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感潮河段潮流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圣维南方程组、普赖斯曼隐格式及双扫描解法等提出了感潮河段洪潮遭遇的非恒定流数值计算模型,并对感潮河网中所常见的边界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所采用的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基于径向基函数的感潮河段局域时空流场模型构建中节点选取缺乏依据的现状,利用走航式ADCP资料研究了聚类算法、贪婪算法和梯度算法等3种节点位置选取方法,结合实验将3种不同节点位置选取方法下获得的余流场和潮流场与调和分析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交叉验证法评估节点选取方法构建模型。结果表明,3种节点选取方法各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流场特点及工程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构建流场。  相似文献   

3.
宁波市三江口高潮位增水分析及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潮河段潮位变化受天文潮、气象因素及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潮位预报难度较大。通过分离天文潮,抓住主要影响因素-风的影响,利用线性回归作出预报公式,并结合排水、径流的影响作出潮位预报,精度较高。这一方法的运用对沿海感潮河段的潮水位预报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感潮河段的水力特性,以奉化江中心城区段为例,建立一套完善的二维动床水流泥沙数值模型,对其建立和求解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叙述,研究分析感潮河道的河势演变情况和冲淤变化,预测涉河工程建成后河段可能的演变趋势和对取排水工程、堤防安全、防汛抢险、现有和规划的防洪标准及水利工程的影响。本模型经过多次实测涨、落潮验证后,分别在奉化江解放南路桥、绕城高速公路跨奉化江大桥等5处洪水影响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在惊架桥洪水评估中同时采用物理模型对本模型进行验证,两者结果非常接近。本模型可以为水利部门评估涉河工程提供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5.
研究天然河流,特别是潮河口段河流的泥沙中淤问题时,由于其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数学模型成为一种重要研究手段。本文采用天然 积河道中缓变非恒定一维水流泥沙方程组建立了研究徒骇河感潮河段泥冲淤变化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时对河道进行了梯形断面概化。  相似文献   

6.
晋江河口及泉州湾湿地生物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永源 《台湾海峡》2005,24(2):183-188
泉州湾受晋江河口径流影响很大,导致湿地生物的水平分布与盐度的分布紧密相关.大致分为湾外和外湾种、内湾低盐种、感潮河段咸淡水种.长腕和尚蟹、扁平蛛网海胆和文昌鱼仅分布在外湾或湾外的砂质海底.3种红树植物、互花米草、招潮蟹、弹涂鱼是内湾泥滩的优势种.咸水草是感潮河段咸淡水指标种.河蚬虽是淡水种,也分布在低盐河段.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感潮河段温排水的扩散规律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响应关系,建立了二维温排水数学模型,模拟了不同径流量条件下小清河下游感潮河段及河口外海域温排水扩散影响,以期对滨海电厂建设和温排水扩散研究提供借鉴。研究表明,针对小清河感潮河段弯曲、河道狭窄、河口两侧潮滩宽阔的特点,采用三角形与矩形网格嵌套的方法,能够更为准确地拟合实际岸线和地形地貌特征;采用动边界处理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河口潮滩潮流场和温排水扩散特征。受小清河河口地形地貌的影响,温排水主要沿河口向上游或下游扩散,水深浅于–3 m温排水扩散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小清河口外海域和取水口温升与潮位和径流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s)是在统计学习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非线性分类和非线性回归的有效方法.感潮河段洪水位是复杂的洪、潮非线性组合问题,本文尝试将SVM方法应用于感潮河段湄池站洪峰水位预报,通过选取湄池站历史洪水中分别反映上游来水和下游顶托作用的预报因子,建立湄池站洪峰水位...  相似文献   

9.
瓯江河口内外堆积带的形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松林 《海洋学报》1983,5(5):612-622
瓯江河口是一个山溪性强潮河口,感潮河段长79公里,根据水动力特性和地形特点,河口区可分为径流段、过渡段、潮流段和口外海滨,梅岙以下,河流进入海积一冲积平原,河床展宽,沙洲发育,水流分汉,最后经北口、南口分流入海(图1)。  相似文献   

10.
三峡大坝运行和海平面上升对河口水文动力变化的影响广受国内外关注。本文选取长江感潮河段沿程6个站(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江阴和天生港) 1963-1985年(其中1970年和1971年数据缺失)和2003-2013年(其中2008年和2012年数据缺失)共30个年份的1月和7月的月均高潮位资料,以及相应月份上游大通站的流量(1950-2013年)、长江河口吴淞站潮位资料,通过肯德尔趋势分析、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长江感潮河段潮位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峡建坝后:(1)枯季流量和海平面的增加,导致上下段(以江阴为界)的潮位分别上升了0.33 m和0.20 m;洪季流量减少和海平面增加,导致上段潮位减小0.19 m、下段潮位增加0.04 m。(2)感潮河段洪季海平面与潮位回归方程的斜率均增加,表现为建坝后洪季洪涝灾害增加。(3)上下段流量和海平面对潮位贡献率的显著变化是导致上下段潮位呈现不同演变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将一个三维湍能封闭模型应用于渤海潮流模拟,通过流速分解的初边值方法,计算了渤海全海区潮波系统、潮流结构,结果与观测符合较好。计算同时给出了湍粘性系数和湍动能的时空分布,比较常湍粘性系数和湍的垂直抛物分布及湍能封闭模拟表明,湍粘性系数的不同选取会对流场结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江河口潮波传播机制及阈值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潮波传播过程受沿程地形(如河宽辐聚、水深变化)及上游径流等诸多因素影响,时空变化复杂。径潮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有利于揭示河口潮波传播的动力学机制,对河口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07—2009年长江河口沿程天生港、江阴、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的逐日高、低潮位数据及大通站日均流量数据,统计分析不同河段潮波衰减率与余水位坡度随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潮波衰减率绝对值与余水位坡度随流量增大并不是单调递增,而是存在一个阈值流量和区域,对应潮波衰减效应的极大值。为揭示这一阈值现象,采用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对研究河段的潮波传播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潮波传播的阈值现象主要是由于洪季上游回水作用随流量加强,余水位及水深增大,导致河口辐聚程度减小,而余水位坡度为适应河口形状变化亦有所减小,从而形成相对应的阈值流量和区域。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北支潮汐能源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北支有着丰富的潮汐能源及淡水,航运、水产等资源,因长期未加规划、治理,以致远未开发利用,反使河道淤浅,迳流减少,通航能力降低,且有大量泥沙,盐倒灌南支,恶化航道、水质,亟待整治、开发。研究提出,北支潮汐能可有效地用以发电和疏浚河道。可利用北支有利的河势,建造大、小双库开发方式的潮汐电站,并利用该河上、下游端间具有潮时差的有利因素,使电站可以连续不断发电、供电。同时可利用建造的上、中、下游三座水闸,逐级集水攻沙,冲刷航道淤沙,提高通航能力,实现江、海直接联运。另可兼收淡水供应,水产养殖、旅游,以及沟通崇明岛与苏北的陆上交通等效益,潮汐电站工程可采用现实可行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的结构形式,以降低造价,使我国潮汐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对大通枯季径流量变化的响应时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应用河口海岸三维数值模式, 计算区域包括大通至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 设计高分辨率网格, 数值模拟和分析不同潮型下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对大通径流量变化的响应时间。计算结果表明, 不同潮型期间大通径流量的增加, 河口盐度响应的时间在4.0~6.2 d之间, 但小潮期的响应时间明显长于其他潮型期的响应时间。本文给出了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对大通枯季径流量变化的响应时间, 可为河口水文、泥沙和环境等研究中取何时径流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The issue of sea level rise is receiving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 Although the Indian stations have shown mixed trends, a positive sea level trend has been noticed in the Hooghly Estuary, situated on the east coast of India. The Hooghly River serves as a navigable waterway to Calcutta and Haldia ports. The river is tidal for nearly 250 km. To study the water levels and tidal current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Hooghly Estuary, from sea face at Sagar to Hooghly Point, a vertically integrated numerical model has been used. The model is fully nonlinear and uses a semiexplicit finite‐difference scheme to solve the basic hydrodynamic equations on a staggered grid. This model is coupled with a one‐dimensional model, which has been used for the upper estuary from Hooghly Point to Swarupganj, where the flow is unidirectional. The computed water levels and currents are 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vailable observations.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alterations in tidal circulation for a rise and fall in the sea level. The results have shown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amplitude and velocities of the tidal wave due to the sea level rise.  相似文献   

16.
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闸下河道冲刷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深泓闸闸下泓道长约1.3km,河床由淤积历时较长的淤泥质粘性土组成。试验中首先取原状土土样,通过水槽试验确定起动流速,据此选择模型沙和进行模型设计。试验表明,下游河道冲刷主要由过闸水流及河口跌水造成,其中,前者形成的冲刷坑为设计的控制条件。根据试验结果认为,对于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这样流量大、河口潮位低的闸下泓道,冲刷是不可避免的,建议放弃海漫防冲的方法,改设板桩截墙。试验中采用的某些观点和方法,对于淤泥质粘土海岸地区河口段闸下冲刷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建立黄河河口泥沙有限元模型的必要性,并结合黄河河口实际情况,建立了黄河河口二维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从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得到的潮位、流速和冲淤验证结果可以看出,由模型模拟的潮汐和潮流的等海洋动力特性以及泥沙冲淤和海底变形都与实测资料一致,表明建立的河口泥沙二维有限元数学模型可进行黄河河口的潮汐、潮流和泥沙运动及海底冲淤演变的模拟与预测。  相似文献   

18.
采用平面二维水动力及污染物输运模型.针对研究海域的水动力特性.应用潮流场作为背景场驱动控制污染物浓度的对流扩散方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苏北辐射沙洲海域大、中、小潮水动力特征及如东洋口港附近污染物输运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计算所得潮流场合理.辐射沙洲区部分潮流脊间水道的潮流运动具有明显的定向往复流形式,潮流强,潮差大.且形成了辐射状潮流流炀;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的扩散影响范围不大,不利潮型为小湖,大潮和中潮情况下,污染面积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9.
ECOMSED模式在杭州湾海域流场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杭州湾独特的喇叭型强潮河口湾的特点,基于Blumberg等(1996)的ECOMSED模式,引入动边界技术,建立杭州湾三维动边界的潮流模型.模型以正交曲线坐标下三维非线性水动力方程为基本方程,应用Mellor和Yamada的2.5阶湍流闭合模型计算紊动黏滞系数,嵌入Grant和Madsen的底边界层模型考虑波浪对底部应力的作用,采用干湿网格法模拟潮流漫滩过程;综合考虑径流,风应力,密度流和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和M4,S4,MS4三个浅水分潮的作用,从而提高杭州湾潮流模拟的精度.通过验潮站调和常数和多次海流连续观测资料的验证,表明该文建立的模型可以更好的用于杭州湾流场的预报模拟.  相似文献   

20.
顾正华  李荣 《海洋工程》2007,25(3):109-114
感潮水闸流量的准确计算对于河网地区水闸引排水效益的分析和水闸综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感潮水闸的水力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感潮水闸具有瞬时性和非线性等水力特点,提出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其过流量的计算模型。建立了三种计算模式,应用浦东新区东沟水闸资料对不同模式进行了训练、测试和比较,推荐以水闸内外河水位、闸门开启度和上一时刻流量作为神经网络输入的计算模型为最终感潮水闸流量计算模型。研究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可以较好地隐含识别感潮水闸的多种出流类型,并具有较强的泛化和容错能力,从而为感潮河网地区水闸流量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