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遵义锰矿不仅是在贵州发现最早的具工业价值的锰矿床,而且也是中国重要的锰资源基地之一。根据详细的二叠系茅口组—龙潭组地层划分,认为黔北裂陷遵义次级裂谷盆地由3个Ⅲ级断陷盆地和2个Ⅲ级隆起组成,至少包括13个Ⅳ级断陷盆地。3个Ⅲ级断陷盆地的演化,分别控制了铜锣井—深溪、转龙庙—谢家坝、张家湾—兴隆、和尚场—五龙溪锰矿成矿亚带的形成,其中铜锣井—深溪锰矿成矿亚带位于遵义次级裂谷盆地的中心,成矿作用强烈,已发现有铜锣井、深溪、永安3个大型锰矿床。Ⅳ级断陷盆地的发育,控制了研究区内各个锰矿床的形成。研究区内同沉积断层发育,已辨别出的14条同沉积断层为深部含硅、锰质气液的上升通道,是遵义二叠系锰矿形成的关键。综上,遵义次级裂谷盆地的发育和演化,对该地区锰矿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该研究成果对寻找遵义锰矿隐伏矿床、指导整装勘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华南地区成冰系大塘坡组锰矿近年来在找矿勘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由于该套锰矿在时空分布及成矿背景上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都受到研究者关注,累积了大量研究成果。在系统性总结大塘坡组锰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元古代全球大地构造、古气候演变、古海洋环境变化及微生物演化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华南成冰纪大规模锰沉积成矿作用与这些重大地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新元古代中期开始,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裂谷盆地系统,以中国南方南华盆地为代表的成锰盆地即是在裂谷盆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裂谷盆地系统为锰矿沉积提供了必须的容矿空间,决定了其展布规律,并且盆地底部的热液系统为锰质输入盆地提供了必要途径。新元古代冰期(“雪球地球”)事件中覆盖全球的冰川系统切断或阻碍了地球各子圈层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可能导致冰期海洋缺氧状态的广泛出现。而冰期—间冰期的古气候变化使冰盖消失,海—气循环与海水圈层循环重新启动,随之而来的是古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针对南华盆地而言,表层海水的氧化及可能存在的含氧底流为锰矿沉淀提供了所需的氧化环境。此外,新近的证据表明间冰期微生物复苏背景下的锰微生物成矿作用可能是锰矿形成的重要机制。以上这些重大地质事件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联系,同时它们也为“大塘坡式”锰矿沉积成矿作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成矿控制条件。因此, 华南成冰纪“大塘坡式”锰矿沉积成矿作用与新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间存在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3.
鹤庆—洱源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缘,西邻“三江”结合带,晚二叠世—晚三叠世经历了完整的盆-山转换过程。通过分析该区地层岩性组合及沉积环境,结合构造事件,厘清了区内盆-山转换的时间格架及各阶段盆地沉积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区内盆地演化可分为陆内裂谷盆地、坳陷盆地和前陆盆地3个阶段; 裂谷盆地阶段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玄武岩沉积; 坳陷盆地阶段依次沉积了青天堡组碎屑岩、北衙组灰岩和白云岩; 前陆盆地阶段形成了中窝组和松桂组不整合界面及粗碎屑砾岩。研究成果对研究扬子西缘和“三江”特提斯构造带盆-山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黔东地区“大塘坡式”锰矿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塘坡式"锰矿指产于黔东及毗邻地区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第一段黑色炭质页岩岩系中的沉积碳酸锰矿床。该区位于上扬子陆块东南部,跨越上扬子褶皱带与华南复合陆内造山带。锰矿床所处盆地属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作用后形成的被动陆缘裂谷成锰沉积盆地,而这些成锰沉积盆地受一系列北东向古断裂控制。本文对锰矿成因及锰质来源进行了阐述及总结,提出了"大塘坡式"锰矿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黄恒  颜佳新  余文超 《古地理学报》2020,22(5):1001-1011
滇黔桂地区晚古生代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与深水硅泥质盆地共存的古地理格局,是在加里东期褶皱基底上发生裂陷及差异沉降而发展起来的。广西宜州—柳州一带既是晚古生代上扬子碳酸盐岩地台南缘1条重要的沉积相分界线,也是晚古生代桂中和桂北地层分区、古生代—中生代雪峰山南段构造体系和桂中坳陷构造体系的分界线。文中通过对宜山—柳州一带晚古生代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成因分析,恢复了桂中宜山—柳州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历史。狭长型宜州裂陷槽盆地西起丹池断裂,向东经龙头、北牙、宜州延伸至柳州。自中泥盆世开始,首先在东西两端开始裂陷下沉,至早石炭世发展成型。受北侧来自江南隆起带陆源碎屑物质充填影响,其表现为南北不对称并在早石炭世晚期被填平。在宜州裂陷槽内发育多处早石炭世沉积型碳酸锰矿,含矿地层分布、地层序列及其沉积背景明显与裂陷槽演化有关。它们既是盆地演化历史的见证,也体现了桂中地区裂陷海槽的特色,值得在后续锰矿成因研究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雅鲁藏布江洋俯冲及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强烈的大陆岩石圈挤压变形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青藏高原内部破碎带构造-沉积演化,对理解相关变形如何向欧亚大陆腹地扩展传递至关重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发育一系列白垩纪—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保存了关于该时期高原内部构造-沉积演化的丰富信息。针对该类盆地的构造性质和形成机制有走滑拉分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3类不同观点。若要检定上述观点,需要开展如下工作:(1)查明盆地基底与充填建造变形特征;(2)结合构造背景探究其演化机制。鉴于此,本文对该带内尼玛盆地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与构造分析,结合前人成果,对盆地构造背景、构造性质和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1)尼玛盆地基底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形成的软碰撞缝合带内的变质岩与海相沉积岩。基底断裂为近东西走向,倾向或南或北的逆冲断裂。(2)盆地充填建造为上白垩统—新近系多旋回河湖相沉积。其变形样式主要为轴向近东西延伸的非对称褶皱,局部卷入基底断裂变形。多幕次变形自边缘向盆地中心前展式递进发展。(3)盆地可以划分为盆北掀斜隆起、南部推覆扇状隆起两处主要剥蚀物源区、中部基底断片掀斜隆起一处次要剥蚀物源区,以及北部叠瓦状压陷区与南部对冲压陷区两处主要构造沉积单元,其构造格架可以概括为“三隆夹两坳”。(4)尼玛盆地肇始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导致的南北向地壳缩短。其后,雅鲁藏布江洋北向俯冲与印度-欧亚碰撞所致南北向挤压,导致盆地基底断裂发生周期性活动,伴有多旋回磨拉石建造与递进变形。简言之,尼玛盆地为软碰撞缝合带之上发育的山间压陷盆地。  相似文献   

7.
中上扬子地块周缘巨型成矿带是多旋回多阶段构造演化背景下成矿作用的产物。主要的成矿系统包括沉积-热水沉积成矿系统类、后生盆地流体成矿系统类、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类三大类。南华纪沉积-热水沉积锰成矿系统、震旦纪沉积-热水沉积铅锌成矿系统、震旦纪—寒武纪沉积-热水沉积银钒多金属成矿系统、二叠纪沉积-热水沉积锰成矿系统主要发育在古大陆边缘且形成于大地构造挤压向拉张的转换期,大型、超大型矿床定位受大陆边缘构造网络系统的制约,成矿的有利环境是拉张断裂控制的裂陷槽,同生断裂系统和深部含矿流体的持续补给是关键的控矿要素。印支—燕山早期后生盆地流体Pb-Zn成矿系统是本区主要的成矿系统且发育在盆山结合带,大型、超大型矿床定位主要受断裂、层位与岩性联合控制。燕山期岩浆热液型Pb-Zn多金属成矿系统受侵入接触构造体系控制,Pb-Zn矿体主要发育在外带;燕山期岩浆热液型Au多金属成矿系统主要发育在盆山结合带,大型、超大型矿床定位受断裂、褶皱构造和隐伏花岗岩的联合控制。本文初步构建了中上扬子地块周缘主要金属矿床成矿谱系。  相似文献   

8.
湘西北红岩溪地区处于湘西—鄂西多金属成矿带的中南部,属上扬子地块东南缘,主要沉积自寒武纪至志留纪地层,沿NE向红岩溪断裂在奥陶系桐梓组、红花园组灰岩中分布了大量铅锌矿点。以地层、岩石、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突出对含矿地层、岩石、构造的刻画,查明了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总结了成矿规律。通过分析奥陶纪—志留纪的桐梓组风暴沉积岩、红花园组生物礁灰岩、宝塔组龟裂纹构造、新滩组远源浊积岩等现象的形成机理,建立了区内奥陶纪—志留纪的沉积-构造演化模型,指示地质背景从伸展体制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化为挤压体制的前陆盆地; 查明了区内断裂构造与铅锌成矿的关系,认为NE—NNE向断裂为铅锌的导矿构造,而NW向小断裂则为主要容矿构造; 从流体包裹体方面探讨了铅锌成矿环境,成矿热液与盆地热卤水较为相似,成矿流体原始来源为层间水和大气降水,最终建立了区内铅锌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9.
放射虫硅质岩为蛇绿岩的上覆沉积盖层,其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帮助探讨蛇绿岩的形成环境和沉积盆地的构造-古地理演化。对狮泉河—永珠—嘉黎构造带西段古昌蛇绿岩中的硅质岩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并与拉果错和果芒错硅质岩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它们的成因及沉积环境。古昌硅质岩SiO2含量较低,Al/(Al+Fe+Mn)比值为0.87~0.95,为非热液成因硅质岩,稀土配分模式整体为轻稀土略亏损的左倾曲线,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基本无Ce异常,Y/Ho比值为21~24,Ti/V比值为220.67~862.02,V/Y比值为0.05~0.29,沉积于大陆边缘环境。对比分析发现,拉果错硅质岩具有与古昌硅质岩相似的特征,而果芒错硅质岩显示了一定大洋盆地硅质岩的特征,并且受到轻微热液作用影响,可能形成于一个更加成熟开阔的洋盆之中。综合蛇绿岩其他端员的研究成果,狮泉河—永珠—嘉黎构造带中西段可能代表了一个靠近大陆边缘的古洋盆,东部果芒错地区发育较为开阔,往西洋盆规模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0.
韦运良 《地质与勘探》2019,55(S1):314-325
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子项目云南广南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在广南幅下三叠统石炮组中首次发现氧化锰贫锰矿。本文通过对早三叠世锰矿岩相古地理、地层、构造、锰质来源、生物化学作用等控矿因素分析,石炮组作为区内主要含锰岩系之一,属碎屑岩型含锰建造,锰矿产于滇黔桂盆地北西缘台地边缘斜坡-台间盆地边缘相中,锰质主要来源于盆地西南侧的海底火山热液。广南县周边北西向斜坡-盆地边缘相带为区内锰质聚集的有利场所,出露石炮组地层的多个背斜构造为区内氧化锰贫锰矿找矿前景较佳地段。通过对比广西同类型典型矿床,认为该区同样具备探寻深部碳酸锰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It is found that the bottom of Sangshu'an subgroup,which belongs to the Mesoproterozoic Gaoyuzhuang Formation located at the Yanliao aulacogen,is rich in manganese.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t viewpoints on the origin of manganese and the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manganese deposits,most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manganes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extensive rifting background of the Yanliao aulacogen.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ploration data on many manganese ores,the Qinjiayu manganese deposit located at Qianxi belonging to the Yanliao aulacogen,is selected. The manganese ore characteristics,ore types,and element geochemistry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nganese mainly comes from submarine hydrothermal fluids.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main manganese deposits and the tectonic faults in the Yanliao aulacogen,it is found that the manganese ore of Gaoyuzhuang formation mainly concentrates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the northeast-trending main fault and the northwest-trending transverse fault,and the relatively blocked,deep-water stagnant environment surrounded by faults,where the ore layers are thick and show a relatively high grade. It shows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Yanliao aulacog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Gaoyuzhuang manganese deposits. The syn-depositional faults act as channels for hydrothermal activity,providing a major source of minerals for the manganese-forming basins.  相似文献   

12.
杜建文 《福建地质》2012,(2):107-114
天堂铅锌锰多金属矿地处闽中裂谷带北段、武夷山成矿带东缘,矿体明显受南北向断裂带及其派生的北东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矿区发现铅锌锰多金属矿体3条,均产于北东东向断裂构造破碎带内。在矿体空间分布上分带明显,具有上锰、下铅锌(银)的特点。初步研究认为矿床属中低温热液成因,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马面山群变质基底,深部铅锌(银)多金属矿的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3.
刘虎 《地质与勘探》2019,55(S1):383-393
湘中湘潭盆地大塘坡组锰矿是湖南重要的锰矿基地。盆地内发育一组NNE向同沉积断裂,形成了一系列凹陷带(断陷槽),控制了沉积岩相的分布,锰矿主要产于盆地凹陷带的黑色页岩夹碳酸锰矿微相内。矿石中Co、Zn、Pb、Mo和Ba等元素丰度较高,Co/Ni、SiO2/Al2O3、(Fe+Mn)/Ti、Al/(Fe+Mn+Al)比值以及Co/Zn-(Cu+Ni+Co)和Fe-Mn-(Cu+Ni+Co)图解都揭示锰矿成矿过程中有海底热水的参与;稀土元素分布模式、Ce、Eu异常表示锰矿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并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碳同位素结果显示出富集碳的轻同位素的特征,反映了湘中地区锰矿中碳同位素热水沉积的特征;氧同位素计算古温度为湘中地区锰矿的低温热水沉积成因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杂岩体多金属成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王安镇杂岩体位于中生代大兴安岭—太行山岩浆构造带上,是河北省重要的金属矿产地,主要有金、铁、钼、铜、铅、锌、银等矿产。该杂岩体是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的产物,主要由中侏罗世闪长玢岩、晚侏罗世中酸性侵入岩和早白垩世酸性偏碱性侵入岩组成。文中对杂岩体中的中侏罗世闪长玢岩与铁铜钼的成矿关系、晚侏罗世中酸性侵入岩与铁铜铅锌的成矿关系、早白垩世酸性偏碱性侵入岩与金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并阐述了该杂岩体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成矿的规律性以及区域成矿规律性,指出构造(包括深断裂、区域断裂和变质核杂岩的滑脱构造)提供有利空间和通道,地层(包括中元古代长城系高于庄组和蓟县系雾迷山组地层白云岩、寒武系和奥陶系下统冶里组地层中的灰岩)为主要赋矿围岩,岩浆岩(包括岩石类型、岩体规模与产状、岩浆成因类型)对成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东平-足荣大型锰矿床位于桂西南锰矿带上,是广西重要的锰矿富集区。其含矿地层为三叠系北泗组,是一套以硅-泥-灰为主浅海台盆相含锰碳酸盐岩沉积,含锰矿物主要为钙菱锰矿、锰方解石和锰白云石。本文对矿区锰矿层顶部的沉凝灰岩及含锰岩系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进而对锰矿成矿时代、成因、沉积环境、沉凝灰岩源区和大地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显示,3件沉凝灰岩样品的锆石呈自形-半自形板柱状,发育良好的岩浆锆石振荡环带结构。~(206) 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50.8±2.1Ma(MSWD=0.98)、250.6±2.2Ma(MSWD=0.49)和243.6±2.3Ma(MSWD=0.44)。进一步限定了"东平"式锰矿的成矿时代为早-中三叠世(不晚于241~246Ma的范围内)。沉凝灰岩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及微量、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其岩浆可能形成于与俯冲消减作用相关的碰撞-弧相关或活动大陆边缘相关背景,推测东平-足荣锰矿的形成可能受到广西凭祥-东兴火山作用的影响。含锰岩系的U、V和Mo元素含量及U/Th、V/Cr、V/(V+Ni)、Ni/Co 比值显示东平-足荣锰矿形成于氧化-次氧化的沉积环境。logU-logTh、Fe/Ti-Al/(Al+Fe+Mn)图解及微量元素Ba含量、Ba/Sr值均指示成矿作用受到热水作用的影响。综合矿床地质研究,东平-足荣锰矿形成于弧后盆地拉张构造背景中,锰成矿受同期火山及海底热液作用影响,水体沉积环境为氧化-次氧化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上扬子地块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成因和沉积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晋宁运动以后的上扬子地块,在早震旦世为陆内拉张阶段。其西缘有火山喷发,而其东南边缘为拉张裂谷带,沿黔东、湘西形成北东向的地堑盆地、沉积了黑色炭质页岩、锰矿和硅质岩。锰矿层由枕状富锰矿体和粒序层状、层纹状锰矿体组成,具有皮壳和胶状结构,并由菌藻团粒、团块、硅质放射虫以及粘土等悬浮沉积物组成层纹和显微粒序。其结构和构造特征显示锰质由海底热水补给,经化学、生物化学作用,沉积在低能深水还原环境中。  相似文献   

17.
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的燕辽成矿带中已发现了多处钼(铜)矿床(点),兴隆县太平村钼矿位于燕辽成矿带中部,矿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多期岩浆热液活动特征,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目前所发现的钼(铜)矿床(点)多位于密云—青龙断裂北侧,而太平村钼矿位于该断裂南侧,该矿床的发现对密云—青龙断裂南侧寻找钼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湘中奥陶纪沉积锰矿带位于湖南省安化县、桃江县、宁乡县境内,呈近EW向展布,矿带内锰矿以质量好而著称。该成矿带的成锰沉积盆地受控于加里东期张性断裂系统,为一断陷盆地。盆地内发育一组NW向同沉积断裂,形成了一系列断陷槽,控制了沉积岩相的分布。锰矿主要产于盆地中心亚相的黑色页岩夹碳酸锰矿微相内。据矿带中锰矿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微量元素和碳、氧、锶同位素组成,笔者认为,该锰矿属于热水沉积成因。综合对比表明,该成矿带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值得注意的资源潜力,有可能发展为大型锰成矿带。  相似文献   

19.
赫章猪拱塘铅锌矿床为最近查明的-超大型铅锌矿床,位于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黔西北铅锌矿集区北东侧。本文在分析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显示,矿区地处垭都-蟒硐断裂带北西段,主要发育古生代地层和呈北西向、北东向两组断裂。矿体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受岩性控制明显,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带内。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矿石组构类型主要有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压碎结构,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以及条带状构造。围岩蚀变白云石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硅化、重晶石化和褐铁矿化,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该矿床的发现改变了黔西北地区铅锌矿的找矿思路,对指导黔西北地区铅锌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