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黄晶 《地质找矿论丛》2003,18(4):279-282
个性化的Web地质信息服务是利用网络进行地质勘查管理及地质勘查信息服务的高级形态,在互联网上提供个性化地质信息服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地质信息服务部门所努力追求的目标。文章论述了地质勘查基于Web的个性化主动信息服务中个性化Web信息服务的特点及实现方法,提出了实现个性化Web信息服务的体系结构模式,介绍了利用网络进行高层次服务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开发模式很难将多源、异构的地学数据集成起来。本文建立了以SOA为.基本架构、分层的油气资源评价服务体系结构,使用Web服务对已有的数据访问组件和地学计算组件进行封装和发布,与新开发的地学Web服务组件一起由WSM统一注册和管理,使用BPEL进行灵活地流程设计满足不同评价的业务需要,通过门户等多种客户端工具调用评价服务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应用结果表明,采用SOA实现了地学数据和应用一体化集成与共享,迭到了油气资源评价系统要求,为地学系统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3.
基于WWW的水利信息服务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汉成  刘云华等 《水文》2001,21(6):35-37
通过对实现Internet信息服务的Web与数据库接口技术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WWW的水利信息服务系统信息发布模式,并讨论了系统安全性问题。最后给出了一个成功的水利信息服务系统实例。  相似文献   

4.
王永志  杨毅恒 《世界地质》2004,23(1):90-94,99
利用Web Cache均衡Internet上大流量的请求以减轻Web站点压力的优点,将Web Cache技术与WebGIS技术相结合,一方面对Web Cache技术的概念、使用方法进行了阐述,另一方面以综合矿产预测在Web上的三维可视化为例,对如何提高基于WebGIS的综合矿产预测三维可视化站点性能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综合矿产预测三维可视化的WebGIS站点中应用Web Cache技术会从多方面大幅提升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Web技术与GIS技术的迅猛发展,设计开发基于Web GIS的大型防汛指挥信息服务系统已变为可行与必须。结合黑龙江省防汛指挥信息服务子系统的设计开发实际,研究使用基于B/S体系的Arc IMS作为Web GIS的解决方案;研究解决应用Arc IMS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以正向与反向信息查询为例,研究设计信息查询的数据流程;为便于空间数据的管理与应用,研究图层的划分与组织方法;为达到经济与实用的目的,研究不同比例尺地图的无视觉差切换;为按用户要求表现地图,研究如何编写地图配置文件。还给出了这些关键技术在实际设计开发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Web(Word Winde Web万维网)平台的岩石矿物数据处理软件是按照浏览器/服务器的模式工作,即用户以客户端浏览器为计算平台,而计算的应用程序及数据库在服务器端运行。本文介绍了当前岩石矿物数据处理软件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开发基于Web平台的岩石矿物数据处理软件的实现方法及优越性,从而论论了建立基于Web平台的岩石矿物数据处理软件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Web平台的岩石矿物数据处理软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Web(WordwideWeb万维网 )平台的岩石矿物数据处理软件是按照浏览器 服务器的模式工作 ,即用户以客户端浏览器为计算平台 ,而计算的应用程序及数据库在服务器端运行。本文介绍了当前岩石矿物数据处理软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成功开发基于Web平台的岩石数据处理程序的范例 ,探讨了开发基于Web平台的岩石矿物数据处理软件的实现方法及优越性 ,从而论证了建立基于Web平台的岩石矿物数据处理软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面向服务的分布式空间信息支撑平台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吴信才  吴亮 《地球科学》2006,31(5):585-589
基于Web服务技术构建空间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其可扩展性和互操作能力, 该技术也是这一领域中的热点.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模型框架, 并基于该框架提出了基于Web服务的网格层次体系结构, 并给出一种Web服务与空间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机制, 介绍了基于Web服务的空间信息网格支撑环境的总体结构和设计原理, 为基于Web服务的空间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在青藏高原开展了许多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但是这些珍贵的地质资料没有实现统一管理,不能实现共享,影响了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因此,开展实测剖面数据库建设与数据Web发布系统的研究工作,可以全面摸清青藏高原地质资料数据分布情况,并通过基于WebGIS技术的实测地层剖面数据Web发布系统发布这些地质资料。通过这一系统,用户可以十分直观地了解已完成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测地层剖面分布情况,了解每一条实测剖面的地理位置、所测地层、长度、生产单位、生产日期,观看剖面示意图,了解每一地层分段的岩石特征、化石种类、岩层厚度等,为用户提供地层剖面数据的检索与查询服务,以及地图查询、浏览、打印服务,同时还可以了解相关的地质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海洋表面温度场数据应用研究现状,结合Web服务技术,提出了海洋表面温度场数据应用服务框架,把海温数据及应用模型均封装成Web服务,从而提高了分布式环境下,数据的互操作性、应用的可移植性及透明性.基于该框架,开发设计了"中国南海海温数据应用服务平台",该平台可以集成异构、分布式环境中的数据服务和应用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透明的、"一站式"的海温数据Web应用,可为其它海洋信息的集成与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Web时空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Web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中蕴含着大量关系社会、经济和生活的信息。从中挖掘出刻画事件时空范围的时空信息,可以为探索社会、自然事件以及行为主体的时空运动规律和知识提供丰富的素材。系统综述了Web时空数据挖掘的理论、方法和应用,首先介绍了Web时空数据挖掘的概念及分类,详细阐述了Web时空信息的特点和提取方法,其次针对3类Web时空数据挖掘的内容、方法及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探讨了Web时空数据挖掘面临的难题、研究热点和未来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络平台的设计和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是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试点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和前沿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服务。该系统平台(GEODATA)是一个分布式的数据交换体系,总体设计思路是利用元数据整合分散的地学数据资源,通过业务逻辑的技术封装提供地学数据的网络共享。设计的GEODATA体系是一个五层结构,即门户层、共享业务层、核心服务层、资源管理层和网络平台层,具体的业务逻辑处理功能被分解为13个功能模块。GEODATA的研发技术路线包括总中心和分中心两大部分,其中总中心采用“地学数据超市”理念进行功能组织;分中心基于Web Services技术,采用分布式数据管理的模式进行设计。两者的业务逻辑基于元数据的生命周期被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GEODATA原型系统利用J2EE开发,实现跨平台部署。应用实践表明这种平台构架模式非常适用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GML的WFS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显刚  谢忠  吴亮  刘丹 《地球科学》2006,31(5):639-644
网络要素服务(webfeature services, WFS) 是空间数据互操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能为不同GIS数据格式提供要素级的交互.基于地理标志语言(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 GML) 的WFS能够为Web环境下的空间数据互操作技术和空间信息处理互操作技术提供简单而又有效的基本数据访问、要素编辑(包括添加、删除、更新)、要素的组合查询.通过研究开放式GIS联盟(open GIS consortiumInc., OGC) 的标准规范, 使用MAPGIS基础平台和.NET编译环境实现WFS, 使用XML传输和存储地理信息, 其中包括属性和地理要素的几何属性.最后给出了以MAPGIS平台为基础的基于GML的WFS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方法.WFS只解决了空间数据互操作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的进行空间数据互操作, WCS、WCTS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5.
应用Virtual Globe技术和面向服务的软件构架SOA模型.通过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特点,确定了不同数据类型之间的联系与服务方式.构建了一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三维可视化数据集成框架,实现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和业务数据的集成和地质灾害相关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华蓥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16.
地勘单位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总体目标,实施企业化、规模化、集团化运作模式的体制改革,是地勘单位顺利实现事企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陕西省地勘单位改革工作实际,探讨了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事企改革的基础与必要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建了"以清晰的产权关系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核心,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特征"的企业集团—陕西煤田地质勘查开发集团公司。该集团公司将以资本为纽带构筑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其中以陕西煤田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为母公司,由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出资设立,局领导下的各单位以主营业务或经营性资产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陕西煤田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陕西煤田地质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代表集团公司行使管理职能,并以其组建的决策中心、投融资中心、信息中心、项目招投标中心、科技开发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等实体,代表集团公司参与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指南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是企业创新的源动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企业发展。加强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倡导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营造诚信、创新、敬业、精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对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创新原则及可协调发展原则。构建企业文化应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做到从实际出发,创建特色文化,并将企业文化融于制度建设,保证企业文化能够固化于制、执行到位。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应具备三个特征:高度的战略性、鲜明的时代性、价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Privacy, reconsidered: New representations, data practices, and the geoweb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logging, social networking, and other Web 2.0 practices have sparked widespread debate about the status and future of privacy. This paper examines an explicitly geographical aspect of Web 2.0 with respect to these debates: the geospatial web, or ‘geoweb’. As part of fundamental shifts in the kind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vailable, its circulation, and representative forms it assumes, the geoweb implies new objects of privacy concern and subsequent privacy-related negotiations over the aggregate of its compon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data praxes. Thus we argue that privacy must not only be revisited, but indeed re-conceptualized. Whereas prior research on privacy vis-à-v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as tended to question what privacy ‘is’, we focus instead on the constitutive outcomes of societal struggles over privacy. We examine how privacy is being negotiated around two geoweb services - Google Street View and the Twitter GeoAPI - to illustrate that these contestations produce privacy as a social object in particular ways. We show that public discourse around actual or anticipated privacy harms stemming from geoweb services and their uses, as well as the preventatives and remedies proposed or implemented to address such harms, reconstitute the objects and practices of privacy concern, and alter the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of state, civil and corporate acto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ivacy. Finally we suggest that the geoweb raises new privacy concerns because some of its representational forms - namely geo-tagged images and self-authored texts - facilitate identification and disclosure with more immediacy and less abstraction.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