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中国新元古界划分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陆松年 《地质论评》2002,48(3):242-248
2001年4月正式出版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中将新元古;界从二分三分,自下而上分别为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本文首先介绍了震旦系重新定义的背景和必要性。由于近些年国际末元古界分会酝酿在新元古代末期新建一个系,而多数学者的意见是该系的下界应置于冰碛层之上,即大致相当于我国陡山沱阶的底部。鉴于此,在1999年12月初断代工作组会议期间,晚前寒武系工作组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对震旦系重新定义,并决定将原震旦系解体,原上统代表重新定义的震旦系,原下 统独立新建一个系,命名为“南华系”。由于震旦系的再分,新元古界也从二分变为的三分,重新界定的震旦系包括原上震旦统灯影组和陡山沱组,南华系包含了原下震旦统南沱组和莲沱组。笔者认为南华系标准剖面的候选剖面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①上覆有震旦系下部陡山沱组及其相当层位的地层,该地层与南华系顶层之间沉积记录的缺失应是最少的。②剖面中应包括寒冷性气候的冰川沉积记录,虽然在全国性南华系地层对比中,冰成岩层不是绝对的对比标志,但为有利于全球化对比,我国南华系候选标准剖面应将冰成岩层包括其内;③剖面中应出露莲沱组(约750Ma)或与其时代相近层位(休宁组、志棠组等)之下的一套地层,这套地层与莲沱组之间不应存在长期的沉积间断,且底部年龄不小于800Ma,也不大于850Ma;④剖面中有良好的区域的、全国的,甚至洲际间的地层学对比标志,有较高的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其它方面的研究水平;⑤剖面的连续性好、露头清晰、交通方便,且周围的自然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2.
南华系是2000年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审议通过,介于震旦(埃迪卡拉)系和青白口系之间的一个系级年代地层单位,地层范围是原震旦系下统含有新元古代冰积杂砾岩的地层。“南华系”名称来源于刘鸿允先生称谓的“南华大冰期”。由于近年来在华南和新疆获得了大量南华系SHRIMP锆石U—Pb年龄资料,结合莲沱组及其相当层位碎屑建造中发现指示寒冷气候的化学地层证据,南华系底界确定为出现新元古代最早冰期寒冷事件杂砾岩或与之相当的碎屑岩建造的下界;同时依据在华南和新疆所获得的南华系同位素年龄和化学地层资料,以及南华系所出现冰期或寒冷事件的地层序列,将南华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中、上三统。下统时限为725~780Ma,中统时限为660~725Ma,上统时限为635~660Ma。南华系的下、中、上三统分别相当全球新元古代Kaigas冰期(≈770~735Ma),Sturtian冰期(≈715~680Ma),Marinoan冰期(≈660~635Ma)。依据目前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南华系底界年龄被厘定为780Ma;顶界年龄即震旦系底界年龄为635Ma。  相似文献   

3.
新元古代是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留下了多次明显的冰川活动记录。以峡东地区为代表的鄂西地区新元古界是国际研究的经典和热点。然而,峡东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并不完整,其毗邻的神农架西部地层序列更具代表性。位于鄂西神农架西部的高桥河剖面,其南华系超覆于中元古界神农架群基底之上,从下而上依次为莲沱组、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上覆震旦系陡山沱组。通过与鄂西峡东地区、长阳地区的代表性剖面的区域地层对比,发现高桥河剖面的南华纪沉积地层序列最为连续,是鄂西地区新元古代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地层序列之一,能够作为该区域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参照标准,并为研究这一重大关键地质时期的极端古气候演变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朝板块燕山、吉辽和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沉积学、旋回地层学、锶同位素地层学以及(臼齿构造)碳酸盐岩事件和海平面变化研究,特别是IGCP447项目的全球性综合调查和对比研究,提出了增建北华系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以南华系底界(730±10Ma)也就是全球性成冰系的底界为北华系的顶界,而北华系底界应该对应于青白口系顶界(850Ma),即以钓鱼台组底界作为青白口系与北华系的界线。辽宁大连金石滩剖面可以作为北华系界线层型剖面的候选剖面。  相似文献   

5.
地层学和事件地质学的资料,特别是新获得的大量U-Pb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塔里木和扬子陆块的新元古代地质历史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突出表现在热-构造事件的特征、序列和年代格架、克拉通化终结时间、前南华系变质基底和南华系-震旦系沉积盖层所表现的双层结构特点、南华系-震旦系地层层序、地层对比标志层——冰成岩层位等诸多方面。根据这些相似性,笔者等提出中—新元古代扬子与塔里木陆块相连或相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全国地层委员会于2002年10月24—30日在湖北宜昌组织召开了《南华系候选层型剖面野外现场研讨会》。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泽九研究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叶天竺研究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地层单位分类及地层名称审核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副主任庄育勋研究员,前寒武纪地层分会主席、副主席和上前寒武系工作组组长陆松年研究员、孙卫国研究员、尹崇玉研究员及其成员等有关专家、领导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考察了原震旦系标准剖面所在地湖北宜昌峡东地区的南华系剖面和“南华系”专题组建议的…  相似文献   

7.
从江县黎家坡南华系剖面位于黔桂交界处,交通尚便,是一条地层发育良好、厚度巨大、沉积连续、层序完整、顶底界线清楚的剖面。内部岩石地层单位由下至上依次为:长安组、富禄组和黎家坡组,其划分标志清楚,易于识别和掌握,并可进行区域对比。在剖面上,南华系与下伏青白口系下江群隆里组和上覆震旦系陡山沱组均为整合接触。该剖面较完整而连续地记录了该区南华大冰期(包括长安冰期、富禄间冰期和南沱冰期)的沉积演化史,是研究雪球事件的良好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8.
古近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国际地层委员会古近系分会在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工作上的新进展和我国陆相古近系分阶情况。中国陆相古近系分为8个阶:上湖阶(下古新统)、池江阶(上古新统)、岭茶阶(下始新统)、卢氏阶(中始新统下部)、垣曲阶(中始新统上部)、蔡家冲阶(上始新统)、乌兰布拉格阶(下渐新统)和塔本布鲁克阶(上渐新统)。其中,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和始新统-渐新统界线与国际上相应界线接近或一致。近来,在湖南衡东地区获得碳同位素负向漂移的数据,使得该剖面可与新近国际地层委员会批准的伊普里斯阶层型剖面对比,其余各个阶的界线缺少磁性地层学和同位素地层学的证据,同时也有待于国际上“金钉子”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俞昌民 《地质学报》1989,63(3):246-254
本文从古生物、生物地层学、微相分析及沉积岩石学、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同位素年龄测定及磁性地层学等方面对广西桂林南边村泥盆—石炭系界线候选层型剖面进行综合评价。该剖面泥盆—石炭系界线符合界线定义,基本上具备界线层型的选择标准和条件,包含的化石门类多达14个,构成多种性化石带、组合带及综合性多门类化石的生物地层总貌,具备磁性地层及年代地层学研究的潜在优势条件,界线及点位在单相碳酸盐岩中,是稳定和连续的沉积,剖面位于交通方便的旅游城市,而且分布着不同相型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便于解决其间的对比问题,是一条不可多得的界线候选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0.
新元古代冰期事件记录了“雪球地球”事件重要的地质信息。塔里木盆地周缘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露头发育,是研究新元古代冰期事件的理想基地。由于发育多套新元古代火山岩,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时代已获得较多年代学数据约束;但盆地周缘其他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公开报道年代学数据较少,不能准确限定其沉积时代,导致冰期事件对比存在争论。为此,本文选择塔里木盆地研究程度较低的西南缘叶城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开展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研究,明确其冰期沉积特征,约束其沉积时代,开展冰期事件对比,讨论古气候风化条件等。南华系波龙组和雨塘组冰碛岩地层具有较低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分别代表新元古代2次寒冷的冰川气候记录。冰川沉积及其相邻层位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显示,波龙冰期的起始年龄晚于(710±13) Ma,与全球Sturtian冰期对应;雨塘冰期的起始年龄不会早于(656±18) Ma,其结束年龄可被南华系顶界年龄635 Ma或上覆震旦系库尔卡克组碎屑锆石年龄(634±9) Ma限定,与全球Marinoan冰期对应。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a study of Neoproterozoic carbonates in the Jilin-Liaoning-Xuzhou-Huaiyang area, especially its cycl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r isotopes, two maximum sea flooding events (at 820 Ma and 835 Ma)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resulting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proves that these Precambrian strata were connected between the Qingbaikou and the Nanhuan systems with a time range from 750 Ma to 850 Ma. The disappearance of microsparite carbonate and coming of a glacial stage offer important evidence for worldwid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open a window for further correlation of the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s across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Plates. A new correlation scheme is therefore provided based on our work.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a study of Neoproterozoic carbonates in the Jilin-Liaoning-Xuzhou-Huaiyang area, especially its cycl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r isotopes, two maximum sea flooding events (at 820 Ma and 835 Ma)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resulting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proves that these Precambrian strata were connected between the Qingbaikou and the Nanhuan systems with a time range from 750 Ma to 850 Ma. The disappearance of microsparite carbonate and coming of a glacial stage offer important evidence for worldwid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open a window for further correlation of the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s across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Plates. A new correlation scheme is therefore provided based on our work.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分析黔东新元古代早期沉积时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关于Sturtian冰期、南华系底界、青白口系年代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沉积(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高涧群、芙蓉溪群、丹洲群、下江群、登山群、历口群等)时限为740~820Ma,是南华纪冰期前的非冰成沉积,是Rodinia裂解机制下的填平补齐沉积;而青白口系沉积可能是与Rodinia形成相关的板块碰撞机制下坳陷盆地沉积,南华系是与国际成冰系相对应的冰期沉积,是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第一个盖层,因此,将板溪群、下江群等归入南华系或青白口系均不合理。由此提出了"板溪系"概念,它包括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一套楔状地层。结合目前华南裂谷盆地开启年龄和南华纪冰期的起始年龄,板溪纪的时限暂定为850~740Ma。板溪系的提出不仅将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南华系划分对比问题,同时也必将有利于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演化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冰期形成等关系的研究和相关重大气候、环境巨变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汪正江 《地质论评》2008,54(3):296-306
作者在分析黔东新元古代早期沉积时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关于Sturtian冰期、南华系底界、青白口系年代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沉积(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高涧群、芙蓉溪群、丹洲群、下江群、登山群、历口群等)时限为740~820Ma,是南华纪冰期前的非冰成沉积,是Rodinia裂解机制下的填平补齐沉积;而青白口系沉积可能是与Rodinia形成相关的板块碰撞机制下坳陷盆地沉积,南华系是与国际成冰系相对应的冰期沉积,是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第一个盖层,因此,将板溪群、下江群等归入南华系或青白口系均不合理。由此提出了“板溪系”概念,它包括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一套楔状地层。结合目前华南裂谷盆地开启年龄和南华纪冰期的起始年龄,板溪纪的时限暂定为850~740Ma。 板溪系的提出不仅将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南华系划分对比问题,同时也必将有利于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演化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冰期形成等关系的研究和相关重大气候、环境巨变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震旦系(纪)的涵义屡屡变更,争论不断,出现过许多问题。系名Sinian(震旦系)和系的“层型剖面”都是在选取“末元古系”的正式名称和“金钉子”的国际竞争中没有得到多数国际学者支持的候选名称和候选剖面。我国最新正式修订的“震旦系(纪)”与全球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埃迪卡拉系(纪)的概念完全相当。系一级的全球单位一旦正式...  相似文献   

16.
杜秋定  王剑  汪正江  邓奇  杨菲 《地球科学》2021,46(7):2529-2543
扬子地块莲沱组及相当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一直是我国南华系(即Cryogenian)研究关键难题之一.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开启早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同裂谷相变很大,使得盆地边缘区地层序列不完整.过分依赖岩石地层单元对比,历存分歧,典型的就是关于莲沱组与板溪群地层对比、时代归属以及莲沱组的沉积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扬子地块东南缘莲沱组沉积古环境分析和锆石U-Pb精确定年,认为莲沱组沉积时限为790~720 Ma,相当于板溪群中上部,是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的第Ⅱ旋回.莲沱组顶部U-Pb最小年龄约720 Ma,制约了扬子地块Sturtian冰期的启动年龄≤720 Ma.通过对中扬子地块从北向南展布的莲沱组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不同的沉积单元岩相组合的沉积特征观察研究,分析沉积环境并建立了沉积模式;莲沱组及休宁组碎屑锆石记录了莲沱组沉积时该盆地在780~760 Ma经历了持续热隆升与地层剥蚀,揭示了中国南方扬子和华夏地块聚合与裂解事件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扬子区震旦纪地层序列和南、北方震旦系对比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198 2年“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决议“震旦系是青白口系之上的晚元古代最上部的一个年代地层单位 ,以三峡地区的剖面为代表 ,暂以莲沱组底界为底界”。但从区域性对比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学分析 ,莲沱组底至黄陵花岗岩的侵蚀面之间有约 10 0 Ma的沉积缺失 ,莲沱组和南沱组也不能代表 75 0~ 6 6 0 Ma间的沉积历史。峡东地区震旦系下部地层不完整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赞同修订震旦系的含义 ,以下冰碛层 (古城组或铁丝坳组 )之底为震旦系的底界 ,年龄为 70 0 Ma。朝鲜飞浪洞组可与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对比 ,祥原系及辽南、徐淮地区的相当地层属“南华冰期”前的沉积地层。建议震旦系之下至青白口系顶 (85 0 Ma)之间建立辽南系 ,从而完善我国晚元古代年代地层框架  相似文献   

18.
曹煜昊  田德欣  卢崇海 《地质论评》2020,66(6):1477-1485
中国南华系冰成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点一直为新元古界研究的热点,北方地区是否存在南华系沉积地层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通过近3年对辽宁地区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的野外地质调查、对比与研究,确定了辽宁北部地区在新元古代时期存在冰碛堆积物,并划分出两期冰碛作用阶段,即:新元古代南华纪第一次殷屯冰期,南华纪第二次汎河冰期;其中第一次冰期为一套陆相冰碛堆积,主要岩性为灰紫色块状厚层杂砾岩夹含砾粗砂岩透镜体,分布于辽北铁岭;第二次冰期堆积主要涉及辽北陆相冰水堆积的汎河组。同时确认出永宁组为第一次殷屯冰期前的陆源河流相沉积;陈千户组(陆相)为第一次殷屯冰期和第二次汎河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