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无力磁场的非势特征近似描述磁剪切位形时,无力因子α即可做为磁剪切的量度;而磁剪切的发展则为方程所解析描述.这里G=B/t×B,可称为磁剪切产生函数.该方程表明,磁剪切产生于局地的发电机作用,是磁场与磁流体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反极性磁结构的挤压,磁通量的浮现与下沉,都可以和剪切运动一样,有效地导致磁剪切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小尺度无序磁场普遍存在于高能天体的爆发过程中。在明确了小尺度的物理条件后,详细描述了近年来国际高能天体物理研究领域中和小尺度无序磁场相关的湍流、激波、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和磁重联等前沿问题,并相应介绍与小尺度无序磁场相关的粒子加速和辐射过程的最新进展。介绍的内容主要是基于流体或磁流体计算机数值实验得到的结果,对部分计算程序也做了简单介绍。最后,提出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邻近旋涡星系中观测到的磁场被理论学家解释为发电机作用的结果.而我们发现,在邻近的星系中,磁场的强度与中性氢的柱密度紧密相关.星系盘中的磁场处于磁重平衡状态.这一结果与发电机放大机制相悖,从而支持星系磁场是原初起源的假说.  相似文献   

4.
邻近旋涡星系中观测到的磁场被理论学家解释为发电机作用的结果,而我们发现,在邻近的星系中,磁的强度与中性氢的柱密度紧密相关,星系盘中的磁场处于磁重平衡状态。这一结果与发电机放大机制相悖,从而支持星系磁场是原初起源的假说。  相似文献   

5.
韩金林 《天文学进展》2001,19(2):201-204
脉冲星的偏振信息是理解脉冲星辐射区的重要手段,利用澳大利亚的64m射电望远镜进行大量的脉冲星观测,得到了一批脉冲星的偏振轮廓和偏振参数,编辑了几乎所有发表的脉冲星轮廓资料,系统总结了脉冲星圆偏辐射的规律,为理论上解释脉冲星辐射这一重要难题提供观测依据和物理限制,利用脉冲星作为探针,研究了银河系磁场结构和模型,确定了银河系BS磁场模型,发现了银河系上下反对称的环向磁场,并首次对星系尺度的发电机类型进行判别,证认出A0型发电机运行于银河系,发现了银晕中的垂直磁场和M31及银盘中的非常延展的磁场,探测到NGC2997星系中由内到外的旋涡磁场,并提出可能有两种发电机在这个星系的不同区域运行。  相似文献   

6.
太阳黑子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近年来太阳黑子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内容涉及观测仪器和技术,黑子的精细结构、磁场、埃弗谢德效应、振荡和磁流体波动、致冷机制、形成与消亡和新发现的早期观测资料,并对今后工作方向提出了概括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在太阳物理学中,磁场的湍流扩散过程一般被认为是如同烟、热和流体中其他物理属性被湍流扩散一样的过程。但这种基于湍流的运动特性而得到的湍流磁扩散率还不能很好地与太阳观测事实与湍流理论相符合。 本文提出,如果在磁流体中存在着磁扩散率的随机分布不均匀,则从磁场的扩散万程中可以看出,由这一不均匀而形成的磁扩散率梯度会使磁力线弯曲,即把平均磁场扩散成湍流磁场,从而增大了磁扩散率的数值。这种效应是在小尺度范围内对湍流磁扩散率增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太阳对流层内,由于ω-效应产生了很强的纬向磁场,它的磁浮力引起了磁流体的上浮,在太阳表面造成了黑子双极磁场等活动区的现象。本文考虑了在磁流团上浮后,由于在太阳对流层内存在湍流磁扩散率的垂直梯度,因而在磁流团内外的磁扩散率之差要随磁流团上升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以致在磁流团表面形成了巨大的磁扩散率的梯度,从磁感应方程中可以看到,这一梯度将扰动纬向磁场,结果在磁流团表面形成了磁环,它随磁流团浮升到对流层顶,在太阳表面呈现出两个极性相反的磁区。本文企图以此来说明黑子双极磁场密集性原因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根据双尺度平均场电动力学,研究一种特定的周期对流的磁场再产生和扩散效应。数值计算运动学发电机方程,给出旋转对流元中感应电动势图象,得出无量纲磁场再产生系数α′≈-0.4~+0.4;对流扩散系数β′≈0.05.所提供的α效应能满足符合太阳活动周期的α-ω发电机模型的要求,若取对流元特征旋转速度u_1为100m/s,对流元特征长度α为1000km计算得到的对流扩散效应较发电机理论和观测的要求约小20倍。需计入脉动磁场和平均流场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旋转对流元的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界定行星大气运动范围后,提出行星大气运动三定理。从行星磁场角度研究不完全电离磁流体(incompleteionospheregaseousfluid)得到行星磁力线绝热压缩反弹致冷效应,给出大气运动出现的冷池(coolpool)现象的物理机制。最后从天文学角度讨论和展望大气灾害的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11.
太阳剩余磁场是指形成于太阳主序星阶段之前,深藏在太阳辐射核内部的原始磁场。由于太阳内部高电导率和准静态等因素,其剩余磁场耗散相当缓慢,而得以保留至今。太阳剩余磁场的存在不仅能够解释太阳活动的很多不对称性现象,如南北不对称性、活动经度与活动穴、低纬度冕洞和Maunder极小期等,还能通过改变自激发发电机模型的边值条件而影响整个太阳表面磁场的分布与演化。从观测结果和理论模型两方面评述了太阳剩余磁场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并简单讨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太阳对流层内的纬向磁场中,在围绕上浮流团的表面产生磁环的同时,也产生了磁环的安培力。在这安培力的作用下,流团发生收缩、形变和破裂。本文根据它的力学特征来解释“δ-型”和“A-型”结构黑子群的形成,以及暗条和黑子上空的下落气流等现象。磁环的力学特性是造成活动区上空磁流体运动的原因,它是以纵向磁场为零(B_(11)=0)的中性面为对称面的两个垂直环流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3.
在界定行星大气运动范围后,提出行星大气运动三定理。从行星磁场角度研究不完全电离磁流体(incomplete ionosphere gaseous fluid)得到行星磁力线绝热压缩反弹致冷效应,给出大气运动出现的冷池(cool pool)现象的物理机制。最后从天文学角度讨论和展望大气灾害的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14.
在太阳对流层内的纬向磁场中,当围绕上浮流团的表面产生了磁环后(周道祺,1981),同时也产生了磁环的安培力,在这安培力(磁环力)的作用下,流团要发生收缩、形变和破裂。基于它的力学特征,我们企图以此来解释“δ-型”和“A-型”结构黑子群的形成,以及暗条和黑子上空下落气流等现象。磁环的力学特性是造成活动区上空磁流体运动的主要原因,它是以纵向磁场为零的中性面为对称的两个垂直环流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5.
磁场重联是空间等离子体和实验室等离子体中的常见现象,被认为是太阳耀斑和磁层亚暴的重要机制。实验室磁场重联的模拟研究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结果。对几个主要的磁场重联实验装置进行了介绍,给出了各个装置的等离子体参数以及产生重联的方法,回顾了实验室研究中和太阳射电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另外,以中国科技大学的线性磁化等离子体装置为基础,建立了国内首个磁场重联的实验装置,研制了实验中需要的诊断工具,并开展了初步的磁场重联实验。  相似文献   

16.
从知识某些天体具有磁场起,人们就对其磁场的起源提出了种种解释,例如有电池说,转子说,公石说,发电机说等等。但由于这些学说都分别与某些观测事实相抵触而未被公认,因此星球磁场的起源一直是未能解决的命题。余先河先生提出,星球的磁场起源可能与所受的引力有关,行星的磁场强度正比于其所受卫星的引力,正比于卫星与行星的引力连线转动的相对角速度。本文对这两方面的命题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  相似文献   

17.
日球层是指以超音速径向外流的太阳风在周围星际介质中所占有的空间范围。磁化太阳风和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形成终止激波、日鞘区、日球层顶。在外日球层,太阳风中存在宇宙线能量粒子辐射背景以及螺旋形行星际磁场、行星磁层等准稳态结构。太阳风离子与星际中性氢原子通过电荷交换生成太阳风拾起(pickup)离子和能量中性原子(Energetic Neutral Atom,ENA),导致外日球层太阳风的加热和减速。外日球层太阳风宏观磁流体动力学与ENA辐射场是强烈耦合的,ENA携带其原属离子群的成分及能量信息并且在日球层内直线运动。ENA辐射是遥测广袤日球层的远程探针,该辐射在全天球范围内的成像能描绘外日球层在粒子多能段的全景肖像。辐射磁流体理论被应用于描述日球层大尺度动力学和能量粒子加速及传输的多尺度耦合。认证外日球层太阳风物理的重大科学问题,阐述该科学问题对辐射磁流体的物理建模及其数值求解的内禀需求,分析外日球层辐射磁流体数值模拟在国内外的发展脉络和当前现状,提出我国在外日球层领域辐射磁流体数值模拟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行星形成涉及到的几个重要阶段,如行星迁移、核吸积和大气逃逸的基本物理过程和数值模拟研究现状。行星迁移会影响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和倾角,并改变原行星盘的结构;核吸积是决定行星演化为类地行星或者类木行星的关键因素;大气逃逸对行星的气候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这些过程均涉及到复杂的辐射磁流体动力学过程,早期的理论研究往往采用很多人为的简化假设。随着超级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和磁流体数值模拟算法的日渐成熟,人们已经可以对这类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开展直接的数值模拟研究,克服了早期理论研究中人为假设的局限。但是,目前人们开展的研究主要基于磁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对辐射转移如何影响磁流体动力学过程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强调了进行辐射磁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辐射磁流体数值模拟程序的开发,从辐射转移,磁场的处理,吸积盘的自引力、三维效应、非理想效应和尘埃的效应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技术需求。介绍了本研究领域内发展辐射磁流体数值模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1989年1月14日AR5312(怀柔编号89009)活动区,产生了一个2B级耀斑。该活动区经纬度为L306、S32,黑子群磁场分类为δ型。耀斑开始时间为0202UT,结束为0534UT,持续了3个多小时。北京天文台磁场望远镜,得到了一系列较完整的高分辨磁场及速度场资料,包括光球5324A的矢量磁场图和色球4861A的纵向磁场图(图1、2)。从耀斑前后的磁图得到以下结果: 1、耀斑初始亮点位于纵向磁场中性线附近高度剪切区域(见图1B区)、新浮磁流区(图2D区)以及双极磁结构对消区。前两种区域均能形成电流片,并且引起磁流体不稳定性,从而激发耀斑,但对消区和耀斑的关系不是很清楚,有待于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探讨。 2、耀斑极大时间过后,光球和色球H_(11)=0线附近纵场梯度均有明显下降。 3、在强剪切区域(图1B区),5324A横向磁场和H_(11)=0线之间的夹角在耀斑极大时间过后有明显增大,该现象表明磁能释放后,磁场剪切缓解。 4、耀斑初始亮点产生后磁场高度剪切区、新浮磁流区和双极对消区,其触发耀斑的作用和周围的磁场环境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象具有磁海湾结构这样的活动区,似乎更容易产生耀斑。 5. 该活动区色球磁场位形,较光球磁场位形复杂,主要表现在:色球的纵场出现了一些磁弧岛结构,其原因可能是光球之上的磁力线高度剪切区及扭绞所致。0411  相似文献   

20.
~(87)Sr原子束的塞曼减速器磁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塞曼效应和多普勒冷却的理论,结合实验条件计算了87Sr原子束塞曼减速器的磁场.数值模拟给出了磁场线圈的层数、圈数、供电电流和其他参数,并据此制作了纺锤状线圈.测量结果表明,研制的纺锤状线圈的轴向磁场满足87Sr光晶格钟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