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才与环境     
人才的成长必然要受到所处环境的的制约, 特别是社会环境, 它对人才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才主体利用环境, 特别是社会环境成长的过程, 是主体适应客体, 改造客体以获得锻炼、增长才干的社会实践过程。成才主体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社会环境中有利于自我成长的积极因素, 克服不利于成长的消极因素, 顺应时代潮流, 顺境中不自满, 逆境中不自馁, 努力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使自己成为更高层次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郑文星 《地下水》2008,30(4):49-50
河北平原在地下水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环境问题,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不断扩大,地下含水层疏干;地面发生沉降及出现地裂缝;海、咸水入侵等。从水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特点出发,提出实现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努力实现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的高效用水,逐步建立起节水型社会;提高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利用海水、咸水,减少淡水用量;实施跨流域调水;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  相似文献   

3.
杨柳  唐振  施璐 《地质与资源》2024,(1):98-105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科尔沁沙地西北缘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构建一套以适应农牧业发展为目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对生态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统计认为:生态环境较比地质环境、社会环境对整个评价结果的影响更大,其中土地质量是最主要因素;研究区所有的评价单元中有86%处于中等及偏下的水平.该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壳演化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地质事件之一,在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以全球气候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已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及社会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气温递减规律形成机理和青藏高原本身的环境特征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隆升不能带来高原表面温度的降低。随着高原面整体的不断升高,高原表面逐渐形成以高日温差为特征的强烈波动环境。高原表面这一环境特征,有利于高原面将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快速释放回太空,而不参与地球气候系统循环,在输入的太阳光能总体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高原隆升将直接导致全球气候系统降温;而地球大气随海拔高程呈指数衰减的性质,使高原的降温作用在隆升初期就非常强烈。在此基础上对高原隆升的植被、冰川等环境特征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揭示高原隆升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将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引入到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中,可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在兴文旅游循环经济中形成三大循环:旅游小循环——四大景区内部的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旅游中循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循环,组织生态产业链联结不同的产业部门,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组合;旅游大循环——整个社会的循环,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完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再生资源"的闭合环路。这三种旅游循环模式的整合使整个兴文县经济、社会及环境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也必须信法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解决。因此,必须一方面由以环境管制、环境预防为主体法律制度来预防、减少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完善环境侵权救 济法律制度,在确定具体的救济方式时,应坚持利益衡量、资源配置效率原则,做到既保障人们的环境权益又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笔者首先从经济、社会的角度阐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必要性。依据国际、国内有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联系的研究成果,阐明中国当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变化。根据中国西部自然地理条件将广大的西部地区划分为三个地理分区,结合各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及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了不同分区在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地质灾害状况及制定地质环境管理办法论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文从北京市自然地质背景和资源现状出发,根据目前资源开采中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程度以及地质环境发展趋势,论述了北京应尽快制定、颁布与实施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的必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和相关依据。北京市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以及矿山环境污染,而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的监测预报工作还很少。纵观北京市社会、经济及资源的利用与发展,已逐步显现出地质灾害、矿山环境等地质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困扰。目前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管理的现状都显示出本市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工作还很薄弱,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也不健全。因此,制定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已迫在眉睫,应使地质环境管理有法可依,改善目前地质环境,保证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鄂东南矿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对鄂东南大型矿业基地的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社会经济效益、矿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初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鄂东南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以系统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了适合该区的矿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具体的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工作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场所,是社会现代化的摇篮。随着城市数量、规模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和提高,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及地下、水域和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所涉及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和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日趋复杂、严重。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和运营中,如何充分择  相似文献   

11.
论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星辉 《湖南地质》2001,20(1):43-46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从而造成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因此,我们应从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质环境,减少对地环境的坡坏,加强地质环境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对当地的生产、生态、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危害,因此如何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当地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西吉县城郊乡和马建乡是干旱-半干旱黄土梁峁区典型代表地区,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态恢复和发展的可能性,因而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生态建设模式,针对性的增加外部投入,进行生态重建。本文在对西吉县城郊乡和马建乡开展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宁夏南部干旱-半干旱黄土梁峁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依据该区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条件,初步总结了该地区适宜的生态建设模式,即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经济林园艺化管理的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草灌(木)和畜牧业林木型生态农业模式,林草、林灌(木)和草灌(木)相互结合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李巍  毛文梁 《冰川冻土》2011,33(6):1427-1434
青藏高原属于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属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同时又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面临着保障生态安全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因此,以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的优化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引导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模式,缩小区域空间差距,对促进区域一体化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4.
农用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用化学物质主要是指化肥、农药和农膜。农用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对增加农产品产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使用过量、不合理使用以及农用化学物质本身结构的原因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本文概述了农用化学物质的种类及农用化学物质对水体、土壤、大气及农产品的影响,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6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地质环境与农业生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 ,而农业生态的演变 ,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土壤中的化学元素进入人体是通过食物链而实现的 ,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 ,选择优越地质环境 ,促进农业生态良好发展 ,培育 (植 )出对人体医疗保健有益的营养品 (粮、棉、油、果蔬等 ) ,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6.
李钊 《山东地质》2011,(8):55-57,60
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增加了农村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增产增收,更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规模效益普遍提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但工作中仍存在领导重视不够、工程质量不够高、后期管护不到位等问题,今后应进一步强化领导、规范运作、跟踪管理,以保证开发整理成效。  相似文献   

17.
徐公愉 《吉林地质》2000,19(2):74-75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今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物种灭绝方面。地学哲学工作者面临一次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把影响农用土地环境质量的所有环境要素综合起来,分解量化指标,重建评价体系,提出宏观指标分等、微观指标定级的新观点,并就县市级农用土地环境质量进行全要素整合评价和等级评定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保证评价精度和把握等级评定的关键步骤是正确选择和划分评价单元;土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清洁度指标是农用土地环境质量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所有被整合调查要素和评价因素中最重要的两个刚性指标,在评价中必须加大权重;全要素整合评价可以弥补农业或土地部门多指标评价的不足,能够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农用土地环境质量状况。农用土地环境质量的全要素整合评价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基本农田保护区准确划定、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和建设用地的区划调整以及土地基准定价能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壤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自然资源。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学作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土壤学的研究不断有新的推进。特别是当前世界进入以经济、科技为主体的竞争年代,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尖锐矛盾,使土壤学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本报告分析了土壤学的发展趋向及我国土壤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土壤学近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发展的措施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国土整治生态修复中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土整治修复需要更多生态科学和技术的支撑。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等风险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对国土整治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国土整治生态修复中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欧盟在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方法。最后,文章提出了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整合到国土整治生态修复的四项策略,包括生态空间的“生态修复和管护-生态补偿-民生改善”策略、农业空间的“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绿色发展”策略、城乡生活空间的“多功能景观-绿色宜居空间营造”策略、国土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策略,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整治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