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海洋表层水温资料(COADS资料),分析研究了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的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海洋表层水温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特性,探讨了与ENSO和南极冰面积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表层水温具有明显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这种结果是两大洋的水温振荡周期不同有较大关系。热带印度洋表层水温的年际变化与E1 Ni ̄/no和La Ni ̄/na的发生年份存在较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控制末次冰消期的机制以及引起冰消期事件的顺序 ,最重要的是获得应用于大陆和海洋两者的气候记录的时间结构。放射性碳测年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沉积物的日历测年 ,但它是建立在表层水的表观年龄(相对于大气层来说)保持不变的假设上的。这里我们提出了北大西洋40°N以北的表层水的表观年龄(或储层年龄)在过去20ka中的变化证据 ,在两个岩心中 ,我们发现了在Heinrich1(15kaBP)结束的地方 ,表层水表观年龄比今天大1230±600a和1940±750a ,在新仙女木冷期结束的地方比今天大820±430…  相似文献   

3.
末次冰期热带西太平洋海面温度的估算以及与太平洋暖涡的关系R.Thunell等西部赤道太平洋拥有一个温暖的表层水大暖涡,在全球海洋中其是具有最温暖海面温度(>29℃)的海区。通过海洋一大气的耦合暖涡中温暖的海水在调节全球气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本次研...  相似文献   

4.
用一个简单的海洋模式,研究了东亚季风异常对南海表层水温(SST)的影响,发现南海表层水温的甚低频振荡是东亚季风异常风应力强迫所致.这种甚低频振荡主要反映在深水区,其空间分布呈椭圆形,几乎与南海海盆形状一致。从海盆中央到边缘振幅逐渐减少,SST的甚低频振荡是非行进波,无明显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1985-1998年期间的海洋调查温盐深(CTD)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南海南部春夏季季风转换期存在盐度逆转的异常表层水。实测资料表明,该异常表层水覆盖在南海南部的中部、东部大部分地区。冬季风停止引起苏禄海高温高超国水西向侵入,成为该海区东部近表面异常高盐水的来源之一。海面强的蒸发和表层水弱的垂向混合导致近表面水具有高盐特性,近表面高盐水与其下部保持着冬季遗存的局地低盐水叠置,形成了盐度逆转现象。  相似文献   

6.
大洋中陆源溶解有机质的分布和循环StephenOpsahl等陆源溶解有机质(DOM)由河流不断地向海洋中排放,其在海洋盆地中的分布和活动性以及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仍所知甚少。在东部赤道太平洋的表层水溶解腐殖质中发现了陆源溶解有机质出现在开放大洋中的直接...  相似文献   

7.
1965年7~12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1965年7~12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  相似文献   

8.
1964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1964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  相似文献   

9.
1963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海温组1963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  相似文献   

10.
1962年月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1962年月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  相似文献   

11.
1963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海温组1963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  相似文献   

12.
黄海北部水团锋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9年8月黄海北部14个周日连续站3d的表层水湿和有关大面站准同步资料及由卫片获取的海面温度资料,对该海域水团锋面进行了分析,黄海北部表层水温为北黄海沿岩水(水团)、渤海沿岸水(水团)、朝鲜西部冷水团和黄海暖流余脉所控制。该项研究对长海县海洋牧场的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海域表层水温的季节、年际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长江口与黄东海SST变化的异同,根据长江口区引水船海洋站1959~2001年、大戢山海洋站1977~2000年月平均表层水温资料,安徽大通水文站1968~1999年月平均径流量资料,利用功率谱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区表层水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的年际变化存在准2年和3~5年的显著振荡周期,东亚季风和长江径流对其变化有影响。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突变出现在1989年。  相似文献   

14.
平稳随机序列分析在水温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外进行海水温度预报主要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平稳随机序列分析法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根据海水温度自身前后之间的关系,采用平稳随机序列分析法,用小麦岛海洋站36a(1960~1995年)逐旬表层水温观测资料,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从而算出未来时刻的水温预报值。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外进行海水温度预报主要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平稳随机序列分析法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根据海水温度自身前后期之间的关系,采用平稳随机序列分析法,用小麦岛海洋站36a(1960~1995年)逐旬表层水温观测资料,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从而算出未来时刻的水温预报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IPCC-CMIP5的中国东部近海表层水温未来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翠翠  魏皓  宋贵生  谢川 《海洋与湖沼》2020,51(6):1288-1300
近海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变化对我国沿岸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其变化规律尤其是预估其未来变化一直是物理海洋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对全球及部分典型区域的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已成为全球公认的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本文利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中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式(ACCESS1.3、BCC-CSM1.1、CCSM4、GFDL-ESM2G、MPI-ESM-MR),对未来80年(2030、2060、2090年)相对于2010年中国东部近海(渤海、黄海、东海)表层水温的年代际及季节性变化规律在RCP4.5气候情景下进行了预估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中国东部近海表层水温在未来80年内有明显升温趋势:从年代际上看,到2090年表层水温升温幅度达1.18—1.71℃,其中2030—2060年升温最快,2060—2090年升温速度减缓;从季节上看,不同海域不同季节表层水温升温幅度达1.16—2.04℃,中国东部近海各海区在夏季升温幅度较大,冬季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海洋和气象部门广大用户对西北太平洋表层水温资料的需求,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温盐组拟借本刊,向读者连续发表西北太平洋半实时表层海水温度资料及其距平。该区的范围为北纬20-45°,东经120-180°,含61个站点(见下图)站距为5个经纬度。该资料是从1952年开始至今,其来源为国内外海洋调查资料和国际国内船舶气象报。本期将刊出1982年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控制末次冰消期的机制以及引起冰消期事件的顺序,最重要的是获得应用于大陆和海洋两者的气候记录的时间结构。放射性碳测年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沉积物的日历测年,但它是建立在表层水的表观年龄 (相对于大气层来说 )保持不变的假设上的。这里我们提出了北大西洋 40° N以北的表层水的表观年龄 (或储层年龄 )在过去 20 ka中的变化证据,在两个岩心中,我们发现了在 Heinrich 1 (15 ka BP)结束的地方,表层水表观年龄比今天大 1230± 600 a和 1940± 750 a,在新仙女木冷期结束的地方比今天大 820± 430 a 和 1010± 340 a。在 Bolling_Allerod暖期,两个老的储层年龄之间,表层水表观年龄可以与目前的值进行比较。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冰心年代学和整个冰消期的北大西洋海洋记录是一致的。因此,这表示了 40° N以北的北大西洋海洋碳测年需要作这些明显可变效应的校正。  相似文献   

19.
台湾东北海域冷水块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海洋调查历史资料,对台湾东北海域冷水块的时空分布、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利用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轨迹,佐证冬季该冷水块的存在。(2)鉴于该冷水的重要性,建议对它给予称谓,暂定名为“彭花棉”冷水块。(3)该冷水块是黑潮次表层水涌升的结果,是黑潮对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的典型实例之一。(4)该冷水块具有低温、高盐、高密、低氧、高磷、高硅和高氮等特性。  相似文献   

20.
南海表面浮力通量、水型变性及南海"暖水"的消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英国南安普敦海洋中心(SOC)海-气界面的热量和淡水通量资料以及世界大洋图集(WOA01)的海面温度和盐度资料计算了南海表面各月的有效浮力通量及水型变性矢量场,分析了南海表层暖水形成和发展的季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暖水的发展、维持以及消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洋表层浮力通量的影响;此外,南海上层水体密度的垂直结构和变化也深受表面浮力通量和表层水型变性的影响。在中、北部,南海的垂向结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冬季表层水体的下沉强度最大,深度最深,而夏季表层水体却无下沉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