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虾细胞培养及对虾病毒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虾病毒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建立连续性的对虾细胞系来揭示对虾病毒致病机理等关键问题。文章介绍了用于细胞培养的对虾种类、组织。用于细胞培养的对虾种类包括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等。用于培养的对虾组织包括甲壳下表皮、心脏、肝胰腺、鳃、肠上皮、淋巴、血淋巴、卵巢、神经、肌肉、造血组织等。同时重点介绍了离散细胞的方法和培养的方式,温度、pH、渗透压的选择,目前对虾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基及促生长添加物,以及如何控制污染。探讨了目前在对虾细胞培养及建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为对虾与其它甲壳类动物细胞培养及细胞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此外还介绍了对虾病毒体外培养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虾养殖净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水养殖是海洋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虾养殖国,对虾养殖净收益直接影响对虾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对虾养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文章以山东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对虾养殖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对虾养殖净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对虾养殖净收益的3个主要因素是:①每年对虾养殖的造数;②是否参加对虾养殖农业合作社;③对虾出塘的销售价格。对虾养殖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混养其他品种生物,养殖模式,养殖面积对对虾养殖净收益影响不显著。基于回归结果,笔者提出完善对虾养殖基础设施;发展对虾养殖农业合作社和养殖协会;建立稳定的对虾市场价格调控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域已报道的约90种对虾中,半数具有经济价值。其中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和长毛对虾无论在捕捞还是在养殖业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3种虾的形态非常相近,特别是在早期生活史阶段,它们的幼体和仔虾很难区分,因而给对虾种群补充、预报和其它有关研究造成困难。尤其在热带海域,对虾生殖季节重叠,幼体和仔虾的鉴别更加重要,各期仔虾的数量统计需以严格的形态鉴别作为依据。作者对三种对虾的幼体的形态,区别已有专文报道(Liu and Liu,1994)。本文深入细致地研究了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和长毛对虾仔虾的发育形态学,并进行了比较,使3种对虾的仔虾得以区别,并为今后的对虾生态学研究及资源管理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利用交尾雌虾,采用温差刺激、药物刺激对养殖交尾雌虾和海捕交尾雌虾进行蜕皮实验,使交尾雌虾的精荚随蜕皮而脱落,然后对蜕皮对虾再次进行精荚移植,来建立特定杂交组合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家系。实验结果表明,养殖交尾雌虾蜕皮实验中,在只有温差刺激的条件下,对虾蜕皮率为30%,且对虾成活率为100%,说明温差刺激在保持对虾较高存活率的情况下,可以促使中国对虾蜕皮;在温差刺激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刺激,不同茶籽饼质量浓度梯度下对虾的蜕皮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虾蜕皮率也随之增加,3个茶籽饼质量浓度(30,60,90 g/m3)下的对虾蜕皮率分别为40%,60%,70%,茶籽饼质量浓度为0的对虾蜕皮率与60,90 g/m3质量浓度下的对虾蜕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对虾的死亡情况看,当药物质量浓度达到90 g/m3时,对虾出现死亡,经x2检验表明,90 g/m3质量浓度与0~60 g/m3质量浓度下的对虾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海捕交尾雌虾蜕皮实验中,对虾蜕皮率不高,只有在药物质量浓度为30,90 g/m3条件下才有对虾蜕皮,蜕皮率仅为20%,10%;每个药物浓度下均有对虾死亡,死亡率随着茶籽饼质量浓度升高而升高,不同药物浓度下的对虾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对蜕皮后雌虾进行精荚移植,共获得18个中国对虾家系,平均受精率和平均孵化率分别为51.2%,88.6%。本研究通过对交尾雌虾进行蜕皮后再交尾,获得了不同杂交组合的中国对虾家系,为进一步的中国对虾家系选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人工养殖中国对虾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性别以及养殖对虾和天然对虾的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粗蛋白含量从8月开始增加,至9月达最高值。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在8月以后逐月增加,增加幅度较大;其它氨基酸含量随着对虾生长有上升趋势,但不明显;2、无论是养殖对虾,还是天然对虾,雌雄虾之间其氨基酸含量几乎完全相同;3、无论雌雄,养殖对虾和天然对虾的氨基酸含量基本上一致。图6与图7所示甘氨酸和亮氨酸的差异,可能是分析上的随机误差,并非对虾本身差异所带来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白娟  张苗  安建梅 《海洋科学》2019,43(6):119-124
基于对虾鳃虱亚科(Orbioninae)的形态学特征,作者比较了属间存在的差异,对该亚科的分类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世界范围内对虾鳃虱亚科的地理分布特征,解析该亚科动物地理区系特征。迄今,对虾鳃虱亚科包括8属39种,分别为:异对虾鳃虱属(Anisorbione Bourdon,1981,1种);偏对虾鳃虱属(Asymmetrorbione Boyko,2003,2种);表对虾鳃虱属(Epipenaeon Nobili,1906,8种);小对虾鳃虱属(Minicopenaeon Bourdon,1981,4种);圆对虾鳃虱属(Orbione Bonnier,1900,8种);仿偏对虾鳃虱属(Parasymmetrorbione An,BoykoLi,2013,1种);拟对虾鳃虱属(Parapenaeon Richardson,1904,13种);仿拟对虾鳃虱属(Parapenaeonella Shiino,1949,2种)。在中国各大海域共发现对虾鳃虱亚科物种6属18种。对虾鳃虱亚科形态特征:头前板和底节板发达,体形较大。从形态特征推测的系统发育关系,作者认为对虾鳃虱亚科是寄生亚目寄生于鳃部中比较进化的类群、其地理分布范围受寄主对虾总科分布的限制、物种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范围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根据该亚科主要属种的地理分布信息,作者推测该类群的演化是从环热带古地中海闭合开始,直到始新世。  相似文献   

7.
渤、黄海秋汛对虾标志放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种群、移动分布规律和相应的捕捞强度,我们于1960-1963年在渤海海峡和越冬场对越冬和生殖洄游的对虾群体进行了标志放流初步试验1)之后,在解决了对虾蜕皮生长阶段的标志方法的基础上,又于1964-1978年专门对秋汛索饵对虾进行了标志放流试验,重点了解各产卵场对虾秋汛索饵期间的死亡和移动分布的特点以及秋捕对虾的捕捞强度,为生产单位秋捕对虾的渔场安排提供依据,以便合理利用对虾资源.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不同群体的5个中国明对虾个体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1(ITS1)序列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Gene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对虾科(Penaeidae)ITS1同源序列对对虾科虾类进行系统分析,探讨ITS1序列在对虾科系统及演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ITS1序列在个体间和个体内都表现出长度多态性,序列长度范围为637~652 bp,这种长度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微卫星DNA简单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不同所造成.在中国明对虾ITS1序列中发现8个微卫星位点,根据目前已知的12种对虾的ITS1序列,发现某些微卫星位点只存于1种对虾中,如(CAGC)_(2-4)只存在于中国明对虾中,(CGGA)_(4-9)只存在于斑节对虾中,(GCGA)_4只存在于短沟对虾中.利用ITS1序列对12种对虾进行的系统分析表明,12种对虾分为4个类群,同种的不同个体,同属的不同种各自聚支,与形态分类比较吻合.对虾科属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313~0.977,平均值为0.633,远高于用线粒体基因片段得出的属间的遗传距离,支持将原对虾属的6个亚属提升为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养殖对虾与海捕对虾鉴别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养殖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和海捕中国对虾肌肉煮熟后的失水率,提取物中的甜菜碱和氧化三甲胺含量,以及虾肉脂质中所含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到下列结果:(1)两类对虾鲜样煮熟后失水率相差6%以上;(2)海捕对虾肌肉中的甜菜碱和氧化三甲胺含量比养殖对虾的高,两者有显著差别;(3)养殖对虾肌肉所含C18:2ω6为17.3±1.5%,海捕对虾为2.0±0.8%。从以上结果本文推荐以脂肪酸C18:2ω6含量来鉴别养殖对虾与海捕对虾。  相似文献   

10.
对虾病害的发生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病害的发生主要由病原体、对虾的身体状态和生态环境三大因素决定的。病原体入侵虾体是对虾病害发生的首要条件。但仅有病原体的存在对虾并不一定发病,对虾发病与否还要看病原体存在的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