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海DC-2孔柱状岩芯的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年六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浙江省水文地质大队合作,继续开展了东海钻探工作,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主要根据动物群鉴定和孢粉分析,结合古地磁测量和碳年代测定,参照粒度与矿物成分等资料,对DC—2孔柱状岩芯的地层划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一、钻孔剖面的野外描述该孔位于东海舟山群岛外海域水深28米处,进尺91.5米,取芯61米.现将钻孔剖面的一般岩性特征,自下而上描述如下:1.灰色粉砂(91.5—75.5米):均一纯净,分选好.  相似文献   

2.
为查明东海DC-2孔岩芯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对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沥青总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在不同深度和不同层位共取了58个样品,由于样品量受到限制,分析沥青的样品重量由250—700克不等。 沉积物的粒度在整个岩芯中变化比较明显,由下而上可分为五个大层。 1.粉砂层(91.5—75.5米):粉砂粒级含  相似文献   

3.
东海DC-1, DC-2孔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东海DC-1,DC-2孔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DC-l孔26.9m岩芯及DC-2孔61.0m岩芯段均以正极性为主,属布容正极性世 (Brunhcs)。其中DC-l孔18.86-19.18m的反向磁化带(倾角为—49.29°),经~(14)C测年为距今115lO土570a;DC-2孔29.95—30.54m处反向磁化带(倾角为—40.5°),经~(14)C测年为距今10250±lOOa。可与哥德堡事件(Gǒthcnburg)对比。对比地磁年表,DC-2孔37.80—38.0m为反极性事件与蒙哥事件(Mungo event)相当,7l.20—74.44m划为布莱克事件(B1akc event)。据此计算全新世沉积速率为2.12—2.84m/1000a,晚更新世沉积速率为O.65一O.69m/1000a。  相似文献   

4.
1979年中国科学院海研究所在东海水深28米处进行了一次海上钻探取芯。孔深为30米,取得了可供分析用的岩芯24.60米。室内曾用多种手段对该岩芯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岩性、古生物、古地磁、岩相古地理等对该岩芯进行了地层划分。作者为了探讨热释光技术在海洋沉积地层划分方面的应用,选取了该岩芯  相似文献   

5.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为研究中国近海及其沿岸大陆第四纪地层对比,于今年9、10月间,在江苏省第二水文地质队和浙江省水文地质队的积极支持、密切配合下,分别于江苏淮北地区及南黄海海区进行了两个钻孔的施工工作.明年将继续进行其他钻孔的施工.陆地钻孔(ZK1)位于江苏省响水县陈港镇泗桃湾东北,距灌河入海口约10公里.施工钻机为油压-1000型,采用单管单动泥浆循环钻进..钻孔深度为402.24米,获取岩芯总长为337.37米,全孔平均采取率为83.9%.为目前淮北地区已施工第四纪钻孔中,穿越岩层较为完整采取率较高的一个钻孔.综观该孔岩层具有明显的旋回构造,在粘土、亚粘土及粉砂层中所见的多为水平层理,且在几个层位中见有软体动物化石.其主要岩相似为滨海平原的河湖相,夹有若干海相层位.海上钻孔(QC1)位于122°30′E、31°30′N,水深29.50米、潮差2.4米的南黄海.钻探船为排水1350吨的甬机2号,钻机为油压650型,主要用双管双动配合单管单动泥浆循环钻进.钻孔深度(从海底算起)114.60米,是目前黄、东海第四纪钻孔中最深的一个孔.  相似文献   

6.
张志忠  邹亮  杨振京  韩月  翟滨 《海洋通报》2015,34(5):499-507
利用在东海北部海域获取的全取芯钻孔DZS1孔202.1 m深沉积物岩芯进行孢粉分析鉴定,通过对松散地层的孢粉研究自下而上划分出了7个孢粉组合带、8个气候期,由孢粉组合带反映出的该区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冷干-温凉湿润-温暖略干-温暖湿润-温凉偏干-温和略干-寒冷干燥-转暖、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与区域性的气候变化特征比较符合。借助AMS14C、光释光测年和古地磁测试结果,分析了东海北部海域早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特征,进一步丰富了该海区第四纪孢粉学资料,为该海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7.
DC-2孔柱状岩芯取样深度为48.6m,粘土矿物组分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和蒙脱石。岩芯共分6个粘土矿物组合层,参考Mn/Fe计算结果,0—29.46m为浅海相;33.42—33.46m为淡水相;38.44—38.46m为浅海相;44.0—48.06m为淡水相沉积。综合研究表明该沉积段出现二次海进和一次海退。  相似文献   

8.
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对于地层划分和物源分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分析莱州湾BH1302孔岩芯沉积物常微量元素特征发现,元素含量在地层分界处发生明显变化,可以作为晚第四纪地层划分的重要指标。结合钻孔岩性相、粒度特征和测年数据,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划分为4段,分别对应于晚中更新世、MIS 5期、MIS 4—3期和MIS 1期。钻孔岩芯沉积物常微量元素在垂向上变化存在着共生的关系,除Na2O、Ba和Sr外,大部分常微量元素变化与粒径强相关。R型因子分析揭示陆源细颗粒碎屑沉积、陆源粗颗粒碎屑沉积和海洋自生元素供应对BH1302孔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时期影响作用有所差异,陆源细颗粒碎屑沉积占主导地位,但短时期内陆源粗颗粒碎屑沉积或海洋自生元素供应也可能成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东海全新世沉积强度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主要按年代地层学 1 0 .3ka B.P.~ 1 2 ka B.P.,参考岩性和生物地层学方法 ,统一和确认了东海全新统底界。综合分析东海 52个钻孔和柱状岩芯资料 ,进行了全新世沉积强度分区 ,按沉积速率高低分为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区、浙闽近岸浅海沉积区、陆架东北冷涡沉积区、陆坡与冲绳海槽沉积区以及陆架残留沉积区。并对各区的沉积机理作了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冲绳海槽中段B孔岩芯中的沉积硅藻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52属166种和变种.根据硅藻属种组成、热带远洋种的相对含量以及整个硅藻植物群的变化特征共划分出9个组合带,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描述;结合^14C测年数据。对该岩芯的地层年代归属进行了确定,全新世与晚更新世的界线位于该孔125cm处.上部地层为全新统,下部地层为上更新统;同时与邻近DGKS9603钻孔的硅藻生物地层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1.
浙江海岸全新世海面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检验了浙江沿海地区已有的数百个钻孔资料,根据全新世沉积的岩相变化及其时代并结合考古资料和对若干地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就浙江海岸全新世海面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一、全新世海岸地层序列:距今七千年前的海面变化根据对东海DC—1孔所取岩芯的古地磁和C~(14)年龄测定,现今海面以下47.4米处为全新世地层的下限,时代为距今12,000年前(11,510±570年),因此,一般而言,浙江紧邻现代岸线的地区,全新世地层正常的最大厚度在45米左右,向陆的厚度逐渐减小,向海越过内陆架也急剧变薄.但实际情况远为复杂得多,主要因为浙江沿岸原始地形曲折起伏,加之海侵过程中各种动力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全新世地层岩相多  相似文献   

12.
东海海底末次冰期埋藏风尘黄土地层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大量海底调查及钻孔岩芯资料揭示,东海海底全新世疏松沉积物之下,往往埋藏着一层厚度不大的黄褐色、暗绿色硬质粘土层。类似的硬土层在长江三角洲东部平原地层中普遍存在。作者曾对苏北、苏南平原地层中该硬土层与下蜀黄土地层进行对比研究工作,并在野外地层剖面上发现两者为连续延伸地层,认为该硬土层为末次冰期风尘黄土沉积物经埋藏后的次生成土作用演变而成。 本文通过对东海海底硬土层岩芯地层综合分析研究,以及与长江三角洲东部平原区硬土层和下蜀黄土地层沉积物特征对比,认为东海海底硬土层为末次冰期低海面期间,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黄土堆积物,后经埋藏后的次生变化而形成。而在绝大部分海底,由于受到全新世海进作用的强烈冲蚀而缺失,只在局部地区仍有保留。  相似文献   

13.
X射线技术在结晶矿物学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测量精度较高,快速简便,对样品无破坏作用,是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还广泛地用于大陆架地区的沉积物研究(俞旭等,1982; Devine,1972)。本文将对北部湾东北部x1钻孔近百米的沉积物岩芯全样进行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研究,并根据矿物组合特征,探讨北部湾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HY126YA1孔末次冰期多层泥炭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黄海HY126YA1孔是国家126专项03项目下设的“黄海、东海浅钻调查”课题的指定钻孔之一,目的是通过这一钻孔的研究揭示南黄海第四纪古环境特征。该钻孔由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一海大队和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共同实施。1998年7月完成海上钻探施工,同年12月完成室内编录。钻孔位于黄海海槽的边部,地理坐标为36°22′49″N,123°28′76″E,水深77.60m,获取岩心总长60.01m。  相似文献   

15.
伶仃洋L2和L16孔第四纪有孔虫群与孢粉化石带特征及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所依据的分析样品是取自珠江最大的一个河口湾伶仃洋中部的水下钻孔岩芯,其底部到达花岗岩基底。通过对第四纪有孔虫群与孢粉化石带特征的分析,阐明在相同的钻孔岩芯中,有孔虫分布变化所反映的古沉积环境特征与孢粉分析的古气候特征较为吻合,并与相应的沉积相,结合^14C和^230Th/^232Th比值法测年数据,从而较好地重塑本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地质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为编制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的古地磁年表,并为该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年代地层上的依据,我们选择了辛集孔(沦-13)和 H-70孔沉积岩芯进行了古地磁研究。根据磁倾角的正、反向变化,绘成了古地磁极性变化(柱状)年表。辛集孔位于华北平原东部仅有的两个出露死火山(即大山和小山)之间。该孔井深600米,下部未见到基岩,全部岩芯均为松散沉积,不含玄武岩及其他喷发岩层。全岩芯共制成136块标本进行了天然剩余磁性测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依据的分析样品是取自珠江最大的一个河口湾伶仃洋中部的水下钻孔岩芯,其底部到达花岗岩基底。通过对第四纪有孔虫群与孢粉化石带特征的分析,阐明在相同的钻孔岩芯中,有孔虫分布变化所反映的古沉积环境特征与孢粉分析的古气候特征较为吻合,并与相应的沉积相对应,结合 ̄(14)C和 ̄(230)Th/ ̄(232)Th比值法测年数据,从而较好地重塑本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地质历史。  相似文献   

18.
近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在进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课题“沉积物来源、厚度与结构探测技术”海上探测和实验中,使用长岩芯重力取样管,一次取得17.11米沉积物柱状样,这一重大突破,打破了我国东海海洋沉积物取样中从来未超过10米长的历史记录。 在调查中,科技人员改进活塞工作原理,使用人工释放配重技术,优化总体结构设计,合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6年"中-法合作东海计划",在东海大陆架打钻一口,取一长196cm的岩芯。对该岩芯样品粒度分析结果和现场生物种属记录综合研究,表明此岩芯属浅海沉积,既有波浪多次往返搬运沉积的特点,又有河流砂沉积的特点。以74cm为界,上层为冰后期海进滨海相沉积,下层为晚更新世末冰期海退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20.
东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氧同位素古气候与全新世底界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东海南部7055站岩芯的氧同位素组成,绘制了东海26600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曲线,对东海玉木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迁情况进行了探讨。将岩芯划分为九个氧同位素气候期,上述九个氧同位素气候期均可与欧洲的气候期相吻合,反映了较好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岩性、有孔虫组合标志,按气候地层学的原则,对比V28-238标准氧同位素曲线,把该区全新世底界定为1300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