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渤海温度垂直结构三维数值预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中将海洋分为具有密度阶跃的两层,设各层内物理量与深度无关,用推广的ADI方法进行包括潮流和风海流的二层流场的计算,待流场计算稳定后,与温度扩散方程和上均匀层深度预报方程相耦合,对黄、渤海区表、底层温度和上均匀层深度作了为期四天的试报.然后,通过温度垂直剖面自模函数预报出三维的水温场.试报结果表明,整个模式的预报性能及试报结果与实测的吻合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2.
文中将分为具有密度阶跃的两层,设务层内各物理量与深度无关,用推广的ADI方法进行包括潮流和风海流的二层流场计算,待流场计算稳定,与温度扩散方程和上均匀层深度预报方程相耦合,对黄渤海区表,底层温度和上均匀层深度作了为期4d的度报。然后,通过温度垂直剖面自模函预报出三维的水温场。  相似文献   

3.
文中,以水温垂直剖面的自模性将其由T-Z分布变为θ-η剖面为基础,在考虑海面加热,忽略热平流效应和来自海底的热通量情况下,将海洋分为4层,并在各层内利用其自模函数的积分趋于常量的特性,对引入自模函数的热传导方程进行推导运算,导出描述含中层冷水垂直热结构7个特性量的闭合方程组。当解得这些特征量之后,代入含有自模函数的温度表达式,即获得预报的整个水温剖面。为了检验模式的功能,我们利用东海西北部海域中27个测站,以5月5日和5月10日实测的特征量作为初值,分别试报了5月10日和5月15日的特征量及水温剖面。试报的结果表明:试报特征值和温度剖面与其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特征温度小于或等于0.23℃,特征深度小于或等于1.18m,而水温剖面小于或等于0.20℃。由此可见,试报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黄渤海海区水温资料建立了无维深度η和无维温度θT以及相应的水温垂直剖面的相似函数θT=f(η)。在此基础上,设:上均匀层厚度h=h(x,y,t)、表层水温TS=TS(x,y,t)、上均匀层以下的温度TZ=YZ(YZ(x,y,z,)、底层温度TH=(x,y,t)、流速分量u=u(x,y,t)和v=v(x,y,t)及海面起伏ξ=ξ(x,y,t),提出了水温垂直结构的准三维数值预报模式。模式的求解是用“ADI”和“HN”法进行。文中引列了预报时效为4d的试报结果,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二维流体动力学方程和深度平均盐度扩散方程在河口径流量以及蒸发和降水之差为已知情况下构成的闭合方程组,预报出深度平均盐度,然后利用底层盐度与深度平均盐度、水深和时间(月)之间的经验关系,给出底层盐度的二维预报。为了检验试报结果的可靠性,文中将黄渤海底层盐度的试报结果(197年7月11日,时效为3d)与标准断面观测资料(7月11日观测,124.5°E以西,共104站)作一粗略比较。比较表明,试报结果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6,均方误差为σ=0.26,绝对误差小于0.2和0.3的站数分别占总站数的63.5×10-2和77.0×10-2,而总均绝差为0.19。由此可见,试报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6.
黄渤海底层盐度预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二维流体动力学方程和深度平均盐度扩散方程在河口径流量以及蒸发和降水之差为已知情况下构成的闭合方程组,预报出深度平均盐度,然后利用底层盐度与深度平均盐度、水深和时间(月)之间的经验关系,给出底层盐度的二维预报。为了检验试报结果的可靠性,文中将黄渤海底层盐度的试报结果(1979年7月11日,时效为3d)与标准断面观测资料(7月4—14日观测,124.5°E以西,共104站)作一粗略比较。比较表明,试报结果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6,均方误差为α=0.26,绝对误差小于0.2和0.3的站数分别占总站数的63.5%和77.0%,而总均绝差为0.19。由此可见,试报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文中,以水温垂直剖面的自模性将其由T-Z分布变为θ-η剖面为基础,在考虑海面加热,忽略热平流效应和来自海底的热通量情况下,将海洋分为4层,并在各层内利用其自模函数的积分趋于常量的特性,对引入自模函数的热传导方程进行推导运算,导出描述含中层冷水垂直热结构7个特征量的闭合方程组.当解得这些特征量之后,代入含有自模函数的温度表达式,即获得预报的整个水温剖面.为了检验模式的功能,我们利用东海西北部海域中27个测站,以5月5日和5月10日实测的特征量作为初值,分别试报了5月10日和5月15日的特征量及水温剖面.试报的结果表明:试报特征值和温度剖面与其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特征温度小于或等于0.23℃,特征深度小于或等于1.18m,而水温剖面小于或等于0.20℃.由此可见,试报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历史水温资料分别建立无维温度θT,和无维深度η,进而建立水温垂直剖面的无维自模函数θT=f(η)。在此基础上,利用热传导方程在忽略平流和侧向涡动效应条件下建立描述表层水温(TS)、底层水温(TH)和上均匀层厚度(h)的一维模式。利用本模式试报了(时效为5d,10d,15d)南黄海20个站的TS,TH,h及温跃层厚度和强度,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文中根据黄、渤海区水温资料建立了无维深度η和无线温度θT以及相应的水温垂直剖面的相似函数θT=f(η).在此基础上,设:上均匀层厚度h=h(x,y,t)、表层水温Ts=Ts(x,y,t)、上均匀层以下的温度Tz=Ts(x,y,z,t)、底层温度TH=TH(x,y,t)、流速分量u=u(x,y,t)、v=v(x,y,t)和海面起伏ζ=ζ(x,y,t),提出了水温垂直结构的二维数值预报模式,模式的求解是用“ADI”和“HN”法进行.文中引列了预报时效为4天的试报结果,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含中层冷水海洋垂直热结构的特征,将其分为4层,并考虑来自海面的热力和动力强迫因子、水层界面剪切应力和卷挟热交换、热平流、混合及地形影响等条件下,从原始动量、连续方程组及热传导方程出发,对整个海洋和各水层分别进行垂向积分,导出相应的描述风生界面起伏、各水层平均流场和温度场的闭合方程组.当解得各水层的平均温度场Tk(k=1,2,3,4)后,根据Tk与对应水层界面特征温度间的关系获得后者,最后通过水温剖面表达式获得含中层冷水海洋的三维热结构.为了检验本模式的功能,以时效为5d试报了5月15日研究海域的三维热结构,并将试报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试报水温的均绝误差为025℃,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In the paper, the sea is divided into two layers with density jumping, assuming that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in each layer are independent of depth. Two-layer flow field with tide and wind currents is calculated with extended ADI method, after the calculation for flow field is stable , coupled with temperature diffusion equations and thermohaline depth prediction equation, a four-day time prediction of the surface, bottom temperature and thermohaline depth of the Huanghai and the Bohai Seas. At the same time, three dimensional temperature field of sea water is predicted through vertic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function.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rediction quality of the whole model and the fitting degree between the predicted result and the measured values are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heat conduction equation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he advection and turbulence effects,one-dimensional model for describing surface sea temperature (Ts),bottom sea temperature (Th)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upper homogeneous layer (h) is developed in terms of the dimensionless temperature θT and depth η and self-simulation function θT-f(η) of vertical temperature profile by means of historical temperature data.The results of trial prediction with our one-dimensional model on Ts,Th,h,the thickness and gradient of thermocline are satisfactory to some extent.  相似文献   

13.
以海洋上部混合层(UML)存在为基础,建立了考虑UML深度变化的二维层模式。探讨有限区域的短期海表温(SST)业务数值预报模式。预报方程有三:低频流(黑潮及其分支)的无幅散化余流方程组、动力预报方程和模式物理学方程。本模式用于3~5d的SST预报,同时也给出UML平均漂流的预报。指出在大风状况下的降温,UML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并与UML为平底时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热带印度洋上层水温的年循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多年气候月平均的Levitus水温资料,结合多年气候月平均海表面风场资料以及观测的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流的分布状况,探讨热带印度洋上层水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剖析了热带印度洋混合层深度及印度洋暖水的季节变化规律。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的海表面温度低值区始终位于大洋的南部,而高值区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位于赤道附近,在夏季则处于大洋的东北部;在热带印度洋的中西部、赤道偏南海域的次表层终年存在一冷心结构;热带印度洋表面风场的季节变化是影响该海域混合层深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印度洋暖水在冬、春季范围较大,与西太平洋暖池相连,而在夏、秋季范围较小,并与西太平洋暖池分开。  相似文献   

15.
The instability of oscillatory flows in a two-layer fluid where the two layers differ in density and viscosity has been analysed using a perturbation method for long waves with special interest on effects of viscosity, time scale, density and depth of the fluid. The flow of a fluid with homogeneous density can be unstable, when the kinematic viscosity of the upper fluid layer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lower one. Viscosity stratification results in unstable oscillatory flows. Two limiting cases of single-layer flow are also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C.A.等(1963。1965)提出的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无因次普遍函数,利用1957~1964年暖半年渤海、黄海、东海159个站次连续站的资料和作者(1983)提出的海面热量平衡的简易计算公式计算海面的热量收支,建立了海洋上均匀层厚度、温跃层强度和跃层下界深度的半经验半理论模式。该模式反映了形成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主要因子及其作用,同时避开了一般理论模式中的起算点和目前难以获得的物理海洋学参数,而可以直接利用表面水温、气温和风速进行海洋上层温度特征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
在确定温跃层三要素 (深度 (上界深度 )、厚度和强度 )及测站温度垂直最大梯度的基础上 ,分别计算了南沙深水测站 (水深大于 1 0 0 0m)在温跃层上界深度层范围内的平均温度、在温跃层下界深度以下自 3 0 0m层至 80 0m层之间的平均温度。分析表明 ,在温跃层上界深度范围内 ,海水平均温度的水平分布明显显示出低温海水自南沙的西北部向东南部缓慢推进之势 ,似是东北季风驱动的结果。温度垂直梯度越大 ,它在垂直方向上阻碍上层海水的热量往深层扩散的能力就越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南沙群岛海域综合科学考察11个航次的实测资料,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的混合层深度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混合层深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与季风和海表热通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季,风速较小且风向不稳定,海面得到的净热通量全年最大,上层水体层结稳定,混合层深度较小;夏季,南海西南季风盛行,上层为反气旋式环流,海面得到的净热通量减少,混合层呈加深的趋势;秋季,海面净热通量继续减少,混合层深度达到最大值;冬季,东北季风驱动下形成的上层气旋式环流引起深层冷水的上升,限制了混合层的加深。  相似文献   

19.
采用POMgcs(Princeton Ocean Model with generalized coordinate system)和MITgcm(MIT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两个海洋数值模式,研究了M-Y2.0、基于固壁近似假定的M-Y2.5、基于波浪破碎作用的M-Y2.5和KPP 4种垂向混合参数化方案对模拟黄海夏季上层温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M-Y2.0和基于固壁近似假定的M-Y2.5方案低估了黄海上层的湍动能,模拟的黄海夏季温度上混合层的效果与实测相比均偏浅,不能够很好地重构黄海夏季温度的垂直结构。而基于波浪破碎作用的M-Y2.5和KPP方案均可以增加海洋上层湍动能的输入量,模拟的黄海夏季温度上混合层的效果与实测较为一致。故推测黄海夏季的上层结构是受波浪混合和流场剪切等物理机制共同调节的,若通过合理的垂向混合参数化方案将这些物理机制的作用加以体现,将会较真实地模拟和重构出黄海夏季海温上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