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L波段探空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近地层斜距因受地物回波影响而失真的情况,探讨软件所提供代替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对L波段探空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近地层斜距因受地物回波影响而失真的情况,探讨软件所提供代替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葛凡 《山东气象》2012,32(2):81-82
结合章丘探空站在日常资料处理和审核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情况,针对斜距代替、处理软件打不开、仰角大于90°等三类常见的问题,分别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对这些问题具体的处理意见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白佳  刘作安 《气象》1982,8(8):26-27
我国气象台站用701雷达探测高空风,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雷达测风法”(简称雷达法)。但在斜距资料缺测时,往往改用探空高度代替斜距计算高空风,即改用“经纬仪测风法”(简称经纬仪法)。这种观测方法的改变,若使用不当,将会使测得的高空风速误差急剧增大。因此,不能盲目地将701雷达当无线电经纬仪使用来测定高空风。  相似文献   

5.
李守寅 《气象》1982,8(6):32-32
701雷达测风仰角较高或斜距读数较大时,必须放大或缩小斜距读数再行点绘。若将97、590…缩小5或20倍的话,往往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无误地心算出来。现介绍一种改变螺线斜距数标,以取代放大、缩小斜距读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占春 《气象》1988,14(12):39-40
一、前言 高空风的探测方法尽管较多(8DZF-82YTG测风程序中共有6种),但就其计算原理讲却只有3种。一种是方位、斜距、高度计算法(简称斜距与高度算法);另一种是仰角、方位、斜距计算法(简称斜距算法);还有一种是仰角、方位、高度计算法(简称高度算法)。这3种计算方法,哪一种精确  相似文献   

7.
701-C雷达特殊故障的检修陈润浩(南阳市气象局·473055)701-C二次雷达与701二次雷达相比,外观上不同的是,各种数据指示以数码管指示代替701的机械指示,使读数更加直观、准确,也较易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操作上不同之处在于,能够对斜距进行自...  相似文献   

8.
高空气象探测测风计算方法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采用探空高度的计算方法和采用相邻测风高度内插的计算方法,计算高空综合探测测风记录1~5分钟的模拟斜距失测部分的量得风层,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可能产生的误差,分析采用测风高度内插计算斜距失测部分的量得风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L波段系统是目前我国较先进的高空温、压、湿、风观测设备,该系统较701雷达系统精确度高,采集数据密集,全自动化跟踪.但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放球后几分钟内斜距常常不能自动跟踪,特别是地面风速较小时,都是以人工手动跟踪,按照放球软件界面显示的气高数据换算成相应的斜距值.  相似文献   

10.
目前 ,全国高空台站均使用杭州市气象局编制的高空控测软件《高空气象探测“5 9— 70 1”微机数据处理系统》,内蒙古气象局所属高空台站从 1999年 8月开始在高空探测业务中陆续使用该软件。这套软件实现了从数据采集、记录整理到编发报文、报表制作的计算机自动化 ,在业务使用中运行稳定、操作便捷 ,极大地提高了探空业务质量。但这套软件在处理一些特殊记录时出现不符合规范的问题 ,就这些问题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解决方法 ,以下具体列出 ,供探空人员在工作中参考。1 雷达从开始到终止均无斜距 ,观测终止编发报文时 ,(PPBB)、(PPDD…  相似文献   

11.
陈中钰  徐晓莉 《气象科技》2018,46(3):462-467
基于L波段探空综合观测的逐秒数据制定了秒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对每次探空综合观测结束后的秒级数据文件进行大段数据缺失检查、瞬时值检查、施放点订正检查、放球时间订正检查、高度差检查、气温变率检查、气压变率检查、相对湿度变率检查、仰角变率检查、方位角变率检查、斜距变率检查、升速检查、终止点检查和僵值检查。通过该方法对四川2016年探空秒级数据文件进行质量控制,发现该质量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检查出L波段探空综合观测秒数据的错误。质控结果表明:通过高度差检查的放球次数仅有1105次,通过斜距变率检查的放球次数有2221次,方位角变率检查、气温变率检查、仰角变率检查有六至七成的通过率,施放点订正检查、放球时间订正检查、湿度变率检查有近九成的通过率,剩余检查通过率在九成以上。综合总的可疑信息数量和全年平均至1次放球提出的疑误数量,探空秒数据中不正常斜距出现频率较高,雷达计算高度与压高公式计算高度超阈值情况较多,其它检查发现的疑误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张曙  董根铭 《广东气象》2008,30(5):16-18
通过对风廓线斜距,0℃、-20℃层高度及冰雹百分比阈值的修改,观察20km、30km风廓线及订正前后冰雹指数的输出,得到了一些具有韶关本地特点的观测现象:斜距调节前后风廓线输出结果差异不大;冰雹指数产品在订正前后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对比分析表明用缺省参数比较符合冰雹发生时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可能与广东地处低纬度地区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现在探空值班的计算机系统是用微机处理探空数据,用PC—1500或手工向微机中输人雷达测风用的角度和斜距数据,很不方便,用下面的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使用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时,由于探空仪受地物同波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斜距跟踪不好的情况,为了确保探测记录的准确性,必须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文章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处理的方法,加以总结.与大家分享,共同提高探测质量。  相似文献   

15.
白水成  高山  樊婷丽  李伟 《气象科学》2022,42(4):564-568
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导了天气雷达遮蔽角图和等射束高度图的理论计算过程,指出了以往在计算方位角、仰角、斜距等方面存在的偏差,并给出了解决方法。依据该方法采用地理信息数据绘制了遮蔽角图和等射束高度图,并与雷达实际回波图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除因地理信息分辨率问题导致的个别方位存在偏差外,理论计算图和雷达实际回波图整体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空探测自动化水平和仪器精度的不断提高,气象探测数据也越来越精确,为了提高高空风探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解决实际工作中因计算方法不适合、数据平滑误差等原因引起的数据错误或量得风层缺测等问题,提出利用L波段雷达测风秒数据进行风向判断弥补缺测数据,利用内插方法计算斜距减小人为误差等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减少数据缺测和误差偏大现象,提高了高空气象探测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计算机编程的任意基线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算法,建立了由地球球面展开的平面雷达极坐标系与计算机屏幕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转换关系。通过计算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格点在雷达极坐标系中的仰角、方位角、斜距,采用垂直线性内插方法得到该格点雷达反射率因子分析值。  相似文献   

18.
1 引言 按照规定要求,自动站系统及资料要进行异机备份。资料永远在不断地更新之中,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地备份,以保证备份数据与资料的同步性。备份是一件枯燥无味的工作,每天都需要进行,时间一长,难免滋生单调厌倦之感,令人“烦不胜烦”。备份,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系统缺乏稳定、病毒狂舞肆虐的今天,把备份做得一丝不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众多备份软件的考察筛选,下面介绍的Second Copy软件能够很好地代替我们来完成这项工作,达到自动备份的目的。另外介绍了随时在短时间内启用备份机代替主用机工作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利用滚球计算方法,通过天正电气TElec平台电气设计软件,生成两支或两支以上的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的建筑物保护范围平面、三维效果图,直接输出计算表和计算书。操作简单、结果直观明了,代替了人工计算繁琐、容易出错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软件输出结果与人工计算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一致。该软件可在防雷建筑检测、防雷工程设计、雷灾调查等工作中进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1引言近几年来,高空探测一直使用701C-G ZZ2型探空仪系统进行高空资料的观测,随着科技的进步,原有探空系统已不能满足对高空探测的精度和高度更为广泛的要求,基于此因,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研制开发出了G 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G_TS1型数字式探空仪系统,并于2005年1月在黑龙江省气象台探空站投入使用。2系统简介该探测系统软件是在W indow s9x中文平台下开发的纯32位应用软件,开发工具是B orland C 5.02。该软件具有运行稳定,可靠、界面直观,操作简便快捷的特点,自动化程度高且灵活,允许人工介入各种处理过程,兼容无斜距和单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