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在世界油气储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油气总量约占全球油气总量的70%,具有埋藏深、构造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如何获得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在地下的准确位置及构造特征,是油气勘探急需解决的难题。叠前逆时偏移成像技术采用精确的地震波动理论,能够对任意复杂构造进行高精度成像。本文针对碳酸盐岩油气储层成像难的问题,研究各向异性叠前逆时偏移成像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勘探中。通过采用精确的频散关系,推导各向异性纯qP波方程,利用高精度有限差分进行纯qP波模拟,通过叠前逆时偏移方法对纯qP波进行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基于典型的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实际地质条件,建立逼近真实地质情况的碳酸盐岩地球物理模型,对上述模型进行偏移成像试验,结果表明各向异性逆时偏移成像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勘探方法。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典型碳酸盐岩靶区的实际地震资料,并获得了精确的成像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各向异性逆时偏移成像技术在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勘探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foreword     
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碳酸盐岩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和地下水等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给地表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我国碳酸盐岩分布广,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碳酸盐岩的孔隙、溶隙、溶洞等是各种资源的重要赋存空间,但存在分布空间不均匀、探测难度大的问题。分布面积广和沉积厚度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又可作为CO2地质封存的有利场所。有研究表明,向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充注CO2既能提高油藏的开采率,又能将CO2回收封存,实现低碳高效的油气开采。因此,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对我国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有重要的意义。2014年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在武汉召开“岩溶资源与油藏岩溶储层研究”学术研讨会。 会议交流了现代岩溶水文地质与岩溶储层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认识,为现代岩溶和古岩溶的研究架起了桥梁。通过精选会议中的优秀成果和论文,我刊推出“碳酸盐岩储层”专刊,着重报道碳酸盐岩储层方面的最新成果。 碳酸盐岩油气田是全球油气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常规油气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 60%, 产量约占50%。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其储层发育与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陕中气田、轮南-塔河油田、塔中油气田、川东北大气区等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的相继发现,推动了我国碳酸盐岩储层的开发和研究。近年来,在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成藏机制、油气运移、储层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我国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复杂,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溶作用等的共同影响,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复杂,非均质性强,开采难度大。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取得的新成果、新认识在指导油田勘探、开发和提高油气产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2014年,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累计产量突破1000万吨,达到1 010.29万吨,2014年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的平均单井累计产油1.82万吨,原油日产量保持在5612吨;长庆靖边气田的天然气累计产量实现不断跨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东南部等地区岩溶储层勘探取得新突破,为我国油气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关于碳酸盐岩储层的一些新问题受到了关注。例如,如何准确地描述碳酸盐岩储层、建立碳酸盐岩缝洞结构地质模型以定量计算油气藏储量;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东南部及大牛地等地区的岩溶储层虽然形成于表生期, 但机理与靖边地区不同,属于顺层岩溶;塔中内幕岩溶区鹰山组顶部不整合面及其下部缝洞储层的形成可能是碳酸盐岩成岩早期弱成岩条件下形成的岩溶,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实现油气勘探的新突破。专刊对此也进行了很好地探讨。 专刊收录的14篇文章主要是关于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碳酸盐岩储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不同类型岩溶,包括表生期岩溶、同生期/准同生期岩溶的特征、形成条件及油气地质意义;比较了灰岩、白云岩岩溶的差异及其识别;剖析了古今湿热条件下典型缝洞系统类型及其结构模式;分析了塔中地区潜山型、复合潜山型油藏的成因和发育模式;介绍了成像测井、古地貌恢复、缝洞充填物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在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和成果。此外,还对我国碳酸盐岩储层CO2地质储存的适宜性和潜力进行了分析、计算。尤其值得岩溶地质工作者关注的是,在专刊首篇文章中,袁道先院士对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提出了最新见解。相信这些成果能为我国碳酸盐岩储层研究、油气科学勘探开发以及资源环境方面工作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疆巴什托—亚松迪地区是塔西南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地区,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是其主要油气储集层。碳酸盐岩具有多类型及其空间分布非均质性特点。为了总体认识该地区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通过分析该地区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不同类型的岩石特征,储层形成的影响因素、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储层的储集性能与分布等特征,认为该地区以石炭系上统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颗粒灰岩,颗粒白云岩,其储集性能最好,是研究区的主要油气产层  相似文献   

4.
伏美燕  张哨楠  胡伟 《沉积学报》2012,30(2):310-317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小海子组碳酸盐岩中存在大量地开石,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对该矿物进行了鉴定,利用阴极发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地开石的形态与分布进行了研究。地开石晶体为短柱状,晶体大小约3~13 μm,分布在溶蚀孔、白云石晶间孔和缝合线的溶解段中。经岩石薄片和阴极发光观察,发现在地开石出现的岩样中存在萤石。地开石与萤石组合的出现,表明该地区小海子组存在着热液活动。经统计,地开石和萤石通常富集于某一层,可追踪热液流体来源的深度。由于地层中未见地开石的前身矿物,并且在温度低于100℃的地层中也出现了地开石,推断该区地开石为热液成因。热液流体不仅为地开石形成创造了条件,还导致了小海子组碳酸盐岩产生大量溶蚀孔隙。热液与岩石间的水岩反应导致萤石交代白云石,溶孔壁白云石重结晶。通过对储层物性数据的分析,表明热液溶蚀能明显增加孔隙度,但萤石和地开石的形成对孔隙度起破坏作用。热液溶蚀是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重要机理,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国建  陈浙春  张宗元  邓平 《安徽地质》2002,12(1):39-43,58
井中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简称井中化探)是20世纪90年代初油气勘探领域兴起的一种新技术,在钻井过程中预测、判别油气储层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的BC1井及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的D6井为例,在研究石油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井中化探成果发掘油气地球化学信息,重点描述了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指出了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的差异,对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层进行预测和判别,为生产单位提供有价值的地化依据.  相似文献   

6.
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研究是近年碳酸盐岩优质油气储层形成机制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热液白云化作用、热液淋滤溶解作用是其中2个最有油气储层意义的地质过程。在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上述2种典型碳酸盐岩储层中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的作用过程、分布规模和存在问题。对碳酸盐岩储层中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的进一步讨论不仅展示了目前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研究的模糊性和多解性,而且将对今后更好地应用和完善目前的热液流体改造作用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勘探理论、技术进步和对油气资源增长的需求,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逐渐成为油气资源发展的重要新领域,碳酸盐岩优质储层成为深层超深层领域油气勘探及研究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国内外几个典型研究实例及大量研究成果的综述,较系统地阐述了埋藏深度与碳酸盐岩孔隙分布、白云岩化对孔隙作用的贡献、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构造活动与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保存等几个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截止1998年底,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有40.7%存在于碳酸盐岩地层,共有7个碳酸盐岩大气田;而与碳酸盐岩储层以及海相烃源岩有关的原油探明储量不到7%。中国碳酸盐岩生烃问题长期以来是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初步认为中国碳酸盐岩中的工业性油气田多数不是自生自储的,而需要外部存在有机质丰度较高的烃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质量和数量均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多数情况下陆表海碳酸盐岩中烃源岩不发育。除了南海的第三系,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普遍时代古老、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储层的发育取决于后期改造作用。岩溶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意义十分重要,不整合面之下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的现状和若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止1998年底,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有40.7%存在于碳酸盐岩地层,共有7个碳酸盐岩大气田;而与碳酸盐岩储层以及海相烃源岩有关的原油探明储量不到7%。中国碳酸盐岩生烃问题长期以来是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初步认为中国碳酸盐岩中的工业性油气田多数不是自生自储的,而需要外部存在有机质丰度较高的烃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质量和数量均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多数情况下陆表海碳酸盐岩中烃源岩不发育。除了南海的第三系,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普遍时代古老、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储层的发育取决于后期改造作用。岩溶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意义十分重要,不整合面之下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岩是沉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与难点,同时,微生物碳酸盐岩潜在的生烃潜力以及作为一种新的储层类型,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油气勘探者的关注。在大量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微生物碳酸盐岩相关研究成果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类型划分、叠层石与凝块石的成因、地史分布、沉积环境等,并简要阐述了微生物碳酸盐岩潜在的生烃潜力以及相关重大的油气发现。微生物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以中新元古代、寒武纪和早奥陶世最为发育,因此,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较老的地层中,往往埋藏较深。鉴于其潜在的烃源岩与储层以及丰富的油气资源,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划分、成因机制、地史分布及其沉积环境的相关研究将对于开展微生物碳酸盐岩烃源岩及其储层的研究并寻找新的微生物碳酸盐岩油气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概述茅口组沉积时,四川盆地为一沉积碳酸盐的浅海台地,东北与已上升为陆的中朝陆台毗邻。北有秦岭、西有康滇、东南有雪峰等古陆呈岛链孤立于广阔浅海中。有的已经沉没水中。海水来自特提斯海,从西和西南进入本区,再向东流入杨子海槽。陆源物质主要来自中朝陆台和邻近古陆。  相似文献   

12.
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是一个大型的低渗透油气开发区,长6储层具有高孔低渗的特征,储层以原生剩余粒间孔隙为主,长石及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中孔(20um-50um)和大孔(50um-100um)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而细喉(1um-3um)和中喉(3um-7um)则是长6基本的渗流通道,根据均值与细喉以上孔隙所占百分比的关系曲线,可将长6储层孔隙结构分为4种类型,其中1类,II类具有较好的孔渗性,Ⅲ类孔隙结构较差,Ⅳ类为非储层孔隙结构,铸体薄片孔喉图像分析表明,长6储层具有复杂的孔喉分布特征,不同微相孔喉分布及孔隙结构特征是造成油井产能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成岩与储渗结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储层物性与粘土矿物演化、有机质成熟过程、油气生成、新生矿物形成、次生孔隙发育程度等沉积成岩演化的关系;分析了储层孔隙的成因与分布;根据储层岩性、成岩结构与储层物性特征建立了贝尔凹陷5种储层的储渗结构类型,对研究区的油气运移与富集区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文  阎相宾  李国蓉 《新疆地质》2002,20(3):201-204
通过钻井岩心和铸体薄片观察,根据下奥陶统灰岩基质的孔渗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并与基质作为储层的下限对照裂隙、洞穴和溶蚀孔洞不发育的灰岩基质,发现尽管有微孔隙的发育,但其孔隙度、渗透率、最大孔喉半径、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等参数值远低于储层下限值,基本不具备储集和生产油的意义。而下奥陶统灰岩段储集和生产油气的有效储渗空间按成因、形态及大小可划分为溶蚀孔隙、溶蚀孔洞、大型洞穴、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等5类,构成5种性质有别的储层,即洞穴型储层、风化裂隙型储层、构造裂隙型储层、台缘滩相颗粒灰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和地表残积物裂隙-孔隙(洞)型储层。从而使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划分标准。研究和搞清这些有效储层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对塔河田区奥陶系的油气勘探开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桩西洼陷下第三系沙三下段储层.通过研究.作者认为沙三下砂体为水下扇,属重力流沉积.砂体成因机制以高密度的“颗粒流-碎屑流”混合型为主,水下扇划分为6个微相,辫状水道微相是最好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16.
利用岩石薄片、物性等分析资料,对库车坳陷东部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中下侏罗统储层岩石类型均为岩屑砂岩、含长石岩屑砂岩。岩石学总体特征为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较高,岩石成分成熟度由北向南逐渐变好。储集空间类型在东西向也有所差异,东部吐格尔明地区主要为次生-原生孔隙型,西部依南地区主要为裂缝-次生孔隙型。储集性能平面非均质性较强,以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东部吐格尔明地区明显优于西部依南地区。影响本区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压实作用、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溶蚀作用及构造作用,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埋藏压实作用,构造挤压作用的叠加加强了本区西部储层压实作用,但裂缝发育又使储集性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中部南堡35-2地区新三系河流沉积十分发育,可分为曲流河沉积和辫状河沉积两种类型。曲流河沉积以发育点砂坝、决口扇、天然堤和泛滥平原等微相单元为特征。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河道和心滩微相,泛滥平原微相不太发育。本重点研究了河流沉积各类微相的沉积特点,并将河流沉积的垂向层序归纳为6种类型。本还探讨了各类砂体的储集物性特征,认为点砂坝和心滩砂体是形成大油气田的优质储层,而油气藏的形成除与砂体的储集物性有关外,主要与区域构造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油气成因二元论及其地质-经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我国含油盆地的多旋回、二元结构、叠合盆地特征,提出了"油气成因二元论"的观点,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既可由沉积有机质转化而成,也可由来自地球深部流体中的无机物生成烃,并列举出二元成烃八个方面的证据.油气成因二元论将对扩大找藏领域和深部找矿提供依据,对丰富矿床学理论、创建油气矿产-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的成矿系列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油气成因二元论的思路,我国油气中的氦资源、金属元素将会在综合利用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河南东濮凹陷深层储层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砂岩岩石学特征、砂体类型、成岩作用、孔隙特征、储层类型及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等诸方面对河南东濮凹陷深层储层进行了分析。东濮凹陷深层 (沙三3 -4 亚段 )岩性以粉砂、细砂岩为主 ,成分成熟度中等 ,结构成熟度较高 ,成岩作用强烈 ,碳酸盐胶结和长石的溶蚀是最主要的成岩事件。深层砂岩经历了 5个成岩阶段。砂岩孔隙度明显受深度控制 ,深层砂岩发育 4种类型的孔隙 ,以残余溶蚀孔隙为主。深层储层可划分为常规储层和非常规致密储层。深层储层主要受成岩作用、砂体类型、地层压力及油气藏形成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振东 《陕西地质》2007,35(1):38-44
通过对下寺湾地区延长组沉积特征及演化、油气的生成条件、储层特征、油气的运移、圈闭条件及圈闭类型的综合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下寺湾地区延长组油气的富集因素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