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层与气溶胶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胡丽琴  刘长盛 《高原气象》2001,20(3):264-270
云通过辐射过程对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起着特别显著的调节作用 ,是影响天气、气候以及全球变化的重要因子。近年来 ,有云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异常吸收”又成为云—辐射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热点。有云大气的短波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通过计算 ,从理论上探讨了若干因素的组合对大气吸收的综合影响。在计算中 ,同时考虑了不同太阳辐射波段、不同太阳入射天顶角、不同云顶高度以及不同下垫面的影响 ,并考虑了包含大气分子、气溶胶和云滴的吸收与散射 ,以及在近红外波段大气自身的热辐射等过程 ,阐明了云与气溶胶在不同波段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丽青  高国栋 《气象科学》2004,24(2):185-192
本文采用太阳短波辐射分光谱模式计算了我国太阳辐射收支各分量。模式中主要考虑及计算了大气中各种成份在不同谱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衰减作用。如水汽、均匀混和气体的红外吸收,紫外和可见光区的臭氧吸收、雷利散射及大气气溶胶的削弱作用等。给出了大气中各种成份在不同波段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并且分析了我国太阳辐射收支各分量1月、7月的分布特征。模式误差在4%~10%,比较理想。为无辐射观测的高原、沙漠、海洋等地区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综合考虑无云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和大气中各种吸收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建立了一个气溶胶大气的短波加热率模式,研究了兰州冬季气溶胶的短波加热效应。计算结果表明:气溶胶吸收太阳辐射而加热大气的作用是显著的。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全闭合的混合层发展模式,利用数值方法探讨了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对混合层发展的影响。计算发现大气中气溶胶的增加会抑制混合层的发展,使混合层内的平均位温减小。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太阳辐射能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强 《高原气象》1989,8(1):1-12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Nimbus-7的月平均行星反射率资料和根据卫星资料得到的地面总辐射、地表反射率的估算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收支和地表、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时空变化特征,给出了表征太阳辐射能收支的一些基本参数,讨论了以行星反射率为基本参数表征大气、地表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参数化方法。分析表明:过渡季节5月份的行星反射率极小值的出现对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能收支有重要调节作用;全年平均而言,青藏高原地区被地气系统反射和被大气、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的比例为37:18:45。  相似文献   

5.
一种快速高效的逐线积分大气吸收计算方法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张华  石广玉 《大气科学》2000,24(1):111-121
本文发展了一种新的计算大气气体吸收系数以及冷却率的快速数值方法, 并对影响逐线 积分精度和计算时间的各种因子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大气主要吸收气体CO-215 μm带的 500~800 cm-1波段为例,将新方法计算的吸收系数、大气透过率和冷却率结果与经 典的逐线积分方法进行了比较。对从地面到100 km范围的整层大气,大气透过率的 误差不超过0.0004;对70 km以下的大气,大气冷却率的误差不超过0.004 K/d,而计算时 间却节省1~2个数量级左右。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Hense等的垂直不均匀大气的二流近似辐射模式,讨论了晴天条件下水汽、气溶胶和地表反射率与海拔高度等因子对地气系统的太阳辐射能量收支与加热率的影响。文中还利用高原地区高空温、压、湿的气候资料,计算了高原实际大气的太阳辐射收支和加热率,并与中纬度模式大气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模式计算得到的一些结果在利用卫星观测确定高原地区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的研究中将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大气中 H_2O、CO_2和 O_3吸收带对因 CO_2增加一倍所引起的辐射收支扰动的重叠影响。这种影响与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量以及吸收带的强度有关。我们用吸收带的窄谱带表达式研究了与气体含量的变化有关的这种影响。这个谱带表达式能考虑吸收带结构,从而说明吸收气体频谱特征的相关。据发现,H_2O 和 O_3的存在对 CO_2所引起的平流层中太阳辐射和热辐射扰动的影响都是比较小的。然而,在对流层和地面,这种重叠影响似乎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改变了 CO_2引起的辐射能量扰动的垂直分布。例如,在红外区,这个影响是减小了 CO_2放射辐射的效率,同时加强由于 CO_2增加所引起的从平流层来的向下热通量在对流层的吸收。各种气体的重叠吸收的净效果是使由于 CO_2增加而引起的对流层的加热变大和使引起的地面加热减小。我们也发现,由于大气中 H_2O的变化,重叠吸收影响有很强的季节和纬度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参数化方法计算了北太平洋地面泣面的太阳辐射收支各分量。在计算方案中考虑了大气水汽、二氧化碳气体、臭氧和尘埃等的吸收作用,同时计算了北太平洋上空整层大气的大阳辐射增温率,给出了上述各结果的分布特征图,描述了北太平洋地区洋面太阳辐射收支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干旱地区大气与地表特征对辐射加热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4,13(3):266-273
本文利用美国犹他大学气象系的辐射和云参数化模式,对HEIFE期间张掖地区1991年春、夏、秋、冬四季资料进行了计算,讨论了晴天条件下的大气状况态地表反射率与地表比辐射率等因子对地气系统的太阳辐射收支以及短波加热率与长波冷却率分布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季节的整层大气反射、透过与吸收特征,分析了大气中各主要吸收成分对加热率与冷却率的贡献,同时就辐射模式的垂直分辨率对加热率与冷却率的影响亦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大气红外吸收带重迭及其处理方法对长波辐射计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燕妮  石广玉 《大气科学》1987,11(4):412-419
本文详细地讨论了H_2O,CO_2,O_3,N_2O以及CH_4这五种大气主要红外活性气体的红外吸收带的重迭及其处理方法对长波冷却率及通量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体吸收带的重迭对大气红外冷却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不仅某些气体吸收带的重迭效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某些重迭光谱区域对整个红外冷却率及通量的贡献亦可不予考虑.另外,本文还定性地讨论了处理重迭带的不同方法对红外辐射计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气耦合系统中温湿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钱永甫 《气象学报》1991,49(4):538-547
本文提出了计算地气耦合系统中温度和湿度变化的一维数值模式,在土壤中,利用热量平衡和水份平衡原理计算土壤温度和湿度,在大气中,考虑了长短波辐射、云量和凝结等因素对大气温湿变化的影响。选择一种代表性土壤对模式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诸多物理量的日变化过程。计算表明,大气和土壤的初始温湿分布,对结果有较大影响。本文的原理可应用于大气环流模式中陆气相互作用过程的参数化。  相似文献   

12.
经常测定大气中氧化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其它具有红外波段强烈吸收带气体的本底含量,是环境监控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对大气污染气体的含量一般采用光谱法进行测量,其原理是:使用光谱仪在所研究气体的吸收带内对穿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光谱进行记录,然后根据吸收的数值测定其积累的含量。不同于“局部方法”的是,光谱法可以得到整个大气层气体浓度的平均值,而且实际上即使有某种  相似文献   

13.
利用精确的逐线积分模式,研究了大气主要温室气体H2O、CO2、O3、N2O和CH4吸收带重叠对红外冷却率的影响。同时,通过CO2浓度加倍的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重叠效应对CO2辐射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体吸收带重叠对大气红外辐射计算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5种大气主要的吸收气体中,N2O和CH4的重叠效应对总冷却率影响很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忽略两者的重叠作用,采用近似方法处理其贡献。重叠效应对CO2辐射效应影响的总趋势是减弱由于其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增强,主要贡献来自于CO2 15 μm带的两翼,以及以960 cm-1和1064 cm-1为中心的次级弱吸收区。在垂直方向上,重叠效应主要表现在减弱了地表大气的增温强度,并使对流层大气由原来的冷却作用转变为增暖作用,而对平流层大气的影响很小。此外,由于大气H2O含量的变化,重叠效应还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纬度变率。  相似文献   

14.
气溶胶气候效应的一维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凤生  石广玉 《大气科学》1994,18(Z1):902-909
本文首先采用一线辐射对流模式,分析了乡村型、城市型气溶胶和平流层气溶胶含量增加对全球地表气温的直接影响以及硫酸盐粒子含量增加对全球地表气温的间接影响。然后利用考虑了海洋热惯性作用的EBM/BD模式,模拟了近百年来由于大气中硫酸盐粒子含量变化、火山爆发和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共同引起的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变化。结果表明: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在地气系统辐射收支和全球气温变化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气中平均水汽含量与水分平衡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陆渝蓉  高国栋 《气象学报》1984,42(3):301-310
本文利用我国1960—1969年整编的100余个台站高空资料及200多个气象站地面资料(除降水量站),根据大气中水分平衡方程,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全年和各月的降水量、蒸发量、大气水汽含量及其变化量、地气间水分交换量和大气水汽输送量的时空分布,提供了我国大气中水分平衡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书架上     
《中国晴空和云雨大气的微波辐射和传播特性》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微波遥感组著,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1982年2月,161页。本书从微波通信、雷达、地球环境遥感、以及射电天文等工程和研究等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系统讨论了大气的气体成分和云雨对微波的衰减、吸收、散射、雷达反射率和大气自身的微波背景辐射,给出了系统的定量数据。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给出了上述各种特性的计算理论公式,讨论了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微波大气传输模式的各方面问题;第二部分以图和表的形式给出3~75千兆  相似文献   

17.
黄润恒 《气象》1978,4(10):33-35
当代大气遥感技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其中的一类是利用光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来探知大气的各种特性,叫做大气光学遥感技术。大气的各种气体分子以及云、雾、雨、尘埃粒子对光波有吸收和散射作用,除此而外,大气的湍流运动还会引起光波的不规则变化。我们这里所要介绍的是光波通过大气以后发生的强度起伏现象,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现象对大气的湍流运动进行遥感探测。  相似文献   

18.
大气辐射计算的吸收系数分布模式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石广玉 《大气科学》1998,22(4):659-676
全面论述了大气辐射计算中的吸收系数分布(#FKk#FS分布)模式,包括均匀路径的#FKk#FS分布模式以及非均匀路径的相关#FKk#FS分布模式。重点是利用吸收系数重排计算大气吸收气体分布函数和相关#FKk#FS分布函数的方法。某些结果系作者第一次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19.
气溶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尹宏  韩志刚 《气象学报》1989,47(1):118-123
大气气溶胶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有许多人研究过。目前计算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数值模式多数仍忽略大气气溶胶的作用。大气气溶胶一方面本身吸收太阳辐射;一方面对太阳辐射多次散射,使阳光在大气中传输更长的路程,增加了吸收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计算表明:大气气溶胶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作用是显著而不能忽略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讨论东亚地区大气辐射能收支研究工作的第一部分,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 (1)本文利用文献[1]的水汽各吸收带的吸收光谱实验资料,求得了一个适合于手算的水汽对太阳辐射的总吸收能量公式(公式(6))。并把式(6)与Mugge—Moller公式进行了比较。 (2)利用公式(6),计算了东亚地区39个测站1,7月自地面到100毫巴各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量,及其对大气的加温率。本文还进一步考虑了云的订正、大气对地面反射辐射的吸收,而求得了东亚地区对流层大气吸收能量的分布。 (3)利用1958—1960年中国地区的一些地面总辐射和反射率观测资料,以及本文计算的大气中各种吸牧能量,讨论了中国地区行星反射率的分布和地球大气系统中各种太阳辐射能的收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