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三价铁水解是铁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铁在水体中的运移和再分配。实验研究了Fe(Ⅲ)在20℃和46℃水解生成沉淀过程中,上清液的存在形态以及该过程导致的Fe同位素分馏。20℃水解实验有两个时间长度,分别是95天和130天,水解实验结束时上清液中的Fe(Ⅲ)主要以胶体形式存在。不同的水解时间导致的Fe同位素分馏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20℃水解实验结束时上清液和沉淀之间56Fe/54Fe的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差异Δ56FeFe(Ⅲ)sup-Fe(Ⅲ)pre为1.15‰;46℃水解实验的时间长度为95天,结束时上清液中的Fe(Ⅲ)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46℃水解实验结束时Δ56FeFe(Ⅲ)sup-Fe(Ⅲ)pre为1.37‰。通过瑞利分馏的公式计算出20℃和46℃时Fe(Ⅲ)水解过程中沉淀和上清液间的瞬时平衡分馏系数分别为0.999 121和0.999 260。  相似文献   

2.
天然铁的硫化物处理含Pb(Ⅱ)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利用天然铁的硫化物处理含Pb(Ⅱ)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增另投样量、减小试样粒径、升高初始PH值、降低含Pb(Ⅱ)废水体积,均有利于降低溶液中溶解Pb(Ⅱ)的浓度。此外要拉一文对一些实验机理也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钙铝—钙铁系列石榴子石的特征及其交代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在全国14个典型矿区的野外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超基性-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交代实验;火山气热液与火山岩的相互交代实验;区域沉积变质和混合岩化过程中的交代作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350-700℃和300×105-1400 ×lO5 Pa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在lon fO2=-28.637- -16.514的氧逸度范围内,在pH= 4.0-11.0的含不同浓度Na、K卤化物的溶液中,形成了水榴石、水钙铝榴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以及水榴石-水钙铝榴石、水钙铝榴石-钙铝榴石和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的过渡性矿物。用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测定了它们的主要光学特征。最后,通过物理化学条件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形成的交代机理。  相似文献   

4.
蓝藻聚铁作用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模拟前寒武纪大气的高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氧浓度条件下,加入较低浓度(6μg/g)铁的Zarronk培养液培养蓝藻Spirulina platensis,观察铁的沉淀与凝聚。藻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改变环境的离子平衡系统以及pH,Eh等,造成铁的氧化、还原、络合和Fe3+沉淀。实验组与未加蓝藻的对照组有显著差别。实验证实藻在聚铁和铁矿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型铈铁硼材料中铅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开发了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铈铁硼中铅含量的方法。实验研究了分析谱线的选择,以铈和铁为基体配制标准溶液,用6%体积浓度的稀硝酸低温加热消解铈铁硼,用基体匹配法测定了铈铁硼中铅的含量。最后通过方法检出限的计算、加标回收率实验、平行实验和重复性测试,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07 mg/L,加标回收率为100.6%,样品中铅含量为0.006%,两次实验平行性好,重复性低于2.3%,数据准确可靠。该方法具备实验室可操作性,可以为新型铈铁硼生产中的铅含量杂质分析提供依据,也可为重金属污染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铁假说和HNLC海区的现场铁加富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JohnMart in提出的"铁假说(ironhypothesis)"和以此为中心的海洋铁加富实验(ironenrichments)成为海洋科学领域最受瞩目的事件。"铁假说"的主要内容是:铁限制了HNLC海区中浮游生物的生产力,并进而影响了CO2由海洋上层向深层的输出;如果在HNLC海区加入铁,就可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消耗掉过剩的 N、P营养盐,加速C从海洋表层向深层输出,最终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缓解温室效应。在赤道太平洋和南大洋进行的现场加富实验证明,加入铁以后,这些海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N、P等营养盐被消耗。但是,这些实验并没有降低大气中CO2含量。铁假说只被证实了一半。  相似文献   

7.
合成铁氧化物矿物对苯酚的吸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TEM、X射线衍射分析及BET比表面积测定等手段对合成的针铁矿、赤铁矿两种矿物进行表征,对此两种矿物对苯酚的吸附特性并批处理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铁矿对苯酚的吸附量大于赤铁矿的吸附量;针铁矿吸附苯酚的pH吸收边为峰型曲线,且峰值在pH 7~8。Langmuir方程拟合结果的吻合程度较之Henry线性方程与Freundlich方程高。实验中氧化铁矿物表面对苯酚的吸附则主要表现为表面分子吸附,可能存在表面疏水性作用,而静电离子交换和表面配合吸附模式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地幔的力学性质主要受橄榄石流变性的控制,含水对橄榄石流变性质的影响很大,而橄榄石的水溶性受到温度和铁含量的影响,因此,本文进行了不同铁含量橄榄石在不同温度下的水溶性实验研究。实验使用的样品为天然橄榄石单晶Fa_(17)和Fa_(24.7)(Fe_(No.)=100×molar Fe/(Mg+Fe))以及人工合成的橄榄石单晶Fa_(22);橄榄石单晶的水溶性实验在300MPa围压和1273~1473K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每隔50K进行一组实验,氧逸度被控制在Ni NiO水平上。实验结束后,对橄榄石单晶沿b面进行双面研磨抛光,用电子探针分析确定橄榄石单晶成分,采用EBSD精确测量橄榄石的单晶方向,使用红外光谱仪(FTIR)的非偏振光路测试橄榄石单晶在b轴上的吸收光谱。对FTIR吸收光谱进行积分得到富铁橄榄石的水溶性实验结果:当温度由1273K升至1473K时,橄榄石单晶Fa_(17)的水溶性变化为600~1200H/10^(6) Si,橄榄石单晶Fa_(24.7)的水溶性变化为1000~1300H/10^(6) Si,人工合成的橄榄石单晶Fa_(22)的水溶性变化为500~900 H/10^(6) Si。因此,相同铁含量橄榄石单晶的水溶性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温度条件下,天然形成的橄榄石的水溶性随着铁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百分之一的铁含量的增加,可以导致约百分之十的水溶性的增加。本文所研究的不同铁含量的橄榄石可以为更好地估算上地幔水溶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韩晓华  潘永信 《岩石学报》2024,(4):1299-1310
铁还原细菌是微生物诱导矿化的典范之一,它可以利用有机质或氢气作为电子供体还原三价铁,并在细胞外矿化形成多种含铁矿物,比如磁铁矿、菱铁矿、蓝铁矿和绿锈等矿物,从而广泛参与自然界中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本文主要介绍铁还原细菌矿化产物的矿物特征、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此外,通过实验室内建立严格厌氧的环境体系,以与微量元素共沉淀的水合氧化铁为底物,本研究分别利用Feap2+和铁还原细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4合成非生物成因和生物成因的磁铁矿,结果发现微量元素的存在会改变磁铁矿的形貌和粒径。结合前人提出的微生物可能参与铁建造沉积的过程,本文评估了微量元素作为识别矿物成因指标的有效性,探讨铁还原细菌矿化产物对铁建造沉积的潜在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秀英  肖文胜 《矿物岩石》1993,13(1):112-114
本文用正交试验法选定了以邻菲罗啉为显色剂差示法测铁的显色条件是10%盐酸羟胺溶液1ml,0.5%邻菲罗啉溶液3ml和1mol/L的醋酸钠溶液5ml,实验确定了最佳参比液50ml.浓度为10μg/ml,在此基础上拟定了铁的差示光度测定方法。该法用于铁矿及硅酸盐中高含量、常量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水/岩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在低温条件下柠檬酸、草酸和酒石酸对岩石中的铁、铜都有很高的淋滤率。这表明,在表生地质作用过程中有机酸对成矿元素有很强的活化能力。实验研究同时发现,有机酸对成矿元素的活化能力受其分解温度的限制,由于大部分有机酸的分解温度都在250℃以下,因而有机酸对成矿元素的活化仅限于低温条件。本次研究还显示,判断一种岩石能否成为矿源层,不能简单的以其中成矿元素的含量高低作为标准,其中更关键的因素是元素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如果成矿元素在岩石中难以活化的形式存在,那么含量再高也无法提供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12.
张卫华 《岩矿测试》1993,12(2):109-112
在微堆中子活化分析中利用~(71)Ga(n,γ)~(7Z)Ga反应产生的834keV能峰测Ga时,由于快中子~(54)Fe(n,p)~(54)Mn反应所产生的~(54)Mn 834keV能峰会对Ga的测定产生明显的干扰,有必要用理论或实验的方法加以修正。文章分别用理论和实验的方法对Fe在Ga测定中所带来的干扰进行了扣除,取得较满意的结果。该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元素同类型干扰的扣除。  相似文献   

13.
王红梅  刘烁  刘邓 《地球科学》2015,40(2):305-316
选取酸性矿坑水环境中常见的次生含铁硫酸盐矿物———黄钾铁矾[KFe3(SO4)2(OH)6]为研究对象,用硫酸盐还原菌 Desulfovibriovulgaris 和异化铁还原菌Shewanellaputrefaciens CN32对其进行还原实验,探讨作为重金属治理潜在材料的 黄钾铁矾的微生物稳定性.实验采用非增长型培养基,在中性、厌氧、30℃的条件下进行.采用湿化学方法测量水溶液及还原产 生的总Fe2+ ,利用X射线衍射(X-raydiffraction,简称XRD)来分析反应后残余固体物质的矿物组成,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microscopy,简称SEM)观察固体残余物的形貌特征.结果表明,没有微生物的参与,黄钾铁矾的稳定性较好.异化铁 还原菌S.putrefaciens CN32和硫酸还原菌D .vulgaris 在营养极其匮乏的中性厌氧条件下均能还原黄钾铁矾晶格中的 Fe3+ ,显示出黄钾铁矾被微生物还原的可能性.S.putrefaciens CN32还原黄钾铁矾晶格中Fe3+ 的最大还原速率和最终Fe3+ 还原率分别为0.001mmol·L-1·h-1和0.37%.与S.putrefaciens CN32不同,D .vulgaris 对黄钾铁矾的还原能力较强,不 含有电子穿梭体(Anthraquinone-2,6-disulfonate,简称AQDS)的实验体系中Fe3+ 的最大还原速率和最终Fe3+ 还原率分别为 0.017mmol·L-1·h-1和16.80%,而添加了AQDS的实验体系的则分别达到了0.026mmol·L-1·h-1和24.30%,这可能与 黄钾铁矾中含有SO42- 有关.D .vulgaris 优先还原黄钾铁矾晶格中的SO42- 产生的H2S是强还原剂,也可促进Fe3+ 的还原, 微生物以及H2S的双重作用可能是导致D .vulgaris 体系中Fe3+ 还原率较高的原因.XRD分析表明,黄钾铁矾经过S.putrefaciens CN32的作用,物相没有发生变化;而经过D .vulgaris 作用后,黄钾铁矾的特征峰消失,固相残余物中出现了菱铁 矿(FeCO3)、蓝铁矿[Fe3(PO4)2·8H2O]等次生矿物.由于培养基中没有添加任何的磷酸盐,因此蓝铁矿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培 养基中添加的少量酵母浸膏降解后产生的磷酸根与D .vulgaris 还原黄钾铁矾产生的Fe2+ 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认识对深入 理解地球表层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矿山环境重金属的污染治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异常闪锌矿”中一种铜铁硫新出溶相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九玲  汪苏 《地质学报》1990,64(3):206-214,T002
在内蒙古大井锡石硫化物型铜银锡矿床的闪锌矿中发现了一种铜铁硫新出溶相矿物。作者研究了其光性、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及出溶特征,提出了它作为闪锌矿中一种新的出溶相矿物的重要证据,并对其形成机理结合加热实验及已有的硫化物体系相平衡资料以及矿床地质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型混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行制各的具有不同SiO2:Al:Fe(摩尔比值)和碱化度的两类新型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硅酸氯化铝铁(PSAFC)和聚硅酸硫酸铝铁(PSAFS)各7种,直接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从中选出2种温凝剂,考察了pH值、混凝剂投量等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并对混凝处理后,印染废水出水中残留温凝剂主要成分Al、Fe、SiO2的含量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氯化物型(PSAFC)和硫酸盐型(PSAFS)混凝剂对印染废水的色度、浊度、COD Cr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总体而言,PSAFS的混凝效果略优于PSAFC;混凝处理后印染废水出水中残留铝、铁、硅的含量均比较低;pH值和碱化度对温凝剂在水体中残留铝含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富锂氟花岗岩中存在岩浆成因铁/锂白云母的实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花岗岩—HF—H20体系的熔化—结晶实验,在570—700℃、100MPa条件下获得了与淬火玻璃共存的石英 碱性长石 云母 萤石的矿物组合。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实验产物中除黑云母外,还有一部分为铁白云母和锂白云母,这说明浅色云母可以形成于岩浆条件,同时为自然界中存在岩浆成因锂白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确定了ICP-MS检测饮用水中Fe的质量质量浓度方法。检测方法的检出限(DL)和精密度(RSD)分别达到3.29ng/mL和4.49%(n=12)。  相似文献   

18.
李建平 《矿物学报》1996,16(2):191-204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Fe-Mg-Ca在橄榄石和熔体之间的分配及交换平衡,且从热力学角度对其结果进行了理论解释,实验结果显示,Fe和Mg在橄榄石和熔体之间的分配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Ca在它们之间的分配不受温度的影响;Fe-Mg,Ca-Mg及Ca-Fe在橄榄石-熔体之间的交换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压力(〈0.10GPa)对以上分配及交换系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理论解释表明,各分配及交换系数亦随熔体  相似文献   

19.
哈达门沟金矿床产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中,成矿流体富钾高碱且氧化性强,矿石建造中铁氧化物含量高,并且可见铁氧化物被硫化物交代的现象。文章拟揭示金在铁氧化物中的含量和赋存状态,并探讨金矿床成因。对哈达门沟金矿3种类型矿石中的黄铁矿、铁氧化物(磁铁矿和赤铁矿)单矿物进行金、铁浸取实验,结果表明:铁氧化物含金较高;黄铁矿中的金和铁的浸出曲线不同步,金浸出率与铁浸出率呈负相关,表明黄铁矿中的金主要以颗粒金形式存在;铁氧化物中金、铁同步浸出,浸出率为正相关,表明铁氧化物中的金主要以品格金和(或)胶体吸附金形式存在。哈达门沟金矿床的上述特征均表明其具铁氧化物型金矿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的是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地热水中总铁含量的条件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