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天山卡瓦布拉克北缘环状熔融岩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卡瓦布拉克北缘环状熔融岩系由内向外显示了具岩浆成因、超变质成因和变质成因组成的温压条件递减的热熔融扩散环.环中有麻粒岩残核、中基性深成岩,外围环绕数层具特殊岩石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的钾质花岗岩层圈,构成韵律状"长英质顶盖".各层圈以热熔融改造为主,构造变形较弱,是深部热隆向上穿蚀不同层圈形成的环状熔融岩系.  相似文献   

2.
笔者研究了太古宙陆壳中部分熔融层存在的条件和它们存在的后果。这可由一个已提出的最古老的云黄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地壳,用开放系统的分离结晶作用模式来解释,其涉及到小于50Km深处的全球性部分熔融层(Kramers,1988)。对于一个熔融层保存的先决条件是它应被固体的地壳覆盖着。因为在低压条件下,  相似文献   

3.
沿亚东—谷露裂谷带实施的一系列地球物理探测发现了一组地震亮点。结合其他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的资料 ,认为藏南上地壳中存在一个低速高导层 ,这些地震亮点处于这个低速高导层中。人们对这些亮点和低速高导层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和认识 :一种认为是含盐的超临界流体 ;而另一种认为是地壳中的部分熔融层。由于目前缺少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对这个低速高导层的性质和分布范围仍只是推测。本文从藏南强烈活动的热水流体系统着手 ,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这些地震亮点和低速高导层的性质。通过对热泉气体的 He同位素组成和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以及前人对温度场的模拟表明 ,该低速高导层的性质为硅酸盐岩浆熔体 ,不是以水为主的流体 ,这就为部分熔融层的存在提供了佐证。本文进一步讨论了该部分熔融层对热泉流体系统的驱动热机作用 ,并根据热泉流体的温度场限定了此部分熔融层的空间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4.
高温高压下地壳物质电导率的实验室测定是研究大陆中、下地壳高导层成因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表明,水、石墨、部分熔融以及矿物脱水都可能形成地壳高导层,在不同构造环境和深度下这些机制起着不同的作用。为解释中地壳高导层,水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下地壳,水、石墨、部分熔融以及矿物脱水、甚至特定的干的下地壳岩石都可解释大地电磁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5.
高温高压下岩石弹性波速原位测量是研究地壳结构和探讨地震波低速层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前人通过高温高压岩石部分熔融条件下的弹性波速原位测量,证实了高温下岩石中发生的矿物脱水和部分熔融是地震波低速层的重要成因之一。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温高压  相似文献   

6.
高温高压下地壳物质电导率的实验室测定是研究大陆中、下地壳高导层成因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表明,水、石墨、部分熔融以及矿物脱水可能形成地高导层,在不同构造环境和深度下这些机制起着不同的作用。为解决中地壳高导层成因的水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地下壳、水、石墨、部分熔融以及矿物脱水,甚至持定的干的下地壳岩石都可解释大地电磁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和球粒陨石熔融实验研究的结果,对地球最初的熔融作用、撞击成坑作用和早期水岩相互作用的特征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从而推断最初的熔融作用形成了化学成分不均匀和厚层的原始地壳,冲击成坑和最早的水岩相互作用使最早的地质历史记录消失殆尽,后来的含水条件下的部分熔融作用使原始壳物质再分异为现在的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相似文献   

8.
摘 要  以 INDEPTH-MT 发现的西藏中、南部壳内高导体分布特征为依据‚结合西藏地热 学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喜马拉雅构造带与冈底斯构造带的地壳热结构特点。认为 藏南喜马拉雅地区是以横向发育的中深层区域性热变异带迭加纵向延深的局部热异常带为其 地壳热结构特点。而藏中冈底斯地区则以宽阔热背景叠覆较大面积熔融或局部熔融层为地壳 热结构特点。就热量来源而论‚喜马拉雅地区以构造生热作用为主‚而冈底斯地区则来源于 炽热软流圈上隆和熔融或局部熔融层。  相似文献   

9.
肇东陨石高压加热—熔融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30kbar压力下进行了肇东陨石的加热-熔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从840℃至2050℃,陨石中的金属-硫化物相经历了熔融—两相混溶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种Fe、Ni、Co、S之比不相等的多相混合物。而陨石中的硅酸盐相经历了热变质—熔融—熔融分异的过程。初熔温度为1610℃,2050℃时熔体发生分异,有富Si、Al的硅酸盐新相分离出来。以上述结果为依据,本文对类地行星早期层圈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和推论。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以来,共和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无火山、岩浆活动,印支期隐伏花岗岩体岩浆余热与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等难以构成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的主要热源,而共和盆地又为一高温地热异常盆地.目前已基本探明了共和县恰卜恰与贵德县热水泉干热岩体2处,圈定出干热岩勘查目标靶区16处.区域重力和区域航磁调查、区域天然地震成像、盆地尺度天然地震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勘查,以及超高分辨率重力异常、电阻率与Rayleigh波群相速度线性反演结果均表明共和盆地下伏发育有壳内部分熔融层,进而构成地处板内环境、高热流区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的区域性热源.盆地尺度MT勘查结果表明,共和盆地西盆地壳内部分熔融层埋深15~35 km,东西向长约41 km,南北向宽约34 km,厚度2~12 km.综合分析认为,该部分熔融层熔融程度最高可达4%~7%,15 km深处温度约为574℃,主体位于贵南南山推覆体系与共和准推覆体系深部主拆离滑脱推覆界面之下,兴海大型复合推覆体系主拆离滑脱推覆界面之上.挽近地质时期深构相、多层次、近水平展布的韧性拆离滑脱推覆构造界面的连续动态剪切摩擦生热,可能是部分熔融层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地球的软流层(圈)堪称全球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动力之源。以往人们虽然认识到软流层的重要作用,但其形成机制的定量研究还不够。最近20多年来,对地球半径变化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地球膨胀已经有了较多的直接证据。而且,即使按照地球膨胀晚期0.1 mm/a的半径增长率计算,所产生的地球膨胀构造动力事件,也将是一个全球性超级构造动力事件。根据地球的非线性有限膨胀演化,所提出的软流层成因是:源于原始地球深部的膨胀内压,推挤原始地幔顶部物质做功并转化为原始岩石圈球壳围限下的地幔顶部物质的压缩能A,当压缩能的积累超过原始地幔顶部物质局部熔融所需要的热能Ω时,地幔顶部物质便开始熔融并逐渐形成地球的原始软流层。据此,按照地球非线性膨胀演化初期的半径增长率1.08 mm/a、原始地幔顶部物质以15%的局部熔融和绝热等压过程估算,地球开始膨胀后仅19.2 Ma,地球的原始软流层(圈)便可形成。  相似文献   

12.
软流层部分熔融岩浆竖向迁移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幔蠕动过程中,软流层部分熔融岩浆上升这一地质背景,从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将软流层岩石抽象为一类充满液体的多孔介质,并假定其以均匀速度上升,对岩石中部分熔融岩浆的迁移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组简化的公式,并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此简化模型下,可以得到一个临界速度值的表达式。当岩石上升的速度低于该临界数值时,部分熔融岩浆将在一定的界面上形成;若大于这个临界数值,部分熔融岩浆的形成将滞后到一段竖向区域内完成。同时简单的计算结果也说明部分熔融岩浆的迁移运动是实现热量及成矿物质元素向上迁移的重要原因。其结果和某些岩浆过程的地质分析是一致的,这对进一步研究地幔蠕动及其成矿动力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藏洛扎—羊八井地区的磁大地电流地壳测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1年中法两国的磁大地电流工作者在西藏洛扎一羊八井地区进行了磁大地电流测深。在剖面的北部深20—30公里处发现一壳内低阻层,在南部还发现一个埋藏深度较浅的低阻层。文中阐述了该区的地电特征,对低阻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北部低阻层是由壳内的花岗岩类物质的部分熔融所引起;南部低阻层的情况较复杂,它可能是由一缓倾角的断层摩擦面附近的花岗岩类物质的部分熔融及饱含热水的岩层所引起。根据地下电阻率及温度的分布推测该区可能有一个温度较低的高阻地块向北俯冲到温度较高的低阻地块之下。  相似文献   

14.
部分熔融作用与高级变质岩变形作用是相互制约,变形作用能够提高岩石部分熔融程度,降低熔融温度。熔体存在影响和制约岩石强度和变形机制。大青山高级岩经历了下部地壳构造层次变质变形和深熔作用改造,形成了复杂构造要素组合。宏观与微观构造特点表明:高级变质岩变形机制主要为熔体增强颗粒边界扩散和颗粒流动,使岩石发生大规模的塑性流动。在宏观上形成了不对称流动组构、熔融线理、岩石和矿物条带、层内底辟褶皱和大型穹窿构造。但是,在微观上矿物颗粒变形不明显,晶内变形组构不发育,表现为三边平衡结构,与静态结晶变质岩结构相似,形成了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变质构造岩-构造片麻岩。  相似文献   

15.
吉林陨石也和其它陨石一样,通常都发育着一层黑色熔壳。这一层熔壳,记录了陨石体陨落过程中经历了熔融、气化、烧蚀、熔浆流动、微粒堆积和熔浆冷却过程中的分异、重结晶等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以及这些作用过程在陨石表面不同部位所反映出来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新疆柯坪二叠纪层状玄武岩的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实地测量和遥感影像识别,并对不同剖面的发育状况进行了对比。新疆柯坪地区发育的二叠纪玄武岩共可分为8层,包括库普库兹曼组2层和开派兹雷克组6层。多层玄武岩是多期喷发作用的结果,每次喷发可以来自不同的岩浆房或火山通道,但岩浆源区基本一致。每期喷发作用都具有一定的序列,先是稳定的熔岩流,发育柱状节理,往上则为致密块状玄武岩,在喷发末期发育火山角砾岩或凝灰岩。多期玄武岩浆喷发作用,指示了该区二叠纪玄武岩的岩浆房经历了"积聚—喷发—再积聚—再喷发"的过程,而熔融岩浆的源区则经历了不断"部分熔融"和"岩浆抽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接触变质带煤的研究方法和焦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闪长玢岩顺层侵入煤层使煤层广泛接触变质。用煤岩定量方法,鉴定统计煤焦混杂样中天然焦、焦化煤、正常煤三类颗粒含量,以此作出煤(分)层的利用评价。同时指出,接触变质带可分为5个带;正常煤带、裂隙带、熔融气泡带、镶嵌结构带、岩焦混合带。  相似文献   

18.
不同插层方法对蛭石层间有机离子排布及层间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两倍蛭石阳离子交换容量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插层剂,利用热液搅拌法、球磨法、煮沸法、熔融搅拌法4种不同的方法对蛭石进行插层处理。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发现,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离子在蛭石层间具有倾斜双层、倾斜单层、双层平卧的排布模式。此外,随着处理方法中温度、机械力的由弱到强,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离子在蛭石层间的排布模式由多样向单一转变,插层层间距也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地区可以昆仑断裂和雅鲁藏布缝合线为界分为3个岩石圈地球物理特征各不相同的区域:青海高原、藏北高原和藏南高原。青海高原位于昆仑山脉以北,是重力高和重力低毗连出现的盆山结构。藏南高原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南,是印度板块分布的地区,其上是印度板块的陆缘沉积。它的地壳结构是一个向南运动的逆冲推覆系统。INDEPTH反射剖面在藏南发现的主喜马拉雅逆冲断层(MHT)与宽角反射地震扇形剖面得到的T4震相反射面完全吻合。两种地震测深方法得到的结果之间不存在矛盾。T4震相在高喜马拉雅地区没有显示,MHT向南延伸到高喜马拉雅只是一个推论,因而MHT是否为印度板块的俯冲带仍有待于获取新的证据。在昆仑山脉以南到雅鲁藏布缝合带为藏北高原,是广泛发生局部熔融的强流变岩石圈。局部熔融地区呈漏斗状。在藏北广泛存在的深度为15~20km的上部地壳内的低速层是一个最富于流变性能的局部熔融层,它的埋藏深度平坦稳定,可能含大量水质流体。紧挨着上述上部壳内局部熔融层,在藏北岩石圈大范围出现分布不均匀的网状局部熔融。局部熔融体的底部从雅鲁藏布江地区的80km向北逐步加深到200km。漏斗的漏管处位于羌塘—可可西里。藏北局部熔融体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运移,受到亚洲板块的阻挡,沿雅鲁藏布缝合带向青藏高原高角度俯冲,在弧后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产生高热流上升地幔所致。根据卫星重力异常、航空磁测、地震接收函数研究、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地表地质均揭示,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缝合带的俯冲仅发生在亚东—唐古拉一线以西的西藏西部。在亚东—唐古拉一线以东,印度板块与西藏块体间仅仅发生碰撞,但没有发生俯冲。高原的整体隆升是由液压效应所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像一台液压机。印度板块对青藏俯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应力,通过局部熔融体,传递到地壳深15~20km处的熔融层,在其下形成一个等压面。在这个等压面的驱使下,在低速层以上未被局部熔融的地壳的底部均匀受力,将它们同步向上抬升。高原隆升期后的跨塌,使上部地壳向四周流动。在青海高原,造成毗连阿尔金断裂的一系列由西南向北东方向推动的叠瓦构造。在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形成一系列向南凸出的弧形逆冲断层。在昆仑山脉与雅鲁藏布缝合带之间,向东的流动便形成上部地壳的滑脱构造。虽然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的俯冲,但它的隆升机制不单纯是一个刚体力学问题,更重要的要考虑到流体的作用,简单的用以刚体假设为前提的板块学说去解释高原的隆升机制是青藏高原研究中的误区。西藏高原的深部是一个大热库,西藏热储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夏河南玄武岩露头以水平层状分布为最大特征,其玄武岩层和沉积夹层保持了较原始的产状,是研究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多期次玄武质岩浆活动的理想场所,是对比盆地内其他玄武质岩浆活动的最佳剖面。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和遥感解译工作,报道了夏河南玄武岩的野外产状、岩相学特征和各层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夏河南玄武岩的岩浆源区和岩浆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夏河南玄武岩质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为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经历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各层玄武岩的成分差异与部分熔融程度有关,单一层内玄武岩的岩浆演化以分离结晶为主,地壳混染程度较小。夏河南各层玄武岩来源于同一岩浆源区,其特征与柯坪玄武岩相似,可对应于柯坪地区开派兹雷克组的6层玄武岩。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玄武岩的空间分布特征,证实塔里木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的玄武质岩浆作用可从柯坪地区延伸到夏河南、塔中、塔西南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