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令人  王海涛 《内陆地震》1990,4(4):310-318
从信息论原理和分形几何学的观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分析研究1988年澜沧—耿马7.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信息、信息熵和分维的变化特征表明,地震前1—2年内,中、小地震活动的信息熵、缺信量和容量维、信息维出现明显的低值变化过程,反映了地震前兆的减熵、降维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震前,一定区域内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刘希强  林怀存  黄耘  李红 《中国地震》2004,20(3):247-256
基于Morlet小波变换,提出一种新的定量划分地震活跃期或平静期的分析方法,形成了根据复小波变换得到不同周期累加能谱极大值点变化、实小波变换振动周期谱时频分布以及指定周期的小波振动周期随时间变化的极值分布规律来研究地震活动韵律性及其时变特征的物理思路。通过对全球、中国大陆和华北地区浅源地震年释放能量的时间序列分析。对研究区强震活动的韵律性及其时变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根据目前强震活动具有的韵律性,结合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对未来研究区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考虑地震失稳的滑动-弱化特征后,研究了估计大地震重复间隔的问题,建议了一种计算大地震重复间隔的方法,给出了计算复发间隔的公式。同时,应用这个方法计算了海原断裂带、华山山前断裂带、贺兰山东麓断裂带和小江西支断裂带的8级大震复发间隔,它们分别为3466年、2043年、2688年和975年。这些数值与古地震研究给出的实际古地震复发间隔甚为一致,说明建议的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活动断裂地震复发时间和地震危险性的估计。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红河谷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宪森  陈洪洲  关玉辉 《地震》2002,22(1):77-83
应用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对黑龙江河谷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准周期特征,在空间上和主要构造带关系密切,近期中强地震活动可能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5.
大同—阳高6.1级地震活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赵新平 《地震》1994,(5):71-77
本文从较大时空范围研究了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背景,认为大同-阳高地震不是一次孤立的地震事件,是大同盆地历史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继续和必然。在时间进程中它们受华北地震区和山西地震带强震活动周期的制约,空间上与北三省交汇区中强地震成丛活动密切相关。大同-阳高6.1级、5.8级地震以及此期间的侯马4.9级、析州5.1级地震是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即将活跃的一个迹象,也是华北区域应力场增  相似文献   

6.
沂沭断裂带地壳垂直形变的演化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柏  扬国华 《中国地震》1995,11(2):174-180
本文使用多期精密水准资料,经采用统一的计算方法和起算标准处理后,分别对沂沭断裂带上的山东和苏鲁皖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场及其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地震地质背景、区域应力场、地震活动特征等研究了地震危险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70%的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高潮时期,以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为基准,以一年的时间窗口去检测南北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与南北地震带中强震发震时间接近,具有很强的关联。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发生的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南、北、中段的地震活动相关性各不相同,地震活动频次上呈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相关性最弱,与南段相关性最强,但在震级上表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和中段强震活动关系密切,与滇缅构造转换区的中震联系紧密,图像信息方法为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相关性提供了证据。研究同时发现以海原地震为起始地震时南北地震带的强震具有由北向南往复迁移的特征,南北地震带中段和滇缅构造转换区的地震迁移次数更多,表明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确实联系紧密。这项研究对于南北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震时间分布特征研究是进行地震预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以中国海域统一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以指数分布模型、伽马分布模型、威布尔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以及布朗过程时间分布(BPT)模型为目标模型,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以及K-S检验结果确定能够描述海域地震时间分布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对于震级相对较小( M <6)的地震,指数分布、伽马分布以及威布尔分布均能较好地描述其时间分布特征;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如整个海域),震级相对较大( M >6)的地震可完全采用指数分布描述其时间分布特征;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如地震带),大地震时间间隔可能更加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和BPT分布。此外,文中还采用扩散熵分析法研究地震之间的丛集性和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存在长期记忆性,震级相对较小( M <6)的地震受更大地震的影响,从而在时间上表现出丛集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地震预测、地震危险性计算中地震时间分布模型选择和地震活动性参数计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对理解地震孕育发生机理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时空强有序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时间、空间、强度和触发特征的分析和初步研究认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时间上具备时间节律的特征,符合8级地震24年左右和7级以上地震7年左右的时间节律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地震活动等间距、地震集中活动、共轭条带等特征;在强度上符合节律特征,并存在明显地受地球自转,以及月亮、太阳的调制和触发作用. 最后,对巨大地震孕震和发震的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已知地点信息”指根据华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分布特征,将华南地震活动区划分为老震区、水库区和小震活动区。本文分析了华南地区以上3种区域1980年以来22次已知地点信息的ML≥5.0地震事件前的地震活动现象,总结探讨了各区中强地震前的异常特征:水库区表现为震中的地震平静—增强,老震区和小震活动区则为区域的地震增强—活跃—平静。综合以上分析研究,提出了华南已知地点信息的地震预测对策。  相似文献   

11.
郑懿  曹俊兴  何晓燕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0):4126-4135
天然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及区域内的地下岩层渗透率常常会发生显著改变,其变化曲线显示出独有的特征,造成这一现象的机理较为复杂,传统渗流理论尚不能给出合理解释.针对这一问题,从震后渗透率变化规律入手,深入分析了地下岩层裂缝体系对渗透率的影响,给出了裂缝结构参数与渗透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合岩层黏弹特性以及天然地震所产生的地下岩层体应变特征,基于裂缝体系分维度正比于外部应力的实验事实,将黏弹体应力松弛机制引入该体系,对裂缝分形渗透率模型进行了含时推广,建立起震后地下岩层渗透率的时间演化模型,理论预测曲线与实验曲线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形裂缝渗透率松弛效应’这一全新概念.本研究为震控流体运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于揭示震后断层恢复机制,探讨断层活动与孕震的关联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震研究及其预报是多学科的交叉,而非线性科学即分形学和混浊理论给人以新启示。本文叙述了地震的广义能量分维,广义时间分维和广义空间分维,探讨了三种广义分维在地震的前兆和余震中的变化规律,进而指出三种广义分维由主震前的低层异常变为震后再度回升现象,作者对第5个地震活跃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几次大震及震群活动的时间分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留藏  蔡相展 《地震研究》1993,16(3):229-238
本文根据Mandellrot提出的分维理论,对我国三次大震及四次震群活动的时间分维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时间分维的总体特征:大震前分维较低,震后分维升高。2.时间分维的动态变化特征:火震前的分维呈现一总趋势的降维过程,且幅度较大;而震群的时间分维变化较平稳。3.对同一地震序列,起始震级愈低,计算出的分维值愈高;起始震级愈高,计算出的分维值愈低。笔者认为,地震序列起止时间的选取对计算时间分维会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唐山地震昌黎等七个台的地电阻率日均值时间序列进行了关联维计算.取每年为一个时间段,其目的在于探索分数维对地震各个阶段的反应,以便达到利用分数维进行地震预报的目的。计算结果表明大部分地电台的地电阻率在地震前有明显的降维特征。通过地震前后七个台的地电阻率分数维的变化,得到了地震前后前兆场的分布特征,这一结果对于未来震源区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位的混沌和多重分形特征演化及其中短期预报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强  徐桂明  黄耘 《地震》1999,19(3):274-280
采用苏20井记录到的1995年7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地下水位观测数据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计算并研究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 MS 6.1地震前后地下水位系统混沌吸引子的关联维数D2、二阶熵K2和最大Lyapunov指数λ1,并用推广GP法研究了地震前后系统多重分形的广义维数谱Dq。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系统为混沌系统,系统的自由度在3~16之间;地震过程中系统有降维减熵现象,震前广义维数谱Dq左半边曲线变陡,因而可被看作为强震前的前兆信息。此结果对今后在预报工作中认识地震前兆观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和利用这些特征进行地震预报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震丛集的分形新方法—物理分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如山  陈凌 《中国地震》1997,13(2):106-113
地震时间丛集的传统分形分析方法把地震事件看作是时间轴上无质量的数学点。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主要反映了大量小地震的活动特征。本文发展了一个新的物理分形分析的筛子方法,采用一系列震级筛子来研究不同震级地震的分布特征。对华北和南加洲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地震目录中不同震级范围的子集合具有近似相等的分维数,华北D=0.3,南加洲D=0.4。  相似文献   

17.
选取了两种方案得到武定地震序列,并利用相空间重建法重构武定地震序列,探讨其吸引子的存在性。结果表明第二种方案得到的武定地震序列不存在吸引子,而第一种方案得到的武定地震序列确实存在吸引子,它具有自相似分形几何结构,其分维数d=2.856,所以为奇异吸引子。根据奇异吸引子的性质,探讨了武定地震发生的整个过程。并且论证了用此法研究武定余震分维数时,所必须取的维数。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非线性理论和方法讨论了产生地震现象的动力学机制、地震与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并就地震本身表现出来的自相似层次结构、分形与分维的非线性整体特征以及产生分形结构的重要物理机制,给出了一组与地震分维有关的公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数维几何学的观点出发,采用标度变换法分别计算了1984年至1988年6月宁夏灵武地区中强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分数维,结果表明,1988年1月4日灵武5.5级地震后,中小地震序列的分数维显著增高(D=0.44)。文中还结合本区断裂构造特点和地震活动性分析,初步探讨了灵武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20.
陈棋福  马丽 《中国地震》1994,10(1):47-53
本文从自仿射分形的角度探讨地震兆汾观测资料的分形处理方法。在对自仿射分形的分维量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处理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较为适用的分形方法和满足计算需要的样本点数,从对部分水氡和地电阻率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地震前兆时序观测资料可用分形方法处理分析,分维值可反映观测资料的结构变化特征,其作为一个无量纲量为综合对比分析各类前兆现象,探讨地震前兆场的复杂性特征提供了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