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二战后有关地区差距变动的理论加以梳理并划分出若干流派 ,对各派观点进行了简要评价。在此基础上 ,还对中国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差距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 ,三大地带间的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及总合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切合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地区差距变动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分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分别从地区角度和部门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分解。结果发现:从地区来看,对全省总体差距贡献最大的是地带间差距和珠三角内部差距;从部门来看,构成全省总体经济差距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差距和第三产业差距。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地区经济差距的地带与产业来源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红霞  王学真 《地理科学》2014,34(8):955-962
通过利用变异系数法对1989~2012年山东省地区经济差距演变的统计分析和利用Theil指数法对差距来源的结构分解表明,山东省地区经济差距呈现倒“U”型变化轨迹,以东部内部差距为主导的地带内差距和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内差距,构成了1989~2012年山东省经济差距的主要地带来源和产业来源,地带间差距和产业间差距仍不可忽视。根据实证结论,建议政府部门在依地区要素禀赋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优势企业跨地区扩张、提高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扶持等方面加强宏观政策调控,以兼顾地区经济平衡与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4.
地区合作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就地区差距的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情况下的地区间矛盾,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八五”期我国区域政策的调整作了精辟分析,最后阐述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强调重视内地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五年计划”视角下中国地区差距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Panel-data),以"五年计划"为视角,分析了1978-2009年7个"五年计划"期中国地区差距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地区差距1978-2009年呈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波动特征,整体呈缩小趋势;近30年来中国地区差距演化由地区内差距为主转向以地区间差距为主,地区间差距扩大是全国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因;2)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呈缩小趋势,中、西部地区内部差距均呈扩大趋势;3)中国城乡差距呈现明显的"U"型演化特征,以"八五"计划期为拐点,差距不断扩大,并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4)东部地区城乡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大部分省市城乡差距变化都较剧烈;中部地区城乡差距呈现明显"U"型特征,各省市除"七五"计划期呈缩小趋势外,其他计划期城乡差距均呈扩大趋势;西部地区城乡差距以1983年为拐点,呈先缩小后逐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介绍了吉尼系数,区域经济区位熵和Hausdoeff Index的计算方法。采用GDP指标,运用吉尼系数和区域经济区位熵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地带之间,省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变化趋势,而且还运用分形理论和R/S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得出的结论如下:(1)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上看,自改变开放以来中国三大地带之间或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都在扩大。(2)1995年所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近期内并没有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3)R/S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未来20年内将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差距衡量指标体系及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通常所说的地区差距应该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的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区域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基于对地区差距的这一理解,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定量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地区差距衡量指标体系及定量化测算方法,并运用它对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差距衡量指标体系及测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认为 ,通常所说的地区差距应该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的差距组成的“集合体” ,即区域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基于对地区差距的这一理解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一套以定量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地区差距衡量指标体系及定量化测算方法 ,并运用它对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历来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主线。通过运用加权变异系数、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数学方法对泉州市县域经济进行研究,探讨了三次产业以及地区(沿海与内陆)内、地区间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距缩小;(2)第三产业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率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3)地区间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呈先上升后下降,而地区内差距特别是沿海内部差距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的贡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差异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中国的城乡差异是独特的,以人均GDP作为衡量标准来描述区域差异和进行国际比较不甚确切,文章以统计数据为基础 ,在考察了三大地带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的基础上,对1978-1998年20年间三大地带经济不平衡发展作了系统分析,通过定量计算得结论;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虽然明显,但不可怕,造成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除了历史基础和自然条件以外,首先是投入强度(尤其是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其次是出口能力和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文化因素也有一定影响。为缓解三大地带的差距,并保证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近期的投资重点应放在中部地带,尤其是中部城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测度粤北山区的韶关市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差距,首先对广东省的市际和地带性差距进行了分析,然后测度和分析了韶关市各县(市)区域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而分析了韶关市现有区域协调政策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韶关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区域协调机构;加大纵向和横向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强与相邻相关地区的协调;进行指引型区域管治。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鲁凤  徐建华 《地理科学》2005,25(4):401-407
用锡尔系数对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三大地带——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市、区、自治州)三级结构的地域行政单元,运用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将中国地区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的差异以及各省区的省内差异,发现省内差异对于中国整体区域差异的影响较三大地带间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差异显著得多,是构成全国整体区域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地区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浩坤 《地理科学》2008,28(2):179-184
中国区域间的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差距究竟是起了扩大作用,还是缩小作用,已有的研究并没能形成一致的结论。基于中国的转型背景,认为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应的配套政策构成了劳动力区际流动的制度约束,这种制度约束使不同类型的劳动力流动方式不同。进而分析了劳动力流动方式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转型期中国区域之间劳动力流动,尽管流动方式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彭冲  陈乐一  韩峰 《地理研究》2014,33(11):2005-2020
提升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在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机理基础上,运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了2006-2011年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揭示两变量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 总体上两变量呈平稳上升态势且地区间差距趋于收敛。② 东、中、西内部和三大地带间的差距特征各异,且东部、西部省际差距和三大地带间的差距均分别是两变量总体差距的主要成因;空间演化趋势表明,两变量表现出显著的地理集聚现象和增量集聚特征,且空间格局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和集聚演化趋势的同步性;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呈现出“三纵两横”的地理特征,而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布则呈自东向内陆地区的梯度集聚之势。③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且呈递增之势,无论全国层面还是分地区层面,新型城镇化对土地集约利用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贫困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规律及其管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隋文娟  刘筱  廖悲雨  王铮 《地理研究》2010,29(2):373-381
采用贫穷增长曲线方法,研究了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规律。根据中国1994~2006年地级市的人口和GDP数据,总体来看,随着经济增长,中国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但区域平均GDP增长率越高,地区差距拉大的趋势就越小。1998~2000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呈现贫困化经济增长,GDP增长率最低,地区差距急剧扩大;2003~2004年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平均GDP增长率最高的年份,基本符合减贫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缩小;其余年份基本符合涓滴经济增长,即随着经济增长,虽然绝对贫穷得到了缓解,但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份额降低,地区差距扩大。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管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的兴起为实现地区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中国284个地级市数据,通过构建传导机制考察数字经济对地区差距的直接、间接和调节效应,采用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和地区差距的空间分布均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不均衡特征;数字经济对地区差距具有负向的直接效应;数字经济通过集聚经济对地区差距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中介效应;财政科教支出在直接路径中发挥负向的调节效应,在数字经济影响集聚经济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如须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缩小地区差距,既需要推广数字技术、消弭数字鸿沟,也需要完善要素流动、财政科教支出等制度性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7.
应用空间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分解及面板模型等方法,对1995-2013年中国人类福祉地区差距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1995-2013年中国人类福祉省际差距整体趋于缩小。其中,“九五”时期不断缩小,“十五”时期波动变化,“十一五”时期快速缩小,“十二五”时期趋同发展;②四大区域之间的人类福祉差距是最主要的差距,但其贡献率总体呈递减趋势,而区域内人类福祉省际差距的贡献率呈递增趋势。西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省际差距最大但降幅明显,东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省际差距先扩大后降低,中部、东北地区人类福祉省际差距相对较小且不断缩小;③中国人类福祉地区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同向扩大。加快经济发展、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均可提高中国各省的人类福祉水平,但也可能扩大地区差距。提高卫生经费占比的增长率可降低中国人类福祉水平,但却能有效缩小中国地区之间的福祉差距。提高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和人均转移支付,既能提高中国各省区的人类福祉水平,又可起到促进地区之间福祉均衡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的兴起为实现地区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中国284个地级市数据,通过构建传导机制考察数字经济对地区差距的直接、间接和调节效应,采用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和地区差距的空间分布均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不均衡特征;数字经济对地区差距具有负向的直接效应;数字经济通过集聚经济对地区差距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中介效应;财政科教支出在直接路径中发挥负向的调节效应,在数字经济影响集聚经济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如须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缩小地区差距,既需要推广数字技术、消弭数字鸿沟,也需要完善要素流动、财政科教支出等制度性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内战结束到二战前,美国南部与其他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日益扩大,逐渐沦落为边缘地带。始于罗斯福政府“新政”的区域协调政策,开始扭转南部地区边缘化的颓势。在这些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南部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成为美国新兴的阳光地带的核心区域。美国南部地区的边缘化及其崛起的历史过程对于我国中部崛起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姜会明  孙雨  王健  吉宇琴 《地理科学》2017,37(10):1546-1551
利用2004~2015年全国31个省(市)农民收入的有关数据,采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测算出全国农民收入差距,将中国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三大功能区域,分解出三大功能区域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并计算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分别对总收入差距贡献率。结果表明:2004~2006年全国各省农民收入差距变大,而2007~2015年逐渐缩小。经过进一步计算,组间差距对全国农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70%,组内差距达到30%,可以看出,中国农民收入在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中区域间差距远大于区域内差距。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全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得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城镇化率、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等指标与泰尔指数呈负相关,工业化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与泰尔指数呈正相关,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