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地球》2015,(11)
<正>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物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可是,长久以来,很多人的观念中森林只是木材的提供地,说起森林效益最先想到就是"砍树"。"砍树"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一直是森林资源利用的主流。现在,随着生态旅游观念的普及,"看树"这种新的森林资源利用方式慢慢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蓝颖春 《地球》2012,(11):88-91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曾说过:"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的这句话是说:"砍伐树木与种植和保护树木要同时进行,这样山林才不会光秃,百姓也才有生活用的木材。"这也是我国历史上较早有关于生态与保护生态的记录。我国是少林的国家,森林覆盖率列世界第111位,人均拥有森林面积和储量分别列119位和160位之后。另外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火灾、自然灾害等原因,我国每年有44万  相似文献   

3.
张佑一 《地球》2011,(5):10-11
这是一个极其值得关注的变化。4月26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按照国务院3号文件,今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将直接由政府一把手负责。各省区市的政府一把手今后不仅负有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还必须利用和发展好森林资源,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森林冠层和森林边界层大涡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采用各向异性湍流动能闭合方案和3阶Runge Kutta时间积分方案的大涡模式中,引入由森林冠层粗糙元造成的动量拖曳项、热量输入项和TKE耗散项,以模拟森林冠层和森林边界层的气象场. 通过中性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不同叶面积指数算例的模拟分析及与已有观测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所建大涡模式对森林冠层和森林边界层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进一步研究表明:不稳定层结条件下较稠密的森林冠层中特有的Kinking & Pairing湍涡结构与森林边界层中湍流的大涡运动相互作用,形成了森林冠层附近的温度斜坡型结构.  相似文献   

5.
蓝颖春 《地球》2012,(12):10-13
1982年9月25日,在中国林业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战略转变中,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正式诞生了。从此,开启了我国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的华美乐章,探索出了一条不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又能充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9,(4)
正"世界森林日",又被译为"世界林业节",英文是"World Forest Day"。这个纪念日是于1971年,在欧洲农业联盟的特内里弗岛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的。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予以确认。以引起各国对人类的绿色保护神--森林资源的重视,通过协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72年3月21日为首次"世界森林日"。  相似文献   

7.
拯救森林     
袁立明 《地球》2011,(4):128-130
2011年是国际森林年。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承载生命的摇篮,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洪涝灾害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森林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球涡度相关的森林碳交换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碳交换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和校验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评价和预测森林在全球碳平衡中作用的基础.近10a来,涡度相关(EC)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在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圈的能量和物质交换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整合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及各区域通量观测网络中森林站点已发表的EC测定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森林碳交换组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总初级生产力(GPP)和总生态系统呼吸(TER)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从全球尺度看,森林NEP具有明显的纬度格局,受TER和GPP联合控制,其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暖温带森林〉寒温带和热带雨林〉北方森林和亚高山森林.在气候因素中,年均温(MAT)对森林碳交换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sAP)的作用.随MAT升高,GPP呈线性增加,而TER则呈指数式上升,从而使NEP在MAT超出20℃的阈值之后开始下降.SAP小于1500mm时,GPP,TER和NEP的变异性很大,但均呈现随SAP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森林碳交换的时间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因时间尺度而异.NEP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主要是由于气候波动和碳交换组分对环境变化响应的不同步性引起的.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碳交换具有明显的林龄效应.随森林的发育进程,一般表现为:森林采伐初期为碳源,当相对林龄(即实际林龄与轮伐期年龄的比值)达到0.3左右时由碳源转变为碳汇,近熟林或成熟林的碳汇强度达到最大.这一格局与叶面积指数和相应的GPP变化相关.研究结果突出了碳交换组分的时空动态在森林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建议全球碳平衡研究中除了考虑森林类型之外还应兼顾森林碳交换的年际变化和林龄效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周转时间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生态系统持续的碳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增长趋势及生态系统碳周转的时间,因此,获取生态系统碳周转时间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有效评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基础.本研究采用数据-模型融合方法,基于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模型(TECO-R),结合生态系统观测数据(NPP、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遥感数据(NDVI)及气象、植被与土壤等辅助空间数据,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反演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各碳库的周转时间及分配系数,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平衡状态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周转时间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数据-模型融合技术能有效地反演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模型中的关键参数,从而很好地模拟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反演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周转时间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其值大多介于24~70年之间;不同森林类型的统计结果表明,落叶针叶林与常绿针叶林的平均周转时间最大(分别为73.8与71.3年),其次是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38.1与37.3年),而常绿阔叶林的值最小(31.7年);从全国尺度看,中国各种森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周转时间的均值为57.8年.  相似文献   

10.
臧敬 《地球》2012,(4):129-131
2012年3月21日,世界第40个国际森林日如期而至。众所周知,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森林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5000万年来,地球上形成的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占到了三分之一,它们是80%的陆地生物的家园。森林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年的森林日以"保护地球之肺——森林"为主题,旨在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呼吁全球共同肩负起这一人类重要使命。然而,人类是如何对待森林家园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9,(9):31-31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作从1998年开始试点,两年后对试点情况进行总结,从2000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天保工程,第一期是11年时间,第二期实施是2011年到2020年,明年二期结束。2014年中央提出要把全国所有的天然林都保护起来,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对森林的依赖和消耗过重,森林需要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12.
太湖富营养化条件下影响蓝藻水华的主导气象因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晓春  杭鑫  曹云  杭蓉蓉  李亚春 《湖泊科学》2019,31(5):1248-1258
利用2004-2018年卫星遥感解译的太湖蓝藻水华信息构建蓝藻综合指数,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同期气象因子与蓝藻水华综合指数的关系,定量评估影响蓝藻水华的主要气象因子特征变量的重要性度量和贡献率.结果表明,在光、温、水、风等主要气象要素中,气温对蓝藻水华综合指数起着主导的作用,其次是风速和降水,日照时间的影响或可忽略.其中气温条件中重要性度量最大的是年平均气温,其次是冬、春季节的平均气温;风速因子中影响较大的是7月份的平均风速;水分条件中主导因子是9月累计降水量.优选的随机森林模型模拟值与实际蓝藻水华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拟合优度为0.91,通过0.01显著性检验,随机森林模型模拟效果较好.用随机森林模型模拟值对太湖蓝藻水华分等级评估,模型模拟精度达到了86.7%,其中5个重度等级年份模型模拟结果完全一致,中度等级的6个年份模型模拟值有5年与之相符,中度以上等级的模拟精度达90.9%,模型能够反映气象因子对蓝藻水华综合指数的综合影响,对中、重度蓝藻水华的模拟效果更好.随机森林模型有助于理解富营养化状态下影响蓝藻水华的主导气象因子,利用气象因子的可预测性可以促进蓝藻水华预测预警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建立线路中小跨径梁桥桥墩的地震易损性模型,采用统计工具得到某山区高速公路桥梁双柱墩的结构、几何和材料特性的概率分布,由拉丁超立方体抽样生成桥墩属性数据集,建立了参数化的有限元模型.通过Pushover分析和基于非弹性需求谱的能力谱方法获取双柱墩的地震需求和抗震性能数据点,提出由随机森林(RF)模型建立桥墩地震易损...  相似文献   

14.
袁立明 《地球》2019,(9):70-72
从森林里穿行而过,沿路看自然美景,这样的旅行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钟爱。8月1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三批国家森林步道名单,决定在小兴安岭、大别山、武陵山3条线路推动国家森林步道建设。国家步道是指穿越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较好的自然区域,串联一系列重要的自然和文化点,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自然体验机会,并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管理的步行廊道系统。  相似文献   

15.
由于低的 摘 图像对比度、不可预测的前列腺位置和不确定的肠道气体,CT图像中自动和准确的前列腺分割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随机森林的前列腺分割方法。利用自动上下文模型训练一系列的随机森林分类器,然后迭代地把这些训练好的分类器应用在测试图像上以改进前列腺的分类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最新方法,我们的方法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指出了海底古森林与古地震的关系,给出了深沪湾全新世强古地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用森林和草场资源清查资料、农业统计、气候等地面观测资料, 以及卫星遥感数据, 并参考国外的研究结果, 对1981~2000年间中国森林、草地、灌草丛以及农作物等陆地植被的碳汇进行了估算, 并对土壤碳汇进行了讨论. 主要结论如下: (1) 中国森林面积(郁闭度为20%)由1980年初的116.5×106 ha, 增加到2000年初的142.8×106 ha; 森林总碳库由4.3 Pg C (1 Pg C = 1015 g C)增加到5.9 Pg C; 平均碳密度由36.9 Mg C/ha (1 Mg C = 106 g C)增加到41.0 Mg C/ha; 年均碳汇为0.075 Pg C/a. 中国草地面积约为331×106 ha, 总碳库1.15 Pg C, 总碳密度3.46 t C/ha, 年均碳汇0.007 Pg C/a. 中国灌草丛的面积为178×106 ha; 年均碳汇为0.014~0.024 Pg C/a. 中国农作物的生物量按0.0125~0.0143 Pg C/a的速率增加. (2) 在1981~2000年间, 中国陆地植被年均总碳汇为0.096~0.106 Pg C/a, 相当于同期中国工业CO2排放量的14.6%~16.1%. 利用国外结果对中国土壤碳汇进行了概算, 为0.04~0.07 Pg C/a. 因此,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总碳汇(植被和土壤)将相当于同期中国工业CO2排放量的20.8%~26.8%. (3) 文中的碳汇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尤其是对土壤碳汇的估算. 为此, 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的福建深沪湾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徐起浩  冯炎基  施建生 《地震地质》2001,23(3):367-380,T001,T002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是强古地震遗迹。研究结果表明 ,全新世早期该处海底古森林生长在由松散的晚更新世含砾砂粘土构成的低凹洼地内。距今 70 0 0a左右的强古地震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并形成泻湖环境 ,约距今 2 0 0 0a的又一次强古地震使海底古森林沉没到更深的海底 ,推测这两次古地震的震级都超过 7级  相似文献   

19.
图像匹配是逆向工程CAD建模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CT图像包含多分叉轮廓的匹配问题,利用椭圆拟合来定量表达平面轮廓散乱点的整体形位信息,建立初步的轮廓森林;提出采用快速Hausdroff距离法来处理分枝问题从而形成完整的轮廓森林。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具有分叉现象的图像匹配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实时处理能力,对于岩芯CT、工业CT、医学CT等图像的三维重构都能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深沪湾沿岸地层、构造、海底古森林及晚更新世古牡蛎滩遗迹,深沪湾的地壳运动与古环境变迁;研究了海底古森林和晚更新世古牡蛎滩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