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地震烈度的模糊综合评定及其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震烈度作为一种总的综合性的分级办法,是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或若干个参数来度量的,因为根据不同的参数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建议将被评定的地震烈度视为烈度论域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并利用模糊数学中模糊推论和综合评判的理论,提出了地震烈度的多因子综合评定的方法。所考虑的评定因子包括震害指数、地面水平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和竖向加速度峰值。当条件成熟时,还可以毫无困难地增加其他评定因子,例如地震持续时间、谱特性等。显然,这种多因子模糊综合评定的方法远优于目前采用的单因子“确界”评定方法。 本文还提出了利用所求得的烈度模糊向量的各隶属度来决定结构设计中应取参数值的方法,从而避免了设计参数成倍突变的缺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85-1986年对察隅8.6级地震专题现场考察.用现场考察资料结合档案史料评定震区的烈度,并绘制出地震等烈度线图.概略叙述了等烈度线轮廓、面积;各烈度区内房屋、各类建筑物和地面破坏特征.阐述察隅8.6级地震的极震区在墨脱县的背崩、格林、地东一带,确定地震的宏观震中为北纬28.9°,东经95.2°通过计算和类比,判定察隅8.6级地震中烈度为Xl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303个加速度反应谱形状分为五个集合。考查了场地土质条件、震级、震中距和峰加速度对谱形状的影响程度,定出各自的权系教。求出四个因子对五个集合的隶属函数。在此基础上,建议将被评定的加速度反应谱视为谱形状论域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并利用模糊推论和综合评判理论,提出谱形状的多因子综合评定方法,为抗震设计中谱形状的确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地震烈度作为震害(以震害指数为基础变量)论域中的模糊子集,确定了烈度模糊集Ⅵ一Ⅹ的隶属函数;用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和α-截集的概念得到了烈度和震害指数的两种对应关系,在Ⅷ、Ⅸ、Ⅹ度,这些关系和《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完全一致,而在Ⅵ和Ⅶ度则有所不同。这些结果可直接应用于烈度评定工作中。  相似文献   

5.
现行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给出了Ⅴ度以上烈度区水平向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峰值速度(PGV)两个物理参数与地震烈度的参考关系。当分别用PGA和PGV计算仪器烈度时,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烈度相符率很低。文中提出了基于相符率的加权方案,利用PGA和PGV综合评定烈度。评定结果表明,相符率有较大提高,说明该方法能有效地使仪器烈度更加接近宏观烈度。  相似文献   

6.
新疆玛纳斯县城场地类别模糊综合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苏经宇等提出的场地类别模糊综合评定方法对玛纳斯县城的场地类别进行划分。该方法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定,充分占有判断信息,其结果合理、可靠。为把该方法应用于其他中小城镇及重要场区,简要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并详细说明了该方法的计算机过程。模糊综合评定包括了模糊一级评定和二级评定结果。  相似文献   

7.
第一篇文章评述了近年来模糊数学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模糊烈度、烈度评定、各有关参数间的模糊关系、震害预测、实用工程参数的确定,以及震后破坏程度的估价等。文章最后指出,模糊集合理论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场地类别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议将被评定的场地类别视为场地论域上的一个模糊子集,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定理论,提出用覆盖层厚和层状土平均剪切波速综合评定的方洼。文中并给出对应于四种场地类别的平均反应谱,供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证明场址的地震影响烈度的频次与相应的烈度值呈对数线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以山西南部(ψN35.5° ̄38°,λE111° ̄113°)为例,求出各场址的β、λ和Imax,得出各场址的烈度危险性分析曲线,并用“逻辑树”方法对各场址的危险性结果进行不确定校正,由此得到该区域的烈度区划图。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尤对呈现过烈度异常的区域,本方法的结果更能显示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大量文献给出了低烈度(Ⅴ度与Ⅴ度以下)下人感占数定量对照表和特高烈度(ⅩⅡ、ⅩⅠ度)下地裂缝宽度定量对照表。据此,与文献[1]给出的房屋破坏对照表一起,对地震发生后烈度的快速评定给出了完整的用正态模糊集贴近度概念进行处理的方法。 本文还对烈度模糊分级方法进行了介绍,引进了模糊相容度概念;给出了等权观点下模糊分级的分值表,据此以查表和简单运算的方法代替了较复杂的运算,从而进一步简化了烈度评定的运算。 文中以唐山大震及其它有关地震为例,用上述各方法对各种烈度进行了校核计算。结果表明,用模糊方法算得的结果与宏观调查结果一致。然而,比起经典方法来,它有过渡自然,处理迅速、简单,能够定量等优点;对历史资料和新取得的资料作同样处理,不存在资料脱节的问题。因此,无论在理论上和实用上,烈度的模糊化都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第一篇是学术讨论会概况综述,介绍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会期间地震小区域划分学术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烈度区域、烈度分布与烈度异常、地震小区划与场地选择、地面运动计算分析、砂土液化与土动力学特性和地面脉动;特别是对唐山地震时玉田县的低烈度异常,从平均剪切模量,地质构造、土质条件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震动图是描绘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和可能破坏情况的有效工具,主要包括峰值地面速度(PGV)等值线图、峰值地面加速度(PGA)等值线图和仪器烈度分布图等.基于华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0年7月9日MS3.7级阳江地震的数据资料,利用SAC和GMT软件从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提取地面运动参数,生成了PGV和PGA等值线图,并...  相似文献   

13.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地震烈度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动力学拐角频率的随机有限断层法,首先模拟计算了东台、如皋及大丰3个台站记录的2006年江苏东台3.8级地震的地震动,并与其实际记录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江苏地区主震剪切波的主要特征。随后运用该方法模拟计算了1979年江苏溧阳6.0级地震震源区内156个虚拟观测点的地震动,并通过内插值的方式得到此次地震的加速度场分布情况;随后依据峰值加速度统计方法和模糊评定方法,分别计算此次地震的理论烈度分布,结果显示:两种烈度划分方法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的烈度分布都基本一致,但模糊评定方法的划分结果更加接近真实的烈度分布。  相似文献   

14.
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大同SXDZ199103阳高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4~7度区的建筑物进行了调查。按倒塌、严重破坏、中等破坏、轻微破坏、基本完好,划分房屋的破坏程度,求出房屋的破坏比、户均房屋数、各烈度区总户数及总房间数。根据当地建筑材料的实际价格,工时费等确定了房屋的单价,又据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颁布的震害评估细则,确定了建筑物破坏的损失比。利用破坏比、损失比、房屋单价、各烈度区房间总数对这次地震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5.
金学申  戴英华 《中国地震》1996,12(A00):57-64
本文在证明场址的地震影响烈度的频次与相应的烈度值呈对数线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以山西南部和四川西部为例,求出各场址的β,λ和Imax,得出各场址的烈度危险性分 析曲线,并用“逻辑树”方法对各场址的危险性结果进行不确定校正,由此得到二区珠烈度划图。  相似文献   

16.
论地震烈度的模糊性和随机性的表达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随着问题的性质和条件的不同,地震烈度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应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对已发生地震的烈度评定中,只存在模糊性而无随机性,可将烈度表达为离散论域上的一个模糊向量,利用多因素综合评判的方法得出。在预测某地点未来地震的烈度时,既存在模糊性又有随机性,文中提出了二种表达方式:当该地点有条件进行比较周密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时,可将烈度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分别表达;当没有上述条件时,可用连续烈度论域上的一个带有预测参数的隶属函数,同时描述预测烈度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文中还给出了上述方法的一些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证明场址的地震影响烈度的频次与相应的烈度值呈对数线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以山西南部(N35.5°~38°,λE111~113°)为例,求出各场址的β、λ和Imax,得出各场址的烈度危险性分析曲线,并用“逻辑树”方法对各场址的危险性结果进行不确定校正,由此得到该区域的烈度区划图。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尤对呈现过烈度异常的区域,本方法的结果更能显示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模糊烈度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模糊烈度的概念。对近年来强烈地震的大量调查资料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以震害指数的模糊集表征的模糊烈度。比较了用模糊集的凸组合、α-截集和区间数运算、模糊数语言概率的均值三种方法对烈度评定的影响。最后指出了模糊烈度在震害预测、历史地震资料整理等方面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20日在我国四川省发生了芦山MS7.0地震,地震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发生在震中附近的芦山、宝兴等地区.根据地震发生的快速反演结果,及发震断层面上滑动位移的分布情况,构建有限断层模型,对近断层区域的强地面运动进行初步计算,并基于强地面运动的模拟结果给出震区烈度分布的初步估计.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烈度图显示极震区的烈度在IX级左右,VI级烈度影响范围大致为16000 km2,该结果与中国地震局于4月27日给出的震区实测烈度图一致程度较高.强烈地震发生后,基于近断层强地面运动模拟计算的结果,可以给出相对合理的地震烈度分布情况估计,对震区震情判定及救灾工作具备较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建议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的可靠性问题。 文中使用模糊集合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建立了烈度(以平均房屋震害指数为度量标准)与地面运动之间的模糊关系,从而在没有强震记录情况下,可以反推地面运动,适当弥补缺乏仪器记录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