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亚地区小冰期气候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ECHO-G全球气候模式对1550~1850年的小冰期气候进行了300个模式年的模拟,着重分析了东亚地区小冰期的温度变化特征,并与目前所得到的小冰期气候重建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考虑了太阳辐射、火山活动、CO2和CH4等主要气候影响驱动因子的条件下,较好地模拟出了东亚地区的小冰期气候特征,并与其它手段的气候重建结果相吻合,显示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小冰期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小冰期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已发表的小冰期温度和降水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探讨小冰期时期中国气候特征的区域性.结果表明,小冰期在中国地区不同区域代用指标记录中均存在,但是小冰期的起讫及持续时间具有区域差异性,温湿配置也不尽相同.小冰期的起始时间主要呈现出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势,即青藏高原最早,华北地区次之而东部地区最晚.温湿配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季风区小冰期时期总体上是冷干的气候环境,而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则呈现冷湿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个气候系统模式对小冰期外强迫变化的平衡态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满文敏  周天军  张洁 《大气科学》2010,34(5):914-924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 通过设定小冰期的太阳辐射变化, 模拟了小冰期的气候平衡态, 讨论了小冰期气候变化的机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由太阳辐照度变化和火山活动共同作用造成的太阳辐射减少是小冰期气候的重要成因, 模拟的小冰期表层气温变化分布与重建资料在全球大多数地区较为一致。就全球平均情况而言, 小冰期的年平均气温较之1860年偏冷0.15℃, 较之20世纪平均情况偏冷0.6℃左右。小冰期温度变化存在显著的地域和季节特征, 表现为北半球降温幅度大于南半球, 高纬地区降温幅度大于低纬地区, 夏季的降温幅度大于冬季。东亚地区小冰期温度较之1860年和20世纪分别偏冷0.3℃和0.6℃。小冰期的降水异常中心位于低纬地区, 主要表现为赤道中东太平洋降水负异常和赤道中西太平洋降水正异常, 以及位于热带印度洋的降水偶极子型。除欧洲和北美外, 全球其他地区陆地降水均减少。东亚地区小冰期夏季降水的变化最为显著, 较之1860年, 华北、 东北地区降水增加, 而长江流域以南降水则减少; 较之20世纪, 东部降水异常表现出华北地区偏多、长江流域偏少、华南地区偏多的“三极型” 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近千年全球温度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综合评述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报告 --"近两千年地面温度的重建"。重点介绍了气候变暖的新证据,3个特征时期即20世纪气候变暖、小冰期(LIA)、中世纪暖期(MWP)和近千年温度变化模拟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参与第三次古气候模式评估比较计划(Paleoclimate Modelling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III,PMIP3)过去千年气候模拟试验以及参与第五次耦合模式评估比较计划(Paleo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全强迫历史情景试验的9个地球系统模式模拟试验结果,对过去千年3个特征时段(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的变率及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发现,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AO的空间模态及年际变化周期,且大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过去50年AO的增强趋势。过去千年3个特征时段中,不同模式对中世纪气候异常期AO位相的模拟并不一致,但大部分模式显示小冰期AO基本呈现负位相,而现代暖期则表现为显著的正位相,与重建结果一致。基于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机制分析表明,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北极地区海平面气压变化不显著,小冰期北极地区海平面气压显著偏正,现代暖期海平面气压显著偏负,这与现代暖期北极温度偏高而小冰期北极温度偏低有关。过去千年中,小冰期和现代暖期的AO变率分别受自然外强迫和人为外强迫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小冰期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冰芯、树轮、石笋、湖泊沉积和历史文献等多种代用资料进行小冰期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表明:小冰期是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期,时间跨度约为500 a (1400-1900 AD);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干(湿)/冷(暖)配置在全球存在区域性差异,其变化幅度、起讫和持续时间也因地而异。小冰期气候的形成,受到太阳、火山活动、大气环流,以及大气、海洋和陆地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综合分析小冰期在全球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形成的可能原因,对小冰期研究中仍未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中世纪暖期(MWP)与小冰期(LIA)是距现代最近的暖期和冷期。由于发生于现代气候变暖之前,因此公认为属于自然气候变率。所以,研究这两段时期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有助于识别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MWP由于时间上与中世纪大体一致,所以得到这个  相似文献   

8.
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20,自引:10,他引:110  
总结了近10余年对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重点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大暖期千年尺度气候振荡,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及现代气候变暖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海陆对比和地形分布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p-σ混合座标系球带模式,模拟了海陆对比和地形分布对气候特征的影响。文中首先讨论了模式模拟场的统计特征,表明模式的性能稳定,在相同的海陆对比和地形分布时,7个月平均气候态彼此接近,其方差比初始场的还要小。然后,着重讨论了气候模拟场中海陆对比和地形分布的作用,指出海陆对比和地形分布主要通过热力作用影响大气,并且前者比后者对大尺度气候模拟场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太阳活动百年尺度的跃变与气候跃变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冯松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8,17(3):266-270
讨论了2500多年来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的跃变特征,发现有在年尺度上SCL基本在平均值附近变化,而其变率则存在明显的跃变现象,当SCL的变率增大时,气候随之发生冷跃变,反之,则发生暖跃变。小冰期内,太阳活动弱且不稳定,与地球气候冷且不稳定具有同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