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海城7.3级地震宏观前兆时空演化特征与异常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几年来对海城地震宏观前兆资料系统整理和重点现象现场查实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地震宏观前兆场的时空演变特征,各种宏观异常发展时间上的相关性,宏观异常的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阐述了在地震短临孕育过程中,震前宏观异常所呈现的起伏性,空间分布上出现的密集条带、不均一和迁移性。在地震孕育的短临阶段应力的积累和加强随时间演化表现出起伏叠加,在空间上表现出孕震场内多点应力集中。并用震前宏观异常高潮期的起落对比,探索预报大地震临震的时间指标。用震前宏观异常在空间上分布的条带交叉和从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特点,探索了预报发震地点的可能性。最后对某些主要宏观异常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主要基于中国震例及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收集辽宁及周边历史中强地震震前辽宁地区流体前兆异常信息, 对震前流体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建立辽宁地区流体前兆预测指标。 研究表明, 辽宁地区M≥7地震流体前兆异常具有分布范围广, 异常数量多, 持续时间长, 异常变化幅度大且准同步变化等特征, 地震前兆主要以突跳型、 上升型异常为主, 地震一般发生在异常最高频次开始转折降低阶段, 宏观异常数量多达千起, 空间分布特征明显; M5~6地震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200 km范围内, 异常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主要以水氡为主, 地震前兆特征主要以突跳型、 上升型异常为主, 且地震一般在异常最高频次开始转折后2月内发生, 宏观异常数量少, 一般仅为10多起或无宏观异常。  相似文献   

3.
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兆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异常的清理,发现64项前兆异常,9项测震学异常,前兆异常主要在距震中100km ̄300km范围内,异常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趋势异常和临震异常均出现在震中附近地区、异常的空间展布不对称性等。分析了前兆场的时空强特征、前兆异常机理、孕震过程及场源关系。指出,大同--阳高地震是受华北区域应力场控制,在NE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NNE向断层发生右旋走滑错动,N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处理地电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同一阳高-地震的地电前兆变化及大同台地电阻率反映的主压应力(变)方向。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地电前兆异常具有台项少、强度小和零散分布的特征,前兆异常似有由震中往外扩展的现象;大同台震前地电异常同主压应力(变)方向发生了45.2°的明显异变。讨论了对地电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和大同-阳高等中强地震的预报问题,认为只要认真排除了干扰,系统分析处理地电的长期观测资  相似文献   

5.
利用“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澜沧-秋马Ms7.6和Ms7.2地震前每一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计算发震概率,利用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的关系。分析了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Ms7.6和Ms7.2地震前这种信息熵变化的特点。地震前,出现了明显的减熵有序变化。  相似文献   

6.
程式  杜方 《四川地震》1999,(4):7-15
与以往的震例相对相对比,1998年宁蒗6.2级地震的短临前兆异常,既有异常幅度大,空间分布上受活动性断裂带控制,时间进程上是准同步起伏,前兆异常与震兆异常配套出现,策观异常与宏观异常配套出现等共性;又有前兆异常十分丰富,异常的空间分布集中,震后效庆十分平衡等个性。  相似文献   

7.
高立新  索亚峰 《地震》2005,25(1):103-110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间发生5.9级地震。 根据年度危险区的确定、 前兆异常跟踪及其主要依据, 分析了这次5.9级地震前大甸子井、 库伦井地下水位、 开鲁井水氡等前兆异常, 在此基础上, 对内蒙古附近区域的前兆异常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表明该次地震前在内蒙古及附近区域出现了一组中期、 短期前兆异常及宏观异常, 文中还研究了该区域前兆异常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保山5.0级地震前的前兆异常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八五”、“九五”地震预报攻关成果和长期的研究与经验积累,论述了2004年10月19日保山5.0级地震的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详细研究了地震前的中短期及临震前前兆异常特征,中期表现为地震学空间分布异常,短临表现为前兆出现突变异常,形态出现加速、转折,由远致近向震中区收缩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昭栋  苏鸾声 《中国地震》1994,(A00):141-147
本文利用“专家系统”的思想对和地震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计算发震概率,利用各类地震前兆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震前熵值减少,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对山东和山西地区的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表明,在泽5.9级和大同-阳离6.1级地震前,都出现了明显的减熵有序变化。  相似文献   

10.
华北北部几次中强地震前的地磁前兆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雪香  张美仙  林云芳  张淑兰 《地震》1999,19(2):168-178
阐述并分析了华北北部几个中强地震前地磁前兆异常的时空特征,即以在震前几天到几个月出现的中短期、短临前兆异常为主,短临异常尤为突出,空间分布范围较大。异常展布有一定规律性,并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详细介绍了1996年12月21日白玉-巴塘5.5级地震前, 定地震中心站根部前兆手段异常的宏观异常,对该地震进行中短期预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间发生5.9级地震。根据年度危险区的确定、前兆异常跟踪及其主要依据,分析了这次5.9级地震前大甸子井、库伦井地下水位、开鲁井水氡等前兆异常。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附近区域的前兆异常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发现该次地震前在内蒙古及附近区域出现了一组中期、短期前兆异常及宏观异常。文中还研究了该区域前兆异常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郑小菁  陈莹  陈晨 《华南地震》2001,21(2):36-41
在对福建的地下流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1990年以来闽台地区若干次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并对异常点的变化形态、时间、空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掌握了闽台地区地震前地下流体中、短期或临震的前兆异常特征,并发现在不同的观测位置,将出现不同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4.
鲁甸6.5级地震地下流体典型异常与前兆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川滇地区前兆台网资料,结合异常现场核实工作结果,对鲁甸6.5级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现象进行了总结。遵循地震分析预报的基本思路,按照长期、中期、短期趋势异常、临震异常和宏观异常阐述了鲁甸6.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现象。结果表明,长期和中期趋势背景异常主要出现在距震中300~500km范围,短期趋势和临震及宏观异常集中于震中区100km范围内。这种流体异常特征反映了在较高密度的观测点区域,可以观测到流体活动加剧的前兆现象,有利于判定地震危险区和短期阶段跟踪分析。区域应力加载作用可能引起的断裂带裂隙的开启与闭合,导致温泉和井水温、深部气体与承压井水位的持续变化;水岩反应加剧和地下水混合作用增强,使地下水离子组分浓度发生变化,甚至导致显著宏观异常。在一定密度的前兆观测地区,能够获取用于判定地震危险性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5.
地震地下流体在地震预测研究与震情跟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网所涉及的资料范围,系统收集了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可能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分析了这些异常的空间展布、时空演化以及形态等总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收集到的68项异常均位于10-8应变量范围内,59项异常位于汶川8.0级地震3倍破裂区(约900 km)范围内,占异常总数的87%,这与国内外已发表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范围和震级之间的关系相符,说明汶川8.0级巨大地震的前兆观测范围至少包含该地震3倍破裂尺度甚至更大;异常出现时间总体呈现出临近地震异常数量增多的特点,但异常数量并非逐渐增多,而是在震前5个月和1个月突然增多;异常形态特征复杂,水氡和水位总体呈现出趋势性异常特征,水温总体表现出短临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震前1—3个月突升、突降或波动异常变化.此外,本文还结合国内外已发表的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以及地震孕育理论,讨论了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尺度与未来震中的关系,这对深入认识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及产生机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118个定点前兆台项资料的研究,提出了利用前兆台网提取前兆综合异常度指标的方法,包括空间综合度和时间综合度.利用前者来研究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前短期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后者来判定未来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在空间综合异常度的研究中较好地解决了前兆台网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异常集中区与震中偏离的问题.作为实例给出了2000年9月12日青海省兴海Ms6.6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时间和空间综合异常度高值区存在扩散-向震中集中-发震-扩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丽清 《内陆地震》1997,11(1):82-86
对1992年12月云南永胜5.4,5.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某些前兆异常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发现了有3个较为明显的特征;1.震前4个半月在滇西北地区快速形成1条北东向地震条带;3.在孕震区范围内出现的前兆种类少,持续时间短,空间较分散;3.永胜地震前滇西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表现出显著的平静-密集-发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同地震水氡动态图像的前兆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云贞  王吉易  张素欣 《地震》1999,19(1):90-96
采用“九五”攻关提出的水氡动态图像分析方法,对二次大同5.8级地震水氡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简介了大同地震水氡动态图像的生成方法。研究表明,地震前震源区及周围出现水氡变化率≥0.06的异常特征区,异常区的时间演化与地震具有“扩展-急剧扩震-地震-持续扩展-地震-收缩”的关系,且与多种异常发展的中期,中短期和短临阶段相对应,异常区的空间分布演化与震中,地质构造和地热等有密切关系。表明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唐山地震丰富的观测资料,按照统一的异常判别方法,采用新的研究思路,再次对唐山地震前水氡的前兆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水氡前兆的时间分布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加速性和层次性;空间分布具有网络性和条带性。此外,对水氡异常的机制及其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关系做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