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万龙 《地理教学》2014,(17):48-51
正2013年11月20~21日我有幸作为江苏省的代表参加了在江西省九江市举行的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作为第3小组的评委听了12节课,课题是"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我所听的这12节课,不用说,这些课都是好课,正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主编雷鸣在点评中所说的,这些课反映出上课的老师们在五个方面十分用心。一是对讲述内容的准备非常用心;二是教师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方面非常用心;三是教师对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设计背景本节内容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教材的着眼点是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强调一个"变"字,体现两个"影响"。教材文字较少,案例很多,但离学生的生活也较远,笔者设想结合"常州市"城市发展的典型性,利用乡土案例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课前布置任务和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搜集资料,课堂以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方式来学  相似文献   

3.
胡春波  潘冰冰 《地理教学》2011,(21):25-26,28
2011年9月,我市举行一次送教到帮扶学校交流展示课,地理学科由两位教师作课展示,然后与会的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其中研讨的一个主题是“教学设计的再思考”。下面以人教社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其中的一课时“地形复杂多样”为例,谈一谈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4.
崔迪 《地理教学》2012,(18):57-59,50
本活动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Ⅰ第一章P9-P10案例研究——"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关于火星是否存在或曾经存在生命的争论由来已久。火星将是人类最理想的移民行星,这一信念激发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丰富的探索信息为本堂课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各大网站火星专题开放性的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可靠平台。人类探索火星不仅是寻找生命的迹象,还有更深远的意义——火星大气、地质的研究可与地球进行比较研究。设计此次学生探究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增强其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一、探究活动设计本节课的活动设计环节分为:自选小组——分发学案及布置任务——组间活动——为所选命题辩论——评价。1.自选小组、分发学案及布置任务在前一课时布置完成,并说明PPT与数字星球相结合演示的制作方  相似文献   

5.
龚丽云 《地理教学》2013,(22):26-27,25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区域篇"中的"黄土高原地区"。教材从"黄土广布土层深厚"、"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三个方面来介绍黄土高原地区,从教材的安排上突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及产生的生态问题。2.教材的处理及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分成2课时教学。第1课时,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黄土广布的特点及当地的人文现象,如建筑(窑洞)、艺术(安塞腰鼓、信天游)、饮食(面食)等内容,为第2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第2课时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本课内容为第2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某种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三节,是继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和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后,进一步介绍构成中国自然环境的又一重要内容。因为地势和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与水流的缓急,而气候则影响到河流的径流量、结冰期、水位变化及含沙  相似文献   

7.
2007年12月13日和14日在绍兴市嵊州第二中学举行了绍兴市高中地理教学观摩课活动,参加展示的教师都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摒弃了传统的“以教为本位”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凸显了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焕发了课堂的生命力。在几节观摩课中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教学。不仅给一线教师学习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很大启发,也给一线教师如何推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以深深的启迪。下面我把这节观摩课课堂实录的片段呈现出来,并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触。  相似文献   

8.
宋洪位 《地理教学》2013,(11):31-33
正2011年以来,学校推行1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围坐的形式打破了原有的教室格局,全面引入学案导学,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逐步取代了被动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本地区掀起了一场教学改革的浪潮。以下是我在新的教学模式背景下设计完成的一节示范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从自主课到展示课的全程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一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我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各类地形后,进一步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及其影响。就教学价值而言,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并非本节课的首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感受到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及凶山区面积广、平地少而导致耕地资源的有限性,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学生不可不知。另一重点是,学生能初步理解地形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灾害、农业生产、交通等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毓婷 《地理教学》2013,(14):50-53
正【设计思路】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分为: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三部分内容。本课时的备课内容为本节的第一课时: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类型,分析其外部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分析各  相似文献   

11.
黄雷 《地理教学》2015,(1):32-34,20
一、教学立意唐代画家张彦远认为:"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呢?"农业"一节究其本质,就是要求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笔者起初的设想是"站在系统的高度,纳入知识的海洋"来设计本节课的。而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精心创设了有意义的课堂活动,建构探究活动的教学模块,培植学生对地理的好奇之心,对地理思想和观点的探究之意,对地理课堂的享受之乐,是我们对本节课  相似文献   

12.
设计思路 “黄河”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黄河的概况;②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③黄河开发利用和治理。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本节课笔者采用精心设计的四个活动,自主探究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3.
徐毅 《地理教学》2001,(7):29-30
“地球的运动”一节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部分知识点多,难点多,而且都是重要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仅凭简单的设计、平直的讲述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模拟实验等形式,突出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三大环节,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美,并且善始善终,使知识的掌握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及思维活动能力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对本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设计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预先谋划,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环节:研究学情现状、进行材料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下面从上述几个环节来谈谈“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笔者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15.
吕红 《地理教学》2005,(8):41-42
“澳大利亚”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备课,学习第一个标题——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时,教学一直很顺利。  相似文献   

16.
陆梅 《地理教学》2013,(9):31-33
正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是继学习"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和"美国"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六个国家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巴西及拉丁美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习国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课标解读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相似文献   

17.
以前上课我一直是认真的“备教材”、“备学生”。也是按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可是新的课程标准出现了,更要求教师要“备课标”,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感到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又很认真的“备课标”、读“课标解读”、改革课堂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何平 《地理教学》2014,(13):24-27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随着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师形式各异、个性化、富有创意的课时教学设计层出不穷,地理教学正步入一个精彩纷呈、创意无限的时代。但是这些精彩的课时教学设计往往难以走进"寻常百姓家",局限于教学研究、展示交流的成分更大一些。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1为了体现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这些课时教学设计的能力培养目标多为"零起点",现实中教师不得不减少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课堂因"容量不足""效率低下”而备受诟病,降低了推广的价值;为了体现教学目标的完整性,这些课时教学设计往往会出现培养目标与其他课时简单重复的状况,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成为倡导的课堂学习模式之一.已有的PBL教学实践多以长课时为主,这对我国基于教材和课时的教学传统带来挑战.本文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教学内容,采取课例研究的方法探讨单课时地理PBL的可行性及其关键要素.研究发现,单课时地理PBL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问题情境""合作学习""学习支架"三个方面,在实施阶段则需要重点关注"课堂生成性".  相似文献   

20.
高中地理“地质灾害”一课中关于地质灾害防御的内容,地理知识原理与人类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通过对案例一、二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和研究,认为精心组织课堂小组探究,进行角色设定在本节课的问题探究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