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前震活动特征及其识别的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大陆强震(M≥7.0)和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广义前震序列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分形特征,计算其广义分维谱Dq和标度指数谱F(α),并探讨了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对广义前震活动,在所研究地区的时、空分布,均呈现多分形结构;(2)大地震发生前半年至一年,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高次分维D∞呈下降趋势.这种降维特征,亦在实验室含水大样本岩石破坏前,声发射序列D∞的变化中观测到;(3)与中强地震相比,大地震孕育区地震活动的空间高次分维偏低,表明地壳应力分布的高度不均匀性,是板内大地震孕育环境中的本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分形方法在地震序列类型早期判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克银  高伟 《地震》1996,16(1):68-74
着重讨论了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利用分形方法提取大震后余震的空间分维信息,从而达到早期判别地震序列类型的目的。以1966年以来定位精度较好、余震记录较全的12个7级以上大震和大同6级强震序列为资料,计算了震后1个月内余震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分维数。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分维数不同。一般震后5-6天,主震型序列的分维数在1.1-1.2之间,多震型序列的分维数在1.3以上。利用前7天的  相似文献   

3.
前震活动特征及其识别的研究(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大陆强震(M≥7.0)和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广义前震序列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分形特征,计算其广义分维谱D和标度指数谱F(α),并探讨了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对广义前震活动,在所研究地区的时、空分布,均呈现多分形结构;(2)大地震发生前半年至一年,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高次分维D呈下降趋势.这种降维特征,亦在实验室含水大样本岩石破坏前,声发射序列D的变化中观测到;(3)与中强地震相比,大地震孕育区地震活动的空间高次分维偏低,表明地壳应力分布的高度不均匀性,是板内大地震孕育环境中的本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分维及无标度区是地震分形自组织两个重要特征参数。讨论了两个层次关联维特征及关联维 D_2计算的基本限制。初步探索了强震序列生长结构与分形原理间关系。提出地震分维函数与地震时序分布律新的研究方法及课题。分析了分维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报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卓群 《华南地震》2002,22(3):76-79
岩石破裂实验,地球岩石层断裂构造运动,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等研究表明,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和强度分布特征具有分形结构。作为一种分维理论的应用,本文利用厦门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的数据,采用信息的分析方法,对福建省的地震多发区-漳州、华安、龙岩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讨论了信息维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何玉梅  吴小平 《地震研究》1996,19(4):363-370
本用标准偏差法和标度变换法,计算了云南省五个地震区带上1965-1995年间地震序列的自仿射分形的分维值D△t(地震时间间隔序列自仿射分形)DM-t(地震震级一时间序列自仿射分形)及自相似分形的分维值D0(地震时间分布自相似分形)得到了相应的时间变化曲线,DM-t~t,D△t~t和D0~t。通过相互比较发现,其中DM-t的随时间变化在中强地震前的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正实验证明,岩石破裂前必然发生"声发射",这为地震的确定性前兆研究提供了线索。但是,地震前兆的"声发射"与实验室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不少地震前异常变化,其中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约一年姑咱地震台YRY-4型钻孔应变仪记录的一系列"毛刺"异常较为典型。这些"毛刺"的时间分布和尺度分布特征与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相符,  相似文献   

8.
王海涛  朱令人 《内陆地震》1991,5(3):202-205
应用广义分维的概念于地震活动时间分形的研究可避免确定无标度区的困难。海城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的广义分维D_o(ε)的变化表明,时间标度区间为2—16天时,D_o(ε)的变化可以反映大震酝育过程中地震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表现出震前降维的前兆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海城,唐山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的分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标度变换法分析了海城、唐山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的分维特征,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存在分维结构,分维结构无标度区一般跨越两个数量级,分维数值大小有所不同。对余震序列而言,随震级下限的升高,同一时段内分维略有降低;当震级下限固定不变时,强余震活动期间分维较低,而强余震活动结束之后分维明显升高;唐山余震序列的时间分维具有分区差异性,并且较大的强余震均发生于时间分维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的区域内。本文的工作结果表明,海城地震的前震序列同样具有明显较低的时间分维。 最后,本文尝试利用余震序列时间分布分维结构的无标度区范围,粗略估计了强余震的截止时间。  相似文献   

10.
新疆近期两次地震序列的时间信息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疆两次中强地震的余震序列为例,探讨地震序列不均勻时间分布的分形特征。对其信息维的测算表明,无标度区范围基本稳定,同一时间段内信息维数随震级下限的升高略有降低;而对相同震级下限的样本群而言,不同时段的信息维数具有一定的差异。通常是强余震活动结束之后的信息维数略高于强余震活动期间的信息维数。这一特点对大震后地震趋势的合理估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地球物理中地震剖面图象的分割,进行特征提取和计算的探讨.分析了纹理结构的自相似性特性,应用分形原理进行分形维数的估测,探索了用分形特征进行图象分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分形几何理论,对山西及邻区水系与黄土冲沟作了分析,发现水系与冲沟分维值的大小反映了该区构造活动性的强弱,分维值的分布定量地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的背景及各区域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在构造活动强的区域,分维值高,反之则低。按分维值的大小山西断陷带分成南中北三段,以中段介休-临汾一带的分维值及反映的构造活动性最强。该区分维值的分布及反映的构造活动性有从四周向中间增强的特点,增强区与强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Hausdorff分数维识别地震道初至走时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波初至走时的识别在地震勘探、人工地震层析成像以及全球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中起重要作用.初至走时拾取的精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地震层析成像及演的精度.本研究以提高地震波初至走时拾取的精度及定量化程度为目标,利用计算地震道时间序列分数维的方法,实现了地震波初至走时的自动拾取.本文以分形理论为基础,进行了地震道时间序列Hausdorff分数维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地震道时间序列的分数维在初至到达前后具有不同的数值,其变化点能够定量指示出初至走时的位置.本文还给出了利用该方法对实测数据进行初至走时拾取的实例.  相似文献   

14.
云南10次大震前地震活动分形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绍先  范杨 《中国地震》1996,12(4):367-377
本文通过1965-1993年发生在云南及邻区8组10次6.8≤M≤7.7大震前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等多种参数系统的计算研究,发现10次大震前降维减熵异常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分形理论的地裂缝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依据分形理论分析了清徐境内交城断裂带、地裂缝以及地貌的分形结构特征.同时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地裂缝、断裂以及地貌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清徐地裂缝的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郑懿  曹俊兴  何晓燕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0):4126-4135
天然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及区域内的地下岩层渗透率常常会发生显著改变,其变化曲线显示出独有的特征,造成这一现象的机理较为复杂,传统渗流理论尚不能给出合理解释.针对这一问题,从震后渗透率变化规律入手,深入分析了地下岩层裂缝体系对渗透率的影响,给出了裂缝结构参数与渗透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合岩层黏弹特性以及天然地震所产生的地下岩层体应变特征,基于裂缝体系分维度正比于外部应力的实验事实,将黏弹体应力松弛机制引入该体系,对裂缝分形渗透率模型进行了含时推广,建立起震后地下岩层渗透率的时间演化模型,理论预测曲线与实验曲线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形裂缝渗透率松弛效应’这一全新概念.本研究为震控流体运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于揭示震后断层恢复机制,探讨断层活动与孕震的关联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形几何在岩土力学研究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简略地介绍了分形几何理论及其方法。从岩土材料结构的定量描述、流体在岩土体中的渗流问题、岩土材料强度的分形模型和分形空间的力学特征四个方面叙述了分形理论在岩土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应用。指出只有将岩土力学系统在欧氏空间的各种基本变量、原理和方法向分形空间推广和拓展,才能产生对岩土材料非线性力学行为的新认识,这也是分形理论在岩土力学研究中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分形脉冲反褶积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地震反演问题的脉冲反褶积方法是基于反射系数白噪和子波为最小相位的假设下提出的.近几年的研究证明反射系数并不都是白噪,而是某种分形噪声,如果用一类分形反褶积方法,则将地震反演问题化为难以求解的非线性方程组.本文用反射系数的分形性质,推导出一个更为简单易解的线性方程组,称为分形脉冲反褶积.数值计算表明,本文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study historical flood-frequency records we plot the log of the number of floods on a river per unit time in which the peak discharge exceeds a specified value against the log of that value. For ten benchmark stations we find good correlations with scale-invariant (fractal) statistics. We suggest that the underlying physic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ion of floods are sufficiently scale invariant over time scales from one to one hundred years that they provide a ration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cale-invariant statistics. Our results fall within the range of flood-frequency estimates made by other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 propose that the ratio of the ten-year peak discharge to the one-year peak discharge i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flood potential. With scale invariance is also the ratio of the one-hundred year flood to the ten-year flood. We find that the values of for ten stations on river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range from 2.04 to 8.11 and find strong regional variations that can be correlated in terms of climate.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fractal statistics in sedimentary sections. We have also carried out R/S analyses for the ten stations and have obtained values of the Hurst exponent. We find that the Hurst exponent cannot be used for flood-frequency forecasting.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study historical flood-frequency records we plot the log of the number of floods on a river per unit time in which the peak discharge exceeds a specified value against the log of that value. For ten benchmark stations we find good correlations with scale-invariant (fractal) statistics. We suggest that the underlying physic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ion of floods are sufficiently scale invariant over time scales from one to one hundred years that they provide a ration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cale-invariant statistics. Our results fall within the range of flood-frequency estimates made by other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 propose that the ratio of the ten-year peak discharge to the one-year peak discharge i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flood potential. With scale invariance is also the ratio of the one-hundred year flood to the ten-year flood. We find that the values of for ten stations on river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range from 2.04 to 8.11 and find strong regional variations that can be correlated in terms of climate.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fractal statistics in sedimentary sections. We have also carried out R/S analyses for the ten stations and have obtained values of the Hurst exponent. We find that the Hurst exponent cannot be used for flood-frequency forecas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