田内的矿化蚀变可划分为3种:即矽卡岩化、云英岩化(包括钠长石化、电气石化等)和硅化.研究表明,矿田内矽卡岩型白钨矿化、云英岩化花岗岩微细网脉浸染型钨锡矿化和石英脉充填交代型锡石黑钨矿化构成一个与加里东期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侵入活动有成因联系的矿田成矿系列,属于岩浆期后高温-气化热液交代和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湘南铜山岭矽卡岩铜铅锌矿床产于铜山岭岩体北东缘隐伏接触带及其外围地层中,在成因上与铜山岭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铜山岭铜铅锌矿床具有独特的成矿分带,从岩体向外依次发育近端内矽卡岩、近端外矽卡岩、硫化物-石英脉和远端矽卡岩矿体。根据穿切关系、交代结构和矿物组合等地质特征可以把铜山岭铜铅锌矿床划分为4个矿化蚀变阶段,从早到晚依次为进变质矽卡岩、退变质矽卡岩、石英-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为主成矿阶段。闪锌矿成分压力计研究表明,近端内矽卡岩型团块状硫化物矿石中闪锌矿的形成压力为(3.1±1.0)×108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6~12 km,相当于中—上地壳水平,说明铜山岭铜铅锌矿床形成于较大深度。近端内矽卡岩、近端外矽卡岩和远端矽卡岩中都存在两阶段绿泥石。绿泥石成分温度计研究表明,3类矽卡岩中退变质矽卡岩阶段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分别为345~388℃、296~376℃和296~338℃,代表各类矽卡岩形成温度的下限;石英-硫化物阶段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分别为270~318℃、209~238℃和200~223℃,代表各类矽卡岩矿体的成矿温度。3类矽卡岩的绿泥石温度表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指...  相似文献   

18.
时俊峰 《地质与资源》1998,7(4):274-280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产于下古生界五道沟群与华力西晚期闪长岩内接触带中.矿化类型为含金石英硫化物脉型及密集细脉型.矿体受近S-N向断裂、NW向断裂及裂隙构造带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  相似文献   

19.
广西大王顶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和综合研究,发现大王顶金矿床金矿体主要产于花岗斑岩体内、或是斑岩体顶、底部外接触带中;有构造破碎蚀变(花岗斑岩)岩型(产出黄铁绢英岩型矿石)及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矿石)两类矿体。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热液金矿床大类中的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20.
湖南瑶岗仙钨矿成岩成矿作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湖南瑶岗仙钨矿床位于南岭东西构造带中部,加里东隆起带与印支-燕山凹陷带的交汇部位。区内出露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侏罗系,其中寒武系和泥盆系为含矿的主要层位。矿体赋存于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笔者在前人对矿床的地质构造、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采用SHRIMP铀-铅、铷-锶等时线和铼-锇等时线定年方法,对瑶岗仙花岗岩体及赋存于岩体内外接触带的黑钨矿-石英脉进行精确定年,获得岩体锆石SHRIMP铀-铅年龄为(170.7±2.2)Ma(置信度95%,n=12,MSWD=1.7),产于岩体外接触带寒武系地层中的黑钨矿-石英脉年龄为(175.8±4.1)Ma(置信度95%,MSWD=0.88),产于岩体内接触带的黑钨矿-石英脉年龄为(156±3)Ma(置信度95%,MSWD=0.20),产于外接触带石英脉中的辉钼矿年龄为(170±5)Ma。测定结果表明,瑶岗仙钨矿床的形成至少经历了两个成矿期,分别对应于J1/J2过渡期与J2/J3过渡期。今后的深部找矿工作尤其是杨梅岭矿段深部应该注意寻找两个时期分别形成的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