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X波段岸基雷达作为一种新颖的海况遥感观测方式,可直接观测到实时的海况信息。通过对雷达影像的分析,能够获得海面上的波浪场。由于波浪在近岸的折射、浅化变形等原因,观测到的雷达影像场为近岸非均匀波浪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影像分析方法——傅里叶变换的应用。针对波浪的近岸非均匀性,将二维小波变换应用于雷达影像分析,子影像中6个空间点的波数谱显示:影像中的波浪非均匀性显著,主能量的波数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二维小波变换应用到X波段雷达近岸影像处理中,可较好体现近岸波浪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2.
2009年莱州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5、8、10月莱州湾近岸海域的调查数据,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30属58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和广布性种.其中,硅藻门占总种教的87.9%,以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甲藻门占总种数的10.3%,以角藻属(Cerat...  相似文献   

3.
南海中部管水母类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茂 《海洋学报》1992,14(2):99-105
根据1983年9月,1984年4—5月,7—8月和12月4个航次采自南海中部0—200m水层的166份浮游动物定量样品,报道了南海中部管水母的种类、总个体数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并就其与环境的关系做了分析.着重讨论了近岸性生态类群的分布与近岸水的关系;大洋深水性生态类群的分布与底层水抬升的关系.认为,春季、夏季和秋季,影响调查区的近岸水源自爪哇海及巽它陆架;冬季,影响调查区的近岸水有广东近岸水和部分菲律宾近岸水.调查区西侧的次表层水终年有不同程度的涌升,属于大洋深水类群的北极单板水母在海区西侧终年可见.冬季和春季,除海区西侧外,北极单板水母在海区南部普遍出现,而在海区东北部,其在夏秋季仍有出现,但此时却完全消失,这正反映了冬春季海区南部底层低温水的抬升,以及进入海区东北部的西北太平洋次表层水的温度比南海中部相应水层偏高的特性的调查区的水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4.
林茂 《海洋学报》1992,14(2):99-105
根据1983年9月,1984年4-5月,7-8月和12月4个航次采自南海中部0-200m水层的166份浮游动物定量样品,报道了南海中部管水母的种类、总个体数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并就其与环境的关系做了分析.着重讨论了近岸性生态类群的分布与近岸水的关系;大洋深水性生态类群的分布与底层水抬升的关系.认为,春季、夏季和秋季,影响调查区的近岸水源自爪哇海及巽它陆架;冬季,影响调查区的近岸水有广东近岸水和部分菲律宾近岸水.调查区西侧的次表层水终年有不同程度的涌升,属于大洋深水类群的北极单板水母在海区西侧终年可见.冬季和春季,除海区西侧外,北极单板水母在海区南部普遍出现,而在海区东北部,其在夏秋季仍有出现,但此时却完全消失,这正反映了冬春季海区南部底层低温水的抬升,以及进入海区东北部的西北太平洋次表层水的温度比南海中部相应水层偏高的特性的调查区的水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近岸海域夏初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11年夏初在海南岛近岸海域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丰度、生态类群,生物多样性及均匀度,并对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海南岛近岸海域共鉴定出终生性浮游动物164种,阶段性浮游幼体11个类群,其中以桡足类的种类最多,40属82种。优势种主要有棘皮动物幼体Echinodermata larva、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肥胖软箭虫Ferosagitta enflata、羽长腹剑水蚤Oithona plumifera、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泡抱球虫Globigerina bulloides、微驼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等。海南岛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平均值为1 348.68ind/m3,东部海域浮游动物丰度最高,由近岸向远岸呈递减趋势,而北部湾海域和南部海域由近岸向远岸则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夏初由于受沿岸流和南海暖流的影响,海南岛近岸海域的生态类群以暖水沿岸种和广布暖水外海种为主。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为3.03和0.72,东部海域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较低,主要原因是阶段性浮游幼体的偶然性暴发。相关性分析显示,海南岛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r=-0.360);与浮游植物丰度(P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0.395);与盐度、DO、CODMn、NO3-N浓度、NH4-N浓度、PO4-P浓度成正相关,与温度、NO2-N浓度、SiO3-Si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11年内采自我国长江口以北渤海和黄海近岸海域11个站住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硅藻鉴定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18个种和变种,隶属于30个属。主要以近岸广布种为主,海水种和半咸水种占绝大多数。硅藻平均丰度为7198粒/g,其中渤海为4674粒/g、黄海北部为22427粒/g、黄海西部为6342粒/g,总体明显低于长江口以南近岸海域。根据硅藻优势种和次优势种的分布特征,在长江口以北近岸海域共划分出6个硅藻组合和2个亚组合。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2013年7月千里岩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类、生态类型与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特征参数。共发现浮游植物21种,由硅藻和甲藻组成,平均丰度为2.29×104个/m3,角毛藻为主要优势种类,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性和广温、广布性沿岸种为主。浮游动物19种,包括桡足类、枝角类、端足类、樱虾类、毛颚类和各种浮游幼虫。丰度均值为146.90个/m3,平均生物量为6.44 mg/m3,桡足类和毛颚类为优势类群,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种为主。与2012年同期调查数据相比,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与丰度均有增大,群落结构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天津近岸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季节变化对提高海洋卫星的大气校正精度和了解天津与渤海海陆交界地区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E317太阳光度计定点观测了天津近岸2010年4月到2011年5月气溶胶光学数据,分析了渤海湾近岸地区气溶胶周年光学特性。结果表明: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AOT)光谱基本满足Angstrom关系;AOT日变化基本有三种变化趋势:上升型,平稳型,下降型;天津近岸秋季AOT最高,平均值0.686,春夏次之,冬季最低;Angstrom指数α春夏秋冬依次升高,春季由于沙尘的影响,其Angstrom指数α最小,平均值为0.854。该结果与黄海近岸的青岛地区作了比较分析,表明了气溶胶光学性质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9.
Nimbus-7卫星上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海岸带水色扫描仪(CZCS),被设计用来提供海洋近表层浮游植物色素浓度和其他与水色有关现象(如悬浮沉积物、有机污染等)的资料。由于自然和人为的排放以及由潮流引起的再悬浮沉积物的影响,对近岸水域CZCS遥感资料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近岸水域应作出慎重的研究,因为此类水域的生物-海洋学状况具有较大变化性。计算时必须对每一种情况作出试验,以便找出卫星辐射率测量与浮游植物色素分布,近岸上升流锋,有机污染以及悬浮沉积物之间的关系.本文阐述和讨论了CZCS资料的处理以及估算近岸水域色素和县浮沉积物浓度的算法.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世纪末叶浮游生物学者们即已注意到在外洋水中和近岸水中浮游生物组成的不同。H(?)ckel(1890)将繁生在外海和近岸水中的浮游生物区分为外洋种(Oceanic species)和近岸种(Neritic species)两大类。接着Sch(?)tt(1893)、Cleve(1896,1897a,1897b,1900)、Aurivillius(1898)和Gran(1902)诸学者更进一步地试用浮游生物来鉴别水团。近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水螅水母类和栉水母类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林茂  张金标 《海洋学报》1989,11(5):621-628
本文根据采自台湾海峡西部海域4个季度月的169份浮游动物定量样品,分析了水螅水母类和栉水母类的种类组成、个体数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并着重就其与环境的关系做了探讨。结果表明,水螅水母和栉水母的个体数高峰出现在春季,分别为330个/100m3和157个/100m3所记录的67种水螅水母和栉水母根据其生态习性,大致可分为近岸暖温性、近岸暖水性、近岸狭暖水性、大洋广暖水性和大洋狭布性等5个生态类群。它们在调查海区的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闽浙沿岸流,粤东沿岸流和外海暖流(南海暖流和黑潮支流)的动态。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我国东南近岸海域18个站位78个表层沉积样品进行了硅藻鉴定分析,根据硅藻优势种和次优势种的分布特征,划分出3个组合和两个亚组合,其较好地对应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等3个近岸海域。统计数据表明,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受大陆入海径流的影响微乎其微,随着水深的增加,我国东南近岸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减小,底栖种、潮间带种减少而浮游种增加;组合Ⅰ的分布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域明显受黑潮流等外洋水团的影响,可应用组合Ⅱ1和组合Ⅱ2中优势种和特征种硅藻来指示水深,两亚组合面貌的差异是对冬夏两季海峡两侧受不同性质海流控制的响应;组合Ⅲ受沿岸流控制比较明显,而遭受黑潮等外洋水团的影响很弱。  相似文献   

13.
非结构化网格下近岸波生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唐军  魏美芳 《海洋学报》2010,32(6):41-46
波浪破碎产生的近岸流是近岸海域关键的水动力因素之一。基于近岸波浪的椭圆型缓坡方程和二维近岸波生流方程,建立了非结构化网格下近岸波浪破碎形成的近岸流数值模型。数值模型中,在空间上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数值离散,在时间上采用欧拉向前格式数值离散。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该数值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近岸波浪破碎产生的近岸流。  相似文献   

14.
管口目纤毛虫由于个体微小且大部分种类缺乏现代分类学的研究,是纤毛门中较混乱的类群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其形态性状的种群间差异,借助显微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法对采自青岛、湛江和香港近岸的斯雷腹沟虫(Coeloperix sleighi)、尖绒毛虫(Microxysma acutum)、乙状轮毛虫(Trochilia sigmoides)、阿氏直毛虫(Orthotrochilia agamalievi)和近岸类偏体虫(Agnathodysteria littoralis)5种管口类纤毛虫进行了形态学再研究,依据新采集种群,对其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特征进行补足性描述。结果发现,斯雷腹沟虫、乙状轮毛虫和阿氏直毛虫的形态性状极为稳定,而新采集的尖绒毛虫和近岸类偏体虫种群在伸缩泡数目上同前人描述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舟山岩相潮间带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舟山海区岩岸潮间带中26个测站的春季动物群落结构。根据26个站的位置分为近岸区、近外海区和外海区3个区域。各站均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群落主要组成成分,群落种类组成数从近岸到外海呈增长趋势,且优势种亦从低盐种类向高盐种类演替。近岸区群落主要优势种为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粗糙滨螺L.scabra、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等;近外海区为短滨螺、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exigua、僧帽牡蛎、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白脊藤壶等;外海区为粒结节滨螺,疣荔枝螺Purpura clavigera、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日本笠藤壶T.japonica及藻类等。但群落个体密度和生物量从近岸到外海呈减少趋势。从近岸到外海,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J均增加,而McNaughton优势度D减少。群落结构从近岸到外海渐趋复杂。但整体上,舟山海区岩岸春季动物群落结构是比较简单的(绝大多数断面H值小于2.50,J值小于0.5。而D值大于0.6)。近外海区的群落结构比较相似于外海区的群落。根据平均聚类分析,这26个群落可以分为三个生态类型,即隐蔽性岩岸群落,半隐蔽性岩岸群落及开敞性岩岸群落。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初冷事件对南海北部夏季浮游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冰冻极端天气过程。通过对2007年8月和2008年8月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结果表明,与2007年8月相比2008年8月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有很大的下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被分为近岸和远海两大类群。浮游动物近岸类群和远岸类群的分界点在不同的时间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外海水向近岸的入侵所致。与2007年8月相比,2008年8月浮游动物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演替,主要是因为四种浮游动物优势种亚强真哲水蚤、异尾宽水蚤、锥形宽水蚤和小哲水蚤丰度急剧下降所致。相反,水母类和海樽类丰富有很大的升高,其原因可能是2008年春季极端低温导致的鱼类大量死亡所致。与远岸浮游动物群落相比,近岸浮游动物群落变化更剧烈,这说明近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2008年初的冷事件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2004~2009年每年1~2次对渤海湾近岸海域选定站位进行采样,分析了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种类多样性。结果表明,渤海湾近岸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大类48种,主要种类为近岸低盐种,优势种主要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大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e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通过不同年份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物种丰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的对比,发现渤海湾海域生物环境质量在2007年前呈下降趋势,2007年后呈回升趋势。渤海湾近岸海域南部断面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呈减小趋势,北部断面的浮游动物多样性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黄河尾闾及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黄河河道和河口48个样品中Cr、Cu、Zn、Cd、Pb和As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其分布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尾闾及近岸重金属的总含量沿河道至河口方向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至近岸B断面,As、Pb、Cd和Zn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Cu和Cr含量增加幅度较小;黄河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明显高于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浓度。与我国其他流域相比,研究区域重金属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尾闾及近岸沉积物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CdAsPbZnCuCr,黄河尾闾及近岸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由Cd和As引起,两者的贡献率分别为55.90%和29.54%,研究区域生态风险低,污染轻。研究结果将为黄河尾闾及近岸生态保护、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一定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海南岛北部海口市和南部三亚市近岸海域使用调查分析,探讨海域使用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口市主要是渔业用海(养殖用海)污水排放污染近岸海域环境,三亚市主要是旅游娱乐用海、交通运输用海和围海造地用海污染近岸海域环境。海域使用对近岸海域环境带来负面效应的同时,也在充分利用近岸海域资源。因此,根据近岸海域使用特征,提出海域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杭州湾北岸高潮滩沉积与沿岸物质输运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杭州湾北岸高潮滩上采集的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该处沉积物类型以粉砂为主,分选性、偏态和峰态分别属较差、正偏和宽峰,呈现明显的强潮高能潮滩特征。用Gao-Collins模型进行了粒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海盐附近和芦潮港以东附近均向西输运,乍浦和拓林之间向东输运。对比近岸余流方向后发现,沉积物沿岸输运趋势与近岸的余流方向较为一致,这是由于作为高潮滩堆积细颗粒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的近岸水体中,悬浮沉积物的净输运是受余流控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