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瑞莎  张希  唐红涛  贾鹏  路珍 《地震》2016,36(4):35-46
针对青藏块体东北缘跨断层监测区及周边发生的5.8级以上地震, 结合以往研究结果, 对跨断层资料进行了重新梳理, 重点分析了1995年永登5.8级、 2000年景泰5.9级、 2003年民乐—山丹6.1级和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出现的跨断层形变异常。 结果表明: 这4次典型地震前出现的跨断层异常数量较多, 为13~23项不等; 分布范围较广, 震中距在600 km范围内, 相对集中出现在300 km左右范围内, 也有近震区异常; 异常特征以逆断加速、 趋势转折、 活动加剧、 突跳、 大幅变化等为主; 震前2~3年或稍长时间开始出现异常, 震前半年至1年半时段异常集中出现, 具有中期背景或短期前兆意义, 异常空间分布有向震中区汇聚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根据龙门山构造带上的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计算了龙门山断裂带1986年至2008年1月的垂直活动速率、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及测线的月变化率,研究了龙门山断裂带1986至2008年初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垂直活动速率不大,在1mm/n以下。但是在大震发生前的1~3a.断层活动加速.在形变异常强度图上变化显著,在月变率统计图上,也有明显的异常.龙门山断裂带的断层形变异常对于南北地震带上600余公里以内的3次7级以上大震均有反映.对本区的地震反映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山西地区跨断层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得到断层形变速率、异常强度值、异常强度等值线和区域性异常变化的时序曲线,并根据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值及时空演化等特征,结合山西地区中、强地震,研究断层形变异常强度与地震的关系,发现在山西地区发生MS≥4.0地震前1年左右或稍长时间,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均出现强烈异常,表现为R5,可以作为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前兆标志。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1~2011年以来的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对北天山山前构造带上的主要断层垂直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这一时间尺度资料所反映出的一些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客观地对跨断层垂直形变测量资料在该地区地震预测方面的作用和效能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现今北天山山前地区地壳运动以继承性运动为主。震前形变异常与发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研究区内发生5.0~6.0级地震前,若干条测线会同步出现相对集中的异常,出现异常的频次明显增加,特别是处于同一构造带上的测线异常表现更加明显,而6.0级以上的强震则表现出一种趋势性慢形变的异常过程。  相似文献   

5.
2002年甘肃玉门5.9级、2003年民乐6.1、5.8级及岷县5.2级地震前震区周围十几至二、三百公里范围内观测到一定数量、明显的跨断层短水准形变异常,其异常形态以加速、突跳或尖点突跳为主,具中期背景或短期前兆意义,反映震前断裂出现先逆断增强后松弛的变化过程,在转折松弛时段易发生地震.其异常空间分布、出现时间等与定点前兆异常具有较好的相互印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3年10月25日在甘肃省民乐-山丹间(38.4°N,101.2°E;38.4°N,101.1°E)连续发生Ms6.1,Ms5.8地震,发震断裂为民乐-大马营断裂(近EW向,逆断兼左旋,属祁连山北缘主断裂).这是自1986年门源Ms6.4地震后,时隔十七年,祁连山构造及河西走廊地区发生的首次6级以上地震;也是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发生近两年来,青藏块体北边界第一个6级以上的地震,其意义影响深远.青藏块体北缘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的不同时间起测、通常在每年3月、7月和11月份各观测1次的54处跨断层短水准流动形变观测场地,控制了祁连山-龙首山构造带、海原-六盘山构造带及西秦岭构造带.由于2003年7月出现异常数量较多等因素,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于2003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对其中51处场地进行了加密观测,距民乐-山丹发震仅10余天;而震后又提前1周(10月26日开始)由震区向外围扩展,至11月中旬实施了第4期(应急)观测.此外,作为中国地震局系统2003年上半年"非典"时期唯一实施GPS观测的单位,我们还获得了2001~2003年该区水平运动速度场的最新结果(60个站点,于震前的4~5月施测).Matsu'ura负位错模型认为受现今地壳运动驱动下的各活动地块间的相对运动在地块边界处有可能受到部分阻碍,从而导致应力应变积聚.则利用地表位移观测可将区域深部的多个块体与其边界断层联系起来,其通过反演确定的块体边界断层带的相对闭锁区,对地震预报很有意义.而无量纲的断层形变应变强度比,定义为某场地某跨断层测段单期年变(某期观测相对上一年同期观测)位移梯度(对水准资料;而对基线资料则为线应变)与正常平均年变幅度的比.这样既可直观、定量地表征断层形变应变类信息实时变化的强弱,又能使不同场地、不同测段的值具有可比性和统一性.其对断层形变的趋势加速及突跳等短期快速变化反映灵敏,尤其能够消除观测季节的影响.本文借助负位错模型,通过分析区域水平相对运动与视应变场、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高应变能积累或显著增强部位及相应能量强度(用年均地震矩反映块体边界断层段的能量积累速率,借助年均应力降反映剪应力强度),结合断层形变应变强度比-时变曲线,研究了民乐-山丹地震前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中短期前兆异常.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2007年7月20日新疆特克斯5.9级地震前后乌鲁木齐形变站跨断层短水准及F2断层出水异常.该次地震前后乌鲁木齐形变站的形变资料出现了明显的短期形变异常及震后效应,也反映了现今雅玛里克山断裂带的最新构造运动.表明该台的观测手段对北天山中西部地区5.5~6.0级以上地震有较强的监控能力,并对乌鲁木齐周边及北天山中西部地区5~6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临震前兆异常反映,这可能为震情趋势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景泰5.9级地震的断层形变异常及中短期预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步研究了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5.9级地震蕴育过程中近源区及外围地区断层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分布范围广、异常形态复杂,断层形变(应变)类信息指标图象异常区明显.不同地域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幅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异常所处的构造部位密切相关:海原断裂带西段出现的,,相断层形变异常,显示了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与断层形变(应变)类信息指标高值异常区相配合,反映蕴震区应变积累程度高;而构造汇聚部位的六盘山断裂带等远场区较大幅度的突跳尖点异常,并不反映所在地的应变积累,而可能是蕴震过程区域构造应力场增强的一个标志.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景泰5.9级地震中短期预报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研究和探讨了断层形变异常在震情判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形变中短期强震预测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的分析研究,系统地提取测区内外5.5级以上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前兆异常特征,并作详细的整理、分析,综合得出监测区及附近中短期强震预测指标及预报方法。其结果显示: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大多在震前1~3年出现异常,其异常表现形式以断层活动停滞、反向、突跳为主,震前半年左右异常发育至最高,临震前有明显回落,其前兆意义较为明确;水平形变测量的预测成功率高于垂直形变测量。  相似文献   

10.
青藏块体东北缘主要断裂带断层形变时序特征与强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7年底的跨断层短水准流动观测资料,借助应变强度比指标,分析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动态演化特征和分段差异性及与强震的孕育-发生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各断裂带、断裂段应变强度比时序曲线对其上或边缘附近发生的5.8级以上地震反映较好,震前数月至1年左右时间内基本对应"明显上升-均值线以上峰值-回落"的过程;而断裂带(段)之间应变强度比显著差异对其交汇区及附近强震有一定预示意义.②昆仑山口西、玉门、民乐地震相继发生后,构造应力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目前青藏块体东北缘总体上处于新一轮能量积累状态,其中,祁连山断裂带-海原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收集了1990-2006年间,我国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地区25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再配合1918-1989年间,9次地震的地震烈度分布图,重新拟合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震级下限从5级扩展到3.5级,地震烈度主要增加了Ⅳ度-Ⅵ度之间的样本量。与以往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相比,在小地震时计算烈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充分反映出我国华中、华南地区地震震级小,而烈度相对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in July of 1590 A.D.,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Lintao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in which "… city walls and houses collapsed,and countless people and domestic animals were killed".In the same month,Binggou town in eastern Qinghai Province(now northeastern Ledu county),was also damaged by an earthquake.These two earthquakes were listed as two different cases in the published earthquake catalogues,recorded separately as the Lintao M_S5.5 earthquake with epicentral intensity Ⅶ in Gansu Province and the Ledu M_S5.0 earthquake with epicentral intensity Ⅵ in Qinghai Province.However,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it is conclud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se two earthquakes could be the same one with magnitude 6.5 and epicentral intensity Ⅷ~Ⅸ.Its epicenter was in the Maxian Mt.,which is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Yongjing and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might be the mid-western segments of the north fringe fault zone of Maxian Mt.of Lanzhou.  相似文献   

13.
选取1980年以来距新10号泉300km范围内的16次5级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10号泉水化学参数在上述地震前后的全程时空扫描,初步总结出该泉水化学测项的前兆异常特征。(1)异常形态各异:硫化物为中期高值异常;氟离子以短期异常和中期异常为主;电导率基本上表现为中期高值异常;水汞以中期高值异常为主,个别地震前会出现临震高值异常;水氡为中期高值异常或年变畸变;甲烷则一般表现为高值中期异常,个别地震前也会在中期异常的基础上叠加大幅度临震异常;氦气为高值正异常。(2)映震对应率:硫化物为81.3%,氟离子为57.1%,电导率为31.3%,水汞为55.6%,水氡为18.8%,甲烷为46.7%,氦气为46.7%。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1960年智利Ms8.9和2004年印度洋Ms8.7地震的天文影响,它们的影响方式虽有不同,但都是在天文大事件的背景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的现场调查,划分了灾区房屋类型及结构特征,揭示了不同类型房屋的震害特点,分析了房屋震害的原因,总结了防御和减轻震害的经验与教训,强调了规范民房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史杰  高小其  魏若萍 《内陆地震》2006,20(4):353-359
根据博古特2604号井近15年的水位资料变化情况,以井距500 km为扫描半径,对在其范围内发生的中、强地震和水位资料的变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该井在其映震范围内的5级、6级和7级地震前水位各有不尽相同的异常显示特征,随着震级的减小,震中距的增大,异常特征由长时间的年变异常或不稳定的下降、上升转为短期的阶段性的上弯高值异常,直至异常消失。由于博古特井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对南北天山发生的地震在震前都有较为良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强地震前后重力观测中异常变化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武星  马丽  黄建平 《地震》2007,27(2):53-63
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和2004年印尼MS8.9地震前后部分重力观测的变化, 对这些采样间隔在1分钟以下的重力数据进行了高通滤波和频谱分析。 结果表明, 在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 乌鲁木齐和库尔勒观测台在二个时段分别同步出现了异常变化。 一次是在2001年11月3~5日, 另一次在2001年11月11~13日; 这二次异常都表现为颤动信号的出现, 而且后一次的强度要大于前一次; 颤动信号的周期主要集中在几十分钟。 印尼MS8.9地震前, 这二个台也记录到类似的异常信息, 但颤动的幅度很小; 同时武汉观测台的超导重力仪也记录到了颤动信号, 该信号一直持续到地震的发生。 这些信息对于识别、 认识慢地震, 进而探索与强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88年至2001年,青藏块体中部的巴颜喀拉块体沿其北部边界的东昆仑断裂带连续发生了3次7级以上和1次8.1级地震。之后,在其西部边界于2008年发生了于田7.3级地震,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在南部边界的甘孜-玉树-风火山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对这一系列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结果表明,除西边界的于田7.3级地震为正断层性质、东边界的汶川8.0级地震为逆断层性质以外,其他断裂带上的地震性质均以走滑为主,总体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具有向东走滑的特性。本文尝试根据构造相互作用和块体运移特征等对这几次地震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10年7月2日、2012年1月8日先后在新疆和硕县境内发生MS4.7和MS5.0两次地震,新43泉距两次地震震中均小于200 km,利用小波变换对气氡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两次地震前3~6个月气氡资料出现异常.又对2012年轮台、和静两次5级以上震例进行验证,结果令人满意,认为小波分析方法是地震前兆数据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In AD 1303, the great Hongtong, Shanxi,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8 caused a very serious disaster, which killed over one hundred thousands people at least (Department of Earthquake Dis- *aster Prevention,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1995). On the occasion of commemorating this ca-tastrophe having occurred for 700 years, we have important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answered: How long the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he g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