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长江三峡地区新生代以来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白垩-第三纪红层中构造变形实际观测及水系统计资料,计算了三峡地区新生代和新构造期分区及区域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方压应力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为北北西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地质构造、地震和地壳形变等资料,研究了中国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认为,中国区域构造应力场有明显的分区特点: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分量为主,但某些地区由于深部物质运动可以同时存在垂直附加力的作用;同时认为,中国构造应力场是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控制的  相似文献   

3.
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安徽省较特殊的构造环境及历史地震分布特点,利用直达波最大振幅比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对安徽淮河中游区1974年以来近百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聚类及空间合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北断块南缘的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震源断层滑动方式、构造应力场分布及块体运动方式、应力场随时间变化等。结果显示:淮河构造变形带及其邻近块体上震源断层总体上以近走滑型或斜滑型破裂为主,但倾滑型破裂也占一定比例;该地区构造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垂向作用。其中淮北和皖中块体仍可能分别向SWW和NEE方向运动,并在淮河构造变形带上产生左旋剪切作用,呈现一定的继承性活动特征;各块(带)上主压应力P轴走向随时间的变化在总体上较为一致,而各时段之间P轴方位存在一定差异,显示安徽淮河中游区受华北和华南应力场的共同作用,但其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控于华北应力场。  相似文献   

4.
川东地区平均构造应力场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断面滑动矢量分析,定量反演了川东地区的平均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川东地区构造应力场自第四纪以来一直稳定,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W-NWW,倾角由陡变缓,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现代构造应力场接近,局部应力状态随内部构造特点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张强凹陷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国胜  周永胜 《地震地质》1997,19(4):54-352
通过对张强凹陷及邻区露头构造形迹和岩心裂缝测量的应力分析,把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划分出自太古代以来的8个构造期,确定了各期构造应力场状态及构造组合形式,认为晚侏罗世及白垩纪古构造应力场是断陷盆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应力场,晚侏罗世为近东西向拉张的构造应力状态;阜新组沉积期末至泉头组沉积前,由东西向拉张转为近东西向挤压,导致断陷阶段结束和上侏罗统变形;白垩纪为东西向挤压,早期区域整体沉降,晚期大面积隆升遭受剥蚀。早第三纪期为北西-南东向挤压,晚第三纪以来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新生代的两期应力场仅使一些断裂继续活动,变形强度小于前两期  相似文献   

6.
郭万武  李龙海 《地震研究》1995,18(2):213-220
本文根据地球物理,地震学资料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研究了1990年4月26日发生了7.0级地震的共和盆地邻近地区的隐伏构造,本文提出,在微观上该地震由沿震源区存在的东西向断裂的左旋剪切运动所引起;在宏观上则由区域性东西几构造的端部破裂所产生,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深部发震构造并不与地表构造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本区主要构造断裂演化发展历史及各个时期地壳运动时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它们的生成时间,通过对伊兰—伊通、龙江山字型、绥化—逊克和孙吴地堑四大构造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指出本区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是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南北顺时针、东西逆时针对扭的应力场源。同时对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断裂存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四大构造体系控制本区地震发生,特别明确龙江山字型构造体系是本区发震的起到主导作用的活动性特殊构造,并明确本区几个发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8.
根据震旦一二叠纪地层中构造变形的实际观测及卫星影象解译资料,计算了清江隔河岩水库区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为北北西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基本一致。晚第三纪以来,该区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和统一。  相似文献   

9.
长江峡东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峡东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的基础上、根据构造形变、水系分布、震源机制与地球物理场特征和应力实测、模拟实验等多种途径综合分析了现代构造应力环境,认为本区现今处在大范围引张力背景上迭加了北东-南亚向压应力的联合作用,由此决定了中强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其发震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10.
在灵山地区北西向的六吉-蕉根坪断裂带上,存在着明显的窗棂脊构造地貌。叙述了该构造地貌的特征、形成时间及年变速率,并据此指出,该断裂具有较高的活动性,其地震危险值得注意。该构造地貌的发现为华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和古地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新丰江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殿义  束沛镒 《地震学报》1991,13(4):471-479
本文根据新丰江无线遥测台网1983年10月1日——1987年4月30日165次小震中的83次8个子台都记录到的 P 波初动资料,按 P 波初动的异同,划分出37个类型,把相同类型叠加作成震源机制解且归为5个大类.根据5个大类的各应力轴及节面的特征来讨论本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显然,与前人认识是不同的,与笔者1981年提出的结果类似,但更显示了以南北向挤压为特征的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2.
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富仁  刘光勋 《地震地质》1994,16(4):329-338
通过滇西北及邻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和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在滇西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在滇西北外围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西或北西。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活动断裂构架及运动组合特征,提出了滇西北反“S’型右旋扩展的构造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13.
陈永成 《华南地震》1999,19(3):48-53
根据震旦-第三纪地震中构造变形的实际观测及卫星影象解译资料,计算了清江大龙潭水库区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为北北西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基本一致;晚第三纪以来,该区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和统一。  相似文献   

14.
强震危险区应力场环境动态分析与近期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地震波资料,采用地震学方法对云南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和强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状态,以及应力场方向和强度的时空调整变化与强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据此对云南及邻区未来1-3年强震危险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邹和平 《华南地震》1989,9(1):28-31
利用水系格局分析方法,对海南岛河谷走向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本区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方位为NW294.3±4.3°。这与地震影响场构造效应或震源机制解方法得出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方位为NW300°的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海南岛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第四纪构造应力场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6.
川滇块体东缘地壳动力学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川滇块体东缘的地质构造应力场、地震形变带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所确定的应力场、地壳应力解除及地壳应力测量所反映的应力场等方面的资料 ,对块体东缘地壳动力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结果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是川滇块体东缘地壳动力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17.
贺兰-川滇南北向构造带是划分中国大陆东西的地幔陡变带,其南段川滇南北向构造带是由几个性质不同的构造系统叠加组成的复杂构造带.研究发现,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发育由雁行状左行走滑断裂为骨架的走滑构造带.走滑构造带经历了两期构造叠加,早期变形为北东-南西挤压应力场形成的一系列北西-南东走向的逆冲断裂,晚期北西-南东挤压应力场环境下沿先前的逆冲断层形成一系列左行走滑断裂.在这些左行走滑断裂之间,发育一些中生代盆地,盆地沉积相和古流向研究显示,这些盆地的形成受走滑断裂控制.因此,依据盆地内最老地层限定,扬子西缘走滑构造带形成于早中生代.作者认为,这个走滑构造带的形成,很可能与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并持续向北俯冲-碰撞有关,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在早中生代中国大陆的主体碰撞拼贴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8.
青海东部地区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治平 《内陆地震》1990,4(3):247-256
利用地质、地震、测量及地貌资料确定了青海东部地区的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自新第三纪以来,该区地壳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试图通过水系、构造和现代资料的反演来对祁连山中段中晚更新世以来及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来表明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且主压应力方向由北向南发生渐变,角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0.
双向剪切—晋北张性构造区形成演化的一种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旭辉  汪一鹏 《地震研究》1994,17(3):288-291
晋北张性区的形成,是山西构造带与燕山构造带共同作用的结果,山西断陷带的右旋剪切与弱山构造带的左旋剪切即双向剪切作用,在其交汇处即晋北构造区造成了局部的引张应力场,并最终控制了晋北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