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跨径为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的特大跨海桥梁日益增多,常规的控制网构建方案能否满足如此大尺寸桥梁工程施工的精度要求逐渐引起了建设行业的重视。本文以台州湾跨海大桥为例,在严格遵循测量原则的前提下提出了监测方案,并采用GPS技术及水准测量完成了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结果表明,二等GPS控制网最弱边为TZQ5-TZQ6,相对精度为1/505 000,控制网反算边长与实测边长的绝对误差在5 mm以内,最大相对误差1/140 800,二等水准测量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为±0.29 mm,闭合差为0.5 mm,测量精度均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文所采用的控制网点位布设方法、监测方案及遵循原则等均能为建立特大跨海桥梁高精度控制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CCD拼接的细玻璃管直径测量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基于CCD拼接技术的高精度直径测量方法,测量范围为1.2-2.2mm测量精度为1μm并阐述了其测量原理,对在显微放大情况下的相机标定,边缘定位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系统的测量精度,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 性。  相似文献   

3.
组合测量是精密大尺寸测量的重要研究方向,提出一种经纬仪与视觉深度组合测量方法,对方法的原理以及其中的标定技术和高精度中心定位技术进行论述。精度验证实验表明,组合技术的定位测量精度优于0.05mm,准直精度优于2″,证明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视觉的结构位移测量方法具有低成本、高精度、多点测量等优点,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出基于YOLOv5目标检测模型和视觉的封闭空间建筑物垂直位移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YOLOv5目标检测模型识别和提取标志物兴趣区域,减少了后续标志物定位与跟踪的计算量。以基准点反算CCD相机架设的观测点位移量,并归算由相邻帧间标志物圆心像素变化转化的垂直位移值,实现观测点移动状态下封闭空间建筑物位移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垂直位移测量的最大误差小于0.16 mm,能够满足工程结构垂直位移测量与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大跨度悬索桥基准索股跨中位置处于百米高空,如何测得精确的垂度值,对主缆线形进行控制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影响悬索桥基准索股垂度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基于实时大气折光系数改正的单向三角高程的跨中垂度测量新方法。在桥址区建立高精度的高差基准,通过对桥址区的大气折光系数的测定及改正试验,证明该测量方法切实可行。基准索股跨中垂度采用双测站进行测量,当双测站所测同一点绝对垂度互差小于10 mm时,取双测站所测垂度均值作为该点的垂度值。该方法的测量结果达到设计精度要求,对同类工程测量项目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测量技术(PSInSAR)具有全天候、大范围、高精度监测地表形变的优点,是形变灾害监测领域一种新的经济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本文介绍了PSInSAR技术,并使用我国某地区的卫星SAR影像数据,运用PSInSAR技术完成了地面沉降监测的相关处理流程,并将结果与常规水准测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证实了PSInSAR技术用于大范围地面沉降监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地铁建设会引发城市地表形变灾害,而传统的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难以实现城市地铁工程区域的精细测量。本文利用TerraSAR-X高分辨率数据,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方法对徐州地铁1号线东部工程场地进行了形变监测,获取了该区域2016年6月15日-2016年9月11日期间的形变时序图。通过与人工角反射器布设点的水准测量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利用两种时序InSAR测量方法得到的地表形变结果与水准测量结果非常一致,形变误差均在1 mm以内;而SBAS-InSAR探测地表形变的敏感性低于PS-InSAR。结果表明,利用高分辨率SAR影像监测城市地铁形变具有亚毫米级的测量精度和米级的定位能力,同时证明了时序InSAR分析技术在城市地铁工程形变监测应用中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尺寸物体位姿实时精密测量的需求,基于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原理,设计一种基于单相片的位姿测量方法。位姿重复测量实验表明,在6 m范围内,文中方法位置重复测量精度优于0.021 mm,角度重复测量精度优于0.003 6°。与激光跟踪仪测量结果的公共点转换实验表明,文中方法位置测量精度优于0.060 mm,角度测量精度优于0.005 2°。文中方法操作简单,设备成本低,适用性好,能实时、高精度测量大尺寸物体的位姿。  相似文献   

9.
变形监测是大跨度桥梁营运期间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介绍了湘潭湘江三大桥主桥在营运期间桥梁内部的微观测量和桥梁外部的宏观测量,表明综合测量是了解桥梁“健康”的有效方法,同时对其宏观测量的应用模型和数据精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肖海威  秦亮军  刘洋 《测绘工程》2010,19(5):71-74,80
以广州新光大桥为研究对象,对其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设进行试验研究,包括桥梁高程监测控制网测量的方法和精度分析、桥梁平面监测控制网测量的方法和精度分析以及桥梁关键监测点位置布设研究。其中在高程监测控制网测量中,分别采用了跨河水准测量、测量机器人三角高程法测量、GPS测高3种方法进行比对实验;在平面监测控制网测量中则采用高精度测量机器人和GPS两种方法进行比对实验。由试验结果,得出结论,为同类项目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九自由度运动模拟器动态测试是交会对接中的一个关键技术,本文针对双相机高精度工业测量系统在模拟器动态测试应用中开展一定深度的研究,并通过交会对接视觉姿态检测软件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和精度评定工作。实验证明,直线度误差为±0.37 mm,距离误差为±0.406 mm;点位精度优于1.200 mm,二者均具有测试速度快、测量精度高的优势,可以很好地满足交会对接动态测试技术中测量结果实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利用GPS监测地面沉降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监测天津地区的地面沉降,配合精密水准测量,1995年布设了一个GPS监测网,每年的10-11月进行一次精密GPS测量,并与同期进行的精密水准复测的垂直形变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根据1995-2004连续十年GPS大地高与精密水准测量观测数据对比研究,验证了GPS监测地面沉降的精度,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GPS大地高变化完全可以像精密水准测量一样高精度获取水准测量点的沉降值,从而得出在地面沉降监测中GPS测量可用于监测地面沉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取代传统的接触式一维测量方法,采用由两台TM5100A电子经纬仪构成的Axyz/MTM工业测量系统,对MOTOMAN-SV3XL型机器人视觉控制实验中所用的格网板进行了无接触式精密检测。由于采用联机测量模式,在测量现场即可实时获取检测点的三维坐标,并依赖于测量软件丰富的计算与分析功能,检测工作简便、准确而高效。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在5m范围内的单点测量精度优于±0.1mm,完全满足高精度检测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崔巍 《现代测绘》2016,(4):25-28
大跨度连续钢桁栱梁施工测量是一项精密的工程测量,具有跨度大,钢梁杆件刚性大,合龙口多,合龙口合龙点多等特点。因钢梁杆件运输变形、制造误差、安装误差等因素影响,会造成钢梁的安装线形与设计线形不符等情况。在钢梁施工过程中在合理的工况、气象条件下通过控制网复测与加密进行测量,可以提高测量精度。根据监控指令对钢梁线形进行调整,可实现钢梁"零"误差合龙,合龙后的线形、栱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视觉测量系统需要双CCD相机同时拍摄两幅不同角度的数字图像,成本昂贵且难以确定两CCD相机问的空间相对位置。为此,建立一种结合CCD相机的摄像功能和经纬仪高精度测角功能的视觉测量系统。基于该系统提出一种用单CCD相机实现双目视觉原理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证明系统与数学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孟宪纲 《测绘通报》2012,(Z1):202-204
如何控制沉降区对工程垂直形变的影响一直以来是工程测量的核心问题之一,它贯穿工程的整个实施过程,包括前期规划设计和后期的形变监测。通过采用闭合环式附和水准测量对天津西部沉降区的京沪高速铁路实际测量,计算结果表明,闭合环式附和水准测量是沉降区监视测量的有效方法,能提供高精度、稳定可靠的高程基准数据。  相似文献   

17.
CH20023356 大跨度斜拉桥变形监测研究/吴栋材(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学报.—2002,31(3).—278~281 系统介绍现代大跨度桥梁变形监测的内容、方案与资料分析,结合武汉长江二桥的监测实践,指出利用现代测量仪器和技术,如GPS定位系统、测量机器人等不仅完全可以满足大跨度桥梁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还可以提高测量速度,其测量成果也具有很高的精度。图2参3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基于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微变形监测系统(IBIS-L)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对建筑物的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到了在雷达视线方向优于毫米级精度的形变结果,实验表明,IBIS系统可以实现高分辨率、高精度、实时的建筑物变形监测。  相似文献   

19.
大跨度斜拉桥变形监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吴栋材 《测绘学报》2002,31(3):278-281
系统地介绍现代大跨度桥梁变形监测的内容、变形监测的方案与资料分析,结合武汉长江二桥的监测实践,指出利用现代测量仪器和技术,如GPS定位系统、测量机器人等不仅完全可以满足大跨度桥梁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速度,其测量成果也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全站仪是使用非常广泛的测量仪器,但一次只能测量一个点,而且测量效率和精度易受操作员影响。带相机的图像全站仪正好可以避免以上两个问题。图像全站仪取代普通全站仪也是未来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势。图像全站仪将全站仪的实时性、高精度、高稳定性与相机的无接触、面测量、无人为误差等技术优势结合在一起,在天文测量、形变监测、精密工程测量及地形图测绘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介绍图像全站仪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图像全站仪的特点和可能的应用领域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图像全站仪和图像测量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