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造成灾区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遭到破坏。为了能对灾区今后恢复重建加强房屋的抗震性能提供依据,介绍了灾区房屋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特点,分析了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邦6.8级地震对中国西藏定结县房屋破坏的特征,分析了定结县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该地区房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会泽5.3级地震建(构)筑物震害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介绍了2005年云南会泽5.3级地震震区建(构)筑物震害的调查结果,归纳了建(构)筑物震害的特征,并对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房屋建筑及各种构筑物在选址、施工、抗震设防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构)筑物防震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文俊    曲哲    孙海林  熊政辉   《世界地震工程》2021,(4):109-121
房屋建筑的地震易损性是地震损失评估和地震巨灾风险模型的基础。作为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非结构构件的损失在现有的易损性模型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以一栋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为对象,通过将房屋建筑中的各类构件划分为具有不同地震损伤特性和损失后果的易损性组,考察建筑内的损失分布和非结构损失对房屋建筑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许多非结构构件在中小地震作用下即可能发生较严重的破坏,房屋建筑在中小地震下的易损性主要受非结构损失控制;随着地震动强度等级的不断提高,结构损伤渐趋严重,结构损失对整体建筑易损性的影响不断增大;在结构进入震后不可修状态之前,建筑不同楼层的损失分布是评估建筑地震损失时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GB/T18208.4—2005)提出了简易房屋概念,并将房屋建筑原有的5个破坏等级进行了适当的合并,简化为简易房屋的3个破坏等级。遵循破坏等级合并原理,通过对云南地区已有震例房屋建筑破坏比与简易房屋地震失去住所人数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给出简易房屋地震失去住所人数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在对忻州市现有房屋建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房屋建筑按结构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类房屋进行了抗震分析,进而建立了相应的易损性矩阵,最终结果得到以小区为单元遭遇不同强度地震作用的地震损失和人员伤亡,以及50年地震期望损失。  相似文献   

7.
2013年8月12日在西藏自治区左贡与芒康交界发生6.1级地震,该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左贡县田妥镇嘎益村-仁果乡吞永村一带,最大烈度Ⅷ度,但不构成Ⅷ度区.根据现场工作队所收集的资料,分析了震区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根据此次地震对该地区房屋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提出了防震减灾研究建议,并强调了此类民居需要加强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宁市区28个街道办事处的各类房屋建筑面积的调查了解,进行了对西宁市区的房屋建筑的静态震害预测,当西宁及周边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波及西宁市区时进行快速评(盲)估工作提供较为科学的定量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玉树7.1级地震已过去6年时间,重建后的玉树焕然一新。尤其是房屋建筑,与震前相比,新玉树房屋建筑的地震易损性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玉树7.1级地震的震害情况以及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地区的地理状况,房屋建筑结构类型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类比方法对玉树地区重建后房屋建筑的易损性矩阵进行了修正。以期得到可适用于该地区的房屋破坏概率矩阵,为未来震灾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提供必要支持。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20日新疆特克斯5.7级地震烈度与房屋震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2007年7月20日新疆特克斯5.7级地震的现场考察结果。该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受灾最严重的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东侧,极震区烈度为7度,圈定出6度1条等震线。同时归纳分析了灾区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该地区房屋的防震减灾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大同SXDZ199103阳高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4~7度区的建筑物进行了调查。按倒塌、严重破坏、中等破坏、轻微破坏、基本完好,划分房屋的破坏程度,求出房屋的破坏比、户均房屋数、各烈度区总户数及总房间数。根据当地建筑材料的实际价格,工时费等确定了房屋的单价,又据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颁布的震害评估细则,确定了建筑物破坏的损失比。利用破坏比、损失比、房屋单价、各烈度区房间总数对这次地震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抚顺煤田的区域地质背景及受灾楼房调查结果,并对房屋建筑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大地测量结果、地质勘察及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煤田开采诱发了浑河断裂抚顺段的局部活动。最后,综合分析得出断层活动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陷是造成该市建筑破坏的主要原因,且断层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陷不同于一般软基不均匀沉陷。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大姚 6.2 级地震房屋震害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2003年7月21日大姚6.2级地震震区的房屋概况,分析了地震的破坏作用和各种结构房屋的震害特征,提出了震区恢复重建与规划发展的建议及各种结构房屋加强抗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抚顺市的场地环境和建筑破坏特点,并做了相关分析.若干场地进行的大量地质勘察和试验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陷是造成该市建筑破坏的主要原因,且断层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陷不同于一般软基不均匀沉陷.同时,本文亦分析了断层活动与地下采煤造成地壳应力失衡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The 11 March 2011 East Jap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caused unprecedented damage to well-engineered buildings and coastal structures. This report presents some notable field observations of structural damage based on our surveys conducted along the Sanriku coast in April and June 2011. Engineered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failed by rotation due to the high-velocity and deep tsunami inundation: entrapped air in the buildings and soil liquefaction by ground shaking could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failu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estroyed and survived buildings indicates that the strength of tsunami was affected significantly by the locations of well-engineered sturdy buildings: weaker buildings in the shadow zone tended to survive while jet and wake formations behind the sturdy buildings enhanced the tsunami forces. We also found that buildings with breakaway walls or breakaway windows/doors remained standing even if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 were washed away or destroyed. Several failure patterns of coastal structures (seawalls) were observed. Flow-induced suction pressure near the seawall crown could have caused the failure of concrete panels that covered the infill. Remarkable destruction of upright solid-concrete type seawalls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sunami induced scour and soil instability. The rapid decrease in inundation depth during the return-flow phase caused soil fluidization down to a substantial depth. This mechanism explains severely undermined roads and foundations observed in the area of low flow velocities.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大地震将许多县城夷为平地。为纪念这特定的历史事件,一些受地震破坏的建筑物和文物建筑遗址被定位为地震遗址,需对其进行抢险加固。本文以北川老县城K06商住楼和玉树县格萨尔宾馆为例,介绍了地震遗址的破坏情况,分析了破坏的原因,初步探讨了地震遗址的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7.
常业军  吴明友 《山西地震》2001,(1):23-25,29
历次地震的震害表明,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安徽省合肥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中合肥市中市区房屋的抗震资料,用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对各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出按Ⅶ度设防的建筑物遭遇Ⅶ度地震时,多层砌体房屋和底层框架砖房以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为主,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基本完好为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地震压埋人员分布是震后科学、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的重要依据。针对地震中建筑物破坏造成的人员压埋,从人口分布和在室率着手,在社区级空间尺度上分时段建立人口数量、在室率和建筑物的对应关系;结合建筑物震害评估方法,构建地震压埋人员快速评估模型,并预评估天津市区各烈度下地震压埋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夜间是发生地震压埋的高风险时段,住宅、大学、居民服务类和卫生医疗建筑是地震压埋高发区域,工作日白天应重点关注中小学。  相似文献   

19.
地裂缝破裂扩展的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具有正断层性质的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时,下伏断层位错引起上覆土体中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等的变化规律,以及隐伏地裂缝向上破裂扩展模式和平、剖面结构特征,并对裂缝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分析;将模拟试验结果与西安地裂缝的破裂扩展模式及建筑物的破坏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模拟试验结果与西安地裂缝剖面结构不一致,但与地裂缝带上建筑物的破裂形式相一致,这证明了西安地裂缝的形成年代较为久远,是一种早就存在的接近地表的构造破裂面,过量开采地下水则使其重新开启而形成地表裂缝.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取得的重要成果对于揭示西安地裂缝的成因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工程结构震害。位于震中映秀镇的漩口中学教学综合楼是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设计的,按7度进行抗震设防。在此次地震中,该建筑破坏严重,工程震害典型。为此,本文考虑了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的材料非线性性质,建立了框架填充墙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时程分析,分析了结构破坏的原因,讨论了填充墙体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