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20年渤海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浮游植物作为食物链的基础,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渤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内海和重要渔业生物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该区浮游植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叶绿素a浓度是反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对1997–2010年的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SeaWiFS)叶绿素a浓度数据和2002–2018年的水色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传感器(MODIS Aqua)叶绿素a浓度数据进行合并,并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20年来,渤海全年叶绿素a浓度增加了14.1%,且增加显著。叶绿素a浓度在所有季节都呈现增加趋势;除11月外,其他各月都呈现稳定或增加趋势。从滦河入河口沿岸至渤海海峡的渤海中部,叶绿素a浓度增加较明显。同时也分析了海洋表面温度、风速和降水量数据。夏季渤海周边区域降水量和风速增加以及秋季海表温度的降低都有助于同季叶绿素a浓度的升高。渤海浮游植物可能受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浮游植物作为食物链的基础,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黄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渔场,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因此对该区浮游植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叶绿素a浓度是反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利用谷歌地球引擎平台对2002-2018年的MODIS Aqua叶绿素a浓度数据进行处理,并研究其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然后结合区域气候、水文与地理特征以及海洋表面温度、风速、盐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混合层厚度数据分析了其分布与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受陆源营养物质输入、近岸上升流以及黄海中央冷水团影响,叶绿素a浓度分布呈现由近岸向黄海中部递减特征;在季风、气候、水文的控制下,受风速、海洋表面温度、光合有效辐射、中央冷水团的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4月份,而最小值出现在6、7月份;受苏北沿岸海域海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沿岸海域盐度明显增加,海州湾叶绿素a浓度增速较大;影响黄海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环境因子较复杂,除了部分月份存在显著的相关影响因子外,在全年和各季中不存在主导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利用ArcGIS10、ENVI4.5、Visual FoxPro6.0等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定量分析了中国655个建制城市的空间分布与河流、植被、地形起伏度、高程4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结论如下:①城市对水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②总体趋势上,植被状况越好,城市分布数目越多;城市对植被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③总体趋势上,地形起伏度越大,城市分布数目越少;地形起伏度对城市分布有较大影响,城市等级越高,影响程度越大;④高程对城市分布有较大影响,城市等级越高,影响程度越大。综合评价全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适宜度,分析了适合城市发展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渤中25-1油田沙河街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中25-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其主力油层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总体上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通过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和测井解释等手段,对沙河街组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沙河街组沙三段为较深水湖泊环境下的浊积扇沉积,沙二段为扇三角洲沉积;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为混合孔隙、次生孔隙和原生孔隙,由于沙三段溶蚀孔隙发育较沙二段少,沙三段物性较沙二段差。结合储层试油结果,提出了低孔低渗储层宏观成因、微观孔隙结构和综合评价3种分类方案,总体上把储层分为好、中和差3类,对应产能分别为大于80 m3/d、介于10~100 m3/d之间、小于10 m3/d和微量或无产能。经过该油田沙河街组5口井、15个储层段的测试验证,储层宏观成因分类评价结果与实际试油结果符合率达到86.67%,微观孔隙结构分类和综合分类评价结果与实际试油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基于成像测井技术在我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的应用积累,提出了碎屑岩成像测井沉积学的概念。碎屑岩成像测井沉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岩性识别、沉积构造解释、沉积序列与微相分析、砂体物源与古流向分析、砂体分布预测等五个方面。利用南海西部的实际资料,运用成像测井技术,对五方面的应用逐一分析或提出了应用前提、使用步骤、注意要点、已有规律特征以及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6.
通过编程实现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集的随机采样、规则采样和成层随机采样的3种算法;再对某一地区的格网大小为30 m×30 m的栅格格式的高程数据进行采样,使用克立金法(Kriging)、样条函数法(Spline)和距离倒数加权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3种插值方法分别对采样数据进行插值;然后计算出平均高程值之差的绝对值、中误差和单点最大误差.通过分析发现,成层随机采样与距离倒数加权插值组合适合于对高程总体偏差要求较高的应用;规则采样与样条函数插值组合适合于对相对高程要求较高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来西昆仑山冰川及冰湖变化与气候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影像,结合冰川编目数据,应用比值阈值法和人工目视解译法得到近40年来西昆仑山冰川和冰湖面积变化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冰川和冰湖变化特征及其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1976—2010年,西昆仑山冰川呈现微弱的退缩,面积减少率为4.1%,冰湖面积增加率17.8%。冰川面积与冰湖面积变化呈现反相关,冰川融水补给的增加是冰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2.气温的缓慢上升是西昆仑冰川退缩的原因之一,个别气象站点显示近20 a夏季均温缓慢下降,这与近10年来研究区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相吻合。考虑到青藏高原多数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滞后时间在10~20 a,由于夏季均温的下降,我们推测在接下来几年内西昆仑山冰川可能不会出现大幅度的退缩。3.昆仑峰区可能存在的跃动冰川以及喀拉塔格山冰川的稳定,表明冰川对气候变化复杂的响应机制。气象站点数据不能完全解释冰川的变化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冰川区实测气象数据加以讨论。另外,西昆仑山冰川变化还受到冰川规模、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中部南堡35-2地区新三系河流沉积十分发育,可分为曲流河沉积和辫状河沉积两种类型。曲流河沉积以发育点砂坝、决口扇、天然堤和泛滥平原等微相单元为特征。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河道和心滩微相,泛滥平原微相不太发育。本重点研究了河流沉积各类微相的沉积特点,并将河流沉积的垂向层序归纳为6种类型。本还探讨了各类砂体的储集物性特征,认为点砂坝和心滩砂体是形成大油气田的优质储层,而油气藏的形成除与砂体的储集物性有关外,主要与区域构造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丽水36-1构造位于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丽水西次凹的中东部,该凹陷属新生代断陷型盆地,呈北东向展布,上古新统灵峰组和明月峰组是主要目的层段。根据该构造已钻3口井进行系统沉积学和测井相研究,上古新统物源主要来自凹陷西部的闽浙隆起带和中部的灵峰凸起带,可能还有北部的雁荡凸起带。不同的物源区通过断层的活动和海平面的升降等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发育和展布。在凹陷下陷兴盛和海平面快速上升期,灵峰凸起带物源经过边缘大断层在其西侧形成扇三角洲,进一步向凹陷中心推进形成深水浊积扇和浅海沉积;闽浙隆起带物源可能沿着不同的入口在凹陷西斜坡形成扇三角洲,它们也可进一步向凹陷深处推进形成深水浊积扇体。根据油气聚集规律和物源分析,形成于凹陷深水区的浊积扇沉积和斜坡带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1973-2010年基于RS和GIS的马兰冰川退缩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姜珊  杨太保  田洪阵 《冰川冻土》2012,34(3):522-529
以1973-2010年的RBV、 MSS、 TM和E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冰川界限, 应用GIS技术分析了位于昆仑山中段的马兰冰帽近37 a冰川面积变化. 结果表明: 1973-2010年马兰冰帽呈退缩趋势, 冰川面积减少了6.04%; 冰川退缩经历由快-慢-快-慢的过程, 近10 a冰川退缩不显著, 体现冰川变化的一个转型时期. 在研究期内, 马兰冰帽南北向退缩690.4 m, 东西向退缩84.29 m. 研究表明: 马兰冰帽退缩的关键因素是气候变暖, 年降水量的增加不能够抵消由夏季温度剧烈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 此外, 地形条件、 冰川规模都是影响冰川波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