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惊人的掠日彗星 太阳又发狂了——可是这一次,既不是爆炸性的太阳耀斑,也不是太阳内部炽热的等离子体流,并且,这与百年难遇的太阳变化也似乎完全无关——那是从遥远的外太阳系空间飞来的比冰雪还要冷的彗星。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海军研究实验室的卡尔·巴特穆斯(KarlBattams)说:“这次事件开始于2010年12月13日,结束于22日。仅仅十天,SOHO(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卫星竟然发现了25颗彗星相继冲进太阳——简直是太疯狂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SMM/ACRIM辐射计测量到的太阳总流量及云南天文台太阳黑子观测的资料,计算了太阳常数与各类黑子投影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太阳辐照度与“活动”黑子投影面积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而和“残留”黑子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两种相关和太阳活动区的年龄、发展状态及磁结构有关。 本文再次验证了JUDIT PAP的发现,同时也说明了云台黑子资料的可靠性及通用性。  相似文献   

3.
黑子相对数与黑子群在日面纬度上分布的蝴蝶图表征着太阳长期活动演化的特征,本文主要对这二者尤其是后者进行了研究。太阳活动在日面上分布表现为不对称,这是近30年太阳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详细调研,发现太阳活动的南北半球分布不对称性的确存在,是否存在东西半球分布不对称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在日面经度上的分布肯定是不均匀的。本文还利用太阳22周活动极大时期X射线(Imp≥M1.0)耀斑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对称演化特征,发现不对称性并不是事件活动剧烈程度的函数。统计分析表现21周太阳活动既不是已往方面中所述的南半球占优,也不是北半球占优。本文总结了以往对太阳长期活动特征研究的结论,也分析了黑子面积描述的活动周期特征,发现可用一个二参数函数来描述太阳活动周,这个结论对太阳长期活动预防是有用的。本文还详细解剖了蝴蝶图,揭示了其所含的物理信息,同时将不对称研究引入到这种解剖工作中,或是定量再现已有的一些定律,一些效应,或是揭示一些新的长期活动特征。本文最后对太阳长期活动预报方法和预报结构进行了总结,21-23周的预报事例说明前兆因子方法比其它方法要好。本文用Moscow中子监测值对23周作了预报,其峰值为151.1(月平均黑子相对数),对23周事例的总结分析表明其峰值为162.3。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80年SMM(峰年卫星)/ACRIM日射计观测的太阳常数与伴有快速变化的异常磁结构黑子群面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日面出现伴有快速变化的异常磁结构黑子群时,太阳常数减少。另一方面,当结构简单的“剩余”黑子群占优势时,太阳常数值轻微地增加。  相似文献   

5.
利用紫台赣榆站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拍摄的色球和光球照片,研究了1990年11月6日至13日NOAA6361活动区的磁位形演化和耀斑产生区域,发现该活动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11日和12日两天还观测到新老活动区的碰撞耦合及耦合界面处小纤维(fibril)的快速变化,这些现象是由于前导黑子之一的p1黑子的连续几天的运动造成的.所有的活动也主要集中在P1黑子的周围.  相似文献   

6.
太阳黑子的佛耳夫相对数存在平均11年的周期变化,这个周期称为太阳活动周。黑子磁场长期观测的结果表明,在同一活动周内,太阳南北两半球上的黑子群,其极性分布是稳定的,但前导和后随的磁场排列刚好相反。到了下一个活动周,这种黑子群极性的分布将完全颠倒过来。这就是所谓“太阳黑子磁周期”,磁周期平均22年。  相似文献   

7.
宇宙信息     
转动黑子触发超级太阳耀斑 五个转动黑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了近5年来观测到的最大的太阳耀斑。天文学家使用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对这个耀斑区进行了5天的观测。  相似文献   

8.
太阳耀斑大多数发生在磁极复杂的黑子群上空,因此,黑子群磁类型可以作为预测太阳耀斑的重要依据.针对同时具有白光图和磁图数据的太阳黑子分类,提出了一种双流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黑子群磁类型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两个网络分支同时提取白光图和磁图特征,在全连接层对两类特...  相似文献   

9.
李碧强  宋慕陶 《天文学报》1994,35(1):44-50,T004
本文和赣榆站所拍得的精细色球资料研究了1990年10月两个活动区的复合过程,在缺少适时准确的磁图条件下,我们以Kitt Peak磁图为背景,巧妙运用Zirin-Prata法则,剖析了此两区的发展过程。发现:1)所谓黑子群“碰撞”不仅包含了两黑子群因迁移运动逐渐相互靠拢、接触,还包含了新生磁流在两群边界处浮现生长以及原黑子的衰没,2)随着“碰撞”的发生,被“碰”黑子的磁流迅速衰减,这时在接触边界处,  相似文献   

10.
太阳虽然离我们不很远,看起来大小也与月亮相仿,但由于它发出强烈的光和热,使我们几乎不敢正视,用望远镜观测时,更要装上滤掉大部分光线的滤光片,这就大大影响了对太阳细节的观察,所以虽然伽利略早就用望远镜发现了太阳的黑子,并进一步推测太阳在自转,但以后200年,人们对大阳的认识没有太大的进展。到了19世纪,人们终于一步步“走近”了太阳,通过对黑子特性的了解太阳大气的观测、太阳能源的推测以及太阳系起源的探讨,勾画出了一个新的太阳。  相似文献   

11.
史忠先  吴琴娣 《天文学报》1999,40(2):142-148
通过对12-22周((1878-1995年)太阳大黑子群分布南北半球不对称的整体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太阳活动周的长期演化趋势.约定N与S分别表示北南半球大黑子群数之和,BN与BS为北南半球大黑子群的纬度和.由这4个物理量定义了太阳活动周的3个参量:(1)太阳活动不对称指数AS=(N-S)/(N+S);(2)平均纬度BT=(BN+BS)/(N+S),BS取负值;(3)太阳活动带的宽度BW=BN/N-BS/S.对上述11个活动周,得到了有关80年周期的性质及奇偶数周大黑子群数变化的有意义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1太阳周(77—80年)较大黑子群(S_p≥250)和较大耀斑(2级以上)在太阳上的位置的分布,活动水平的周期性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活动经度在上升年和峰年不一样,峰年活动经度带较宽。(2)活动经度带有向小经度方向漂移的倾向。(3)活动复合体对活动经度带的形成起重要作用。(4)在一个太阳周中较大黑子群的纬度分布有类似“蝶形图”的分布。(5)南北半球分布不均匀,这种不均匀性交替变化有约210天的周期。(6)太阳活动呈周期性,上升年周期约86天,峰年约126天。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探讨了现代太阳周(1850年1月─1992年5月)黑子相对数月平均变化过程的可预报性。用时间延迟方法重构吸引子,计算它的最大Lyapunov指数(λ_1=0.023±0.004bits/月),估算了用这些黑子数进行确定性预报的理论时限(t=3.6±0.6年).结果表明,动力系统的可预报性与它的最大Lyapunov指数有直接关系,黑子数月平均变化过程的演化不是周期的,也不是拟周期的,而是混沌的。即使今后找到了描述该过程的确定性方程,它的长期行为也不可能准确地预报,只能作短期预报,这是黑子数本身的混沌特性决定的。用于黑子数预报的纯粹数值统计方法仅对短期预报才有效。  相似文献   

14.
我们已经指出,1972年8月太阳活动区九个耀斑(包括全部大耀斑)的爆发相和主要发展形态总是掩盖了旋涡黑子R和经常四面包围旋涡黑子O,与这两个异极黑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进一步考察O、B两黑子的相互关系.(一)O、B黑子半影旋涡形态的演化联系从黑子精细结构照片系列可见,7月31日到8月3日,O和B两个异极黑子本影之间有一束长长的蛇形半影纤维连结着,表明它们在光球上层的磁力线是相通的,见图  相似文献   

15.
太阳黑子数月平均变化的长期行为的可预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用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探讨了现代太阳周(1850年1月-1992年5月)黑子相对数月平均变化过程的可预报性。用时间延迟方法重构吸引子,计算它的最大Lyapunov指数(λ1=0.023±0.004 bits/月),估算了用这些黑子数进行确定性预报的理论时限(t=3.6±0.6年)。结果表明,动力系统的可预报性与它的最大Lyapunov指数有直接关系,黑子数月平均变化过程的演化不是周期的,也不是拟  相似文献   

16.
2011年的春节刚刚过去,零星的鞭炮声还不时响起,人们还在回味着旧历年的欢乐与温馨,太阳突然间活跃起来,表面最多有5群太阳黑子。正月初十(2月12日)太阳表面南半球新浮现出编号为Noaal158的黑子群。这个黑子群迅速发展,只2—3天的时间东西跨度就增大为约10个地球直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20、21太阳活动周的E、F型别黑子群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1.大黑子群日面经度随时间(用太阳自转周表示)的分布呈现“V”和“∧”形状;2.三个活动周大黑子群数按经度分布都有两个峰值。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月11日,太阳看上去与往日没有多大的差别,在日面的东边缘出现了几个比较小的黑子,随着太阳的自转逐渐向日面中央靠近。这其中就有一个很小的黑子编号为720。然而就在一天之中,这个几乎无法分辨的小黑子的大小却突然猛增4倍,到了1月12日已经变得裸眼可见了。时间推移,黑子720继续成长。1月13日它比五个地球的直径都要大,1月14日甚至超过了七个地球大小!到  相似文献   

19.
刘庆忠  胡福民 《天体物理学报》1996,16(1):77-81,T003
利用紫台赣榆站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拍摄的色球和光球照片,研究了1990年11月6日至13日NOAA6361活动区的磁位形演化和耀斑产生区域,发现该活动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11日和12日两天。还观测到新老活动区的碰撞耦合及耦合界面处小纤维(fibril)的快速变化,这些现象是由于前导黑子之一的p1黑子的连续几天的运动造成的。所有的活动也主要集中在p1黑子的周围。  相似文献   

20.
黑子相对数与黑子群在日面纬度上分布的蝴蝶图表征着太阳长期活动演化的特征 ,本文主要对这二者尤其是后者进行了研究。太阳活动在日面上分布表现为不对称 ,这是近 30年太阳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详细调研 ,发现太阳活动的南北半球分布不对称性的确存在 ,是否存在东西半球分布不对称性目前还没有定论 ,但在日面经度上的分布肯定是不均匀的。本文还利用太阳 2 2周活动极大时期X射线 (Imp≥M1 .0 )耀斑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给出了不对称演化特征 ,发现不对称性并不是事件活动剧烈程度的函数。统计分析表现 2 1周太阳活动既不是已往文献中所述的南半球占优 ,也不是北半球占优。本文总结了以往对太阳长期活动特征研究的结论 ,也分析了黑子面积描述的活动周特征 ,发现可用一个二参数函数来描述太阳活动周 ,这个结论对太阳长期活动预报是有用的。本文还详细解剖了蝴蝶图 ,揭示了其所含的物理信息 ,同时将不对称研究引入到这种解剖工作中 ,或是定量再现已有的一些定律 ,一些效应 ,或是揭示一些新的长期活动特征。本文最后对太阳长期活动预报方法和预报结论进行了总结 ,2 1~ 2 3周的预报事例说明前兆因子方法比其它方法要好。本文用Moscow中子监测值对 2 3周作了预报 ,其峰值为 1 51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