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东梁平向斜隐伏断层与气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地区海相地层沉积早(Z-T2)。断褶构造发生晚(N-Q)。断褶构造发育程度低及隐伏构造内致密储层后生孔洞缝发育区控制气藏分布。梁平向斜内及两翼变陡部位发育众多的隐伏构造,向斜是气源区。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出隐伏断层及构造,优选了3个构造,定出4口井位供钻探。  相似文献   

2.
上扬子地台区长期接受地台型沉积,地壳构造较稳定。但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断褶构造活动强烈。按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可划分为5个构造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上扬子地台区油气藏及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应用超晚期断褶构造分区的观点,可预测上扬子地台区金属矿产资源及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3.
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与油气及金属矿产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扬子地台区长期接受地台型沉积,地壳构造较稳定,但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断褶构造活动强烈,按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可划分为5个构造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上扬子地台石油气藏及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应用超晚期断褶构造分区的观点,可观测上扬子地台区金属矿产资源及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4.
川东高陡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玉涛  段金宝  赵艳军  张新  李让彬 《地质学报》2015,89(11):2046-2052
在川东地震资料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川东高陡构造特征、演化特征及成因机制。川东高陡断褶带经历了由拉张向挤压转变的动力学环境,主要划分为4期构造演化阶段:弱褶皱阶段(印支期以前)、褶皱雏形阶段(印支期)、褶皱活跃阶段(燕山期)、褶皱定型阶段(喜马拉雅期)。川东高陡断褶带现今构造格局受早期基底断裂控制、晚期多期挤压构造叠加改造,定型"隔挡式"高陡断褶带排状展布;受纵向2套主要膏盐滑脱层及1套次要泥页岩滑脱层影响,川东断褶带纵向上可划分为3个构造形变层,在多期挤压应力过程中,各构造层纵向上形成、演化具有差异性,构造形态截然不同。四川盆地多期挤压构造叠加改造对川东盐类矿床和油气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鄂西弧形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川东-湘鄂西断褶带内鄂西地区的弧形构造,从构造剖面特征、叠加褶皱样式和断裂性质入手进行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结果发现鄂西弧形构造具有多期变形特征:早期普遍为北东东向的直线型褶皱,随着弧形带扩展,在东、西两翼分别发育右行和左行的逆冲-走滑断裂,同时分别形成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弧形褶皱。晚期弧形带中部发育北北东向构造并叠加改造了早期北东东和北西西向褶皱,同时在黄陵背斜以西还发育交切早期构造的北北西向仙女山右行走滑断裂。根据弧形带扩展的几何学-运动学分类原则,并结合前人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推测鄂西弧形构造应属于构造弯曲形成的弯曲弧。区域滑脱层和黄陵隆起阻挡可能是控制弧形样式的主要原因。区域滑脱层控制了拆离滑脱褶皱的构造样式; 黄陵基底隆起的阻挡作用使弧形带东翼进一步弯曲变形,并导致了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生改变,造成了晚期北北东向与早期北东东向构造的叠加。由此恢复的鄂西弧形构造变形过程对于揭示川东-湘鄂西断褶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川西燕山期的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山期是川西上三叠统源岩生烃高峰期,该期的构造演化对油气聚集有重要意义。根据构造背景和沉积特点的不同,燕山期川西的构造演化可分为振荡抬升、局部凹陷、统一湖盆、沉降萎缩四个阶段。沿龙泉山断裂一带的构造活动对该区的地质演化有重要作用。根据现今构造形迹展布和燕山期构造演化的特点,可将川西划分为东部隆升断褶带、南部斜坡断褶区、西部陡坡断褶带和中部凹陷四个区块。其中东部隆升断褶带最有利于油气聚集,应重点勘探。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分区及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依据断裂的切割性、构造变形强度、地层展布特征、基底起伏形态等将乌夏断裂带划分为山前冲断带、乌夏断褶带、南部单斜带3个次级构造单元.乌夏断褶带自西向东进一步划分为百乌断褶区、乌尔禾断褶区、乌夏冲断区、夏子街断褶区4个次一级构造单元.依据构造圈闭发育程度、油气运聚条件等,对各次级构造单元的油气成藏类型及分布进行研究,认为断褶带油气藏类型最发育,是主产油区,单斜带勘探潜力大,是油气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川东断褶带背斜高陡,沿断褶带泉眼众多,流量丰沛。受构造裂隙和河流切割的双重作用,在河流切割低点多可见温泉出露。仙女山温泉位于川东断褶带铜锣峡构造最北端三叠系下统须家河组砂岩地层中的浅表裂隙当中,泉眼温度38~40℃,泉口有青绿色泉华沉淀。用地温梯度法估算出地下水循环深度略大于1000m。对比当地地层为嘉陵江组的深层地下水,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认为仙女山温泉地下水沿着高渗透率岩溶裂隙岩层上升成泉。  相似文献   

9.
藏北羌塘盆地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振宇  鲁兵等 《地质论评》2001,47(4):415-419
本文根据盆地的变形特征,将其分为5个变形区,其中北部边缘断褶带和玛依岗日断隆区分别以叠瓦工组合和背冲断块为主,而拉雄错-雀莫错等构造区以发育对称或不对称类隔档式褶皱为特征,其构造变形及其组合方式为燕山-喜马拉雅期羌塘地块和南部诸地块向北不等速运动所造成的南北向压应力场所致。  相似文献   

10.
从湘鄂西到川东近400 km宽阔的中上扬子陆内中古生界变形是江南—雪峰陆内造山作用向西北方向递进扩展变形的结果.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和埋藏热历史模拟以及雪峰山—华蓥山构造剖面的平衡演变分析方法, 揭示出自湘鄂西向川东华蓥山构造变形发展的时代从165 Ma到95 Ma, 具有递进变新的趋势.湘鄂西断褶带厚皮构造变形缩短率小于川东断褶带薄皮构造的变形缩短率, 但侏罗纪时期湘鄂西断褶带的缩短速率却明显大于早白垩世早中时期川东断褶带东南段的缩短速率, 而早白垩世早中时期川东断褶带东南段的缩短速率又大于早白垩世晚期川东断褶带北西段的缩短速率, 反映基底卷入程度和推挤力源的强度大小是控制缩短率和缩短速率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表明湘鄂西—川东中生代陆内变形具有大跨度穿时递进扩展的特征和方式, 并且由于基底的差异和卷入程度的不同以及滑脱层参与深度和程度的不同, 不同构造带缩短率和缩短速率的变化反映出明显的陆内变形及其动力学的差异.研究推测, 如果江南—雪峰隆起是原地或准原地体, 则湘鄂西—川东陆内构造递进扩展变形的"发动机"在桃源—怀化一线, 该线亦是江南—雪峰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开始发轫并向南北两侧呈花状扩展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以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四段-五段的大套膏岩层为分割层,将其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断裂以膏岩层作为主滑脱层,上、下构造层断裂均终止于膏岩层。区内东部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断裂非常发育。中部地区上构造层断裂相对发育,下构造层不发育。西部受构造运动影响最小,断裂不发育。断裂样式主要表现为"Y"或反"Y"字型组合、"树枝状"、平行及对冲断裂等。三叠系主要在平昌-达州-宣汉一带发育北东-南西向断裂,通江以东地区以北西-南东走向为主,中部平昌-龙岗一带受力复杂,断裂走向较不规律,元坝地区发育有南北走向断裂,往西断裂逐渐不发育。全区可划分为7大构造带,其中米仓山前缘褶皱构造带包含了西部九龙山背斜和东部通南巴构造; 川北凹陷构造带仅在上构造层有少量断裂发育; 川北平缓构造带上构造层发育大量中小型断裂; 大巴山前陆盆地构造带属于断褶发育的凹陷带; 川东高陡构造带构造变形强烈,上构造层多发育披覆背斜及较陡断背斜,下构造层发育断背斜并伴有断堑、断垒特征。该地区下构造层断裂发育开始于印支早期构造运动,印支中后期断裂活动进一步加强; 上构造层断裂发育始于印支中后期构造运动,盆地北部整体开始抬升使雷口坡组顶部遭受剥蚀; 燕山期上、下构造层断裂进一步发育,山前褶皱构造带挤压变形强烈,构造格局基本定型,喜马拉雅山期运动对研究区构造具有叠加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于冬冬  汤良杰  余一欣  陈茜 《现代地质》2016,30(5):1085-1095
川西和川东北地区处于扬子地台西北缘,均具有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的二元结构,其构造特征具一定相似性。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典型气藏解剖,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川西和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及其对各自成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西地区主要受龙门山造山带影响,从印支期中晚期开始发育前陆盆地,之后主要受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川东北地区从燕山早期开始发育前陆盆地,之后在燕山中期和晚期受大巴山、米仓山和雪峰山联合作用影响,最后大巴山造山带在喜马拉雅期的强烈活动使其最终定型。上述差异构造演化对川西和川东北地区陆相层系的成藏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烃源岩的发育、输导体系的形成、气藏的保存和天然气成藏过程。川西地区主要发育须家河组烃源岩,形成了以NE向和SN向断裂及其伴生裂缝为主的输导体系,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通天断裂影响了山前断褶带气藏的保存,成藏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中期、晚期和喜马拉雅期4个关键时刻。川东北地区发育须家河组和下侏罗统两套烃源岩,输导体系以NW向断裂为主,隆升剥蚀和大型断裂造成了山前断褶带较差的保存条件,成藏经历了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三个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3.
东辛复杂断块油气田的形成及油气富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分析了东辛复杂断块油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富集规律。指出研究区油气源十分充足,储集体发育,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构造背景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多种有利的成藏条件使本区形成了油气十分丰富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研究区的油气藏类型可分为断块,断鼻,岩性,断层-岩性等类型,以“屋脊式”断块油气藏为主体,砂三上亚段~东营组油气藏,绝大多数为新块型,岩性和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沙三中,下亚段。该油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地下热水开发利用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地下热水的地质环境本区位于新华夏系构造带四川沉降带中,分属川中褶带和川东褶带的接壤地区,川东 褶带为一系列北北东向展布的狭长的不对称的高幅度紧密褶皱,以华蓥山、铜锣峡及明月峡等背斜为主体的川东平行排列的隔挡式褶皱束,背斜紧凑,常发育有纵向断裂,据四川石油管理局地震勘探所获资料表明各高隆起背斜深部的断裂都很发育(图一)。向斜宽缓,断裂不发育。华蓥山以南构造分支,即由沥鼻峡、温塘峡及观音峡等背斜展布成帚状形式,轴线逐渐偏转呈南北向;西部合川、铜梁等地为红层分布区,褶皱平缓,背斜宽缓低平,断裂不发育。  相似文献   

15.
徐兴国 《沉积学报》1985,3(2):119-128
一、区域地质概况 川东及邻近地区早侏罗世铁岩(即綦江式铁矿)及其赋存的綦江段地层,分布在四川东南部及黔北、鄂西一带。共分两片:重庆、永川、綦江、遵义片称西区,区内綦江段发育齐全,工业矿床多,研究程度亦高;石柱、利川片称东区,綦江段发育较差,研究程度亦低(图1)。  相似文献   

16.
广济-九江同步耦合断裂及其控岩、控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广济-九江同步耦合断层对应的NNE向断裂(郯庐断裂、赣江断裂)经历了三次性质转变:J3-K1(157-97Ma)为左行走滑,K1晚期至E2为张性拱裂,E2-3以后呈右行走滑;在广济-九江同步耦合断层的耦合区内相应形成了伸展褶断、扭旋褶断、挤压褶断三种构造组成形式,其中燕山早期的伸展褶断构造组合呈现出张性伸展性质,为成岩成矿提供有利空间;同步耦合区内形成于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的堑垒式褶断构造和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的扭旋褶断构造是控制成矿岩体及矿床定位的具体构造形式。  相似文献   

17.
川东构造展布格局 川东泛指四川盆地东部,范围大致为东经106°~110°,北纬28°30′~31°30′间。东南以北东向的七曜山断裂与湘黔褶带毗邻,西至北北东向的华蓥山断裂,北邻大巴山弧褶带及川北褶带。总面积约4.5万KM~2。 大地构造位处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内一个沉积凹陷(四川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称为川东褶带。 该褶带可进一步划分为:达县—邻水褶带;重庆弧褶带;万县弧褶带;石柱褶带;涪陵褶带等五个三级构造单元。其构造特点可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8.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成像测井及物性等资料,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具有明显的"上下分层、东西分异"特征。纵向上储层可以分为3套,分别为表层(以鹰山组上段为主)、鹰山组下段和蓬莱坝组,表层储层储集空间以裂缝型为主,鹰山组下段以裂缝-溶蚀孔洞型为主,蓬莱坝组则以溶蚀孔洞型为主。平面上储层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东部断褶区的断裂带,储层发育,以裂缝型为主,东部断褶区的断洼区、中部平台区及西部斜坡区,储层相对较差。纵向上按成因分类,将储层划分为2种类型:表层风化壳岩溶型和内幕断控岩溶型。建立了玉北地区储层发育地质模式。表层风化壳岩溶储层主要分布在南部斜坡区、中部平台区、东部断褶区的断裂带、西部斜坡区罗斯2井区的断裂带等古构造高部位,断控岩溶储层主要沿规模断裂分布。指出中部平台区为下一步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9.
川东台附状逆断层与韧—脆性变形的显微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盆地发育的台附状逆断层,其伴生构造有断层转折褶皱,拖曳褶被、背形堆垛的双重逆冲构造和后陆倾向中的双重逆冲构造,断层岩中方解石的变形,在光学显微镜下表现有波状消光、机械双晶、显微破裂和碎裂等特征,反映了岩石的变形以脆性变形为主,韧性变形为韧-脆性过渡型变形,在变形过程中,断层活动的差异应力值,根据方解石双晶发育程度推导,得出在500巴以上。台阶状逆断层的形成与低角度 断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形成机制主要有:(1)形成断坡的滑动和破裂过程,其应变速率大于10^-10/s;(2)位错活动过程,产生阶状断层以及相伴生的褶皱构造,其应变速率在10^-10/s-10^-12/s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0.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新构造运动控制中国东部新生代裂谷含油气盆地形成,丰产油气资源。改造了扬予地台区及青藏高原古生界一中生界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大量油气层受到破坏。青藏高原隆升构成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中心,它控制了四川盆地新生代断褶构造演化及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形成。构造发育程度控制气藏形成及分布。发育程度高的背斜,原有油气藏遭到破坏;发育程度中一低及隐伏背斜,富集天然气成世故 。四川盆在所藏形成及保存的地 构造条件,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