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根据历史资料、数据和相关研究,结合研究区域背景,分析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结果显示,岸线演变在发育阶段和侵蚀阶段分别为向海延伸约90 km和侵蚀后退约22 km,面积相差约800 km2,三角洲地貌演变表现为岸线平直-曲折-平滑-平直的过程。在废三角洲陆海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运用演化模式分析三角洲的演变过程。该三角洲演变可以分为7个演变阶段,发育期在径流和潮流作用下以沙洲并陆淤积延伸方式进行,侵蚀期在波浪和潮流作用下以沙洲合并侵蚀后退和淤积外长交替侵蚀的方式。泥沙输运、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废三角洲的演变有重要影响,巨量的来沙是三角洲发育的原因,泥沙平衡被打破是侵蚀的主要原因。发育期中,泥沙输运影响淤积速度和位置,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黄河河道迁移、输沙量和产沙量;侵蚀期中,泥沙输运影响侵蚀状态,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岸带冲/淤,气候变化将影响三角洲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     
渤海西部的一大海湾 ,为中国的内海。位于黄河口和大清河口一线以西。面积为1 2 5 0 0 km2 ,最大深度约 2 5 m(在湾口中部 )。西有海河、蓟运河、马颊河、徒骇河 ,东南有黄河 ,东北界外有滦河入海 ,并分别形成海河现代三角洲、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和古滦河三角洲平原。湾内地形单调 ,向东缓倾。在北部有一始自海河口且伸向渤海海峡的水下谷地 ,此为沉溺于海底的古河道。此湾沿岸发育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潮间带和范围最广、岸线最长的淤泥质海岸。夏季 ,湾顶表层水温一般为 2 7℃ ;冬季 ,冰情较重 ,结冰期约 3个月 ,正常年份冰厚为 2 0~ 30 cm。湾…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三角洲已经成为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农业开发区,兴建了许多港口和养殖基地。历史证明,由人工控制的黄河尾闾段河道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三角洲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76年黄河改道由清水沟流路入海以来,该流路已行水20多年,为了保障该区的发展,有关部门提出了稳定流路多年不变的方针,并经专家论证,可以继续使用50-70年。黄河是一条多沙性河流,30多年平均输沙量10.1×108t(1959-1992年)。菜州湾是一个极浅的小海湾,水域面积仅6000km2,平均水深8.6m,水深小于10m的极浅水域约占其总面积的60%。巨量泥沙入海导致河口及其近海区海岸地貌发生重大变化。1977-1992年清水沟流路河口沙嘴向海延伸了约35km,年均延伸速率为2.3km,使原河口区海岸线呈鸟嘴状向海突出,沙嘴南岸形成了一个凹入陆地的次级海湾(图1)。至1990年底,0m线以上造陆面积为453km2(郭永盛等,1992),沙嘴向海延伸不但改变了该区海岸的走向轮廓,而且引起了沿岸泥沙运动的变化,影响了邻近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快速沉积及其动力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场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校准图像计算表明 ,185 5年以来 ,黄河三角洲新淤陆地 36 99km2 ,生长速率为 2 6 8km2 /a ,黄河输入三角洲 1× 10 8t泥沙形成 3 14 4km2 的陆地。进入河口区的泥沙约 88 4 %堆积在水下 8km宽的三角洲前缘。研究表明 ,这一堆积比例是河口切变锋、异重流和潮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异重流在黄河汛期一直存在 ,大约搬运黄河来沙的 6 0 %沉积在三角洲前缘 ;一个潮周期内 ,切变锋出现两次 ,它能够捕获异轻羽状流中的悬浮泥沙堆积 ,也能够限制异重流的远距离扩散。切变锋消失后 ,少量悬浮泥沙才能远距离扩散 ,随潮流离开三角洲水下斜坡。  相似文献   

5.
黄河口于1976年改道清水沟流路入海,入海河沙淤进致使莱州湾西岸局部岸线向海推进约21 km,在0,5,10 m等深线处分别向海推进21,17,16 km。按黄河口改道清水沟流路前和改道后的莱州湾岸线和海底地形分别建立模型,计算了黄河口改道前后的莱州湾潮流场。结果表明,黄河大嘴的形成,致使其两侧涨落急计算流速减小了40 cm/s之多,其东侧形成一个东西宽约8 km、南北长6 km的流速增大区,该流速增大区涨落急时刻计算流速较改道前增大30 cm/s以上;莱州湾西部海域计算主流向偏转,偏转量在27°~108°之间;清水沟流路大嘴形成前后,莱州湾东部潮流场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现代黄河三角洲沿岸泥沙运移与岸滩侵蚀态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光磊 《海岸工程》2006,25(2):29-38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泥沙运移是河-海动力相互作用下的泥沙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现行水口门区岸滩和水下岸坡仍以不大的速率向海淤进,三角洲西段和南段沿岸基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三角洲中段广大岸段大都处于不同程度的冲刷蚀退态势。冲刷蚀退已严重地恶化了黄河现代三角洲的发育功能和三角洲经济开发环境,对油田的滩海工程和海上设施造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7.
黄河新入海河口演化及泥沙运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6年7月为稳定现有流路和保护三角洲环境,通过人工疏浚,黄河经汊1入海,现场实测和卫星遥感研究表明,1996-1998年新入海河口以1.75km/a的速度向海淤进。黄河洪水期入海后形成高含沙量的泥沙流,其范围水平方向延伸约3km宽,垂直方向则从海底到海面,该泥沙流中部含沙量最高可达30kg/m^3,高于两边,且泥沙流含沙量随潮周期变化,实测表明,表层沙偏东南运移,而中层和底层沙则偏西北运移,这一现象已为LandsatTM资料所证实,中层和底层沙控制新河口的沉积,涨潮时段是形成河口沙坝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物和沉积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历史记载,两千多年来,黄河决口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9次.公元1194年,黄河曾夺淮南注黄海,至1855年,黄河抢夺徙驻河再次调头北去.在1194~1855年的661年间,古黄河以填海造陆的巨匠身份,塑造了一个大型的三角洲,而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研究过去并未见有专门报导.1973年—1979年期间,海洋地质调查局曾在旧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区开展过比例尺为1:50万的海洋地质综合概查和旧黄河口的浅滩地质路线性调查.沉积物取样网距为5×6到10×10公里,连续测深的线距为10公里.比较系统地取得了海水、海底地形、表层和沉积物柱状样的地质、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系统资料.在分析研究上述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就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物和沉积相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基于RS和GIS,通过分区分析了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不同流路岸线变迁及冲淤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发现1979—1986年间,由于黄河入海泥沙量高且处于改道清水沟初期,清水沟(Ⅵ区)和清8汊流路(Ⅴ区)向海延伸显著,此后入海泥沙量减少其变化明显减缓;1995年以后,黄河改道清8汊且2002年以来调水调沙增加了黄河的输沙能力,三角洲岸线变迁的幅度较2000年前增强;刁口河附近区域(Ⅰ、Ⅱ区),因黄河改道清水沟和清8汊流路,入海水沙补给显著减少,总体上处于蚀退状态;神仙沟流路区域(Ⅲ区),1986年以后除入海口处有变化外,其它区域因修建堤坝成为人工岸线而少有变化;莱州湾西侧区域(Ⅵ区),淤进和蚀退量很小,总体向海推进。可见,岸线变迁主要受入海泥沙量的影响,改道致使不同时期三角洲岸线变迁出现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广东汕头南部近海晚第四纪埋藏古河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EOPULBE甚高分辨率地震地层记录的研究表明,广东省汕头市南部近海埋藏有古河曲,曲率半径为6—7.km;发育有主河道和主、支汊道。主河道宽2—3km,最深约25m;汉道宽200—1500m,深4—5m。在弯道处,主槽强烈东凸,侧向侵蚀显著。古河曲的形成在距今14kaB.P.之后,随着晚第四纪末次海面上升,在距今约12.3kaB.P.,古河曲的远岸部分开始淤浅,距今约11kaB.P.时整个河曲被淤平而消失;尔后,古河曲的近岸部分被韩江现代水下三角洲所掩埋。古河曲为古练江的一部分:从现在的练江口附近向东流去,在企望湾口转向南,再顺时针拐弯流向海洋。  相似文献   

11.
厦门湾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厦门湾沉积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海湾迅速淤浅、三角洲加快向海推进.九龙江三角洲前积层平均每年淤高10—15厘米;向海推进的距离为100—150米/年.近三十年来的人工围海和上游来沙大增是造成海湾淤积加快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现行黄河三角洲地貌演化已使河口动力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黄河改道清8汊后,现行河口以及废弃河道清水沟河口动力环境如何变化尚不清楚。基于1976、1995和2002年黄河三角洲实测水深数据,应用Delft3D模型对清水沟流路不同时期冬夏季河口动力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定量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貌演化对动力环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黄河现行三角洲地貌演化导致河口动力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1976年河口动力环境弱,随着河嘴向海突出,1995年河口处涨、落潮最大流速较1976年增长了约60%~90%,潮致剪切力增大约2倍,冬季大风条件下浪致剪切力较1976年增加1个数量级,2002年黄河改道清8汊入海后,现行河口处涨、落潮最大流速较1995年减小约20%,潮致剪切力减小1/3,冬季大风条件下浪致剪切力是1995年的1~2倍,而废弃河道河口处涨、落潮最大流速较1995年减小约20%~40%,潮致剪切力减小约20%。黄河三角洲动力环境变化也显著影响了入海泥沙的搬运与沉积,造成清水沟河口呈"南肥北瘦"形态,且废弃后侵蚀速率不断降低。同时,地貌形态与动力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对黄河三角洲冲淤模式的转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收集了1976~2000年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Landsat影像,采用平均高潮线法解译出25 a来的海岸线,分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岸线长度变化,迁移特征以及河口三角洲的时空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岸线变迁可以分为三部分:北部、中部和南部,其中中部是变化最剧烈的岸段.根据河道摆动规律和三角洲的延伸方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填湾阶段(1976~1981年)、中部突出阶段(1981~1983年)、东南方向突出和鸟嘴状沙嘴形成阶段(1983~1996年)、河流改道和新沙嘴形成阶段(1996~2000年),四个阶段共淤积造陆378.2 km2,侵蚀49.3 km2,净增长328.9 km2.此研究结果对于认识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时空发育演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滦河三角洲呈现蘑菇头状突入海中,其海岸属最不稳定性海岸。新老河口段被分割得近似扇状的盐碱地、河心滩及其改造后的风成沙丘、潮水沟乃至潮间带与沙坝环绕成的潟湖等,均以各自的光谱响应特征,在卫星影象中得到显示。由于水、沙等地物光谱反射率差异之大,三角洲在该区呈现色差较为明显的地貌形态。据查1915年莲花池原处于海岸边,现已远离海岸近10km,引滦入津前平均以200m/a的谜度向海增长,现行河口在三角洲的北部,靠近河口南、北两侧海岸淤进,而远离河口的三角洲南部岸滩  相似文献   

15.
黄河水少沙多、频繁改道的特性使黄河在历史上不仅仅形成一个单一的河口三角洲(或称简单三角洲),而且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三角洲体系。这种三角洲体系在目前世界各大河中堪称罕见。 自1855年以来,在渤海形成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发生过十余次尾闾摆动。每次尾闾摆动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区域演变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76-1989年,黄河现行清水沟流路行水13.5年,已形成向莱州湾突伸的鸟嘴状亚三角州,面积达618km2。按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需要,在预期现行流路继续维持15-20年的前提下,主要应用GM(1,1)模型预测至2000年底,该亚三角洲前缘将抵119°30'E附近,面积将达923km2。黄河将净造陆760km2。  相似文献   

17.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地质灾害现象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利用浅地层剖面、旁扫声纳剖面及测深资料对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地质灾害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三角洲不同的形成时期对应发育不同的地质灾害现象:①在现行河口地区,高浓度泥沙下潜海底形成了黄河口独特的浊流现象,河口泥沙的快速堆积和欠固结导致河口三角洲叶瓣以台阶状滑塌陡坎的形式向海尖灭;②由于河口物源断绝和受到冬季北风或偏北风作用,海底滑坡、冲蚀构造等大型地质灾害现象在老河口废弃三角洲叶瓣北侧大量发育;③埕北地区与孤东地区情况较为相似,经过长时间改造之后多种灾害地质现象大量分布,且在水深5~10 m的三角洲陡坡上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西自冀、鲁交界的大口河口,南至莱州湾畔的小清河口,总面积约为五千四百余平方公里。由于黄河带有大量泥沙流入渤海,造成河床抬高,河口向海延伸。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再能适应泄洪排沙的要求,水冲破堤坝,通过三角洲的低洼地流入渤海,形成新的河道。淤积—延伸—摆动—改道,使黄河三角洲的地形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9.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及砂体形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通过多年水下实测剖面对比,对黄河水下三角洲现今活动叶瓣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和砂体形态进行了研究。厚度分布等值线呈椭圆形,长轴与海岸平行。口门处沉积速率最大,平均最高值可达240cm/a之多,前三角洲沉积速率小于30cm/a,平均约15cm/a,三角洲侧缘小于50cm/a,平均约30cm/a。三角洲叶瓣砂体成分受物源控制,主要由粗粉砂组成。通过与世界六种典型三角洲砂体模式对比,认为黄河三角洲叶瓣砂体有其特殊性,代表具高密度流的三角洲砂体特征。  相似文献   

20.
黄河入海干流随潮流变化的特征及泥沙运动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黄河口自1976年5月改道走清水沟入海以来,行河八年,淤积延伸总长度达23.5公里,平均每年3公里,河口水下沙咀已凸出平均海岸线16公里。由于黄河水量少,含沙量大,每年挟带约11.79亿吨泥沙进入下游河道,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河口逐年向海中延伸,受洪水和风暴潮等因素的影响,入海口则在几十公里范围内频繁摆动改道,平均十余年,则需大改道一次,对河口三角洲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