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贝类养殖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海水养殖贝类生态的主要特点,重点讨论了高密度贝类生物沉降过程以及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控制等过程的生态效应。通过文献综述和个例分析,论述了贝类养殖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对贝类养殖业持续发展及沿海环境的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还就今后的研究及方法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贝类生态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十年来,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5年贝类的养殖产量接近1000万t,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发利用贝类20多种,建立了良种培育、人工育苗、养成和贝类引种等关键技术。但亟待解决的种质、病害与环境等关键问题也日趋严重,包括:缺乏系统研究和海岸带整体战略意识;养殖环境恶化,局部生态系统失衡;过度密集养殖区病害肆虐;种质衰退,抗逆能力不足等。特别是病害方面目前仍未找到十分有效的防治手段。从有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入手,研究有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联系整个系统的内在作用机制及有机体在生态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能量分配模式,从生态免疫的角度来探究贝类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为病害的防治及种质的优化提供长久的生态良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免疫学(Ecological Immunology)是一个正在迅速兴起的将生态和免疫相结合的交叉领域,主要研究的是生态因子引起和保持有机体免疫系统的变异以及协调宿主和病原体的内在作用机制的整个微进化过程。生态免疫的基本原则是宿主对免疫应答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包括保持和利用免疫系统所付出的生理成本和宿主在对抗病原体时所付出的代价(Rolff et al,2003)生态免疫学的快速发展将为人类开展疾病免疫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东太湖的贝类及其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东太湖的贝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其分布;结合水文物理,水化学及水生生物等生态因子的观测,探讨了贝类和这些因子间的关系;分析了贝类资源的变化,并估算了其渔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浅海贝类养殖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类养殖容量概念和方法的研究开始较晚,发展较快.目前大多采用生态动力学模型的方法来研究养殖容量,它量化了贝类的生长过程,但关于贝类强烈的生理活动对环境的改造考虑不足,还不能应用于实际生产和海域使用的指导.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导入养殖活动对自身容量反馈的模块,综合考虑影响养殖容量各个因子的权重,建立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养殖容量模型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海水贝类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贝类产业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介绍了贝类产业链中种质创新、生态养殖、高值化加工等产业技术取得的成果,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亟需解决的产业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贝类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海水贝类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贝类产业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介绍了贝类产业链中种质创新、生态养殖、高值化加工等产业技术取得的成果,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亟需解决的产业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贝类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沿海滩涂作为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以及社会、经济价值.滩涂贝类养殖是滩涂开发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伴随其养殖规模的扩大,滩涂底质的老化,以及陆源污染的加剧,滩涂贝类养殖环境日益恶化,贝类病害日趋严重,严重阻碍了滩涂贝类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滩涂贝类养殖环境的可开发空间,分别从滩涂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底栖...  相似文献   

8.
贝类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和非我识别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贝类在我国的海水养殖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近年来频发的大规模病害严重阻碍了贝类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从生理、病理、种质、营养、生态等各方面对防治贝类病害进行了很多研究。其中从贝类免疫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前人尚涉足较少 ,逐渐成为贝类病害研究的热点之一。贝类没有免疫球蛋白以及淋巴系细胞 ,因此缺乏获得性免疫 (acquiredimmunity或adaptiveimmunity) ,其免疫防御功能依赖于天然免疫 (innateimmunity)的有关机制。这些免疫防御机制主要由贝类的血细胞来行使。目前关…  相似文献   

9.
王波  张红智  韩立民 《海洋科学》2017,41(7):143-149
随着贝类养殖技术的提高,贝类养殖种类与养殖方式日趋多元化,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养殖产量不断增加,现已成为中国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中国贝类养殖发展现状的分析,将贝类养殖风险归纳为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与技术风险等四类,并对四大风险的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建立贝类养殖"一体两翼"风险控制体系的基本构想。最后,从政府扶持、团队建设、科技攻关、融资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能够导致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染毒或死亡,危害海洋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其中,贻贝具有强蓄积性特点,在国外可作为PSTs的指示性生物。近年来,我国因食用贻贝造成多起PSTs中毒事件成为安全关注重点,因此急需弄清其风险形成机理。本文通过综述我国近海贻贝等贝类中PSTs的风险程度、贻贝对不同产毒藻来源的PSTs的蓄积作用,分析环境因子对于蓄积代谢的影响,深入挖掘贻贝蓄积代谢特异性。进而聚焦贻贝代谢阶段的表达调控过程、影响因素、转化作用及方式等。未来应侧重于摸清我国目标区域贻贝等海洋贝类中PSTs基础风险规律和变化过程,并据此建立区域性PSTs风险防控技术,提高我国贻贝中PSTs风险的主动防控能力,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和海洋生态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马鞍岩相潮间带贝类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2~1993年4个季度月采集的样品中,共鉴定出贝类63种,隶属3纲9目29科。根据它们对温度的适应性质可分为4个类群:暖温带种占4.76%;亚热带种占44.44%;广温广布种占38.09%;热带种占12.69%,生态特征与福建沿岸相近。阐述了贝类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还探讨了潮汐、波浪等环境因子对贝类生态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贝类种群壳形态性状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贝类壳形态具有丰富、复杂的多态性。壳形态作为贝类重要的数量性状是一种环境适应的进化,是不同生理功能适应其生活方式的结果,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与贝类的生长、存活、代谢及繁殖等生态、生理行为密切相关。通过贝类可量可数性状建立的壳形态数值分类学方法已在贝类种群形态学比较及群体亲缘关系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对贝类种群壳形态性状的多态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壳形态分析方法在贝类种质资源评估(种群识别)及遗传育种(壳宽型/深凹型品系选育)中的应用提出展望,旨在为研究者较全面了解壳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和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贝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贝类生物能量学研究源于本世纪60年代,是研究能量在贝类体内转换的一门学科。其中心是研究贝类体内能量收支各组份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影响。贝类的能量收支模型可用如下模型表示[14,21]:其中,C为总摄取食物能,P为生长能,R为代谢耗能,U为排泄能,F为粪便能,单位均为焦耳(J)。目前,贝类能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生态能量学,即种群水平的能量学;(2)生理能量学,即个体水平的能量学,即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生物个体为对象,探讨生物体的摄食、生长、代谢等各能量组份之间的定量关系和…  相似文献   

14.
山东蓬莱沿海的贝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导了蓬莱沿海的贝类111种,隶属49科86属 ,并对它们的生态类型,区和纱分布特点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厦门贝类养殖区的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对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和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分布进行分析,并对贝类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贝类养殖区海水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6、1.23、0.05和6.28/μg·L-1;沉积物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0×10-6、39.5×10-6、0.07×10-6和97.3×10-6.贝类体内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10-6、0.24×10-6、0.38×10-6和63.9×10-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贝类养殖区海水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处于清洁水平;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属于较清洁水平.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Cu、Pb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于Zn,表明Cu、Pb、Cd的潜在危害大于zn,但整个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属于轻微,养殖环境良好.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体内Cu、Pb、Cd、Zn的含量均未超<无公害食品>,<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但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体内Cu的含量和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体内Cd的含量已超标.  相似文献   

16.
舟山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状况,为浙江海洋生态系统基本群落结构提供基础资料,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的大潮期间,在舟山东极岛潮间带采集贝类,调查了解贝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态特点、多样性情况。研究分析发现,东极岛潮间带贝类33种,隶属3纲7目20科。根据温度适应性质分,东极岛潮间带贝类属于3个类群:广温广布种15种,占45.5%;温带种4种,占12.1%;亚热带种14种,占42.4%。东极岛潮间带贝类四季平均生物量为1541.8 g/m2,由高潮带向低潮带呈递增趋势;四季平均栖息密度为925.2个/m2,以中潮带最高,向高潮带和低潮带递减。季节变化中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栖息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多样性指数(H′)为0.9~3.0,均匀度指数(J)为0.2~0.8。结果表明东极岛种类丰富,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高,说明东极岛地理环境较好,适宜贝类生存;物种分布均匀,生态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化,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螺贝类43种,隶属于2纲, 7目, 26科。螺贝类群落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习见蛙螺(Bursa rana)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其中棒锥螺为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12.06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资源密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螺贝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螺贝类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18.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资源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合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岩相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1.25~2.20和0.54~0.70)高于沙相的(0.23~0.95和0.17~0.94).岩相贝类数量为3025.70g/m2和2660个/m2,生物量垂直分布为低潮区最高(6471.99g/m2),中潮区居中(3772.09g/m2),高潮区最小(78.35g/m2),栖息密度为中潮区最大(4245个/m2),低潮区居中(2973个/m2),高潮区最小(439个/m2).沙相贝类数量为16.81g/m2和11个/m2,低潮区(29.43g/m2和11个/m2)大于中潮区(14.01g/m2和10个/m2).通过与以往资料比对发现,岩礁贝类数量有所增加,沙滩贝类数量则明显下降,监控区贝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对贝类资源变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子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南麂列岛作为观光旅游的休闲去处正在日益升温,其中沙滩游玩是最大的活动亮点,大沙岙是南麂列岛最具代表性的沙滩,沙滩内生活着较多贝类,随大量人员的涌入和沿岸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大沙岙沙滩贝类的栖息地环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危害、人为活动正影响着贝类的生长发育。为探明近年来大沙岙贝类种类、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在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初期(1992年)生态调查的基础上,于2003年再次对大沙岙贝类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沙岙沙滩12种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30.16g/m2和20个/m2,北断面开放区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13.98g/m2和11个/m2)明显少于受监控的南断面核心区(46.33g/m2和30个/m2),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低潮区(48.43g/m2和31个/m2)高于中潮区(28.03g/m2和20个/m2),贝类的平均栖息密度7月高于3月,北断面贝类的季节变化、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大于南断面。与建区初期同季调查资料比对发现,2003年北断面贝类数量下降幅度(14倍)显著大于南断面贝类下降幅度(1倍)。分析认为,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采捕是影响沙滩贝类数量下降的主要外部因子。  相似文献   

20.
福建泉州湾贝类养殖容量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泉州湾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养殖贝类有机碳含量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潮间带和潮下带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营养动态模型、沿岸能流模型估算贝类生态容量及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来估算贝类养殖容量。还采用方建光模型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并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品种的适养面积。3种模型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分别为43 171t、220 991×104个,46 388 t、237 464×104个,44 049t、225 490×104个。贝类适养总面积为2 878hm2,其中牡蛎Ostrea1 349hm2,缢蛏Sinoncvacula con-stricta1 268 hm2,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117hm2,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144hm2。1999年实际养殖面积2 615 hm2,尚有263 hm2可扩大养殖面积。还讨论了模型的实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