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用达县地区盛夏降水强度指数,计算与其它物理量因子的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达到预报达县地区盛夏旱涝趋势。  相似文献   

2.
用达县地区盛夏降水强度指数,计算与其它物理量因子的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达到预报达县地区盛夏旱涝趋势。  相似文献   

3.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旱涝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黄晓清  胡初阳 《高原气象》2002,21(1):108-112
利用1960-1998年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4个代表站的5-8月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对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初夏、盛夏的旱涝变化规律和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夏旱明显多于涝,但重涝多于重旱,盛夏涝多于旱。60年代、90年代旱涝分布不均,70年代初夏涝、盛夏早;80年代初夏、盛夏以旱为主。初夏旱涝存在19.5和2-3a的周期,盛夏旱涝有3-4a的周期。  相似文献   

4.
天津盛夏降水趋势与初夏华北高压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初夏(6月)的天气气候演变,预测盛夏(7~8月)的短期气候趋势,一直是急需解决的难题。文章揭示了自1958年以来天津盛夏降水趋势与初夏时节临近地区上空的环流特征之间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初夏华北高压强时盛夏天津降水偏少,反之盛夏天津降水偏多,不仅逐年的对应关系显著,而且变化趋势相反,转折时期也一致。初步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天津(华北)盛夏多雨和80年代至今天津(华北)少雨的物理原因。以此为主要根据建立了初夏对于盛夏天津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1998~2003年连续6年预报正确。  相似文献   

5.
盛夏时节话车祸夏季是车祸的多发季节,据部分地区的不完全统计,夏季发生的车祸占全年的40%左右.而盛夏时节又是夏季车祸发生的最集中的时段,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盛夏车祸的发生率如此之高呢?据有关研究表明,这与该季的气象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l到了夏季,由...  相似文献   

6.
利用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江西省永修地区1961—2015年盛夏(7—8月)气温和汛期(4—6月)降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永修地区盛夏气温和汛期降水均存在25—30 a的变化周期,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两者自1961年以后均未表现出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从大气环流指数和外强迫指数中筛选影响永修地区降水和气温的显著相关因子,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永修地区盛夏气温预测模型和汛期降水预测模型。模拟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预测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模拟出1961—2010年永修地区盛夏气温和汛期降水的变化,还能很好地分别预报出2011—2015年永修地区盛夏气温和汛期降水。  相似文献   

7.
1994年北半球环流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敏 《气象》1995,21(4):25-28
1994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表现为:500hPa副高明显偏强西伸,盛夏位置异常偏北;欧亚地区盛行伟向环流,北半球极涡向极地收缩,强度偏弱;盛夏东亚中纬地区维持稳定的高压脊,西风带锋区位置偏北;夏季100hPa南亚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北、东伸明显;热带海洋出现明显异常,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北半球大气环流和热带海洋的异常对我国天气气候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1995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回顾缪旭明(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北京·100081)1995年汛期,我国部分地区旱涝现象明显。初夏长江以南地区连降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酉北地区东部遭受冬、春、夏连旱;盛夏,辽宁、吉林等省部分地区暴雨成灾。在我国登陆...  相似文献   

9.
自4月底以来,川西、川北许多地区相继出现较严重的干旱,持续时间20多天,部份地区长达40多天。在成都、绵阳、内江、乐山、广元、遂宁、自贡、达县、雅安等地  相似文献   

10.
咸阳盛夏冰雹落区预报崔小兰,王荷秀(咸阳市秦都区气象局咸阳·712000)(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经过多年研究,利用咸阳地区各气象站的实测资料计算出来的地区能量场和风场,对冰雹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因为地区小天气图实际是一种加密观测的天气图,从...  相似文献   

11.
1995年大田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分析陈素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气象中心)1995年全区总的农业气象特点是春季和夏初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旱情较重,播期推迟;盛夏和初秋中西部地区降水偏多,作物长势喜人,东四盟部分地区温度偏低并伴有伏旱,作物长势地区间差...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二维风场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等,研究广东盛夏7-8月高温的同期及前期风场差异特征,探讨广东盛夏高温的风场影响因子和前期的强预测信号.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风场的异常是影响广东盛夏高温日数的重要因子;前期冬季200 hPa我国东北到印度北部、华南到江南、赤道低纬度80~120 °E地区,以及上年12月500 hPa孟加拉湾到南海中北部、我国中部偏西地区的风场异常可能是广东盛夏高温的强预测信号.分析还表明,前期1月和3月的亚洲500 hPa高度场及前期1月的太阳黑子也与盛夏高温日数关系密切.最后,建立了广东盛夏高温的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3.
台州市雷暴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景冬  池景波 《浙江气象》2010,31(3):19-22,35
通过对台州市1971—2008年雷暴资料及2000—2008年雷电灾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台州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雷暴现象,雷暴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和盛夏,盛夏发生机率最高,西部地区雷暴多于东部地区;雷电灾害的地区分布东部地区较多,郊区、乡村更易发生雷电灾害,电子电器设备最容易受损。  相似文献   

14.
刘恭淑 《山东气象》2001,21(2):21-22
针对2000年山东省盛夏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且分布不均的特点,从环流形势,亚欧中高纬度西风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指出:冷空气偏北并且势力较弱,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都比常年偏北,副高西伸点明显偏东,且亚洲中低纬度地区大陆主同压长时间较强,是造成我省盛夏期间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小麦生长季内降水条件入手,分析了达县地区干旱、湿害发生规律及成因,探讨了干旱、湿害对小麦的危害机制,并提出综合的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维华 《四川气象》1999,19(4):62-64
本文从小麦生长季内降水条件入手,分析了达县地区干旱、湿害发生规律及成因探讨了干旱、湿害对小麦的危害机制,并提出综合的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0~2011年广西西北部16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广西西北部地区以往盛夏干旱年的中高纬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水汽输送特征,重点探讨了2011年盛夏(7~8月)广西西北部特大干旱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1年是1960年以来广西西北部盛夏降水最少的年份。广西西北部2011年盛夏大气环流与以往盛夏干旱年明显不同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弱偏东,脊线位置明显偏北,中高纬环流平直,乌拉尔山地区和东北亚区域没有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印缅槽活动较常年偏弱,由南向北的水汽输送明显偏弱,广西西北部上空存在有弱的水汽通量辐散,垂直运动和对流活动均较常年偏弱,这些环流特征均不利于产生降水,造成2011年盛夏广西西北部地区出现特大干旱。  相似文献   

18.
盛夏流域面融雪量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夏主汛期我国西部地区流域的洪水类型较东部地区复杂,为了提高当地防洪气象服务水平和丰富全国汛期气象服务技术,分析了融雪洪水与暴雨洪水物理过程的差异,提出了描述流域融雪洪水过程的面融雪量等概念。指出了盛夏主汛期流域融雪洪水的气象服务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高温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我国和世界范围内,部分地区出现了盛夏异常高温天气。本文主要从环流特征和南京近百年气温资料,以江苏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异常高温成因,作了天气和气候的分析。经研究分析,造成2003年异常高温时段的副热带高压形势是符合历史同期出现高温天气的环流特征的。唯2003年高温时段的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较历史同期显著偏强。从气候方面分析,2003年盛夏南京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仍未突破近百年来出现高温年的历史纪录。就南京地区而言,无论是7月下旬~8月上旬的持续高温,还是8月中旬紧接而来的低温冷夏天气,都显示出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历史同期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NCAR、ERA-40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盛夏(7、8月)降水资料,使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马斯克林高压(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的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1974年以后开始减弱。在强关系阶段(1951-1973年),马高与中国东部盛夏降水的显著负相关中心主要位于华北地区;在弱关系阶段(1974-2011年),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的负相关关系变弱,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正相关关系变强。导致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年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原因是:中国东部地区(不)受来自马高的异常偏南气流影响,使得华北盛夏降水偏多(少),两者关系偏强(弱)。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年际关系发生的年代际变化,是中国东部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南涝北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