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预测控制的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半主动控制系统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半主动控制机理,并结合现代控制理论,将预测控制应用于结构半主动控制中,提出了在线预测控制算法,建立了预测模型,并成功的解决了时滞问题,最后作了计算机仿真分析,证明该系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将预测控制思想应用于结构半主动控制中,为结构控制注入了新的思路,通过研究及仿真分析也说明了这种思想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2.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根据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的地震科技开发资料,分别以项目负责人的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学科作为比较数列,对年度内完成的实际合同额进行了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排出了关联序。研究结果客观地揭示了开发能力与人的各种因素-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地震科技人才的开发,培养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区域和全球地磁场模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叙述了计算区域地磁场模型的各种数学方法,给出了选择计算区域模型数学方法的判据,讨论了改善区域地磁场模型边界效应的方法,研究了确定区域地磁场模型截断阶数的判据,另外,简单介绍了第六代国际地磁参考场,1990年世界地磁图,国际地磁参考场的精度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地震频次的Hurst指数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Hurst指数,对华北地区18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频次的Hurst指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频次的Hurst指数H值的异常主化特征,同时,把该方法应用到了河南及邻区中等地震预报研究中,制定了预报规则,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四川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对重力、航磁数据进行了延拓、求导,并反演计算了该盆地莫霍界面与磁性项、底界面,为认识盆地的断裂系统、地壳深部结构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收集了四川盆地的人工地震与测井资料,对该盆地进行了盆地沉降史的动态模拟,模拟表明,四川盆地在65Ma以后,属于稳定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6.
单项资料异常变化信息提取的一种新方法:多点组信息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点组信息法,包容了以前各种各样的数据处理方法,并赋予了新的内容,以4点组斜率信息法为例,做了系统的论述,并以小水峪垂直基线资料为例,给出了初步的处理结果,证明该方法在各种数据的分析处理、提取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的应用中有较大的价值,最后给出了标准化信息流,对多项不同量纲的异常信息合成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7.
铅粘弹性阻尼器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介绍了作者提出的铅粘弹性阻尼器的构造和原理,对铅粘弹性阻尼器在不温度,频率,应应幅值和粘弹性层厚度的情况下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了温度,频率,应变幅值和粘弹性层度对铅粘弹性阻尼器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对铅粘弹性阻尼器进行了低周疲劳试验和大变形试验,考察了铅粘弹性阻尼器的疲劳性能和极限变形能力,最后给出了有关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耗能减震技术,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定的应用谱法,利用CTAB程序对云南省洱源县振戎中学食堂进行了抗震计算分析和设计验算,首先对未加耗能减震装置的空框架结构进行了小震下的位移和强度验算以及大震下的位移验算,其次,介绍了本工程选用的T字芯板摩擦耗能器的工作原理,并对耗能器进行了足尺性试验,第三,根据工程结构的环境特点和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确定了耗能减震方案,最后,对耗能减震结构进行了抗震验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附加耗能器后的工程结构抗震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频率特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频率特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简述了振动台系统频率特性的传统分析方法,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提出了确定振动台系统频率特性的新方法。该方法与传统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基本思想是,先基于输入和输出信号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确定系统的频率特性,给出了分析实例,并验证了本方法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
防震减灾与经济发展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地震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阐明了防震减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防震减灾要讲求对策,指出只有采取正确的措施,才能取得减灾实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Aki等人提出的尾波理论,导出了地方震尾波水平分量与垂直分量的持续时间比的具体表达式: τ_H/τ_V=I_H/I_V(Q_H/Q_V)~(1/4)·B_H/B_V。该式表明,τ_H/τ_V的变化主要反映了震源体一定范围内,由于介质的各向异性而引起的尾波在不同方向上的激发及衰减能力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地震前τ_H/τ_V短临异常的物理机制,认为异常的产生与孕震期间介质内裂隙的出现和闭合有关。1986年门源6.4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τ_H/τ_V都有不同程度的短期低值异常及临震高值突跳。门源地震前后门源台记录的直达S波的最大振幅比A_(mH)/A_(mv)也有与尾波持续时间比类似的异常。最后通过对一些震例的分析,初步得到震级与异常时间的关系为M=0.657lnT+3.44。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当前地震预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难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地震预报和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模糊逻辑理论,提出一种对多种地震前兆信息的综合处理方法,並用于短临地震预报,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唐燕娟 《地震研究》1994,17(4):396-401
本文根据P波初动方向来判断在同一次地震群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后,有一次或几次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会改变,由此可以判断主震已过。此方法简单明了,在有感地震发生后能随时判断以后的P波初动方向,一旦方向改变说明不会再有大地震来了。在临震监测预报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88年澜沧、耿马大震的预报和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大震前进行中、短临阶段预报及大震现场预报的主要思路、方法和依据。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活动特征、大震的47年重现周期和应变能的积累;短临预报的主要依据是:滇西南地震活动中心的动态演变、M_L≥5.0级地震震中定向迁移及地震活动过程。大震后现场跟踪预报和最大强余震震级判别主要用了∑√E—lgt和b值截距法。最后本文对预报情况进行了总结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窗口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弱震活动资料筛选出3个具有中短期预报效能的地震窗口,分析了Ms≥5.0地震前各个窗口的异常特征,提取出半定量的中短期预报指标.即:在中强地震前80%的异常出现在地震前1~6个月,以中心异常出现时间向后推1~6个月作为预测的发震时间;异常幅度与未来震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对于7级以上大地震,古浪窗的显异常主要对应边界水平剪切走滑活动断裂上发生的地震;舟曲窗和乌海窗的显异常主要对应活动块体内部挤压逆冲断裂上发生的地震.而5~6级的中等地震没有明显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自组织临界现象,几何相变等物理理论的基础上,开发研究了基于自组织临界现象的中期地震预报算法,提出并定义了自组织临界行为的结构强度,简称GSI值,CSI值是反映地震活动的一个综合指标,其变化较好地反映了地震活动演化进程,CSI值是反映地震活动的一个综合指标,其变化较好地反映了地震活动演化进程。对多个震例的研究表明,大地震发生前结构强度CSI值存在一个增大的过程,这和理论结果基本一致,利用演化图和时  相似文献   

18.
太阳活动,El Nino对北京地区降雨的影响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1900年以来雨量,气温与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的相关处理分析,得出一种预测北京地区年雨量的数学模型,已准确预测了1996,1997年的年雨量,对1998年预测为750mm~800mm。  相似文献   

19.
地震作用下黄土斜坡的稳定性分析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中国西部黄土地区大量地震滑坡实例的考察分析,对影响黄土斜坡稳定性的各类因素尤其是地震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黄土斜坡滑裂面的产生机制及几何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搜索法和遗传算法确定黄土斜坡最危险滑裂面,进而对区域黄土地震滑坡进行预测的方法.以回回川滑坡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位的混沌和多重分形特征演化及其中短期预报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强  徐桂明  黄耘 《地震》1999,19(3):274-280
采用苏20井记录到的1995年7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地下水位观测数据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计算并研究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 MS 6.1地震前后地下水位系统混沌吸引子的关联维数D2、二阶熵K2和最大Lyapunov指数λ1,并用推广GP法研究了地震前后系统多重分形的广义维数谱Dq。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系统为混沌系统,系统的自由度在3~16之间;地震过程中系统有降维减熵现象,震前广义维数谱Dq左半边曲线变陡,因而可被看作为强震前的前兆信息。此结果对今后在预报工作中认识地震前兆观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和利用这些特征进行地震预报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