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滇西南腾冲地块新构造运动阶段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滇西南腾冲地块中部的梁河盆地地层出露较好,阶梯状地貌发育,并有多期火山活动,是开展新构造研究的良好地点。综合地表调查与年代学研究结果发现,该盆地主要发育新近纪南林组与芒棒组和第四纪地层,各时代地层的沉积及变形特征都明显不同,其中最早的盆地沉积南林组地层的固结及变形程度高;芒棒组的固结及变形程度则稍差;第四纪地层没有固结或弱固结,且基本无变形。该区在地貌上共发育7级阶(台)地,各级地貌面主要形成于早更新世以来。该区的火山活动至少包括3.5~5.0Ma、2.3~2.9Ma、1.0~1.5Ma及0.5~0.7Ma四期。综合梁河盆地中地层、地貌、火山等方面的新构造运动标志,将腾冲地块的新构造运动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15Ma之前,盆地开始断陷,南林组沉积及掀斜变形;25~2Ma,盆地进一步扩张,芒棒组沉积及掀斜变形,并伴随火山活动;32Ma以来,盆地萎缩抬升,形成多级台地及阶地,并伴随多期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2.
陇川盆地为北东-南西向的断陷盆地。对盆地钻井岩心和地表露头剖面的沉积旋回、岩矿标志、孢粉组合及测井资料的研究,将盆地地层分为五个层序;层序1及2为芒棒组,层序3、4、5为南林组。南林组地质时代为中新世,芒棒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孢粉组合反映出盆地古气候为热带-亚热带背景下的时凉时干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龙川江盆地上第三系芒棒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泽轩  姚毅锋  陈勇  李国新 《铀矿地质》2004,20(5):286-293,298
龙川江盆地是造山带内部发育的新生代小型山间断陷盆地。本文结合该盆地晚新世构造、火山活动与沉积作用,对盆地盖层芒棒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建立了龙川江盆地晚新世沉积模式,认为晚新世早期断陷带内快速堆积,主要以发育冲积扇沉积体系为特征,中、晚期冲积扇快速人湖,由此而形成冲积扇一扇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组合;提出了龙川江盆地芒棒组层序的形成受多期构造活动控制的观点,并建立了3个构造层序,划分了体系域。  相似文献   

4.
研究伊洛瓦底江水系的发育历史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对其形成时代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通过研究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的演化可为认识其水系的发育提供重要线索。龙川江是伊洛瓦底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高黎贡山,流经腾冲芒棒盆地。研究表明在上新世时期芒棒盆地曾被一中型湖泊所占据,现代意义上的龙川江并不存在。龙川江在芒棒盆地内同时切割了上新世中晚期和早更新世的火山岩,腾冲地区早更新世火山岩的K-Ar年龄为0.84~1.4 Ma,说明现代龙川江的出现可能不会早于0.80 Ma,由此推测伊洛瓦底江上游水系可能也是0.80 Ma以来形成的。晚新生代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强烈构造活动可能是其水系形成与演化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5.
昭通盆地是云南省重要的褐煤产地。为了对区内褐煤资源进行客观评价,以野外地质调查和钻探成果为基础,通过对盆地的沉积相展布和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系统研究了盆地形成、演化过程和聚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新近系茨营组广泛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泥炭沼泽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上新世早期盆地主体发育扇三角洲-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上新世晚期发育泥炭沼泽-半深湖沉积体系;更新世早期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②盆地经历了快速断陷期(上新世早期)、稳定坳陷期(上新世晚期)和稳定扩张期(更新世早期),形成了可采煤层M1、M2、M3,其中M1、M2煤层形成于湖平面相对上升泥炭沼泽,是盆地内分布最广泛的可采煤层,煤层M3主要分布于海子向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滇西梁河盆地朗蒲寨地区铀矿勘查工程第一手钻探资料为素材,分析上新世梁河盆地性质与演化过程,厘定含矿层系南林组的沉积体系、沉积相类型及其有利赋矿微相组合。在此基础上,分析沉积演化序列对赋矿层纵向空间分布的控制规律,并通过重建赋矿古冲积扇体的岩相古地理格局,预测有利赋矿部位,尝试为该地区和同类型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梁河盆地南林组主要发育山间断陷盆地冲积扇沉积体系,包括3种亚相、5种微相。对钻孔岩心的精细沉积学分析显示,砂岩型铀矿的赋矿层主要发育于扇中亚相,尤以砾质辫状河道微相最为常见,赋矿岩相主要为含砾长石砂岩和含砾岩屑长石砂岩。赋矿层及底板沉积期岩相古地理格局显示,在扇根—扇中沉积转换期,相对水位上升,研究区整体呈现退积型演化,扇中相区面积扩大,砾质辫状河道微相更为发育,为形成良好铀储层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并据此认为上蔺家寨—朗蒲寨一线以东的扇中亚相分布区为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勘查区。  相似文献   

7.
江孜盆地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北部典型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对该盆地东段构造剖面(哲古错-措美南)的石英脉进行ESR测年,获得的年龄分布区间为63.8~4.3Ma,对应于古新世早期-上新世早期。测年结果对于江孜盆地断裂活动的多期性及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约束意义,表明江孜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盆地主体构造形成(古新世初期)、构造定型(始新世晚期—中新世晚期)和构造改造(上新世及之后)3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8.
滇西芒市盆地是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第Ⅱ幕基础上形成的陆相沉积盆地,该盆地中的上新世芒棒组为河湖相沉积体系。根据矿区钻孔资料,芒棒组在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上属半固结软岩,可分为砂岩-砂砾岩软弱岩组、粉砂岩软弱岩组和炭质泥岩-煤层软弱岩组3类,各岩组强度依次为P砂-砾  相似文献   

9.
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地质时代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摘要:腾冲地区新生代地层分布广泛,其中又以芒棒组出露较为完整,由河流相、湖泊相及沼泽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中火山沉积岩组成,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和硅藻化石。依据化石研究及用K-Ar、Rh-Sr法测获同位素年龄,芒棒组应属新近纪上新世。植物化石显示腾冲地区上新世时期气候,比现今亚热带炎热干燥气候较温凉而湿润,反映该区从新近纪上新世至第四纪,气候有从凉变暖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0.
吴浩文  苏中堂  裴文超  魏柳斌  任静  张成弓  付斯一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18-2024030018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 (以下简称马五段) 上部发育两层凝灰岩, 通常作为地层划分的区域标志层, 研究凝灰岩锆石年龄能厘定马家沟组年代地层格架并确定其沉积期的构造背景。对盆地S148井和T56井马五段凝灰岩进行锆石SHRIMP U- Pb 定年及Hf同位素特征分析, 得到两组锆石年龄458.4±2.4 Ma和460.9±2.9 Ma, 将马家沟组沉积期厘定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上奥陶统桑比阶。锆石微区原位Hf同位素测试点n(176Hf)/n(177Hf)值变化范围为0.282687~0.280820, εHf(t)值在6.67~11.32之间, 二阶段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720~1024 Ma。对比盆地周缘凝灰岩锆石U- Pb年龄及Hf同位素特征, 认为马家沟组凝灰岩可能来自于盆地西南方向的北秦岭和/或北祁连造山带, 凝灰岩就位前北秦岭洋和/或北祁连洋开始向北俯冲消减进入洋陆转换阶段, 中奥陶世晚期盆地西南缘开始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1.
徐严  颜林杰  张佳明  栗进  姚仲伟 《岩石学报》2018,34(10):3051-3070
本研究从沉积学与年代学角度切入,聚焦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末期的演化历史。以内蒙古双井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陆源粗碎屑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剖面实测、岩相古地理分析及锆石年代学测试等方法,厘定其沉积时限与沉积构造环境,以探讨晚古生代末期中亚造山带东段的构造演化历史。来自哲斯组的2个砂岩样品的最年轻谐和锆石组的谐和年龄分别258. 1±1. 9Ma与261. 6±1. 7Ma,在误差范围内相等,限定了研究区内哲斯组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约为260Ma,处于中二叠世末的Capitanian期;其主要物质来源包括华北板块太古代至早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陆缘弧及中-晚泥盆世西别河组。碎屑锆石年代学与沉积学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哲斯组所处沉积盆地类型为伸展构造环境下的裂谷盆地,早期具有短时间内快速充填巨厚层粗碎屑沉积的补偿盆地特征,并伴有活跃的同沉积火山与构造活动,发育近岸水下扇相沉积;晚期逐渐转变为过补偿盆地,发育陆相干旱型冲积扇相沉积;表现出沉积环境由海相变为陆相、碎屑物供应充足且近源低成熟度碎屑增多的盆地充填过程。根据沉积相组合及展布、沉积年龄与碎屑锆石主要结晶年龄间隔等特征,结合研究区存在双峰式火山岩及碱性岩带等证据,哲斯组应代表晚古生代末期的裂谷盆地沉积。上述研究提供了中亚造山带东段二叠纪发生陆内伸展过程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化隆地区新生代沉积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详细分析和对比循化-化隆盆地及邻区新生代沉积序列,将研究区新生代沉积古地理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渐新世,西秦岭逆冲带、拉脊山逆冲带抬升,循化-化隆盆地压陷下沉,接受以砾岩夹砂岩为主的洪冲积扇和山区河流相沉积,称他拉组。他拉组古流向主要为北东向及北北西向,与盆地南缘的西秦岭北缘隆起带基本垂直或平行,西北边缘古流向为南东东向。(2)中新世—上新世早期,经过渐新世洪冲积填平,很快进入河流三角洲充填阶段,并在中新世早期进入湖泊环境接受沉积。中新世是循化-化隆盆地、临夏盆地、定西-兰州盆地湖盆面积扩展最大期,循化-化隆盆地往东与临夏盆地连通,总体上构成向东张开的大型压陷盆地。这一时期,盆地多以湖泊和湖相三角洲、冲洪积平原相沉积为主。盆地在循化、尖扎、化隆等地发育大面积咸水湖相沉积。盆地四周发育冲洪积扇和冲洪积平原相沉积,在同仁往北、民和往南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沉积。(3)上新世3.6 Ma左右,为临夏组之上的积石组砾岩发育期。由于周缘山系强烈逆冲与盆地整体隆升,导致积石组与下伏临夏组何王家段之间发育沉积间断与不整面,区域上同仁盆地、甘加盆地、桑科盆地和定西-兰州盆地全部结束沉积。3.6 Ma以后盆地内分布的上新世积石组巨砾岩是该时期周缘山系进一步隆升的沉积响应。循化-化隆盆地与临夏盆地被积石山隆起带分割,盆地主要物源为拉脊山隆起带和西秦岭隆起带。盆地在循化县尕楞乡宗务一带发育的积石组冲洪积扇砾岩堆积最厚。  相似文献   

13.
华北克拉通北缘侏罗纪造山过程及关键时限的沉积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武-静乐盆地与浑源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中北部,侏罗纪地层序列完整,物源指向于阴山-燕山造山带中段,通过对盆地内侏罗纪沉积特征的研究,可以演绎华北克拉通北缘侏罗纪的造山过程。在盆地沉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宁武-静乐盆地中侏罗统云岗组顶部的凝灰质泥晶碳酸盐岩及浑源盆地上侏罗统髫髻山组玄武-安山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合国际地层年代表推荐年龄及中侏罗统的沉积速率,对整个侏罗纪沉积序列转换的关键时限进行了限定。研究认为:中侏罗统云岗组底部砾岩沉积时期,侏罗纪沉积演化序列经历了早期湖进至晚期湖退的转换过程,暗示着区域应力场由早期的拉张向晚期的挤压转换,孕育着侏罗纪造山运动的开始,具体时限大约为168 Ma;中侏罗统云岗组顶部凝灰质泥晶碳酸盐岩沉积时期,沉积地层的颜色由其下的灰绿色突变为其上的紫红色,孕育着湖盆地形的突然抬升,区域氧化性增强,气候环境的突变,侏罗纪造山运动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具体时限为161.0~159.0 Ma;中/晚侏罗世沉积序列具有继承性的发育特征,随着湖盆地形的进一步抬升,侏罗纪沉积范围迅速退至造山带前缘,以砾岩沉积为主,为同期造山运动的产物,侏罗纪造山运动进入了高峰期,具体时限为159.0~153.0 Ma;晚侏罗世晚期,区域上以玄武-安山岩及凝灰质角砾岩沉积为主,侏罗纪造山运动进入了造山期后的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札达盆地剖面中地层的接触关系、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和岩相岩性特征,可将上新统河湖相地层划分为2个组、5个沉积相、8个岩段。古格组(N22g)一岩段为砾岩,属河流相沉积;二、三、五岩段以细碎屑岩为主,属浅湖相沉积;四岩段以含粘土质细碎屑岩为主,属深湖相沉积。托林组(N21t)一、二、三岩段为一套砾岩、含砾中粗粒钙质长石岩屑砂岩和中细粒砂岩的碎屑岩,为典型冲(洪)积扇沉积物。ESR法和古地磁法测年结果表明,古格组形成时代为上新世晚期(4.40~2.47Ma);托林组形成时代为上新世早期(5.44~4.40Ma)。札达盆地为一同生断陷盆地,在上新世时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中,盆地演化经历了水进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湖泊收缩体系域3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巴音戈壁盆地苏红图组时代归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根据玄武岩钾-氩同位素年龄,从盆地沉积演化和充填特征等方面讨论了巴音戈壁盆地苏红图组的构成特点,认为苏红图组沉积贯穿于早白垩世湖盆地演化的全过程,但盆地内苏红图组的形成具有不等时性。盆地西部苏红图组形成较早,为代表盆地形成之初的一套地层岩性组合,其中玄武岩夹层的钾-氩同位素年龄为141~146Ma,归属早白垩世早期;盆地东部苏红图组形成较晚,为代表盆地萎缩阶段的一套地层岩性组合,其中玄武岩夹层的钾-氩同位素年龄为108~109Ma,时代归属早白垩世中晚期。盆地内中生代火山活动具有自西向东的发生过程。苏红图组时间跨度达30Ma以上,远远超出通常一个地层组的时间间隔,建议对其拆分。  相似文献   

16.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成矿同位素地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对伊犁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及其蚀源区进行了同位素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具有多时期成矿的特点,其成矿年龄分别为82.4,60,11.4,7.1,3.5Ma,而主要成矿期集中在第三纪的中、上新世。伊犁盆地南侧蚀源区发育有以海西期为主的花岗岩和火山岩,前为293-316Ma,后为235-259Ma,从含矿砂体精选出的锆石,其U-Pb同位素年龄为308Ma,与蚀源区花岗岩,火山岩的时代一致,从而肯定了含矿砂体的物质来源,此外,通过对含矿砂体和蚀源区岩石U-Pb同位素体系演化特征的研究,指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具有多铀源富集的特点,这些铀源分别是:地层沉积时形成的富铀砂体(主要的)和富铀的蚀源区岩石的近代风化淋滤释出的铀。  相似文献   

17.
云南兰坪~思茅凹陷盆地是云南中部最大的红层沉积盆地,其底部地层时代的确定,可以为兰坪~思茅盆地开始凹陷作用提供时代依据。1∶25万景洪、勐腊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小红桥组和芒汇河组是该盆地最下部同时异相的沉积。通过对小红桥组下部玄武质安山岩中锆石进行LA-ICP-MS测试获得222±12Ma年龄值。综合陈丕基(1977)在勐腊一带小红桥组获得的古渔乡叶肢介群(Palaeolimnadia群),本文认为小红桥组应为晚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地层,与酒房断裂西侧的芒汇河组沉积时代基本相同,也表明兰坪~思茅盆地从晚三叠世末就开始凹陷接受红层沉积。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秀水盆地烃源岩层位形成时代,对侵位到秀D1井义县组三段沉积地层中的次火山岩样品和地表发育的义县组火山岩样品,分别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值为121.5±1.2~121.3±3.5 Ma,时代为早白垩世。通过与区域相同时代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对比研究表明,秀水盆地火山岩形成时期为义县组末期火山活动。秀水盆地义县组末期火山岩年龄的确定,不仅确定了义县组末期火山岩形成的上限年龄(121.3 Ma),同时也确定了秀水盆地主力烃源岩层位(义县组三段)的上限年龄(约121 Ma)。明确了义县组三段沉积层作为辽宁西北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系,为松辽盆地外围断陷盆地群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19.
对南京—仪征地区新近纪砂砾层层序、时代进行了讨论。该地区新近纪砂砾层地层层序为中新世中期的洞玄观组(Nld)、中新世晚期的六合组(N1l)、黄岗组(N1h)及上新世的雨花台组(N2y),认为雨花台组沉积是位于六合组之上的另一套砂砾层,其沉积时代为上新世晚期。还分析了新近纪砂砾层在中新世中期、中新世晚期、上新世的沉积环境,探讨了区内古长江的形成与演化,认为古长江是在古近纪断陷盆地的基础上,经历了中新世多个汇水盆地的发育阶段至上新世形成古长江雏形,并于更新世早期基本定型,其形成及演化过程均与新构造活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研究的侏罗系—白垩系包括侏罗系头屯河组、齐古组、喀拉扎组和白垩系清水河组。清水河组的叶肢介、介形虫和孢粉化石组合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Berriasian)。齐古组下部的同位素年龄为164.6Ma±1.4Ma。此年龄值与国际地质年表对比,几乎与Callovian的底界年龄(164.7Ma±4.0Ma)相当。依据此年龄值和沉积厚度、沉积速率推算,齐古组的主要时代应为中侏罗世卡洛期(Callovian),其下部跨入巴通期最晚期;喀拉扎组的时代可能为牛津期最早期(early Early Oxfor-dian)。上列事实反映出在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几乎缺失全部晚侏罗世的沉积,由此可以推断本区在晚侏罗世曾发生过一次较强烈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