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输出的泥沙对渤海沉积,特别是渤海南部的沉积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黄河入海河道的变迁,改变着沉积物的供给和沉积动力条件,使河口、滨外区的沉积模式变得复杂化。黄河口滨外区沉积物  相似文献   

2.
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对中国东部海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对于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存在4种不同看法,各自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一时期中国东部海域沉积演化和地貌变化.根据历史文献和其他论述,讨论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和改道,并研究对海洋沉积和海岸地貌的影响.研究表明,1128-1494年黄河从来没有全流入渤海,没有交替入黄海和渤海,也不能...  相似文献   

3.
自1855年黄河入海位置由黄海改为渤海以来,尾闾经历了十余次大的改道,最近的两次大的人工改道分别发生于1976年和1996年。研究了取自黄河水下三角洲的两个沉积物岩心,系统开展了沉积物粒度、210 Pb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两个沉积物岩心垂向上粒度组成出现突变,它们记录了1976、1996年两次黄河入海口的变迁。其中A19站下段(14.0~24.0cm)属于三角洲沉积,上段(0~14.0cm)属于海岸沉积,记录了1996年黄河从清水沟改道清8汊入海的河口变迁;A25站下段(15.5~24.0cm)属于正常海岸环境沉积,上段(0~15.5cm)属于三角洲沉积,记录了1976年黄河从刁口改道清水沟入海的变动。黄河入海口的变动导致该处沉积物岩心中210Pb曲线复杂化,出现了阶段式、倒置式等形态,该曲线形态与黄河入海口的波动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2  18 5 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流路变迁及海岸线变化2 1 三角洲上流路变化黄河自 1 855年夺大清河入渤海以来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 ,在近代三角洲范围内决口、改道频繁。据史料记载及实际调查统计 ,决口改道 50余次 ,其中较大改道 1 0次 (见表 5) ,即 1 855~ 1 938年发生 7次 ,1 938年 6月至 1 94 7年 3月山东河竭 ,1 94 7~ 1 976年发生 3次。 1 855~ 1 938年三角洲上实际行水历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经多方查对历史文献 ,扣除了由于河口段以上决口改道使三角洲河竭的时段 ,黄河自 1 855年 7月至 1 999年 1 2月北流入渤海的 1 44 4年中 ,…  相似文献   

5.
黄河入海泥沙对渤海和黄海沉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平均水深18m,最大水深70m,是一个较浅的海湾。黄海平均水深38m,其中部为水深大于50m的盆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陆地环绕。沿岸河流输沙特征对沉积作用过程有重大影响,特别是黄河入海泥沙的影响尤为显著。 关于黄河人海泥沙对渤海和黄海沉积作用的影响,前人已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讨论。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沙性河流。由于黄河尾闾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变迁,纵横摆动于华北平原之上,交替注入渤海和黄海,因此,在讨论黄河入海泥沙在中国近海沉积中的作用时,必须把渤海和黄海作为一个整体,甚至南涉东海。本文试图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概括讨论黄河入海泥沙对渤海和黄海海底沉积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徐东桂 《海岸工程》2009,28(4):89-94
以高含沙量著称于世的黄河,在促进华北平原形成的同时,也在蚕食着渤海。仅千年时间,淤埋渤海造陆1万km^2。进入海洋世纪的当今世界,海洋国土更加显得弥足珍贵。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经济、交通和战略意义重大。黄河下游历来游荡于天津、上海之间,现行流路也只有144a的历史。因此,改道黄河,重新引导泥沙输入黄海;既保护渤海,又在不影响领海的前提下,扩大我国国土面积。不失为两利无害的千年万年大计。  相似文献   

7.
苏北海岸带的演变过程及苏北浅滩动态模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苏北海岸长达千里,除北部连云港地区为砂质山地港湾岸外,其余大部分为淤泥质平原海岸.第四纪以来,由于黄河的南北迁徙及长江口的南移,使苏北海岸的动态平衡不断遭受破坏.特别是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后,苏北海岸中、南段(射阳河口至启东咀之间)的动态变化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8.
通过计算黄河淡水在渤海内部的水龄变化,能够进一步了解由黄河口排出的溶解性污染物在渤海中的输运时间和分布规律。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数值模型,加入了基于CART(the constituent-oriented age and residence time theory)方法计算水龄的模块,用于计算黄河淡水水龄在渤海的分布以及长期变化规律。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渤海物理场以及黄河淡水水龄在渤海中的分布。模拟结果显示水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很大,莱州湾平均水龄为700天,而辽东湾则高达1760天。渤海中部与辽东湾水龄时空分布表现出季节变化,冬季辽东湾水龄西低东高,高龄水自辽东湾东侧入侵渤海中部;夏季辽东湾水龄西高东低,渤海中部低龄水占优。黄河淡水水龄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1998—2003年黄河淡水水龄较高且存在上升趋势,而2003—2007年则迅速下降,此变化主要由黄河入海径流量的改变导致;径流量增大会使淡水水龄降低,反之则会使水龄升高。黄河径流量对黄河淡水水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目标区域黄河淡水浓度和低龄淡水质点在水团中所占的比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湾是个半封闭型的海湾。它三面环陆,东临渤海,周围入湾的河流有滦河、蓟运河、永定新河、海河、独流碱河和黄河等。  相似文献   

10.
黄河河口地区海岸线变迁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现有的实测资料,编绘了《黄河河口地区高潮线历史变迁图》,据此分析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变迁以及泥沙造陆、沙咀延伸、岸线蚀退的情况。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河道的影响。提出了治理黄河河口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原由苏北入黄海改道从山东入渤海之后所形成的现代三角洲。总面积5400平方公里。其开发潜力巨大,是一块亟待开发的战略宝地。目前全面开发黄河三角洲的序幕已经拉开。在黄河三角洲进入综合开发的新时期,科学地确立其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加速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1980年以后的海冰资料和卫星云图照片,对黄、渤海沿岸11个海冰测点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评述,浅析了测点的优劣及使用资料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是个半封闭型的海湾。它三面环陆,东临渤海,周围入湾的河流有滦河、蓟运河、永定新河、海河、独流碱河和黄河等。 京津的排污,蓟运河沿岸农药的使用,对渤海湾砷的含量及其分布,都可能带来一定影响,颇为人们所关注。具有大量悬浮物负荷的黄河,对该湾的影响,也有待于研究。因此,我们于1980年8月份开始对渤海湾的砷进行调查,获得了初步的结果。为了得到更全面的知识,我们于次年8月份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在原有站位的基础上,增设若干站位(主要是黄河河口附近的一些站位),同时测定了有关河道里的水样。此外,  相似文献   

14.
渤海南部调查的区域包括渤海湾南部沿岸和莱州湾。调查区沉积物的物质主要来源是黄河。这个区域,特别是黄河河口,历史资料很少。近来,黄薇文作了黄河口的一些重金属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及其在各地球化学相中的含量,但未测定重金属在该区域的堆积通量。本文主要讨论渤海南部沉积物中铜和锌的分布及它们在二个站的堆积通量。  相似文献   

15.
黄河自1855年夺大清河道入渤海的140多年来,除1938年以前部分时段在河口段以上改道使现三角洲河竭和1938~1947年花园口人为决口夺淮入海外,其余100多年均在现三角洲上行河入海。由于黄河每年都携带巨量泥沙进入河口地区,并且在三角洲面上决口、分汊、改道频繁,使三角洲演变剧烈,海岸变化复杂。黄河输往河口地区的泥沙除一部分淤积在河口附近河道外,其余部分进入河口滨海区,其中大部分快速落淤在河口附近的近岸海域.还有一部分被海洋动力输往较远的海域。因此.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与河口流路的变化和入海水沙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黄河每年输入大量的沉积物进入渤海,入海沉积物的扩散和影响范围对该区的现代沉积作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工程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使用ICP-MS分析方法对渤海中部典型断面的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的测试,阐明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发育特征,结合渤海周边主要河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黄河现代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渤海湾北部沿岸地区沉积物与滦河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相似,主要受到滦河物质输入影响;研究区南部稀土元素含量特征与黄河相近,主要接收黄河沉积物沉积;中间部分沉积物应为黄河、海河与滦河沉积物混合,使其稀土元素显示出与各河流不同的特征。现代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主要局限于渤海南部海域。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的变迁对黄河冲淡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津站的水文资料显示,黄河流入渤海的平均年径流量为4.93×1010m3,输人海中的平均年输沙量为1.34×1012kg(钱意颖等,1993)。黄河的年径流量仅为长江的二十分之一,但其年输沙量却为长江的2.26倍,如此大量的泥沙流入海中,不仅造成了河口区的严重淤积,而且也对口门外滨海大陆架区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黄河尾闾不同流路时期黄河冲淡水的分布与变化将有助于了解河口外余流场的分布变化及泥沙运行机制。研究表明,黄河冲淡水的分布变化除了取决于其径流量的变化外,还受到黄河口门变迁的影响。要了解黄河冲淡水分布的变化规律,需要对1855年以来不同流路多年逐月的滨海大陆架区的水文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由于资料的限制,本文仅分析钓口河流路和清水沟流路时期黄河冲淡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苏北地区全新世海陆变迁的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受全球性海平面变化与长江、黄河巨量泥沙及沿岸水动力等因素的影响,苏北地区在全新世时期的海陆轮廓曾经历过巨大的变迁。近二十年来,对于苏北平原全新世以来,特别是历史时期的海陆变迁与现代海岸的动态,已作了不少的调查和研究。然而,本区海陆变迁  相似文献   

19.
黄河季节性入海径流所携入的淡水、泥沙及营养物质,与渤海海洋环境相互作用,因而形成了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多种经济种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然而,近代黄河尾闾不断变化,加上近年来黄河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断水断流,导致了冲淡水和营养盐来源短缺。研究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渤海,乃至黄海生物资源动态及其可持续性(乐肯堂,1995;乐肯堂等,1995;沈志良等,1989; Yang et al.,1993)。在过去的20年内,许多研究人员曾进行过多次渤海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综合调查。朱鑫华(1996,1998)曾就20世纪80-90年代进行的两次调查资料对渤海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因子分析,指出渤海3湾的鱼类群落演替呈现较不稳定性格局。本文结合以上调查及其相关研究项目,以1982-1985年的周年调查资料为本底资料,重点研究黄河口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生态密度结构特征;结合20世纪90年代现场比较调查资料,分析生物资源对黄河水、沙等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20.
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渤海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渤海柱状沉积物中粒度特征及常、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系统分析,揭示了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渤海中部的沉积记录,探讨了改道前后渤海沉积环境的变化。研究表明,2个沉积物柱样上部的粒度、元素含量特征均明显异于下部,可把两柱样分别划分为Ⅰ类、Ⅱ类两种类型,分别代表了黄河改道后和之前的物质类型。Ⅰ类沉积物平均粒径更细、分选更好,物质组成更接近于黄河沉积物;Ⅱ类沉积物平均粒径更粗、分选较差,物质组成更接近于渤海周边陆域物质;Ⅰ、Ⅱ类沉积物中Ni、Zn、Sr、Ba、Zr等5种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可作为区别黄河物质和渤海周边陆源物质的指标。黄河改道后研究区水动力环境趋弱,同时还使初级生产力下降,并且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由滨-浅海的氧化环境,转变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的弱氧化-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