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汪启年  李涛  朱将波 《地质通报》2012,31(11):1826-1837
为了解雪峰山西侧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促进油气勘探战略选区,使用大地电磁(MT)测深技术,结合测区的地质和物性特征,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研究区的断裂、褶皱、地层展布进行地面-地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雪峰山西侧地覆的构造单元划分与地面基本一致,MT剖面东段反映的雪峰山隆起区深部巨厚低阻层的属性可能为多次挤压形成的破碎层。西段显示秀山以西低阻标志层清晰,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发育厚度较大,构造变形相对较弱,侧向延伸稳定,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研究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雪峰山西侧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促进对油气勘探有利区段的选取,通过总结大地电磁测深模型正演计算成果特征,对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并结合测区的地质和物性特征,对研究区的断裂、褶皱、地层展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油气勘探有利区段。预测结果与油气地质中有油气显示区域基本一致,为该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英西地区深部碳酸盐岩地层油气勘探近年来取得突破。针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膏盐岩-碳酸盐岩组合,以三维地震勘探为基础,运用盐构造理论,对其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挤压构造环境下,塑性膏盐岩发生流动、楔入作用,改变原始地层结构,并作为滑脱层促进推覆构造发育,最终形成研究区双层构造特征。挤压环境下盐构造运动,使下伏碳酸盐岩地层发育大量裂缝,改善了储层物性。建议膏盐-碳酸盐地层组合是该区深层油气未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程度均较低,资源前景广阔。通过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工作,第一阶段针对石炭系和二叠系,开展前期的盆地评价和战略选区,实施少量的地球物理勘查和科探井工程等实物工作量,围绕古生界构造演化、地层和岩相古地理、有效烃源岩以及可能的油气远景区等方面,研究盆地深部晚古生代盆地性质,揭示在新的构造体制下不同构造阶段盆地的演化规律,基本查明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的分布、厚度、岩性、岩相特征,开展烃源岩的时效性、原型盆地恢复与重建、构造演化历史和有利成藏条件研究,提出有利远景区,供企业进一步勘探验证,这对发展和创新石油地质理论,实现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程度均较低,资源前景广阔.通过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工作,第一阶段针对石炭系和二叠系,开展前期的盆地评价和战略选区,实施少量的地球物理勘查和科探井工程等实物工作量.围绕古生界构造演化、地层和岩相古地理、有效烃源岩以及可能的油气远景区等方面,研究盆地深部晚古生代盆地性质,揭示在新的构造体制下不同构造阶段盆地的演化规律,基本查明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的分布、厚度、岩性、岩相特征,开展烃源岩的时效性、原型盆地恢复与重建、构造演化历史和有利成藏务件研究,提出有利远景区,供企业进一步勘探验证.这对发展和创新石油地质理论,实现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地电磁测深在中上扬子地区油气调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大地电磁(MT)测深技术,结合测区的地质和物性特征,对中上扬子地区的断裂、褶皱、地层展布进行了地面、地下对比分析,证实了该区构造划分与地面构造分布基本一致;综合地层分布、电阻率异常显示和地质情况,解释了局部构造发育情况。根据局部构造的发育位置和层序,结合油气地质分析,初步认为,剖面西部和中部局部构造电性特征清楚,构造落实程度较高;寒武系、震旦系埋深在4 km以下,上部志留系—上奥陶统低阻层分布稳定,盖层发育广泛,断层封堵性较好,有利于寒武系、震旦系油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针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新区新层系所开展的主要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有:一是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微古化石和同位素地层测试及以往资料成果,建立完善了震旦系-下古生界统一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案,新建了几丁虫等典型微古化石剖面和同位素地层剖面;二是基本查明区内构造格架和主要褶皱、断裂、滑脱层的分布特征,明确雪峰山主要为准原地构造隆起成因;三是较高精度地恢复了震旦纪-早古生代重点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及其沉积充填演化序列,揭示了沉积相带对生储岩石发育分布的控制关系;四是更详细地圈定了震旦系-下古生界9个重点层组烃源岩和储集岩的发育分布特征,划分出3套有利生储盖组合;五是解剖总结认为构造抬升和断裂活动是区内及邻区古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断裂是决定现今油气保存与勘探选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六是优选出利川-恩施等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及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为深入开展油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实现油气勘探新发现奠定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针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新区新层系所开展的主要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有:一是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微古化石和同位素地层测试及以往资料成果,建立完善了震旦系—下古生界统一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案,新建了几丁虫等典型微古化石剖面和同位素地层剖面;二是基本查明区内构造格架和主要褶皱、断裂、滑脱层的分布特征,明确雪峰山主要为准原地构造隆起成因;三是较高精度地恢复了震旦纪—早古生代重点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及其沉积充填演化序列,揭示了沉积相带对生储岩石发育分布的控制关系;四是更详细地圈定了震旦系—下古生界9个重点层组烃源岩和储集岩的发育分布特征,划分出3套有利生储盖组合;五是解剖总结认为构造抬升和断裂活动是区内及邻区古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断裂是决定现今油气保存与勘探选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六是优选出利川—恩施等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及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为深入开展油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实现油气勘探新发现奠定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9.
雪峰山西侧地区构造形变与油气圈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滑脱构造广泛存在于地壳形变过程中,也是盆山结合带一种重要和常见的变形机制。雪峰山西侧地区发育的一系列“隔档-隔槽式”褶皱为多层次滑脱控制下变形的结果,双冲构造是本区的重要变形方式,也是区别典型滑脱褶皱构造的重要特征。由于滑脱系统变形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各个滑脱层在剪切运动过程中变形量、变形规模、变形强度、缩短量等的不同,必定造成地貌高点与深部构造高点之间不一定存在吻合的对应关系。通过系统的变形构造解析,结合油气勘探实例,提出雪峰山西侧地区存在滑脱冲断圈闭、滑脱褶皱圈闭、断坡遮挡圈闭、滑脱层圈闭4种可能的油气构造圈闭形式。雪峰山西侧深部滑脱层变形、展布等的精细研究,应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和优选区圈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将广域电磁法应用于辽西地区牛营子凹陷中元古界碳酸盐岩推覆体覆盖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次在该地区发现隐伏于碳酸盐岩推覆体之下的厚层北票组烃源岩地层,并得到钻孔验证;揭示了该区侏罗系北票组地层相对于上、下地层显示为低阻的特性,获得了地下电性体真实的电阻率特征;丰富了燕辽沉降带东部的勘探层系,将该地区原有的中新元古界单一勘探层系拓展为中新元古界黑色碳酸盐岩地层和中生界北票组泥岩两套油气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大地电磁测深法(MT)对太康隆起东段深部地层结构及隐伏断裂进行探测研究,共布设了4条MT剖面,获得了97个测深点,并对所获得的MT数据的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计算和分析,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E和TM模式的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得到了可靠的地下介质二维地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商丘凸起电性结构纵向上具有典型的分层特征,从上到下可分为三层,即低阻层-中高阻层-高阻层。根据该电性结构模型,结合研究区域重力、航磁、地震及区域地质资料,绘制了商丘凸起基岩地质图,同时根据深部基底隆起形成的高阻异常与区域地温场高值区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据此圈定了2处地热异常远景区。  相似文献   

12.
下扬子北部YF地区MT资料综合解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地电磁测深(MT)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YF地区MT资料的解释研究,系统总结了电性结构在垂向上的组合类型分为"三低两高"Ⅰ型、"两低一高"Ⅱ型及"三低一高"Ⅲ型;划分出三种类型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及对印支面之下地层的解释;预测中、上古生界的残存状况,为油气勘探选区选带等地质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塔里木盆地中浅层油气勘探不断深入,深部油气勘探成为研究区必然选择。以塔里木盆地深部最新油气勘探开发资料为依据,揭示了盆地深部油气勘探现状,进一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盆地深部不同类型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划分了深部油气藏类型并阐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深部钻井数比例逐年增大,油气三级储量逐年递增,深部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根据油气藏储层特征、物性演化机制及源储接触关系,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可划分为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及改造型油气藏3种8类,常规油气藏包括背斜、断块及岩性-地层类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包括先成型、后成型致密油气藏,改造型油气藏包括流体改造型、构造改造型及综合改造型油气藏;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分布规律复杂,构造格局与演化控制了其平面分区分带富集,沉积成岩背景与演化控制了其纵向分层分段富集;综合研究表明,当今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勘探应注重储层控油气作用,立足多目的层共同勘探,以致密油气为主导,改造型油气藏为重点,兼顾常规油气,逐步向盆地斜坡、坳陷处紧邻源岩的部位拓展。  相似文献   

14.
黔湘渝毗邻区的"大塘坡式"锰矿床,是南华裂谷盆地形成过程中的次级拉张、断陷小盆地中的沉积产物,查明成锰槽盆的深部结构与主要控盆断裂的空间形态,能够为锰矿资源的远景评价及勘探开发提供深部构造证据。以重庆秀山小茶园锰矿床毗邻区的楠木庄预测成锰槽盆为勘探对象,垂直构造走向布置完成一条宽频带大地电磁勘探剖面,结合研究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解释结果显示:①茶园锰矿床发育于鸡公岭背斜构造,该背斜构造深部电性结构横向与纵向不均匀性特征明显,该背斜构造的边界断裂为楠木庄断裂和漆园坝断裂,断裂带表现为明显的电性梯级带;②楠木庄预测成锰槽盆位于次级獠牙盖地堑盆地中,槽盆深部总体表现为高阻-低阻-高阻的三层电性结构特征,中间低阻层最深处可达地下6 km;③综合分析楠木庄预测成锰槽盆深部电性结构与中间低阻层的埋深,认为该槽盆内发育锰矿床的前景较大,但由于埋深过大,开采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5.
论羌塘地块结构的不均一性和深部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藏北羌塘地区最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以MT为主)综合分析,对比西部和东部综合剖面各单元结构特征,发现羌塘地块结构不均一性特征明显。西部隆起区结构独特,浅中部与深部结构有别,存在一南倾低阻异常带。西中部剖面南羌塘坳陷与西部隆起区深部结构相似,壳内低阻层呈双层。其他地段和东部剖面均呈中隆两坳格局,壳内低阻层仅一层。中部隆起带的深部总是对应一直立极低阻异常带。北羌塘坳陷低阻凹陷规模大,基底埋深大,横向分块明显,北中段热力改造较强,深部存在l~2个极低阻异常区带。总体上表现为南北分区带、东西分块段、垂向分圈层,MT显示壳内低阻层顶界面深度不一,横向变化大,低阻层呈①直切式:从深50~60km处呈柱状直接切断两侧高阻体,升达地面;②蘑菇云状:从深100km处呈宽约50km的蘑菇云状升入到地下10km;③上下叠置三明治式:以双层低阻层或多层高阻体上下叠置呈三明治式结构。南部基底电阻率显著高于北部,基底构造分三块:西南部、中东部和东部。这种结构不均一既有其深部构造作用控制,可能存在热异常柱,又有后期改造作用的叠加。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突泉盆地双低阻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慧  钟清  陈树旺 《地质通报》2013,32(8):1253-1259
为调查评价大兴安岭南部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油气资源前景,在内蒙古突泉盆地牤牛海凹陷区内实施了MT和AMT剖面测量工作.探测结果显示,在火山岩覆盖层下深度800~2000m和2000~8000m范围内发现2套低阻层.低阻层不仅厚度较大,横向分布也很连续.在钻井资料的约束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第1套低阻层是早侏罗世煤系地层的反映,第2套低阻层可能是晚古生代以泥岩为主地层的反映.结合地面烃源岩调查结果,推定这2套地层都有可能发育较好的烃源岩.研究表明,突泉盆地具有寻找上古生界和下中生界油气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和总结河南中牟含气页岩层电阻率等物理性征基础上,将广域电磁法勘探技术用于南华盆地低阻覆盖区页岩气探测,获得工作区地下5 km内地层电阻率分布规律和特征,查明了工作区的构造展布,同时揭示了以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以及上、下石盒子组为主要目的层的含气页岩发育特征。此次探测工作表明,在低阻覆盖区广域电磁法是获取南华盆地深部含气页岩埋深和分布范围的有效探测手段,可为后期有利区带评价、区块优选页岩气层提供地球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8.
以区域构造与沉积特征为指导,基于二维地震勘探成果,结合镇地1井钻孔数据,对米仓山隆起与南大巴山西段过渡区的深部构造特征进行剖析,并探讨了构造对页岩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区内主要发育倾向NE的逆断层,纵向贯穿区内寒武系至志留系主要地层,向上、向下分别收敛于志留系、震旦系滑脱层。深部表现为双重构造特征,即以志留系底部滑脱层为界面,上覆地层起伏较大,下伏地层相对稳定。牛蹄塘组受构造影响较小,多处目的层垂向临近构造相对简单,表明页岩气富集的封盖条件良好。受构造控制影响,目的层西北浅、东南深,主要为1 500~3 000 m,埋深适中;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主要为80~100 m;储层具备封隔性,Ⅰ类含气区连续分布,含气性较好。研究区成藏特征优良,有利区可供后续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松潘-阿坝地区深部电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高  吴健生  于鹏 《地球科学》2006,31(6):857-860,878
针对青藏高原东部特殊的“三角形”区域——松潘-阿坝地区,通过两条测线的MT资料分析和反演,对其深部电性特征进行了揭示,发现松潘-阿坝区中深层构造较为稳定,层状特点明显,地下电性横向变化小,具有稳定地块的特点.这里存在壳内低阻层,厚度近10~20km;深部(岩石圈地幔内部)的电性结构也有两种类型:高阻异常区和具有幔内低阻层的次高阻异常区,全区岩石圈厚度在120km左右,其四周由深断裂与邻区接触.该区深部电性特征不同于龙门山隆起的电性结构,也不同于西秦岭构造带,后者具有高阻基底,岩石圈厚度或更薄或加厚.  相似文献   

20.
中扬子区壳内低阻层的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扬子区广泛发育多套壳内低阻尼,它们具有特殊的地质特征,在油气成藏方面显示重要作用。根据国内外油气勘探实例和经验,认为中扬子区壳内低阻尼与构造关系密切,探讨了壳内低阻层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