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剖析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区域系统 ,提出区域的构图 ,指出区域开发与区域演化的本质和过程 ,而区域开发表现为构建性开发和有序性开发两个阶段。强调区域发展是在不断的和不同层次的开发中完成的 ,发展的内涵远高于增长的内涵。区域发展可用熵与综合指标体系来度量。发展高度化的区域具有一体化趋势、结构有序和功能优化的效应。区域开发和有序的核心及标志是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根本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域开发与区域划分:中国古代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述彭  曾杉 《地理科学》1997,17(2):97-104
中国人很早以前就有区域发异的概念,由此产生的中持续发展思维成功地运用到三角洲的开发和三角洲文明的形成之中。在以海岸带为基线,面向内陆和面向海洋的区域开发与区域交往的漫长历程中,古代留下众多历史启示。古往今来,区域划分一直是中国区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5000年文明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锤炼出区域划分的目标:寻求区域内部的向心力和亲和力,保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最佳临界状态,分级处理模糊边界。  相似文献   

3.
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点—轴开发”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旅游的辐带作用、提高区域旅游的可达性、实现区域旅游的最佳发展。该文在分析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旅游开发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点—轴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西北地区分布有序的旅游“点—轴”开发结构,力求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国家节点战略的实施路径及其经济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元静  金凤君  刘涛  焦敬娟 《地理学报》2016,71(12):2103-2119
以试点改革为特色、依托关键节点逐步推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开发的重要经验。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演进的过程与特征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重要节点的区域开发战略界定为国家节点战略,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并以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定量考察了国家节点战略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以经济特区为龙头的探索阶段、以开发区为主导的推广阶段和以国家级新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载体的优化阶段等三个阶段,其中国家节点战略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区域政策由点及面的螺旋式演进,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作为增长极理论在中国转型时期的创新性应用与发展,国家节点战略不仅是区域发展“引擎”和重要增长极,也是转型期中国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国家节点战略地区与区域发展实现了良性耦合,形成了梯次区域开发模式。实证研究表明,国家节点战略是政府引导与调控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经济效应呈明显的复杂多元特征及阶段性和尺度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5.
孙永胜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21,41(4):684-694
通过构建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2005—2016年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土地开发强度增加和经济总量扩张的交互关系是造成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综合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状态增长的持久性不强,生态环境响应正逐渐成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主要推动力。② 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综合水平呈现自南向北不断降低的特点,辽宁省明显高于吉林省与黑龙江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典型的南北空间分异特征,且生态环境水平相似地区集聚发展现象愈发明显。③ 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持续增长趋势,开发滞后性特征明显,勉强协调-开发滞后型(Ⅲ)、中度协调-开发滞后型(Ⅵ)是主要耦合协调发展类型。④ 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调控水平是影响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水平与外商投资水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6.
阐明了产业有序转移、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根据这个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广东产业转移经验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产业有序转移是在政府有效干预下所形成的有利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转移形式。产业有序转移通过诱致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际产业合理分工、区际产业关联互动,以及提高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等路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板块"形成演变规律及其动力源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板块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国家现代化的前进基地。作者在30多年区域开发研究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性、创造性地提出"区域板块"这一新概念,阐述了其丰富内涵和作用,归纳了其人口、经济与生产力高度集结和扩散的规律。同时,就区域板块形成和发展动力源进行了多层面的深入分析,分类阐述了环境动力、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的作用机制。它对于今后开展区域空间研究以及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王兴中 《地理科学》1997,17(3):218-223
从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关系的角度,指出国内旅游资源在开发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理念与方法论模式,导致不同的区域旅游开发效果;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旅游区域开发在理论上应该建立多元趋势分析旅游开发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应建立鞠域“大旅游”的结构系统,并提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些理论。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的区域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包括城市的区域做为可持续开发的研究对象,探讨包括区域经济、住宅、环境、土地利用及交通在内的可持续地区域开发战略,分析在实施可持续的区域开发战略时可能出现的各利益集团之间矛盾,并论述规划家为消除其矛盾所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集中增长与均衡发展是区域开发布局的基本内容,它们的对立统一是区域生产力分布发生变化的基本动因。 一、区域生产力分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区域经济的集中增长是指在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过程中,将有限资金、技术、人力及产业等在一定地域上集中分布,合理配置,以获得企业间相互协作,达到降低成本、减少运费、增加产出、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实力积累及提高生产发展水平的一种经济现象。均衡扩散则是与经济集中过程相反的一种趋势,是生产发展与区域资源条件、生产基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相协调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环境影响评价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的介绍了地处图们江三角州地区的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图们江三角州地区开发的宏伟计划。国内外投资者不仅对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表示极大的关注而且有了开发行动。为协调开发与环境的关系,区域开发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针对目前合作区内分别对单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先做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再进行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观点,并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内容、应注意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土规划是一门在地理科学、生态科学、区域科学、系统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应用科学。其理论基础表现为复合型,包括三个部分;(1)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2)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理论(区域科学理论);(3)区域人地系统非平衡有序发展理论(区域开发的系统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   总被引:89,自引:11,他引:78  
陆大道  刘毅  樊杰 《地理学报》1999,54(6):496-508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宏观背景下,区域开发与发展问题愈来愈成为各级政府规划决策和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针对区域发展问题开展研究,并每两年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上全国及各地区为国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动态;分析各地区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对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及生态环境产生的效果,揭示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地区间差异的形成机制与变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塔里木河流域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区域开发活动对该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绿洲内部产出大幅度增加,但整体生态环境趋向恶化,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县为例,从分析区域开发活动入手,总结了区域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有利与不利方面,进而,讨论了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山地丘陵区区域开发中存在区域开发方式与区域特征,人口数量、质量与土地承载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匹配的问题。在制定区域匹配开发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的定量分析,获得不同类型区的匹配系数(C_c),根据匹配系数所揭示的问题,提出区域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区域研究的视野应充分体现可地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体现经济全球化为不同区域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重视不同区域目标选择的多样性和非自然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文章根据以上理念,结合前人区域研究思想,提出“区域建设”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和空间变化规律,空间模式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从基础与发展环境、重点开发地区、分区开发布局等方面,论述90年代河北省区域开发与生产力布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着重强调了以文化、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积累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约束作用。然后,针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出西部区域社会积累结构的核心-制度准备与制度创新成本已成为西部大开发能否顺利达到预期的重要前提,同时指出与WTO规则对接、加强对外贸易应是西部大开发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农业区域开发为建设地理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新的领域。建设地理研究通过对农业区域开发的自然资源评价,为开展区域选择、项目布局、工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定性、定量、定位的依据,从其研究的特有角度增强农业开发规划与布局的区域特色,直接参与农业开发项目的工程设计和实施,以地理学的方法切实解决农业区域开发过程中一般农业研究和工程设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根据南方山区农业区域开发实践,建设地理应注重研究地理环境的微(小)地域分异、荒地资源的改造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图们江地区水资源现状,潜力及其对区域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何岩  邓伟 《地理科学》1997,17(2):134-140
图们江地区4个市处于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污染企业较多,水域功能下降,水资源潜力退化明显,对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有重要影响。目前,珲春河水质较好,水量大,可为该区开发提供重要的水资源保证。因此,其开发的重点应以珲春市为热点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