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延安市1986-1990年自记风资料,统计了延安市静风各级持续时间及其频率.用Weibull分布拟合了各月静风持续时间频率,并导出其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2.
姚源山 《贵州气象》2000,24(5):22-23
讨论了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中不仅地考虑风的频率,还要考虑风的速度,即要考虑污染系数,不同的建设项目对风的考虑有所不同,山区静风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又该如何考虑,本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城区静风与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0—2004年天津市城区气象和污染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区静风分布及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静风分布有明显的日、年变化规律,在华北地形槽或低压、高压前部和高压的天气形势下易出现静风天气现象且持续时间较长。污染物浓度与风速呈现出较好的负相关,即风速越大、污染物浓度越小。但风速达到一定临界值时,TSP与风速呈正相关,大风可以引起二次扬尘并增加了空气中颗粒物的含量;PM10,SO2和NO2三种污染物在静风日的浓度值均高于非静风时的浓度值。  相似文献   

4.
用风向频率与联合频率两类不同气象参数预测长期平均浓度,静风频率愈高,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愈吻合。实例计算结果是:静风频率为27%时,用风向频率预测的值略偏小,二者的比值约为0.994,相关系数为0.9795;静风频率为6%时,用风向频率预测的值也偏小,二者的比值的为0.943,相关系数为0.9789。  相似文献   

5.
严婧  王海军  程亚平  焦俊芳 《气象》2017,43(2):232-239
利用2000—2010年全国2195个国家站人工观测转为自动观测时期各站2年的资料,对2 min风向、风速进行对比分析,统计了人工与自动观测静风的差异,研究了引起差异的原因,并探索了年静风频率的应用方法。结果表明:全国人工观测的平均年静风频率为26.3%,自动观测为10.0%,平均风速越大,年静风频率越低,自动与人工观测的差异越小。湖北省平行观测期第一、第二年人工观测的平均年静风频率分别为29.1%、28.8%,自动观测较人工观测分别少18.1%和1 2.4%。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人工观测风速时,采取四舍五入保留整数位的方式,当风速0.5 m·s~(-1)时记录为静风,而自动观测风速≤0.2 m·s~(-1)时记录为静风。评估湖北省平行观测期第二年自动与人工观测年静风频率差异,将自动观测静风按人工观测方式处理后平均年静风频率为22.8%,与平行观测期第二年人工观测的对比差为-6.0%,较订正前(-12.4%)有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1大气边界层各月风向变化利用2006年赤峰探空站的高空风数据,计算得出赤峰大气边界层2006年1—12月距离地面300、600、900m高度风向的变化情况,如表1。其中300m静风频率为0.14%,600m静风频率为0.28%,900m静风频率为0.42%,随高度增加静风出现的频率也在增多,约增加了3倍。在300m  相似文献   

7.
基于Copula函数的北京强降水频率及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客观分析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及其致灾因子危险性,能为局地洪涝灾害的防灾、减灾规划及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探讨了基于二元Copula函数的强降水致灾变量联合分布及其在强降水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利用北京地区2005-2014年逐时降水资料提取强降水事件案例,通过建立能反映两个主要致灾因素--降水持续时间和过程降水量依存关系的二元联合分布模型,计算了北京地区强降水事件条件重现期,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危险性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强降水事件的持续时间多小于24 h,且主要服从广义极值和对数正态分布,而过程降水量则更适用于广义极值分布;通过Gumbel Copula函数能较好刻画过程降水量与持续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重现期受持续时间影响明显,仅基于降水量的重现期估算会低估其致灾危险性,利用基于Copula函数的条件重现期能更合理描述不同强降水情景致灾因子的危险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性特征。北京地区持续时间小于12 h、过程降水量在50 mm以上的强降水事件多呈东北-西南走向,而持续时间在6 h以内的50 mm以上强降水则在北京城区及东北部地区更加频繁。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春季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有关干旱计算方法,对重庆市各区,县(市)春旱发生频率,分布情况以及开始期,结束期,持续时间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利用区域干旱指数,系统地分析了重庆市区域性春旱的时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夏旱强度指数和修正的帕默尔指数对贵州夏旱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干旱类型,地区分布进行详细分析,得出贵州夏旱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提出了减轻夏时造成的损失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根据呼和浩特市地面气象站多年资料和高空站近10年探空资料,分析了该地地面风的特征、风的垂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等。给出了呼和浩特市近地层600m以下低空风速随高度变化的幂指数以及冬、夏季各类温度层结下的平均风速廓线。指出:呼和浩特市冬季多受局地环流控制,小风和静风频率高,大气污染物不易被稀释和扩散,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扩散、稀释最主要的因子是风和湍流,通常情况下,风速切变大,则湍流强,大气污染物的混合作用和湍流交换也大,这更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反之,风速甚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但尤其是在静风条件下,最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稀释和迁移,故对静风和小风出现频率较高的区域,要特别重视静风和小风的变化。目前一般的处理静风方法有三:其一,利用静风扩散模式来研究;其二,是将静风资料略去;其三,  相似文献   

12.
不同观测频次的风资料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郑州站2007年在不同观测频率下风的观测数据,一种是每日02时、08时、14时、20时的4次观测值,另一种是每日24次的观测值,即每间隔1 h的连续观测值,对风向、风速在两种不同观测频率下观测值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在风向频率、静风频率、平均风速上均存在差异,其中风向和静风频率各月差异较大.在建设项目和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大气污染长期平均浓度预测时,应选用评价项目所在地的每日24 h的自动连续观测的统计数据,以消除许多随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河西走廊1980~2010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一日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风日数基本一致,总体上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增多,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全区年大风平均持续时间在7~207 min之间,平均为65 min。大风一日最长持续时间是1 390 min。酒泉市大部、永昌、民勤和乌鞘岭年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偏长,其余地方偏短。各季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春季最长、冬季次长、夏季最短、秋季次短。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频率为偏态分布,在0~2 h的累积频率为0.67。风速偏小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基本为0~12 h,风速偏大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在12~24 h,这说明风速越大,大风的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4.
基于乌鲁木齐站(城南)和米东站(城北)2016—2020年冬季(11月—次年2月)的雾、雾日最小能见度、逐时能见度和月平均风速、月平均静风频次、月平均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城区冬季雾的分布特征,探讨城南和城北雾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近5 a冬季城南平均雾日44.6 d,少于城北54.2 d,两地均为1月最多,11月最少;雾日平均最小能见度城南和城北分别为335 m和390 m,城南雾总体强于城北;城南雾高发于17时—19时,常在11时和05时消散;城北雾主要在09时和20时—22时开始,大都在14时前后结束;城南和城北的雾均以持续24 h以内为主,分别占比93.5 %和86.3 %,其中持续3 h内的雾分别占37.2 %和33.3 %,城北的雾持续时间总体长于城南。风速较小、静风较多、相对湿度较大和地理环境是城北冬季雾多于城南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四川新津机场地面风场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辉  何慧根  郝丽  荀学义  孙俊 《高原气象》2011,30(2):545-551
利用2005年1月\_2010年2月自动气象站的地面风观测资料, 分析了四川新津机场地面风的平均日变化、 月变化\, 季变化及年际变化等, 讨论了地面瞬时风与机场跑道的关系, 并对≥5 m·s-1地面瞬时风的预报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 机场主要受偏北风、 偏西南风和偏东南风影响, 且偏北风和偏东南方向风速较大。全年较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各季节均盛行偏北风, 秋\, 冬季偏北风出现的频率远大于春\, 夏季。下午风速大, 早晨和夜间风速小。全年平均风速小, 年际差异小, 微风和静风频率高。持续时间较长的≥5 m·s-1地面瞬时风的预报重点在于天气系统的预报上。  相似文献   

16.
尤莉  宫德吉 《内蒙古气象》2001,(3):22-24,27
受大气环流影响和地形作用,冬季呼市地面流场主要呈地方环流特征,风速小、静风频率高,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而下垫面的局地作用是形成呼市地方环流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夏旱特征及分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雪梅  宋国强 《高原气象》1997,16(3):292-299
干旱是贵州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应用夏旱强度指数和修正的帕尔默指数及降雨量等其它指标,对贵族夏旱的类型、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地区分布、易发生时段和垂直变化等特征作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贵州夏旱的主要特征并进行了夏旱分区。  相似文献   

18.
矩法和经验频率法是极值分布计算待定参数最为常用的两种方法,因方法的选取不同,得到的极值分布函数会有所差异。哪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理论模式与实际拟合得更优,是工程应用中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本文以吐鲁番地区最高气温的极值分布为例,分别对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应用并适度检验,结论是在本例中矩法计算极值分布参数要优于经验频率法。  相似文献   

19.
使用云分割法和最近累积分布函数法,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和陆地卫星资料研究了云覆盖频率与云簇型式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0.
探测环境变化对密云气象站地面风观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利用密云站、上甸子站1994-2013年的地面风观测资料,以上甸子站作为参考站,对比分析了密云站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风观测值的差异。结果表明:第二阶段风速平均值较第一阶段减小了0.5 m·s~(-1);2013年年平均风速受台站周围环境影响最大;观测场周围障碍物对不同季节、月平均风速影响程度为:春季最大,夏季最小;3月最大,8月最小;观测场周围环境对西南偏西风风速影响最大,对1~2 m·s~(-1)风速频率影响最大。第二阶段静风频率增加了5.5%;各季静风频率均有增加,冬季最大,春季最小,秋季大于夏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