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非鱼经海水过渡后,可作为海水养殖的优良品种,并可获得高产。在4.3亩的养殖池中,采用施肥与投饵相结合的方式养殖罗非鱼,平均亩产815.0kg,其中1.3亩的池子平均市产932.75kg,是目前国内海水养殖罗非鱼的最高水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提出了黑鲷人工繁殖、培苗、越冬及池塘高密度养殖等一系列方法和技术之后,又进行了泥滩养殖黑鲷技术的研究。黑绸作为暖湿性鱼种,移殖于浅滩混水环境进行养殖,这在国内外尚未见到先例。通过科研人员两年多的努力,在河北省黄骅市.获得成功。该研究在种苗中间培育、鱼种越冬和商品鱼养成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取得了越冬成活率95.3%,尾均重292g,平均亩产418.3kg,亩获益10500元的好成绩,为我国海水养鱼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还进行了黑鲷人工配合…  相似文献   

3.
梭鱼(Mugil So-iny)属海产经济鱼类,产卵于海中,亦能进入咸淡水或淡水中生活。 六十年代以来,随着鲻科鱼类养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推广,人工繁殖研究已引起普遍的重视。到目前为止,海水和咸淡水养殖的鲻鱼和梭鱼中,鲻鱼(Mugil cephalus)的人工繁殖已达数十万尾种苗的水平,梭鱼也已达数万尾水平。而淡水池塘和水库中混养梭鱼,日益获得推广。共中就天津市郊区来说,目前已有四千余亩水面混养了梭鱼,并取得亩产增产20—100斤梭  相似文献   

4.
中华乌塘鳢网箱养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根据1995~1996年对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sinensisLacépède)的试养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网箱养殖中华乌塘鳢一般养殖周期多在4~6个月,鱼苗成活率达80%以上,商品鱼平均体重在150g左右,饵料系数约为4.6(鲜活饵料),投入产出比约1∶2.5。与传统的池塘养殖方法相比具有便于管理、水质不易恶化、病害较少、饵料利用充分、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现就网箱养殖中华乌塘鳢技术总结如下。1 养殖方法1.1 海域环境钦州湾七十二经和龙门港水域是传统的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区域,海水水质良好,水深浪静,避风条件好。海水比重常年…  相似文献   

5.
海水工厂化养殖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随着海水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扩大 ,近10年来我国海水工厂化养殖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此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养殖海水体系中的初级生产者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密度养殖生物的生长需要 ,养殖过程中需投放饵料和化学品 ,作为养殖生物生长的营养和消毒剂等。这样 ,若不对养殖废水加以处理直接排海 ,养殖废水中所含的剩余饵料、化学品残留物、以及富含氮、磷、有机质和毒性物质的养殖生物排泄物会加剧养殖邻近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和水质污染[1 ,2],并引发有害赤潮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18]…  相似文献   

6.
罗非鱼Tilapia sp具有生产周期短、产量高、食性广、适应性强等许多优点,如今已发展成为仅次于鲤鱼Cyprinus Carpio L.的世界范围的养殖鱼种。随着“200海浬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调整海洋渔业的要求,罗非鱼等优良品种的养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是,要把罗非鱼作为海水养殖对象,尚有一些生物学问题需要进一步商榷,国内有关报告也不多见。为此,我们将近年的初步试验简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传统养殖的四大家鱼市场愈来愈小,养殖效益逐年下降。为调整水产业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去年5月,江苏省赣榆县罗阳乡引进3万尾美国条纹鲈夏花鱼苗,其中2万尾单养,用于培育大规格鱼种,以便今春大面积推广养殖,1万尾与四大家鱼混养。经过9个多月试养,获得圆满成功,平均每尾重0.25公斤~0.3公斤,最大尾重0.45公斤。 条纹鲈鱼原产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适温、适盐范围广,冬季无需室内越冬,可从海水环境中直接转移到淡水中养殖,抗高温、抗缺氧、抗  相似文献   

8.
我国北部沿海,大部分海区水质贫瘠,养殖贻贝(Mytilus edulis)单产较低,这给发展贻贝养殖带来某些困难。为了探索这类海区的生产潜力,1977年7月至1978年9月,我们选择山东胶南县(氵贡)口湾泊里公社海带养殖场,作为高产试验田进行试验。多年来,群众在这一海区养殖贻贝产量都较低,亩产仅有3,000—4,000斤(4台架子为1亩,每台50米长)。在进行小面积试验(4亩)的同时,我们亦搞大面积养殖,在45亩海面上,平均亩产净贻贝9,984斤,比原来群众养殖(以4,000斤/亩为基准)增产149.6%。从1977年9月包苗到1978年3月收获,生长期为了个月。试验了不同水层、包苗日期、包苗数量、不同长度的养殖苗绳对增产的关系,对贻贝生长、性腺发育、风浪和水温对产卵的关系,也进行了定期测定和检查。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海水养殖试验,研究红罗非鱼(Red Tilapia sp.)由淡水转入海水中养殖的可能性,为发展沿海养殖高质鱼类提供依据。根据实验结果表明,红罗非鱼经过海水驯化,能改变其生活习惯,适应新环境,成活率可达93.9%;放养0.15kg的鱼种,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可增长到0.4—0.5kg,产量比黑罗非鱼提高39.1%,可作为黑罗非鱼的更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海带贻贝间养对环境条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带贻贝间养,在我省自7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性试验。几年来,各地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效果。如烟台市海水养殖试验场和蓬莱县大季家乡养殖场及荣成、威海等地的养殖单位,虽然试验规模大小和方法各异,但综合各地的资料看,间养贻贝亩产不低于单养,而海带亩产可增加300~500斤,说明间养是一项增产增收低耗的措施。关于增产的原因,烟台  相似文献   

11.
一、材料与方法 (一)饵料配方的来源与饵料加工 这些对比试验配方征集标准为:饵料原料广、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加工工艺简单。喂养过程中不再投喂鲜活饵料。试验共选用七个饵料配方,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一个,青岛海洋大学两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两个,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两个;另用  相似文献   

12.
尼罗罗非鱼是淡水养殖的好品种。近年来我国已大量引进并大面积进行淡水养殖。但是,从国内外资料看,尼罗罗非鱼还很少作为海水养殖对象,使其与东方对虾混养更是一个新课题。山东掖县防潮堤管理局试验的尼罗罗非鱼与东方对虾混养总结出了新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深远海养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我国近岸海水养殖空间越来越小,并伴随着海水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密度过大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水养殖产业由近岸向深远海转移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我国黄海海域存在一个巨大的冷水团,可满足大西洋鲑等高端冷水鱼的养殖。文章论述了深远海养殖的必要性并对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购买的驳船用于改造成养殖工船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开展深远海养殖作业,利用远洋空间培育形成深远海养殖产业,实现海水养殖由近岸向深远海的跨越式突破。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适合盐碱地区的三文鱼高效养殖模式,应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使用盐碱地下水进行太平洋银鲑鱼的养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40d的养殖期内,2.5万尾太平洋银鲑育苗的平均体重由10±5.27 g增长至33.62±9.72 g,增重率236.20%,平均日增重0.59 g。特定生长率3.03%。鱼苗体重规格较均匀,体重分布符合正态分布,50%体重分布区间为28.47-42.61 g,90%体重分布区间为21.40-42.61 g。鱼苗饵料利用率较高,饵料系数仅0.76。养殖过程仅死亡40尾,存活率99.84%。该阶段的鱼获增量为589 kg。鱼体健康状况良好,无肠炎、肾脏结石等病症发现,养殖水质良好,设备运行无大故障发生。表明应用盐碱地下水室内循环水模式进行银鲑鱼的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海水养殖污染的一项重要原因在于对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清,作为我国仅次于开放式养殖的第二大海水养殖方式,围海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为提高围海养殖效率,降低围海养殖的外部成本,提升公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文章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基于391份随机调查样本,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其围海养殖外部成本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舟山市围海养殖的外部成本约为42.97万元/月;相较于一般居民,围海养殖户对围海养殖外部成本的认知更为清晰和深刻;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改进围海养殖技术,出台更严格的围海养殖废水排放标准,将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与围海养殖废水处理水平挂钩等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围海养殖的外部成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筏式养鲍的海区条件、苗种饵料选择、病害防治、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本实验共筏养10万头鲍鱼,经三年养成,成活率达80%以上,年亩纯益达四万元,明显高于其他海水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循环水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对大西洋鲑(Salmo salar)养殖效果的影响。试验设置6 kg/m~3,9 kg/m~3,12 kg/m~3,15 kg/m~3,18 kg/m~3共5个养殖密度,采用同来源、同批次、体重均为1.56±0.05 kg/尾的大西洋鲑幼鱼,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220d。通过分析不同养殖密度对出池均重、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淘汰率、雄性发育率、饵料系数、饵料效率与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放养密度。结果表明,大西洋鲑的不同放养密度对养殖效果有显著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大西洋鲑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过高的放养密度会显著抑制大西洋鲑的生长,并显著影响成活率和淘汰率(P0.05),而对雄性发育率则无显著影响(P0.05)。当放养密度超过12 kg/m~3时,鱼体出池均重、特定生长率均急剧减小,成活率急剧降低。放养密度的增加,还会加大饵料系数、降低饵料效率(P0.05)。当放养密度为12-18 kg/m~3时,商品鱼净产量最高,且各组无显著差异。综合各指标评价,在所试验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放养密度为12 kg/m~3左右时,可获得最佳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使用2种不同蛋白源配方的饲料投喂卵形鲳Chan。结果表明:投喂豆粕型饲料与投喂鱼粉型饲料在平均尾重,平均日增重、平均饲料系系等生长指标上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成活率,鱼获得量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Chan饲料的蛋白来源可利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  相似文献   

19.
海水养殖环境污染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自身污染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近岸海域的重要污染源。本文就海水养殖所带来的饵料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重点从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方面提出了海水养殖环境治理及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我国养殖用海管理和实现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界定养殖用海类型的基础上,综合确权用海数据、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官方统计数据,系统评价全国养殖用海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养殖用海包括开放式养殖用海和围海养殖用海2个类型;我国养殖用海面积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近年来呈现减少趋势,且具有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