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号称“万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历史上多以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形成统治中心。在印尼历史上,从7至13世纪以苏门答腊巨港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朝,以及在15世纪时达到鼎盛的麻诺巴歇王朝,都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过今印尼全境。但在麻诺巴歇以后,印尼各主要岛屿分别兴建有马打蓝、万丹、亚齐、淡目等大大小小的穆斯林封建王国。因此,在跨人近代历史的门槛时,拥有万岛领土的印度尼西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  相似文献   

2.
永济渠是隋唐时期北方地区一条重要的人工运河,对古代北方地区水运交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有关其渠首段经流问题,至今仍存歧见。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及考古资料的梳理与分析,探讨了永济渠最初开凿时渠首段的具体位置及变迁过程,结果表明:①永济渠初开时,渠首段经流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东北,具体流路自黄河入沁水,溯沁水西行,于白马沟村分沁水北行,至南石涧村折而东行,经北霍村、纪孟村、马范桥村、后董村、郇封村、纸坊村,于碑桥村附近入吴泽陂,经光沟水于合河镇入清水,东南接白沟;②渠首段运道因向西绕行过远,前后只经流了十数年,便于唐初弃用,并将运道起点改至淇门;③唐宋时期,为避开黄河对漕运的影响,政府采用广建漕仓、调节漕运等措施,推行水陆联运,以确保漕运的顺达。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官吏在海南开疆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朱竑  薛德升  曹小曙 《地理科学》2002,22(2):144-149
以海南岛开疆文化的发展为例,探讨了历史时期各级官员在海南岛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我国历代的朝廷官员为特殊的选拔机制,从而较一般人更有能力在边疆文化发展呼社会进步中发挥主要作用。文章最后指出,现今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中,从经济发达地区选派干部到西部挂职锻炼,以及从经济落后地区选派优秀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学习是新时期的两种行之有效的开疆举措。  相似文献   

4.
卫河系海河水系的支流,它流经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及山东西北部,隋唐至宋元时期称为御河,是重要的漕运通道.清至民初时期(1644-1927),由于支流分布及地理位置、地势等原因,卫河水患常发,河道亦时常发生变迁,其变迁河段主要在滑县至大名县之间,且有逐渐向东南偏移的总体趋势和特点.研究表明:卫河的主要支流均在滑县以下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卫河,而卫河东岸除了流量不大的硝河外,则较少有河流的汇入,加上漳河的频繁迁徙和不断侵入,势必会对东岸造成冲击,从而引发卫河向东南滚动迁移.  相似文献   

5.
“河东”考     
清代著名考据家顾炎武曾经对“河东”作过比较详细的考释,他在《日知录》中提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这里顾氏的考订显然过于简略。首先,河东作为地区名称并非是自唐人开始,早在秦汉时期,河东郡就已  相似文献   

6.
伊洛河流域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最早地区之一,也是水利开发较早地区之一,本文探讨这一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过程,并总结人类改造利用的经验教训.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简要地论述了影响伊洛河水利开发的历史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二、论述了历史时期伊洛河水利开发的大势.三、就历史时期伊洛河水利开发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漕运、灌溉、防洪作进一步的探讨.四.论述了在水利开发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对伊洛河的水系变迁带来的影响.文章最后认为:伊洛河水利开发的历史,其趋势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水利开发中以漕运最有影响,开发地区主要在伊洛河水中下游的河谷地带,尤其是洛阳附近,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尤其是受洛阳城市发展的影响.从历史发展并结合现状来看,今后本区的水利开发应以灌溉为主,适当兼顾航运、防洪、城市用水等.  相似文献   

7.
1952~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 长期变化态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中分别利用Gini、GE等指数,以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指标,详细考查了从1952~2003年,我国省市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变化态势及其在东部-内陆、南方-北方、高城镇化-低城镇化地区等方向上的变化。人均实际GDP的Gini、GE等指数显示,从1952~2003年,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总体态势是以较缓慢的速度逐步增加。具体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不均衡呈周期性地上升、下降运动。就我国省市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在空间上的变化而言,一是在沿海-内陆和高城镇化-低城镇化方向上,分别在1990s中期和1980s中期以前,我国省市区经济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区域内部不均衡,但区域之间不均衡则不断增加,并逐步成为省市区经济不均衡主要部分;一是,在北方-南方方向上,我国省市区经济不均衡则是一直表现为区域内部不均衡,区域之间不均衡对省市区经济不均衡的贡献一直显得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8.
二千五百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聊城就已经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了,素以名城、名湖、名人著称于世,是享誉华夏的“三名”城市。明清两代,聊城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之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四百多年,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聊城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聊城也跻身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聊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水绕古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颇有江南水乡的风韵。有水才有灵气。水在北方旅游项目中是极其欠缺的,而聊城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面积四点二平方公…  相似文献   

9.
1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正经历着又一个分裂割据时期——五代十国。透过该时期那种朝廷更迭频繁、政权割据犬牙交错、中原经济衰落的现象,可以看到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江南诸国的经济相对稳定、发展。闽,作为当时一个封建割据的地域单元,在王氏兄弟统治的近50年期间(从王审知任威武军节度使至南磨灭王延政,即898-945年),虽其后期内乱外侵,经济发展受阻。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个历史时期,福建的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它不但继承了隋唐时期商品经济的特点,而且为后来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大有发展前景的科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主要研究人地关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随着时代发展,“地”与“人”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扩大、革新。最初,“地”只限于陆地表面,现在则扩大至地球表层的各个圈层;过去认为陆地环境是不变的,而今认识到地球各圈层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的概念也是如此,最初只限于农业开荒、砍伐森林等,现则扩展到人类活动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特别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排放大量CO2引起全球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极大。因此有人说:气候变化乃是全球变化中的核心问题。如果忽略了人…  相似文献   

11.
论鄂尔多斯历史农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生伟 《中国沙漠》2003,23(2):195-204
鄂尔多斯是古"河套人"的故乡,是中国北方各民族最早活动的历史舞台。这里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产、灿烂的草原文化闻名遐迩。特殊的草原自然环境,吸引了大漠南北众多游牧民族和部落的人民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濒临中原腹地的战略位置和宜耕宜牧的资源条件,警示着中原王朝不惜国力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鄂尔多斯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中心之一。中原王朝控制之下,以农业著称,游牧民族占据时,则以畜牧业见长。亦耕亦牧,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为多民族地区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掠夺性的经营,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加速了该地区的沙漠化。今天,实行农牧业产业化,退耕还林还草,休牧轮牧,是建设山川秀美的鄂尔多斯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史念海  费省 《地理研究》1986,5(2):102-102
自汉初至唐末的1100多年中,长安有670余年分别为汉、隋、唐等七个王朝的都城.以长安城为核心的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即今西安市七区六县)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它的农业、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产品种类多、数量大,质量好.汉初至唐末,长安不作都城的时间约有430多年,在此期间,社会动乱,经济萧条,与立都时期形成强烈对照.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汉唐间不同时期长安地区物产分布状况,指出物品生产经历了盛-衰-复盛-复衰的演变过程.变化原因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即封建政权是否在此立都以及社会动乱是物产盛衰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政策、户口的盛衰与物产的盛衰有直接联系. 本文从历史上证实了长安地区有发展多种经济的有利条件,认识达一点,或可对今日西安市的经济建设有所裨益.全文三万字,分为四部分,附图三幅.  相似文献   

13.
一、夏朝夏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世纪末至前21世纪初,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也是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作为中国在部落联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个奴隶制早期国家,夏还保留着很多部落联盟的特征,国家机器简单,管理范围狭小,王朝及国王的权力相当有限,氏...  相似文献   

14.
大运河具有航运、蓄水、灌溉、发电、养殖等功能,但以航运为主导。航运除了官方漕运外,还有相当运量的民间营运。民运包括生产性航运、商业性航运、客旅航运及行业性盐运。这些大量的民运物资,是带给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方便了人们必要的交往,促进了沿岸市镇的崛起和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社会有了生机和活力。 生产性航运,对于地处大运河南端的浙江尤为繁忙,特别是杭嘉湖一带,土特名产与传统工艺非常发达,以生产桑、蚕、丝、绸、竹编、榨油等驰名省内外。诸如素有“湖丝甲天下”美称的湖州南浔镇,居民以养蚕为多,但本地桑叶不足,…  相似文献   

15.
莫惠斌  罗珂  王少剑  周春山 《地理研究》2022,41(12):3318-3334
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使餐饮店经营模式与空间分布发生巨大变化,餐饮店空间分布现象与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餐饮店分为仅提供堂食服务的传统店和同时提供堂食与餐饮配送服务的外卖店,利用核密度、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半变异函数、标准差椭圆、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传统店与外卖店的空间分异与机制。研究发现:① 2020年传统店主要集聚于自荔湾区多宝街道东至天河区石牌街道;外卖店呈多中心分布,以天河区天河南街道、冼村街道、海珠区江南中街道和赤岗街道为核心;二者在越秀区中部、天河区西南部、车陂街道、海珠区西北部等有多处高高集聚区。② 两种餐饮店空间分异较明显,易受随机性因子影响;外卖店较少分布在越秀区和荔湾区,整体分布范围较小,仅有很弱的空间自相关性,更多呈零散分布特征。③ 餐饮店空间分布受人口密度和餐饮店集聚的正作用;但受教育程度、路网密度、邻近高等院校、公交站、商圈等因素能提高外卖店比例,外卖店有更高店铺付租能力,更邻近地铁站和低经济密度地区,传统店则与其相反。  相似文献   

16.
黄伟 《中国地名》2014,(8):45-45
说起荔枝,言到"倾国",不由得让人直接想到了有着"羞花"之美誉的大美女——杨贵妃。倾城倾国之美色,亦因荔枝而"倾国"乎?《新唐书·杨贵妃传》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致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玄宗为博爱妃一笑,居然不惜人力物力,远道从广西、四川等地日夜兼程运送鲜荔枝。史载曾为此跑死了许多人和马,以至于民怨载道,沸腾于天下。杜牧有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贵妃所食之荔枝,办得名“妃了笑”,成为一方名荔。传杨玉环生于广西容县(一说蜀郡,令成都),“一骑红尘妃子笑”,我想不仅仅是贵妃对荔枝的渴求,久在深宫,睹物思乡,也是一种对家乡的思念吧。  相似文献   

17.
南极海豹是南极及南大洋的主要哺乳动物之一,它们在南极及南大洋生态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南极的主要生物资源之一。 关于南极海豹的数量分布、种群动态、生态习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有不少报导(陈万青,1973;宁修仁,1984;Bengtson, J. L.,Carrick, R.,1962;Erckson,A. W. , 1970,1971;和Davis, R. M. ,1970等)。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极繁殖的真正海豹有四种,即锯齿海豹,又名食蟹海豹,其英文名为Crabeater Seal(Lobodon Carcino phagus),这是南极海豹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据估计有200—500万头,它们主要以南极磷虾而不是以蟹为食;威德尔海豹,其英文名为Weddell Seal(leptonychotes weddelli),这种海豹的数量占南极海豹第二位,估计有20—50万头;它们主要以乌贼和杜文鱼及磷虾为食;豹形海豹,其英文名为Leopard Seal(Hydrurga leptonyx);罗斯海豹,其英文名为Ross Seal(Ommatophoca ross Gray)。  相似文献   

18.
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蓝勇 《地理研究》2001,20(2):229-237
以往对中国饮食食辣区域的分析还完全是一种纯感性的认识,如简单地认为南辣北淡,对各个食辣区的食辣程度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将统计分析、实地考察、文献记载结合起来研究,认为经过历史时期的发展,现代中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三个辛辣口味层次地区:即长江上中游重辛辣区,包括四川(含今重庆)、湖南、湖北、贵州、陕西南部等地,辛辣指数在151至25左右;北方微辣区,东及辽东半岛、北京、山东等地,西经山西、陕北关中及以北、甘肃大部、青海到新疆,是另外一个相对辛辣区,辛辣指数在26至15之间;东南沿海淡味区,在山东以南的东南沿海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为忌辛辣的淡味区,辛辣指数在17至8间,其趋势是越往南辛辣指数越低。传统认为食辣仅主要是去湿驱寒,而本文研究表明冬季日照数少、湿润而寒冷是形成辛辣重区的主要环境因素,同时也分析了形成辛辣重区的社会因素如移民迁移等因素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汤之乡”—丰顺县的旅游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坚诚  高凌旭  方玫 《热带地理》2001,21(2):165-168
广东省丰顺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文中认为丰顺县发展旅游业宜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其丰富的地热资源“汤”,树立“汤之乡、汤之旅”的旅游地形象,推出以“汤之乡”为统一品牌的系列温泉旅游产品-洗汤、泡汤,赏汤、玩汤,食汤,以吸引潮汕和梅县以及深圳等地区的游客。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06,(11):4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防灾方面采取的对策最突出的有三项:一是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漳水渠、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汉以降,治理河患就是一项国家急务。东汉明帝曾命王景主持治河;北宋政府也曾动用巨大财力治理河患,并提倡植树护堤;元朝工部尚书贾鲁治河,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明朝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以“束水攻沙”之法治理河患,黄河河道因此基本稳定了200多年;清康熙帝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政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