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湾扇贝不同发育阶段耐干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幼贝及成体作为材料,在8~10℃和20~22℃干、湿环境下通过干露不同时间对所取样品的成活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成体、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及幼贝在低温湿润的条件下干露时间长,而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干露的时间短,其耐干能力为成贝>眼点幼虫>D形幼虫>稚贝>幼贝。本实验为海湾扇贝幼虫的异地采苗、稚贝和幼贝的长途运输以及成贝低温干露保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查明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幼贝最适生长条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密度交互作用对波纹巴非蛤幼贝生长的影响。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进行3因素3水平的实验设计(3因素为温度(A),盐度(B),密度(C);3水平为-1,0,1),以幼贝生长率为响应值,以A(26℃,28℃,30℃)、B(28,30,32)和C(0.56,1.4,2.24个/cm2)为影响因子。实验结果表明:(1)盐度对幼贝生长影响最显著(P<0.05),3种生态因子对幼贝生长率影响程度大小顺序是:B>A>C;(2)通过SAS软件分析,得出波纹巴非蛤幼贝最适生长环境组合是温度为26.93℃、盐度为31.39、密度为1.12个/cm2,理论最佳生长率为41.47%。为验证响应面法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以预测结果为实验条件,相同实验时间后,得到的生长率为42.30%,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近,响应面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3.
大珠母贝人工养殖过程中,幼贝死亡是一个严重的问题。1993年11月至1995年5月,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室研究和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海南省临高县新盈珍珠贝养殖场自然海区吊养的A,B,C3批养殖贝和陵水新村珍珠贝养殖场养殖池吊养的D批养殖贝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凋查.结果显示,大珠母贝幼贝群体的死亡是以暴发性方式发生,幼贝群体的大批量死亡高峰一般发生在4~6月龄期,8个月以后随着龄期的延长,死亡率显著降低.幼贝群体死亡率与贝体平均体长的关系是4cm以下的贝体死亡率较高,1~3cm阶段处于死亡高峰期内,5cm以上的贝体死亡率显著降低.大珠母贝幼贝群体的死亡率与类立克次体感染(即RLO平均感染严重度指数SI)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RLO感染的高峰之后或当中部相应伴随贝群体死亡率的高峰,随着RLO感染的降低,贝群体的死亡率也明显降低。在4批养殖贝群体中,仅在A批养殖贝群体样本中发现有少量纤毛虫寄生(感染率为87.5%,感染强度为3.56个/10倍物镜).这几批幼贝群体的死亡与海水温度、盐度之间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发育期的太平洋牡蛎在不同干露状态下的成活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太平洋牡蛎的D形幼虫、壳顶中期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幼贝及成体为材料,在8~10℃和20~22℃干、湿环境下干露不同时间对所取样品的成活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说明太平洋牡蛎其成体、D形幼虫、壳顶中期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及幼贝在低温湿润的条件下干露时间长,成活率高,而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干露相同的时间成活率明显降低。在温度、湿度相同的条件下,其耐干能力为成贝>眼点幼虫>壳顶中期幼虫>幼贝>稚贝>D形幼虫。本实验为太平洋牡蛎幼虫的异地采苗,稚贝和幼贝的长途运输,成贝低温或干露保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5种不同饵料投喂斑节对虾幼虾,研究各饵料对幼虾的体长、体重及成活率的影响,实验周期为20天;然后用投喂攻毒的方法分别感染WSSV,观察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实验周期为12天。结果表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的幼虾,其体长、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1),随后依次为贝肉组、鱼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虾片组。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也有差异:投喂感染WSSV后,卤虫组和鱼肉组成活率最高,明显高于贝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和虾片组(P〈0.01)。PCR检测表明,感染后全部幼虾个体为病毒阳性。  相似文献   

6.
泥蚶及菲律宾蛤仔对环境中氨的耐受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心沅 《海洋科学》1989,13(6):51-54
本文对泥蚶成贝、幼贝,菲律宾蛤仔成贝、幼贝的未离解氨氮 168h LCD_(50),EC_(50)(降低耐低氧环境能力50%的浓度)进行了试验,并对氨的致死和亚致死浓度与内湾养虾水域(乳山东湾)、试验虾池及利用虾池水的试验贝池底质环境的氨氮水平作了概略评价。  相似文献   

7.
在6~24℃室内可控温范围内,每3℃为一个梯度,以魁蚶壳长、体质量日增长率以及存活率作为指标,研究了温度对3种规格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幼贝(小规格壳长6.565 mm±0.225 mm、体质量53.704 mg±5.830 mg;中规格壳长10.114 mm±0.446 mm、体质量181.918 mg±24.797 mg;大规格壳长14.725 mm±0.315 mm、体质量562.416 mg±42.791 mg)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规格魁蚶幼贝在6~24℃水温下均能生长,但在水温6℃及24℃下的壳长和体质量日增长率均较低;水温9℃时3种规格的幼贝的存活率均最高,水温24℃时3种规格幼贝的存活率均最低;水温6~21℃时3种规格幼贝的存活率随着规格的增大而提高,水温24℃时3种规格幼贝的存活率随着规格的增大而降低;小、中、大规格幼贝适宜生长温度分别为10.7~22.3、6.9~23.2、3.7~23.3℃,较适宜生长温度分别为14.3~19.5、15.8~21.6、11.5~21.0℃,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18、18、15℃。实验结论为,随着规格增大,魁蚶幼贝适宜生长温度范围扩大,最适生长温度降低,本实验确定了魁蚶幼贝适宜的生长温度,为更有效地开展魁蚶中间培育和底播增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Scheenck)俗称赤贝,血贝。属瓣鳃纲蚶科,是一种肉味鲜嫩、营养丰富(含血红素和VB12高)的深水贝类,为我国出口创汇率较高的海珍品之一。加强对魁蚶幼贝的生长及亲见催肥促熟的增养殖技术的研究对于发展创汇渔业,是非常重要的。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魁蚶幼贝1990年3月底由黄海水产研究所提供,平均体长0.455cm。魁蚶亲贝1990年3月底由荣成市购买30个,后在1990年4月3日从即墨市丁字湾取回20个。饵料 扁藻、等鞭金藻及相指藻等饵料均由本所…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魁蚶苗种的运输策略,提高在底播增殖过程中苗种的存活率。本实验于10、15和20℃3个温度条件下,分别对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幼贝进行不同时长(2、4、8、16和24h)的干露,研究了干露条件对魁蚶幼贝潜沙行为和呼吸代谢的影响。研究显示,相同干露时长内,魁蚶幼贝在15℃时的失水率最高;幼贝的潜沙能力随干露时长的增加和干露温度的升高呈减弱趋势,具体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潜沙的魁蚶比例减小和完成潜沙的速度减慢。在10℃条件下,干露幼贝再次入水后的潜沙行为恢复较快,20℃时干露24h后,幼贝基本丧失潜沙能力,在12h的观察期内未出现完成潜沙的个体。同时,干露导致魁蚶幼贝出现显著的氧债和氨氮积累,干露后再次入水的魁蚶幼贝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相同干露时长内,随着干露温度的升高,魁蚶耗氧率的峰值显著增加,耗氧率的波动幅度更加剧烈,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综合分析认为,魁蚶应对干露的能力较弱,在底播苗种运输过程中,相较于15和20℃,10℃的运输温度更好,同时运输时间不宜超过8h。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埋栖贝类的毒性作用,本文研究了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幼贝和成贝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其物种敏感度分布。研究表明,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毛蚶幼贝的96 h半致死浓度(LC_(50))值分别为286.5、23.4和17.9 ng·mL~(-1),对成贝的96 h LC_(50)值分别为3 931.9、709.5和737.7 ng·mL~(-1),说明相较成贝毛蚶幼贝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更敏感。多物种毒性数据比对发现,贝类对3种菊酯的敏感性低于已报道的鱼类和甲壳类,物种敏感度分布模型分析表明,基于保护95%水生生物种类的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毒性阈值分别为0.20、0.01和0.02 ng·mL~(-1)。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近海环境中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使用中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Ascidians,commonmarinefoulingorganisms,containmanycompoundswithbiologicalactivitiesagainsttumourandbacteria .Thelarvaofascidianhasanotochordwhichdegeneratesafterthemetamorphosis .Thenotochordistheprototypeofvertebraeofhigheranimals,ascidi anshavespecialsignificancesinanimalevolutionandclassification .Thereforethestudyofas cidiansalwaysattractsbiologistsattention .Asfarasresearchesofascidiansareconcerned ,the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physiologyandchemicalconstituentsinascid…  相似文献   

12.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 ,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 ,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 :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 期 (Z1)至 期 (Z2 )的变态率和变态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影响 ,Z1可以不投饵 ,但适量投喂单胞藻或轮虫 ,能明显提高 Z2 活力和 Z2 至 Z3 的变态率。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适宜饵料是卤虫无节幼体 ,在幼体培育前期 (Z1)投喂单胞藻、轮虫 ,后期 (Z3 以后 )添加鱼糜效果也很好。蚤状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捕食率和日粮随幼体发育而明显增加 ,同一发育时期则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但达到一定密度后 ,捕食率增幅明显下降。根据幼体日粮难以确定育苗期间卤虫无节幼体的最佳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13.
2004年7~8月,利用诱导的1龄四倍体太平洋牡蛎做亲本,通过解剖取卵、人工受精的方法进行四倍体的自群繁殖。结果表明四倍体太平洋牡蛎自群繁殖的受精率为95.54%,孵化率为37.38%,采用同一雌体四倍体牡蛎与二倍体雄贝杂交产生的三倍体组(TD)的受精率为85.19%,孵化率为99.9%,而以二倍体做母本、四倍体做父本的杂交组(DT)的受精率为98.73%,孵化率为87.63%,二倍体对照组的受精率为96.39%,孵化率为99.9%。四倍体牡蛎经自群繁殖培育出稚贝1130粒。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四倍体太平洋牡蛎幼虫和稚贝的四倍体率均达到100%。幼虫培育过程中,从孵化出D-形幼虫到出现眼点,幼虫的成活率达11.86%,眼点幼虫的变态率高达16.1%。实验证明四倍体太平洋牡蛎可以进行自群繁殖,比诱导的方法简单高效。  相似文献   

14.
初步研究了一定粒径的转炉钢渣对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幼虾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当钢渣质量浓度为1.8g/L时,日本对虾幼虾96h的最高死亡率为33.33%;随着钢渣质量浓度的增加,死亡率增高;当钢渣质量浓度为18g/L时,其96h的最大死亡率达到了75%。相对于日本对虾幼虾,钢渣质量浓度为18g/L时中国明对虾幼虾96h的最高死亡率只有36.67%。运用直线内插法求出钢渣对日本对虾幼虾96h半致死浓度为1.62g/L,钢渣对日本对虾的安全浓度为0.162g/L,而在实验条件下中国明对虾幼虾的半致死浓度要明显高于日本对虾幼虾。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延迟投饵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存活、摄食及生长等方面的影响。实验设1个饥饿对照组(设10个平行)和5个延迟投饵组(各设4个平行),分别在孵化后第1、2、3、4和5d开始投喂褶皱臂尾轮虫。实验结果表明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初次摄食时间为孵化后第1天,第3~4天时进入PNR期;初次摄食率以孵化后第2天最高,为54.55%,之后随日龄的增大而显著下降;仔鱼的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体长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与此相似。本研究表明: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进行投饵的最适时间为孵化后第1天。  相似文献   

16.
以组织学、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皱纹盘鲍自孵化后的担轮幼虫至1a龄幼鲍10个时期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食道于面盘幼虫早期出现;自围口壳幼虫食道中段的上皮细胞开始分泌蛋白酶;在上足分化幼体食道侧囊形成;在稚鲍,食道侧囊上皮分化成微绒毛细胞、分泌细胞和纤毛细胞.嗉囊直至稚鲍期才形成;在1a龄幼鲍,嗉囊腔大于胃腔.胃出现于面盘幼虫早期;到匍匐幼虫,胃腔出现单细胞藻.肠出现于面盘幼虫早期;在上足分化幼虫,肠上皮分化为纤毛细胞和微绒毛细胞两种细胞;在稚鲍肠上皮分化成纤毛细胞、微绒毛细胞、Ⅰ型腺细胞、Ⅱ型腺细胞和黏液细胞共5种细胞,肠沟出现.唾液腺形成于上足分化幼虫期.消化腺于面盘幼虫早期出现,自面盘幼虫中期开始分化成嗜碱性细胞和消化细胞.嗜碱性细胞的细胞质由嗜酸性逐渐转变为嗜碱性;至上足分化幼虫,细胞内出现含铁的折光小体.消化细胞自匍匐幼虫摄食起就出现内吞作用,细胞内含大量囊泡.研究表明,发育到稚鲍时,消化系统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已基本接近成鲍.  相似文献   

17.
三突蛀木水虱 Limnoria tripunctata Menzies (图1)属甲壳纲、等足目、扇肢亚目、蛀木水虱科(Limnoridae),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蛀木害虫。 三突蛀木水虱的体型较小,在木材表面凿木穴居,一般不易见到。它是海洋中木船、网樯、码头桩柱、海港护木和养殖池闸门等木质结构物的破坏者之一,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地防除蛀木水虱,需要对它的生态学和生物学进行详细的研究。本文根据作者1983-1984年在青岛港对三突蛀木水虱自然种群进行为时一周年的随机取样调查分析,和连续几年在实验室培养实验观察的结果,对其繁殖习性探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大水体高产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绒螯蟹(Eriocheur Sinensis)俗称河蟹、毛蟹,为高等甲壳动物。中华绒螯蟹适应性强,价值高,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一种极好的增养殖对象,也是水产品中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之一。中华绒螯蟹的营养成分中蛋白质为14%,脂肪为5.9%,碳水化合物为7%,每100g蟹肉中维生素含量高达5960个国际单位,热量5.6×105J。近年来,我国河蟹养殖发展较快,苗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故人工育苗的产量急需提高。中华绒螯蟹育苗共分六期(Z1,Z2,Z3,Z4,Z5及大眼幼体),1998年,河蟹大水体人工育苗在注重高科技的前提下,使Z1变态Z2的成活率达到80%以上,Z1到Z4的成活率达到66.7%,Z1到M(大眼幼体)的成活率达到31.4%,单位水体出苗量8.94×104只/m3,出池的大眼幼体单位数量为7.84×104只/500g。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西沙群岛鱼类复殖吸虫研究的第三篇报告。文中记述的都是幼虫,它们有的是与成虫混在一起寄生于宿主体内,有的是单独在宿主体内生活。经鉴定分隶于6科,共8种。测量以毫米为单位。  相似文献   

20.
贻贝(Mytilus edulis)发育早期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组织化学和分光光度技术对贻贝卵、胚胎和早期幼虫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进行了定位和定量研究,以探讨贝类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免疫防御机制。组织化学显示,从卵细胞到D型面盘幼虫各个时期都呈ACP和AKP阳性,卵细胞中阳性颗粒较大且分布比较均匀,受精卵中央着色较深,卵裂期核区呈强阳性且大分裂球内阳性颗粒较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外层细胞阳性较强,面盘幼虫外套膜边缘膜、内脏团和面盘基部呈强阳性。生化测定ACP和AKP活力,均是卵细胞最低,随着发育酶活力逐步提高,其中ACP活力在受精后和囊胚期明显提高,囊胚期达到最高峰,其后又略有下降;AKP活力在卵裂期、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提高较大,面盘幼虫期酶活力最高。ACP和AKP可能在贻贝的发育早期抵抗病原生物侵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