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上、下古生界地层包裹体气体与气藏中气体地球化学性质对比表明:上古生界气藏中气体与包裹体中气体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气藏中气体的地球化学性质能代表成藏初期气体的原始特征;而下古生界气藏中气体与包裹体中气体的地球化学性质差别很大,下古生界气藏中的气体与下古生界源岩模拟生成气体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因此,下古生界气藏中的气体不能代表来自下古生界源岩产生天然气。结合前人关于奥陶系源岩的模拟生成天然气、包裹体中气体以及靖边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来源于奥陶系的天然气应具有δ13C1<-38‰、δ13C2<-28‰的特征。下古生界地层包裹体中气体与气藏中气体地球化学性质对比表明,下古生界气田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的变化范围也比甲烷碳同位素的变化范围大很多,乙烷碳同位素不适合作为判断靖边气田天然气来源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以上古生界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的平均值(-32.90‰)与下古生界δ13C1<-38‰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的平均值(-39.04‰)分别作为上、下古生界来源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的界限值,通过简单计算认为靖边气田大约85%的天然气来源于上古生界煤系。  相似文献   

2.
云南哀牢山老王寨大型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云南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喜马拉雅期金矿带,而老王寨是其中最大的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老王寨金矿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NaCl-H2O型和CO2-H2O型,其均一温度为102~302℃, 峰值为160~180℃;流体盐度范围变化较大,介于2.5%~12.9% NaCleqv之间,峰值为6.0%~7.5% NaCleqv,显示老王寨成矿流体具有中低盐度和中低温度的特征。 氢氧同位素测定显示成矿流体δDH2O=-115‰~-90‰,δ18OH2O=5.2‰~6.8‰,显示其组成主要为岩浆水,可能与有机沉积物发生过同位素交换。流体包裹体碳同位素组成(δ13C为-6.5‰~-3.9‰)基本落在幔源碳变化范围之内,说明其中CO2可能来自地壳深部,甚至上地幔。综合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的证据,提出老王寨金矿为喜马拉雅期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国内外油气勘探主要是针对海相碳酸盐岩和海陆相碎屑岩,火山岩原来一直是油气勘探的禁区。松辽陆内裂谷盆地燕山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板块的斜向俯冲,发生弧后伸展裂陷,造成火山岩的大量喷发,以爆发相和溢流相为主。火山岩储层物性较好,不严格受埋深控制,但非均质性强,孔隙度0.5%~18.7%不等,渗透率0.0001×10-3~1×10-3μm2。火山岩裂缝内方解石脉或石英脉中包裹体捕获温度为105~250℃,多数在120~160℃;包裹体中气体3He/4He值分布在2.86×10-7~7.33×10-6,平均为2.48×10-6;R/Ra=0.26~5.24,多数R/Ra>1; 40Ar/36Ar=293~2485,主值区间为500~900;4He/20Ne=0.32~1255,主值区间为10~95和170~370;δ13C1=-17.1‰~-28.7‰,δ13C2=-23.4‰~-32.4‰,δ13Cco2=-10.97‰~-21.73‰。包裹体He、Ar、C等同位素数据表明,存在幔源通道,进而在火山岩中存在幔源无机成因气。根据火山岩产状和分布及其与断裂活动的关系,无机成因气藏主要分布于断裂带附近,有机成因气或有机-无机混源气则远离断裂活动带分布。本文包裹体同位素研究结果对确定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中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分布规律,指导后续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川东北飞仙关组甲烷为主的TSR及其同位素分馏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东北开江-梁平陆棚东北侧飞仙关组多孔鲕粒白云岩中发生了以甲烷为主的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产生高达20%的H2S;而西南侧鲕粒灰岩以低孔、低H2S天然气为特征。东北侧白云岩主要发育白云石粒间溶孔或粒间扩大溶孔,这些溶孔可与方解石(δ13C=-10‰~-19‰)、储层沥青、元素硫、黄铁矿和石英紧密共生,可分布于片状储层沥青与白云石晶体之间,说明白云石溶解作用发生在沥青形成以后。白云石的溶解作用导致现今天然气以无机CO2为主,δ13CCO2主要介于-2‰~+2‰之间。这种溶解作用是在酸性条件下,硬石膏或天青石参与下发生的,可能先产生MgSO4配对离子,而后MgSO4又与甲烷反应产生H2S,净增大了孔隙。研究还发现,普光气田及以东天然气的来源不同于河坝和元坝天然气;对普光气田及以东天然气分析显示,甲烷δ13C值与残余烃含量 之间存在对数相关关系。这表明TSR过程中,甲烷同位素分馏作用遵从封闭体系下瑞利分馏原理。据此计算显示,渡4井约有15%甲烷被氧化了。  相似文献   

5.
藏南折木朗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和成矿机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折木朗金矿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的南侧,矿体受大型脆-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控制。系统的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测定显示折木朗金矿矿石中存在3类流体包裹体: NaCl-H2O溶液包裹体(类型Ⅰ);含CO2盐水溶液包裹体(类型Ⅱ),此类包裹体又分为两相(Ⅱa)和三相(Ⅱb)2个小类;Ⅲ纯气相包裹体。折木朗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显示该矿成矿流体的盐度范围为2.31%~7.39% NaCleqv,平均值为5.33%% NaCleqv,峰值为4.0%~7.0% NaCleqv;均一温度的范围为164.5~273.1℃,峰值为220~240℃,平均值为221.0℃。相对应的密度范围为0.82~0.93g·cm-3,峰值为0.84~0.90g·cm-3,平均值为0.88g·cm-3。折木朗金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富含CO2、低盐度、低密度、中低温度的特征,与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相似。此外,同位素测定显示成矿流体的氢氧碳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δDH2O=-36.7‰~-107.5‰,δ18OH2O=4.1‰~5.5‰,δ13C=-9.6‰~-11.5‰,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水,但有地幔流体的加入。综合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的证据,提出折木朗金矿为陆陆碰撞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6.
金顶铅锌矿矿床成因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对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认识的局限。本文以金顶铅锌矿床成矿早期脉状方解石和晚期结核状方解石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和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性质和可能的来源。研究发现,虽然2种产状方解石都以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显著分异、配分模式向右陡倾为特征,并且具有相似的Mg、Fe和Mn含量,但它们在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和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上亦存在显著差异。脉状方解石相对于结核状方解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富集Co、Ni、(W)、Mo、Bi;脉状方解石流体包裹体显示相对高温高盐度的特征(Th>250℃,S>8.0% NaCleqv),而结核状方解石流体包裹体相对低温低盐度(Th<200℃,S<8.0% NaCleqv); 脉状方解石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PDB=-22.95‰~-2.56‰)较分散,具有多源性,而结核状方解石碳同位素组成(δ13CPDB=-7.02‰~-6.18‰)相对集中,二者的氧同位素组成(δ18OSMOW=20.16‰~23.49‰)与沉积岩类似。综合分析认为,金顶铅锌矿成矿期脉状和结核状方解石虽然均属热液成因,但它们分别代表了2类不同性质的热液体系,早期成矿流体为多源的混合流体,成矿过程中可能有深源组分的加入,而晚期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尔泰两棵树铁矿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两棵树铁矿位于阿尔泰南缘克朗盆地,矿床赋存于中-上泥盆统阿勒泰镇组片岩与二长花岗岩接触带的伟晶岩中。本文对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分析,结果显示包裹体类型以液体包裹体为主,流体的均一温度变化于156~367℃,主要集中于210~250℃,成矿流体盐度w(NaCleq)为0.18%~18.72,密度为0.80~0.95 g/cm3,表明成矿流体属中温度、低盐度、中低密度的H2O-NaCl体系。石英的δDSMOW为-110‰~-76‰,δ18OSMOW为5.3‰~7.9‰,δ18OH2O为1.03‰~1.07‰,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混合大气降水; 成矿时代为中泥盆世(约377 Ma),成矿作用与二长花岗岩的侵入有关; 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流体混合、水岩反应等在铁成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利亚  杨立强  袁万明  张闯  赵凯  于海军 《岩石学报》2013,29(11):4025-4035
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和成矿阶段划分基础上,系统采集了距夹皮沟断裂带100~3622m的6个金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20件矿石样品,进行了氢、氧同位素测试。距夹皮沟断裂带由近及远,各金矿床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分别为:北沟(100~172m,δD=-97‰~-90‰,δ18Ow=-3.26‰~5.49‰)、二道沟(820~830m,δD=-95‰~-94‰,δ18Ow=-4.58‰~-0.50‰)、三道岔(1385~1412m,δD=-97‰~-91‰,δ18Ow=-3.58‰~-1.39‰)、四道岔(2776~2802m,δD=-99‰~-80‰,δ18Ow=0.75‰~4.69‰)、八家子(3400m,δD=-102‰,δ18Ow=0.22‰)、夹皮沟本区(3595~3622m,δD=-108‰~-92‰,δ18Ow=2.91‰~5.39‰)。成矿早、主、晚阶段δD、δ18Ow和W/R值分别为-97‰~-80‰、3.99‰~5.49‰和约0.1;-108‰~-90‰、-3.26‰~4.71‰和0.1~0.5;-97‰~-91‰、-4.58‰~-2.68‰和0.01~0.1。反映金矿早阶段成矿流体以变质水为主体,混入有少量岩浆水,W/R值较小;主阶段成矿流体为变质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W/R值显著增大,氢、氧同位素和W/R值具有明显的空间不均一特征(成矿流体隧道式流动):前者与距夹皮沟断裂带的距离正相关、后两者负相关,而它们与各金矿床已探明资源量的相关性相反,可能表征了成矿系统有效流体压力对W/R值和金沉淀成矿的控制作用;晚阶段大气降水大量加入,成矿流体弥散式的流动机制引起大面积同位素均一化,W/R值最小。据此推断,氧同位素低值区与氢同位素和W/R高值区(尤其是它们的显著变化区)的套合部位是金大规模沉淀聚集的最有利地段暨找矿勘查的重要选区。  相似文献   

9.
轻烃在天然气中含量虽低,但因其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在天然气成因等研究方面引起了关注。作者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成气和雷三段油型气为例,采用GC和GC-IR-MS技术对煤成气轻烃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煤成气C7轻烃组成具有甲基环己烷分布优势,在甲基环己烷、正庚烷和二甲基环戊烷相对组成中,甲基环己烷含量最高,分布在48%~73%,平均为63.9%,煤成气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重,δ13C分布在-25.1‰~-20.0‰之间,大部分分布在-23.0‰~-21.0‰。轻烃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天然气成熟度对轻烃中芳烃含量变化影响复杂,在成熟和高成熟阶段,天然气轻烃中芳烃含量低,成熟度对芳烃的含量影响较小,而在过成熟阶段,芳烃含量高,成熟度对芳烃含量影响大。通过凝析油和天然气轻烃组成对比,蒸发分馏作用对热演化参数Ctemp和庚烷值、甲苯/正庚烷等影响较大,但对成因类型参数如(2-MH+2,3-DMP)/C7与(3-MH+2,4-DMP)/C7,P2/C7与N2/P3,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相对含量关系等影响小。天然气成因类型对轻烃Mango参数K1值、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相对含量关系以及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影响大,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参数进行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  相似文献   

10.
舍索矿床位于西藏申扎县北部,属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为小型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矿鉴定基础上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法测年、主量与微量元素测试、H-O、C、S和Pb同位素、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包裹体温度与盐度分析。矿区成矿岩体花岗闪长岩年龄为116Ma, A/CNK值在1.0附近,A/NK值在1.62~1.88之间,为准铝质与过铝质的过渡类型。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Pb、Ti,贫Nb。稀土配分模式属于右倾型,重稀土部分的曲线形态平缓,∑REE=89.89×10-6~97.92×10-6,∑LREE/∑HREE=7.47~9.31,δEu=0.75~0.89,具有不明显的负Eu异常。矿床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即冈底斯地块)俯冲碰撞闭合之前的岛弧环境。石英包裹体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方解石的δ13CV-PDB(‰)=-3.6~ -2.0;δ34SV-CDT(‰)=-10.3~2.7,以负值为主,出现-8.5‰与-3.5‰两个峰值,辉钼矿的δ34S 出现较大的负值。花岗闪长岩的锶钕同位素显示其源区为幔源,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下地壳物质的影响。包裹体均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有少量的N2与CH4。气液比(%)为5~45,大小为3×6~33×20μm。测试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30~290℃,主要介于180~260℃,盐度主要介于3%~6% NaCleqv和10%~18% NaCleqv,总体显示为低温低盐度特点。成矿物质由岩浆与地层共同提供。  相似文献   

11.
采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盐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储层颗粒荧光定量实验分析方法,对库车坳陷克深大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测试,剖析克深大气田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充注。结果表明,克深大气田发育两期油气包裹体,分别为发亮蓝色荧光的轻质油包裹体与灰黑色的气态烃包裹体。克深大气田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存在130~140 ℃与150~160 ℃两个主峰值,相应的古盐度值为16%~10%与12%~4%,表明有两期烃类流体充注,其中天然气高强度充注发生在2.5 Ma以来。含油包裹体丰度分布在2.1%~13.4%之间,QGF指数为2.2~9.6,QGF-E强度为20~38 pc,揭示克深大气田形成过程中曾经存在强度较弱的轻质油充注。  相似文献   

12.
八角场气田煤型气藏的成藏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八角场气田煤系地层研究发现,岩石中的有机包裹体大部分都充填在石英颗粒内的溶蚀孔或溶蚀缝中,石英次生加大边极少见,构造裂缝中没有包裹体。有机包裹体大小一般小于5μm,而且大多低于3μm,其丰度一般低于5%,主要为气态烃+盐水溶液二相和气态烃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在100~120℃。自生伊利石形成年龄分布为111~118Ma。香四段气藏的油气注入过程开始于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早白垩世形成了大量包裹体,晚白垩世—喜山期包裹体的形成逐渐停止,自生伊利石停止生长。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自生伊利石年龄的分布,晚白垩世—喜山期为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北部庆深气田储层火山岩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7.1~156.7℃。根据成分的不同可将本区的次生包裹体分为盐水包裹体和含烃盐水包裹体,其中含烃盐水包裹体所占的比例要远小于盐水包裹体。在徐家围子断陷区营城组火山岩储层中检测到6期活动热流体和4期天然气充注,其中含烃盐水包裹体记录了4期天然气向储层的充注过程,其对应的均一温度分别为97.1~114.1℃、121.4~128.3℃、130.5~138.2℃和140.6~156.7℃。结合本区的埋藏史分析,认为4期天然气充注成藏中第三期是形成大规模天然气藏的主期,即泉头组沉积末期至青山口组沉积中晚期。  相似文献   

14.
苏北朱家墩气田气源的新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盐城朱家墩气田的气源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点补做了天然气和源岩的对比,油气混合及凹陷底部源岩展布等研究,研究再次证实天然气来自古生界,并明确主要是二叠系栖霞组灰岩,同时查明了尽管在数量上不足道,但属于上白垩统泰州组来源的凝析油的组成面貌,盐城册陷底部出露的海相古生界地层可能是一大型背斜的南翼,由北向南地层时代逐渐变新,栖霞组灰岩位于册陷南侧,古生界天然气主要从盐(2)断层通过垂向,侧向运移进入储层,在朱家墩构造聚集成藏,盐(3)断层起到了很好的侧向封堵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庆深气田异常氢同位素组成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庆深气田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的分析表明,天然气以烷烃气为主,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随着碳数增加呈变轻趋势,且δ13C1&gt;-30‰, R/Ra一般大于1.0,δ13CCO2值介于-16.5‰~-5.1‰之间;氢同位素组成δD1=-205‰~-197‰,平均值为-203‰,δD2=-247‰~-160‰,平均值为-195‰,δD3=-237‰~-126‰,平均值为-163‰,且存在氢同位素组成倒转现象,即δD1&gt;δD2&lt;δD3。根据对庆深气田天然气不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该气田烷烃气中重烃主要为有机成因,而 CH4有相当无机成因混入。庆深气田烷烃气氢同位素组成具有 CH4变化小,而重烃(δD2,δD3)变化大的特点。根据与朝阳沟地区天然气烷烃气氢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认为 CH4主要表现为无机成因,而重烃气(δD2,δD3)主要为有机成因,且无机成因CH4氢同位素组成重于有机成因CH4。  相似文献   

16.
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部,属于典型的低渗砂岩大气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变化较小,反映其来源和成藏过程的一致性.基于对成藏地质背景、储层物性、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成熟度、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的综合分析,认为苏里格气田天然气主要为近源充注、近距离运移和聚集,为石炭系一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成的累积聚气.天然气运移输导体系主要包括砂体一孔隙、微裂缝及小断层等,由孔隙和裂缝构成的网状输导体系在成藏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表现为动力圈闭成藏.苏里格气田形成过程经历了早侏罗世末期、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末期、早白垩世末期至今3个演化阶段,存在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成藏方式.  相似文献   

17.
伊-陕斜坡山2段包裹体古流体势恢复及天然气聚集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恢复自烃类生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 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 将其油气充注划分为6个期次; 结合埋藏史分析, 确定出6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 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 获得了6期油气充注的古压力数据, 并计算出伊-陕斜坡山2段6期次天然气充注的古气势, 分析了古气势分布及时空演化规律, 认为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探讨了天然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晚三叠世中期至中侏罗世末期, 山2段储层气势西南高而北部、东北部低, 天然气主要从西南向北、东北向运移; 中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 气势西高东低, 天然气主要由西向东就近运移, 再向北和东北向运移; 早白垩世末至现今, 天然气藏进入聚集与散失的动平衡状态, 形成现今分布特征.榆林及其南部地区是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 其次为神木-米脂地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组分组成、碳同位素组成和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其东西部差异。研究发现: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甲烷含量很高,达64.19%~86.86%,平均含量79.36%,C2+含量0~3.75%,干燥系数为95.52~99.4,平均值为97.34,CO2含量高。和田河气田东西部天然气差异明显,其主要表现为多期成藏、TSR反应东西运移的结果。天然气的成因分别是东部为原油裂解气,玛2井为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混合气,西部为干酪根裂解气。  相似文献   

19.
新疆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床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萨热克大型砂砾岩型铜矿床含矿地层为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与下伏下-中侏罗统煤矿形成"同盆共存"现象。在萨热克铜矿床的铜矿体内,构造裂隙中含较多沥青(有机碳含量达0.11%~2.55%),并与辉铜矿等铜硫化物共生。铜矿石中次生石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胶结矿物包裹体含烃盐水类、含烃盐水-液烃共生类、含烃盐水-气烃共生类、轻质油类等四类富烃类盆地流体的包裹体。研究认为铜矿石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下伏烃源岩煤层,当盆地深部富含有机质的还原性流体沿NE向构造裂隙上侵到渗透率较高的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J3kz2)砂砾岩层时,该层上部的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下段(K1kz1)褐红色粉砂质泥岩,与下部的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下段(J3kz1)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形成封闭的隔水层,还原性流体沿砂砾岩层发生水平渗滤扩散,与盆地中封存的地层水淋滤含铜赤铁矿质砾岩类后形成的含铜氧化相流体混合时,造成了辉铜矿的大量沉淀和碳酸盐等矿物的结晶析出,并沿砾石间隙充填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