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bem>值计算及其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华琛  范长青 《地震学报》1995,17(4):487-492
介绍了改进的b值计算方法,增强地震发生频次在b值计算中的作用,增大b值的变化幅度,使能清晰反映地震震级和频次结构的显著变化.根据所选择监测范围内的测震资料对有限震例的计算分析,初步给出有关b值变化前兆异常的特征、定量指标和有关从属函数的计算公式,以期根据定量计算分析结果,对监测范围内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提供短期(1——3个月)的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2.
曾小苹  林云芳 《地震学报》1995,17(2):247-252
将Capon谱估计法(即最大似然法)用于分析中国南极长城站1986年1-3月的地磁短周期事件,计算出周期T=45 s-160 min分的复数转换函数A和B.由A的模|A|及其相位角推测出,在本文计算周期所对应的地下深度范围内,长城站地下电导率有二层结构,分层处对应的周期为20-26 min左右.本文还就Capon谱估计法和快速富氏变换法的计算结果和误差作了比较,前者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刘昌铨  刘明军 《地震学报》1998,20(3):240-249
利用华北北部近20多年的地震测深资料进一步深化分析解释,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给出地壳分层结构,求得弹性力学参数,得到三维有限单元的地壳模型.参考区域构造应力场,在考虑重力影响的情况下,对模型边界作适当约束,利用线弹性三维有限单元程序进行各节点位移和各单元应变、应力计算.通过分析上、中、下地壳各层的最大主压应力等值线图,探讨地壳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靳平  潘常洲 《地震学报》2002,24(6):617-626
介绍一种新的适合于地方遥测台网数据处理的方法,估算远震信号到达台站的方位角和慢度.该方法是根据信号在各台站上的到时与台站位置矢量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投影之间的相关性的原理.实际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对地方台网的记录进行处理时可以准确地计算出信号的方位角和慢度,并能准确快捷地对地方台网记录的远震信号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发展了一种利用波形资料反演地震矩张量的全局方法.这种方法不依赖于初始解的选择,也不受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具体形式限制.当以记录图与理论地震图的误差函数作为目标函数时,用该方法得到的是震源最佳模型;当分别以矩张量分量某种组合的最小或最大为目标,约束误差函数在允许的界限内,能够得到震源的极端模型.由于许多震源性质可以用矩张量分量的组合表示,因此极端模型能够估计出最佳模型的不确定性范围.我们利用一真实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结果,证明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与界面结构层析成像——理论部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需要  张先康 《地震学报》1998,20(5):473-480
提出了一种三维模型参数化方法,使得正问题和反问题可以用解析式表达.地壳和上地幔速度与界面结构分别由一组非常光滑的函数描述.在正问题和反问题中,使用了初值射线追踪方法,走时对模型网格节点参数的偏微商在射线追踪的同时进行了解析计算.由于速度和界面函数具有二阶连续偏微商,由射线路径的发散和聚焦在地表引起的影区可以避免.射线追踪之后,可以获得由矩阵和矢量组成的反问题.解决反问题使用了具有阻尼因子的奇异值分解法.一组由几条纵剖面组成的合成数据被用来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方法是健全的.与二维方法比较,在地壳模型非常复杂的情况下,三维反演方法可以给出准确的速度结构和界面位置.   相似文献   

7.
山西地堑系现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安美建  李方全 《地震学报》1998,20(5):461-465
利用综合震源机制解和原地应力测量资料,对山西地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概括分析,认为该地区与其东部的华北地区具有明显差异的应力状态.其次,通过拟合观测资料,对影响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分布的边界力作用等进行了反演研究.反演计算结果显示,边界力作用是影响山西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主要因素,区域内部的材料及其性质是影响构造应力场分布的次要因素.山西地区构造应力场水平最大主应力与断陷盆地展布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震场地烈度频度的地震期望损失估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孟潭 《地震学报》1995,17(2):212-216
在目前流行的地震期望损失方法中,往往忽视了在给定年限内,可能遭受多次同一烈度的影响.在具体计算某地震烈度的发生概率时,常用场地极值影响烈度来代替.这样处理,往往会低估地震的损失,特别是给定年限较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笔者根据地震影响烈度造成损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期望损失的新的框架:给定时间段内,某地震影响烈度的期望损失,等于给期望烈度的期望次数与给烈度下每次地震造成的平均损失之积;总的期望损失等于各场地影响烈度事件造成损失的总和.依据新的全国烈度区划图采用的地震活动性模型,笔者推导了地震期望损失估计和损失估计方差的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实例和与目前流行方法的比较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本文给出的方法,将使地震灾害预测、地震保险和防灾预测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郑需要 《地震学报》1998,20(2):165-173
二维介质中的宽角度反射射线方程偏移是一种基尔霍夫型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基于射线理论,这一算法对二维不均匀介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宽角度反射研究中能够显示其优越性.通过计算射线场,插值出震源和接收器的波场,对旅行时间tP=tSP+tPR的深度点P,可以在地震图中找到与该点对应的强度(或振幅)AP.将AP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转化,移至该深度点,对多个震源和接收点进行同样的计算,并将结果进行叠加,就完成了射线方程偏移.数值模拟计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处理了通过大别造山带的庄墓——岳西——黄梅——张公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获得了沿测线的莫霍界面构造形态.结果表明:南大别岩块高压变质岩带与这里莫霍界面局部抬升有关.北大别岩块下面有山根存在,与重力均衡原理相一致.晓天——磨子潭断裂作为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缝合带穿透了莫霍界面.在六安附近有一深大断裂,它是洛南——明港断裂的东延部分,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10.
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参量计算法及地震前兆实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复业  黄燕妮 《地震学报》1996,18(4):480-488
讨论了有效电阻率椭圆及各向异性奇象现象.对任意夹角三道测线或相互垂直二道测线并增测横向有效电阻率的二种情况,分别给出了定量计算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参量的方法,即求最小电阻率1主轴方位角,平均电阻率(13)1/2,(23)1/2及各向异性系数=(2/1)1/2的方法.作为实例对大同台的资料进行了处理,结合原地电阻率剪切实验结果,得出在1989年10月19日大同6.1级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大同、阳原二台NE向地电阻率异常上升,NW道异常下降系介质受到纯剪切所致.其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与地震断层走向夹锐角.断层面上的剪应力较大,正应力甚小,断层易于滑动,故地震的震级并不特别大.震前与震时介质应力状态相同,故地电阻率前兆与同震变化符号一致.   相似文献   

11.
唐山地区地壳裂隙各向异性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  郑斯华 《地震学报》1995,17(3):283-293
根据相关函数分析方法,利用唐山地区强地面运动数字台网的资料,进行了剪切波分裂的分析和研究,讨论了唐山地区的地壳中的裂隙各向异性.在1982——1984年的3年里,流动台网中所属21个台站中的16个台站记录到可供研究的地震事件.通过对131个有效记录的计算和分析,得到了唐山地区剪切波分裂的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和快剪切波偏振方向Paz,并进而计算了该地区的裂隙密度.分析表明,唐山地区的应力场非常复杂,有很强的局部区域特征.由于复杂的断裂分布,16个台站呈现不同的剪切波分裂特征,值分散,Paz各不相同,并且在不止一个台站上观测到以小时为时间间隔的尺度下,和Paz同样是离散的.通过计算,唐山地区,Paz和的平均结果分别为0.007 1 s/km、100和0.022.   相似文献   

12.
钱书清  任克新 《地震学报》1996,18(3):346-351
许多国内外学者观测到伴随岩石破裂的电磁辐射现象,但实验结果不能解释实际观测记录的不同步现象,即有的台有异常,有的台没有异常;同一个观测台不同频段的信号也不同时出现.给地震预报工作带来不少困难.本实验结果可以解释不同步现象.实验采用单轴加压岩样直至破裂.不同频段的天线安置在远离岩样2 m的不同方位上.采用14道磁带机同步记录岩样破裂全过程的电磁信号. 实验结果表明:① 岩样在主破裂过程中,4种频段都记录到了信号,但不同频率出现的时间有时不同步;② 主破裂发生时刻电磁辐射强度最大,但不同方位信号的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及其精确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星北 《地震学报》1998,20(3):255-263
在I1=I0、r1=r0时证明了h=r0,即极震区成为震中区时震源深度恒等于震中区等震线半径.它是震源深度的理论标准,并由此演译出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的精确计算方法.对比计算表明,完整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及其常规计算方法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孙荀英  黄新辉 《地震学报》1996,18(1):103-110
用正交设计法与有限元法联用,快捷地求出能造成区域内断裂错动方式的远场构造应力;求出红海湾地震前该区构造应力场.采用弹塑性软化失稳模式模拟发震过程,先后模拟了计算区内本世纪5次中、强地震.计算表明:中、强构造地震均发生在断层安全度为零的地段.根据现今断层安全度分布预测了该区潜在的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5.
李小军  廖振鹏 《地震学报》1995,17(3):362-369
推导出了分析二维粘及弹性场地地形对地震动影响的显式有限元-有限差分方法.这一方法中,首先利用人工边界及有限元离散方法,给出问题分析的有限元离散网格计算力学模型,并利用一种类似于差分方法的有限元方法,建立局部网格节点的动力方程,而后利用笔者提出的有阻尼体系动力方程求解的显式差分格式,及推广的多次透射边界公式,给出网格节点运动量计算的时域显式逐步积分公式.利用计算机程序实现这一方法的计算具有所需计算机内存量小及计算时间量小的优势,而且,这一方法适用于任意地形情况,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及较好的计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环境应力场寻找中国大陆地区的潜在震源区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白彤霞 《地震学报》1995,17(3):294-304
地壳介质是一种里面存在着许多裂纹的非完整介质.断裂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介质的强度远低于完整介质的强度.笔者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裂纹在合适的条件下由稳态扩展逐渐发展到失稳扩展的结果,地震破裂即为断裂力学所阐明的低应力快速破裂现象. 快速破裂的出现必需要有局部应力和应变的高度集中.根据Knott(1973)对裂纹尖端进行的弹塑性应力分析表明,裂纹尖端的应力状态对裂纹的扩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应力集中,在裂纹尖端必然形成一个塑性区.塑性区中的位移已不是弹性位移,而是塑性位移.=a20/2y,这里,0是作用剪应力,它相当于地震发生时的初始应力或构造应力,a是裂纹半长,是刚性模量,y是介质剪切屈服强度.而地震位错恰恰是发生在形成塑性区的裂纹末端.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假定,设位错D(1,t)为文中的公式(5),地震最大位移为Dmax=L20/4g,式中,L是断层长度.若刚性模量取上地壳的数值,=33 GPa,介质剪切屈服强度y取实验室给出的平均值y=30 MPa,那么,根据Dmax和L的观测值,利用此公式就可以估计大震的构造剪应力值.计算结果表明,全球的大震构造剪应力值大多数在5——20 MPa 之间,有地区差异,平均为10 MPa. 笔者在进一步研究了震源谱的性质后,又导出了体波震级mb对0和地震矩M0的依赖关系(即文中的公式(11)),此公式提供了直接利用地震观测资料大量计算构造剪应力值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构造剪应力场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出现高应力值地震的地区是容易发生强震(MS6.0)的地区,即地震危险区.我们对1987年以来全国所有mb3.8的地震计算了它们的剪应力值,据此,划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危险区并给出了震级范围. 1992年4月——1994年1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9次MS6.0的地震,其中8次均落在我们事先划定的危险区内,只有1次在危险区外.实践证明,这种新方法作为中期强震预报,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手段,有着良好的物理基础和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汪素云  俞言祥 《地震学报》1998,20(5):481-488
利用65次地震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和NCDSN)宽频带和甚宽频带(BB及VBB)记录,分别计算了阻尼比=0.005,0.01,0.02,0.05和0.10的基岩水平向相对位移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结果表明,工程上常用的强震加速度记录,不足以给出可靠的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而CDSN宽频带记录恰恰可以作为强震加速度记录的重要资料补充来源,用于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弹性摩擦系统奇怪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和维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志仁  陈党民 《地震学报》1995,17(4):469-476
使用Wolf等(1985)建议的方法,计算了服从双状态变量本构律的单自由度弹性摩擦系统奇怪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谱.当该系统用无量纲形式表示,且参数值为β1=1.00β2=0.84ρ=0.048φ0=0.19885K=0.0685时,系统进入混沌态.奇怪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谱的计算结果为λ1=0.0179λ2=0λ3=-0.1578这里, ,φ和f分别为无量纲的状态变量、滑动速率的对数和摩擦应力;β1,β2,ρ,φ0和K是无量纲的系统参数.同时,还计算了该奇怪吸引子的维数,结果为DL=D0=2.11这里,DL和D0分别表示Lyapunov维数和容量维数.  相似文献   

19.
王勇 《地震学报》1997,19(4):408-412
研究了两个弹性层覆盖于一个Maxwell半空间模型内膨胀源(Mogi模型)引起的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着重研究了数值计算方法和Maxwell半空间介质流变特性对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axwell半空间介质流变特性对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的空间分布和量级都有影响,尤其当源处于岩石层的地壳以下时,介质流变特性对位移和重力有较大影响;当膨胀和岩浆侵入地壳内时,半空间流变特性的影响较小.并且,地表重力与垂直位移的比值不是常数,而是随时间变化.本文的模型和数值方法,可以用于模拟火山区、地壳隆起区、地震区和地热场等长期地表形变和重力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20.
重力异常的拟合推估迭代解算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元喜  刘长建 《地震学报》1996,18(4):475-479
重力异常随机逼近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拟合推估法.为了提高拟合推估解的可靠性,关键是提高重力异常协方差函数的可靠性.本文建立了一套迭代拟合协方差函数以及迭代推估重力异常的理论模型.经实际计算表明,通过有限的迭代拟合推估,确实能提高重力异常的推估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