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鱼类种群动态研究中,除了以Beverton-Holt为代表的动态综合模式、Schaefer的剩余产量模式及Ricker繁殖模式外,世代分析法原理的发展及其应用提供了一种估计资源量和捕捞死亡系数的方法。当某一鱼种相邻年份世代补充量相对稳定,且该鱼种的自然死亡系数(M)已被估算为某常数时,世代分析法原理具有两种表达形式,一是 Gulland(1965)的实际种群分析法(或称有效种群分析,即VPA——Virtual Population Analysis),该方法假设年龄组成资料可直接从渔获物抽样得到,并能代表鱼类一生中各世代的数量变化特征,在任一年龄组内,世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规律。这样,运用VPA可推算不包括由于捕捞和自然原因使种群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是我囻黄海南部对虾的重要产卵场之一,每年4月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亲体陆续进人胶州湾,进行产卵活动。繁殖的幼对虾生长迅速,至8月下旬虾群平均体长可达13cm左右,成为秋汛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近年由于捕捞力量加强等诸多因素,湾内对虾的年渔获量由70年代的2-5t,减至80年代的1-2t。虽然1984年以来有关部门实施对虾增殖放流,对虾资源量有所回升,但是因春季洄游的亲体(雌虾)数量锐减,7-8月间又使用各种网具违捕幼虾,因而极大地损害了幼虾资源。刘瑞玉等(1992)曾调查研究了胶州湾对虾生物资源。本文根据作者1991年以来5月和8月的对虾拖网调査资料,对胶州湾对虾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变动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加强管理和保护幼虾资源,以及提高对虾产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提升回归树的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高峰  陈新军  官文江  李纲 《海洋学报》2015,37(10):39-48
为提高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准确率、降低渔业生产成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提升回归树的渔场预报模型。研究采用2003—2010年我国大型灯光围网渔捞日志数据,以有网次记录的小渔区为渔场,以渔捞日志未记录的区域作为背景场随机选择假定非渔场数据,以海表水温等环境因子作为预测变量构建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模型并以2011年的实际作业记录对预报模型进行精度验证。验证计算得到预报模型的AUC(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值为0.897,表明模型的预报精度较高。模型的空间预测结果表明,预报渔场与实际作业位置基本吻合,其位置移动也与实际情况相符。这表明基于提升回归树的渔场预报模型可以用来进行东、黄海鲐鱼渔场的预报。  相似文献   

4.
用世代分析方法估算秋汛渤海对虾世代数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渤海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的自然死亡,估算了它的世代数量和捕捞死亡系数等。 1.用滑动平均数资料,估算了秋汛渤海对虾的旬自然死亡系数,约为0.038,其真值在0≤M<0.194。 2.用世代分析方法估算了秋汛渤海对虾10个世代在9月初的资源量。经过三个月的捕捞,到12月初,约捕出雌虾77%,自然死亡13%,游出渤海约10%;捕出雄虾约59%,自然死亡约37%,游出渤海不到5%。 3.估算了分旬的捕捞死亡系数,雌雄虾相近,约为0.23。近岸虾流网等网具造成的捕捞死亡系数,1977—1979三年平均值约为0.15,约占总捕捞死亡系数的8%。因它的作业期早,近岸网具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18.6%左右。1981年已达30%。  相似文献   

5.
根据1996-2006年7~11月中国大陆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38°N~46°N、150°E~165°E海域的生产统计、平均渔获个体等数据,基于Pope提出的世代分析法估算了不同自然死亡系数下(M=0.03~0.1/10 d)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7月的初始资源量,以及该群体为对象的渔业管理参考点,包括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和逃逸率,并且拟合了该群体补充量与亲体量的关系,推测了2006-2020年资源量和渔获量的变化.结果表明,M为0.06/10 d为1个临界点,若实际M<0.06/10 d则该群体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若M=0.06/10 d则该群体处于充分利用状态;若M>0.06/10 d则该群体还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空间.补充量亲体关系表明,Beverton-Holt模型拟合效果略优于Ricker模型.要持续利用该资源,逃逸率应设在40%左右,其相应的MSY为10万t左右.文章模拟了M=0.06/10 d时不同捕捞强度下资源量变化状况,认为维持目前的捕捞努力量下,到2020年该群体的资源量都将处在稳定状态,且能保持每年9~10万t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6.
根据已开发鱼类种群的自然死亡率(M)在鱼类资源评估中的重要作用,讨论了1种应用实际种群分析(VPA)(亦即世代分析方法)估算鱼类自然死亡率的方法.文中假设了捕捞努力量(E)已知和未知2种情况,并同时求出了其他种群参数,如可捕系数,补充量等.在蒙特卡罗模拟分析中,假设了4种模拟渔业(管理良好的渔业,掠夺式渔业,恢复性渔业和稳定性渔业)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将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引入VPA模型来估算鱼类的自然死亡率.当CV等于20%时,在4种模拟渔业中鱼类各龄自然死亡率(Ma)的EP均小于10%.在已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时,计算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M等于0.119,这个结果比先前假定的值(0.3)小,但考虑到该鱼种所承受的高的捕捞压力作者认为该估计值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黄海鲱鱼的产卵场及其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阎淑珍 《海洋科学》1984,8(2):44-46
目前黄渤海成汛经济鱼类已不足十种,而黄海区太平洋鲱鱼(Clupea pallasi,简称黄海鲱鱼),自1967年以来已成为黄海的重要渔业,曾经左右黄海渔业总产量。1973年以来,虽然产量逐步下降,目前仍为黄海能成汛的经济鱼类之一。但其世代波动较大,涉及因素较多,现着重对其产卵场及资源保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多数海洋生物资源来说,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三场一通道)是年生活周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维持种群结构和数量有重要意义。位于渤黄海的三场一通道是多种渔业资源的重要栖息地,然而,近年来主要由于大规模围填海、海洋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经济开发、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渤黄海三场一通道功能降低、资源衰竭,因此,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对该区域三场一通道现状、历史变化进行梳理,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基于此,建议从生态功能保护的角度对围填海活动进行控制,通过生态补偿手段进行污染治理,对三场一通道的关键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增加产卵季黄河口冲淡水,等,以促进黄渤海三场一通道的可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9.
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是影响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会对渔获量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长时间序列的渔业统计资料和气候变化数据,研究了1962—2012年间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黄渤海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渔获量的影响,并应用Fox模型拟合捕捞压力对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多个气候因子及气候指数的年间变动数据,分析每个显著相关的气候变量对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在1962—1971年呈波动下降趋势,在1972—1990年保持平稳状态,在1991—2012年急剧增加。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与渤海冬季季风、北太平洋指数(North pacific index,NPI)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黄海夏季季风、黄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加入气候变量进行优化的Fox模型考虑了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模型拟合的渔获量与统计的渔获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捕捞压力的增大是导致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也会对小黄鱼渔获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黄海绿鳍马面鲀的资源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Pope-Shepherd多世代解析法推算了1977—1987年东、黄海绿鳍马面纯的各龄组资源量及捕捞死亡系数变动。结果表明,一龄以上资源量从70年代末的70余万吨逐步减少,80年代中期降到约50万吨的最低点。此后渔获物中一龄鱼比例大幅度增加。1984—1986三年中一龄鱼分别占渔获物的14.8%,53.3%。和16.2%(重量比例)。但因东、黄海主要底鱼衰退,生态系结构发生变化,马面纯幼鱼补充多于70年代,特别是1985年和1986年幼鱼补充量显著增加,出现二个较强的补充群体,使1986和1987年的2龄鱼数量有所增加。但该期间3龄以上成鱼资源量仍低于70年代水准,反映出捕捞强度过大。根据生物量曲线解析,将开捕年龄提高到3龄才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东、黄海底拖网渔业渔捞努力量修正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渔捞努力量在渔业资源研究中是一个重要参数。在以往的东、黄海底拖网渔业资源研究中,投网次数常作为渔捞努力量的度量单位。在底拖网渔业中有很多影响渔捞努力量的因素,其中船型大小、实际捕捞时间的长短以及网具改进是主要因素。本文针对这三个因素应用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的资料,提出了一种修正方法,并对修正后标准渔捞努力量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作者曾经着眼于渔捞作用,陆续讨论过黄、渤海区带鱼两个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现在提出的问题是,在减轻捕捞压力,乃至停止捕捞之后,是否就能达到恢复带鱼资源的目的?这就需要研究这个属暖水性鱼类之一的带鱼,在温带海区里对海洋环境自然调节的适应性。就是说,如果带鱼适应性很强,那末在捕捞压力减轻之后,就能依靠自己调节能力,经过种群  相似文献   

13.
渔业产量和资源生物量数值模型及相关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渔业的中长期预报计算,是渔业种群补充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单位补充量产量和单位补充量生物量模型中加入了亲体一补充模型即密度相关过程,并引入了白色噪音以模拟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本研究(1)可以明确地给出渔业种群崩溃的可能性,估计出达到崩溃时的捕捞死亡率;(2)可以估计最大持续产量的绝对值;(3)引入的白色噪音可以模拟环境变化对产量与捕捞死亡率和产量与亲体生物量关系曲线的影响。虽然亲体补充关系仍多是个假设,补充与亲体之间存在的补偿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东北大西洋北海渔场鱼类群落结构年际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爽  陈新军 《海洋学报》2019,41(6):64-75
根据2001-2015年东北大西洋北海渔场进行的国际底拖网调查渔获数据,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该海域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并利用格局转变贯序t检验的方法研究鱼类种群的转变规律,结合环境因素与捕捞因素分析群落结构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2001-2015年北海渔场共出现280种渔业资源,其中鱼类有222种,资源丰度波动较大;物种多样性整体呈上升趋势。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表明,研究期间大致分为2001-2003年、2004-2011年和2012-2015年3个阶段。大西洋鲱分别在2004年和2014年种群结构发生格局转变,格局转变指数(RSI)分别为-0.45和0.41;黑线鳕在2003年和2012年格局发生转变,RSI值分别为-0.58和-0.66;黍鲱在2014年格局发生转变,RSI值为2。通过对环境因素与捕捞因素的分析发现,北海渔场群落格局第一次发生转变主要受捕捞因素影响,第二次发生转变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厦门海域渔业资源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初级生产力和渔业统计资料为材 ,分别应用Tait沿岸海域生态系能流分析法、营养动态法和Cushing等 3种模式 ,估算厦门沿岸海域的渔业资源自然生产量。同时 ,分别应用Schaefer和Fox两种剩余产量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捕捞力量。前 3种模式估算该海域的资源生产量分别为 2 0 1 0 5t,1 8463t和 1 7489t,平均 1 8686t。后两种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平均值分别为 9639t和 91 0 4t。估算的最大持续捕捞力量 :5种作业综合总功率为 1 5976kW ;以厦门机定置渔船单位功率渔捞效率为标准估算的总功率为 2 7351kW ;以厦门机刺网渔船单位功率渔捞效率为标准估算的总功率为 432 1 3kW。 1 997年实际渔获量和捕捞力量均超过了估算的最大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捕捞力量。文中还讨论了捕捞力量的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的生活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元子  孙松  杨波 《海洋与湖沼》2010,41(2):180-185
根据对胶州湾外一站位连续1年逐月采样所获得的资料,研究报道了南黄海强壮箭虫(Sagittacrassa)的生活史特征。南黄海强壮箭虫共有5个世代:(1)春季世代(2—5月),生长率为0.0066/d;(2)夏季世代(6—8月),生长率为0.0038/d;(3)夏季世代(6—9月),生长率为0.0090/d;(4)夏季-秋季世代(7—11月),生长率为0.0152/d;(5)秋季-春季世代(10—5月),生长率为0.0160/d。强壮箭虫的生产力和摄食率分别为0.67gC/(m2·a)和2.33gC/(m2·a)。本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强壮箭虫5个世代中的夏-秋世代和秋-春2个世代的生长率较高;南黄海强壮箭虫的全年平均生产力显著低于东京湾,但对南黄海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却与东京湾相当。  相似文献   

17.
叉长频数数据误差对东海中部鲐鱼资源评估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至2010年在东海中部采集的鲐鱼(Scomber japonicus)样本叉长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数据,开展叉长数据误差对资源评估结果影响的研究。评估考虑2种情况:1)使用完整采样数据和历史数据建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并将鲐鱼的叉长转换为年龄。其生长参数为:K=0.49,L∞=404.6,t0=-0.9;2)删除部分大个体鲐鱼,使用剩余叉长数据建立有误差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同样将叉长转换为年龄。其生长参数为:K=0.4,L∞=372.5,t0=-0.34。根据以上2个转换结果,基于2006年至2012年鲐鱼产量和捕捞努力量等数据,分别进行资源评估。2组数据得出的剩余产量曲线基本吻合,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和捕捞努力量(EMSY)分别约为18.8万t和72艘标准机轮围网渔船。而亲体补充量曲线则相去甚远,含有误差的年龄分组得出的亲体量范围在3000×106到5000×106之间,呈现出亲体量过高,需要增加捕捞努力量来提高补充量的状态,这与现实情况的400×106到500×106不相符。含误差的分组预测出的近几十年亲体量和渔获量是大幅度周期性剧烈变化的,生物量将在1年内达到高峰值约135.5万t,而随后2年内降至约40万t,之后又将在2年内升至高峰值,以此周期循环。亲体量的高峰值与低谷值与渔获量十分接近,渔获量的高峰值与低谷值维持在约60万t和15万t左右。与无误差分组得出的生物量将在6年内减少至约32.3万t,随后保持稳定,亲体量与年渔获量分别将稳定在15.8万t和10.5万t的评估结果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60—1986年东海带鱼春夏汛和冬汛资料,提出了均匀渔捞死亡假设,推导出种群状态更新方程式,并应用状态变量法建立了东海带鱼的随机动态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随机动态规划理论计算了东海带鱼资源在不稳定补充条件下的最优化开发率和限额捕捞量,并模拟预测了带鱼最优化策略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优化渔业监测方案,利用有限调查成本获取可靠的渔业数据,对于海洋捕捞产量抽样调查、掌握渔业资源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17年山东省海洋捕捞渔业信息船的渔捞日志数据,以8种重要渔业物种为目标物种,将这些物种的单位渔船年捕捞产量和单位渔船年总捕捞产量的估计值为渔业生产监测目标,进行计算机模拟,以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渔业生产监测信息船数量对渔业生产监测目标估计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各物种的单位渔船年捕捞产量,估计值的相对估计误差和相对偏差的绝对值均随着渔业信息船数的减少不断增大,渔业信息船数少于130时,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当渔业信息船数量由210减少至130时,即渔业信息船数降低近38%,所选指标的REE值增加约8%,RB绝对值平均增加0.17%。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捕捞产量抽样调查的渔业信息船数在保证监测目标估计值一定准确度、精确度的情况下可进行优化,130可视为2017年山东海洋捕捞生产监测可接受的最优渔业信息船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黄河口附近海区毛虾渔情预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 Hansen)(简称毛虾),是黄河口附近海区主要水产品之一,为惠民、东营等地区沿海定置网具主要捕捞对象,年产量一般为1.5万吨左右,最高可达2万吨以上,在渤海渔业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主要渔场分布在渤海湾南部和莱州湾西部,毛虾具有繁殖能力强,世代更新快和洄游活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等特点,因此其世代数量、渔汛期和渔场变动很大。这种情况导致在捕捞前期,往往由于生产安排与毛虾资源状况不合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